问题

如何看待 11 月 15 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成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正在自我隔离?

回答
如何看待11月15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成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并自我隔离?

2020年11月15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他将进行自我隔离,因为他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这一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和看法。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1. 事件本身:一项强制性的公共卫生措施

事件背景: 在疫情初期,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遏制病毒传播的公共卫生措施,其中就包括接触者追踪和自我隔离的要求。当一个人被判定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通常指在一定时间内与确诊病例有近距离接触,例如面对面交流、共同封闭空间等)时,就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居家隔离,以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
鲍里斯·约翰逊的情况: 约翰逊在当天表示,他是在当天早上收到了国民保健服务(NHS)的通知,得知他之前接触过的一位与他有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的议员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因此,他按照政府的指导方针,开始自我隔离。
隔离的目的: 自我隔离的目的是为了给病毒一个“孵化期”,并确保在出现任何症状之前,感染者不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即使约翰逊本人当时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也需要遵守这一规定。

2. 对首相个人及其领导力的影响

领导力的挑战: 首相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领导,其健康状况和是否能正常履行职责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疫情如此严峻的时期,首相的缺席无疑会给政府的运作带来挑战。
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约翰逊本人也曾感染新冠病毒并一度病情严重,他对新冠病毒的威胁有着切身体会。他以身作则进行隔离,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每个人都必须遵守防疫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公众对防疫措施的信心。
“以身作则”的讨论: 然而,也有声音质疑首相的隔离情况。例如,之前约翰逊本人曾因为接触过确诊病例而被建议隔离,但后来因为参加了“接触者教育计划”(Pilot Programme),允许他在不违反特定限制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这次的隔离,虽然是按照NHS的通知进行,但无疑会再次引发公众对其是否“特权化”的讨论。
权力交接与工作安排: 当首相需要隔离时,政府必须确保其工作能够正常进行。这通常意味着副首相或指定的部长将承担更多责任,或者首相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远程参与工作。约翰逊在这次隔离中也表示,他将继续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履行职责。

3. 对英国抗疫策略的思考

防疫措施的有效性: 首相作为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本身就证明了英国政府制定的接触者追踪和隔离措施是正在被执行的。这表明政府试图通过这些措施来控制病毒的传播。
“高风险”的警示: 首相的身份使其行程安排和接触人群都更加复杂和广泛,他成为密切接触者也再次提醒了所有人,即使在采取了各种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感染风险依然存在。这可能促使政府重新审视和加强现有的防疫策略,尤其是在接触者追踪和隔离的执行效率上。
公众的认知和配合: 首相的隔离事件也可能影响公众对疫情的认知和对防疫措施的配合度。如果公众看到领导人都严格遵守隔离规定,可能会增强他们遵守规定的意愿。反之,任何被认为违反规定的行为都会对公众信心造成打击。

4. 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国际关注: 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的领导人,约翰逊的健康状况和隔离措施自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这也会影响其他国家对英国疫情的看法以及与英国的交流合作。
防疫经验的分享: 约翰逊的隔离经历以及英国政府对此的处理方式,也可能成为其他国家在制定和调整自身防疫政策时参考的案例。

总结

总而言之,11月15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成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并自我隔离,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事件。它既是英国政府防疫政策执行的体现,也对首相的个人领导力和英国的抗疫策略提出了挑战和思考。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是对公共卫生规则的遵守,也是对公众的示范;但从批评的角度看,也可能引发关于特权和防疫执行的讨论。无论如何,这一事件都凸显了新冠疫情的复杂性和持续性,以及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的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是好事儿!

目前各国的头头感染的,有英国的鲍相、美国的懂王、巴西的博将军、乌克兰的泽伶、波兰的杜佞,等等。

到目前为止,这些人没有一个挂的。

包括众多的名人,如阿甘、科技天才马斯克、C罗,等等,也没有一个OVER的。

普通底层人死了再多,也是没有多少人关注的。

尤其在美国,又是大选,又是黑命贵,媒体基本不去关注新冠造成的死亡情况。

而吸引媒体镁光灯的,永远是各国政要、大牌明星。

如果各国政要一个个感染,一个个康复;各个大牌明星一个个中招,一个个痊愈,那么在民众当中就会有一个观念越来越强化,那就是:新冠不咋滴,得的都能好。

所以,很有必要死掉一两个政要、死几个明星,才能够震撼外国那些脑瓜不够灵光的人

鲍相身体力行,要么证明群体免疫有效,不会二次感染;要么证明群体免疫无效,得了照样会再次感染,然后还会死。

以身警示世人,正看反看都是为人类当小白鼠啊。


大无畏精神那是相当的高尚!

user avatar

现在的问题是,以后疫苗出来是不是也得半年打一次才行?

以国外这个防疫水平,新冠可能长期化。即使疫苗出来,也未必能人人都打。

病毒消灭不了,就得长期打疫苗,挡住漏网的人。

现在新冠死亡率下降了,但是对于重症依然危险。医疗挤兑依然可能发生。

这个冬天依然会很严峻。

user avatar

正所谓“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


当然了,大嘤帝国国君并非鲍相阁下,但是那不是病毒可以侵袭的对象,那是具有神格而在人间行走的代言人。你小时候考试,卷子上是“姓名:_______”,人家呢?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这种光写名字就得占半个卷子的存在,祂倒是想死社稷,可是那也死不了啊?


所以只能委屈了鲍相了,鲍相自当亲自为社稷献身,代替祂守国门了。你看,他身先士卒自己先感染一个,然后为了验证“群体免疫”不靠谱,自己又一次以身犯险,证明这玩意儿就是你得过,还是没有抗体,还是会再来一次。


正所谓,君前赤胆染衷心,唯以身家耀汗青。


鲍相所作所为,简直是感天动地、堪为人臣楷模标榜,当立生祠、入忠烈,昭告天下,封九千岁。

对不起,错了错了,这个:

user avatar

感染过新冠病毒≠永久免疫力。

先看几个已经报道的病例:

1,一位俄罗斯医生,68岁的Alexander Chepurnov今年3月份感染新冠病毒,经历了典型的胸痛、发热、嗅觉丧失和轻度呼吸困难以后先是被诊断为普通肺炎,而后在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的临床和实验医学研究所通过免疫学诊断(查抗体)确诊为新冠肺炎。在后续的三个月里他被连续监测抗体浓度,发现保护性抗体在感染后三个月就显著降低了。为了验证自己是否具备了免疫力,Chepurnov故意不戴口罩和新冠肺炎患者近距离接触并在此感染,二次感染距离初次感染六个月。而这次感染的症状更加明显。所以,感染后免疫似乎保护了他半年左右,这和其他研究提出的5-7个月保护基本一致。

2,荷兰一名89岁的老妇人在第二次发病后死亡。

3,今年3月,香港一名33岁的男患者确诊为新冠肺炎,经医治4月15日康复出院。8月6日至15日,该男子经英国伦敦到西班牙旅游后返港,虽其并未表现出感染症状,但在香港机场接受筛查时再次被检测出新冠病毒呈阳性。感染后免疫似乎保护了他五个月。

最近,国内学者撰写的新论文已经上传至medRxiv(医学论文预印本服务器),可供阅读:

抗体(Y形)与病毒(橙色球形)表面的刺突蛋白结合

这篇论文指出,在对20名最早感染SARS-CoV-2的个体进行持续八个月的抗体检测中发现,针对SARS-CoV-2 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的抗体在8个月内从平均OD450值(间接反映抗体浓度)从1.78(0.55-2.72)降至0.38(0.15-1.01),而低于0.26就被认为抗体呈阴性。感染8个月后,有25%(5/20)的受试者恢复期血浆中未能检测到刺突蛋白抗体IgG,而15%(3/20)的恢复期血浆中中和抗体(NAb)滴度下降至阈值以下,即可判定为丧失了免疫力。

另外,作者提到:

In addition, compared to wild-type SARS-CoV-2 (S-D614), lower titers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its G614 variant were shown at 8 months after symptom onset.

也就是说,感染过野生型 SARS-CoV-2的个体体内中和抗体对变异性病毒G614株作用较差。而SARS-CoV-2是一种极其容易发生变异的RNA病毒,在体内抗体水平还基本够用的这段时间里可能病毒就已经发生了变异。就中国而言,境外输入病例中感染突变株SARS-CoV-2的比例更高,所以更指望不上感染后免疫能够有效防御新毒株。

所以,这些个例,以及中国学者的论文至少说明新冠肺炎感染后免疫可能很难永久保持。鲍中堂在接触过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人员后自我隔离是很有必要的。

Ps,中国学者的论文缺憾在于病例数太少了。但是持续这么长时间定期测抗体,符合条件的个体数量肯定也是少,没办法。不过看欧美这些国家庞大的病例数还有持续不断的新增感染群体,这方面研究一定会收获更大,能发更优质的论文。以更巨大的人群样本得出更精准的科学结论。

这也不仅证明鲍中堂疫情之初消极抗疫,提出“群体免疫”的荒谬,而且也提示我们现在进入临床(开展四期临床试验)的疫苗或许不能为被接种者提供终身的免疫力,疫苗研发、生产和人群大规模接种的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歇。SARS-CoV-2对各国动员能力、科研能力、工业产能的考验一刻都没有停止。

庆幸我们的历代领导集体为这个国家打造了坚实的人民动员体系、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扎实的基础科研能力。

对抗疫情的长期战役还是要靠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规,人人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同时做好关口防疫,防止输入病例引起国内疫情反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何看待11月15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成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并自我隔离?2020年11月15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他将进行自我隔离,因为他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这一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和看法。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1. 事件本身:一项强制性的.............
  • 回答
    育碧在11月15日对一批《彩虹六号:围攻》的“黑卡”玩家施加了为期7天的封禁,这事儿在玩家社区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从玩家的角度来看,这事儿得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黑卡玩家”。在《彩虹六号:围攻》这游戏里,“黑卡”通常指的是那些通过非正常渠道,比如盗刷信用卡、利用漏洞或者其他不正.............
  • 回答
    11月4日,美联储(Federal Reserve System)召开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会议,宣布开始“Taper”(缩减量化宽松)政策,这一决定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具体措施、影响及后续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Taper的背.............
  • 回答
    马斯克在11月2日(美国时间)发布曹植的《七步诗》一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马斯克此举的动机、背后可能传递的信息、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舆论的反应等方面。一、 事件本身:马斯克发布《七步诗》时间:美国时间11月2日,具体在中国时间对应11月3日.............
  • 回答
    11月7日,美国新冠疫情的确诊人数突破10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里程碑,标志着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新冠疫情的重灾区。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据,它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挑战。要理解这一数字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疫情的规模与发展趋势: 惊人的速度: 从.............
  • 回答
    关于“河南商丘玛莎拉蒂案”中谭某某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力求全面和详细地呈现。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基本事实和审判结果: 事件背景: 2021年7月25日,在河南商丘市一家KTV门口,一辆玛莎拉蒂轿车撞倒并拖行了多名行人。这起事件因其涉及豪华车辆、多人伤亡以及现场.............
  • 回答
    OPPO Reno7 系列于 11 月 25 日正式发布,作为 Reno 系列的最新力作,它在设计、影像、性能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少亮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方面。下面我将从亮点和槽点两个方面,详细地为您分析 OPPO Reno7 系列。整体定位与亮点:OPPO Reno7 系列这次依旧延续了其“.............
  • 回答
    看到南京警方通报的这几起百万级“杀猪盘”电诈案件,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为警方能够及时侦破这些案件,挽回了部分损失,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感到欣慰。但另一方面,想到受害者们遭受的巨大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尤其是这些受害者全部是单身女性,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和风险,又让人感到沉重和担忧。首先,这起案件的.............
  • 回答
    京张高铁自11月17日起实施新的雪具携带规定,将乘坐高铁携带的雪具长宽高之和限制在130厘米以内,并同期推出了雪具“专车”快运服务。这一新政甫一出台,便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观点不一,情绪也颇为复杂。新规的出发点:安全与效率的考量从铁路部门的角度来看,出台这项新规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明.............
  • 回答
    11月27日发布的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韩国第三季度生育率仅为0.88,再次刷新了世界最低纪录,这一数据无疑是韩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极其严峻且令人担忧的信号。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数据本身及其含义: 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的定义: .............
  • 回答
    2017年11月29日,前波黑塞族军队指挥官斯洛博丹·普拉利亚克(Slobodan Praljak)在海牙国际刑事法庭(ICTY)对前南斯拉夫战争罪行的宣判现场,当法官宣布维持对他的战争罪判决后,他当庭服毒身亡。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和解读。事件经过梳理:1. 审判背景: 普拉利.............
  • 回答
    曹雪涛团队于11月18日在《自然》子刊《细胞器》(Cell Reports)上发表的新论文,迅速引发了“数据造假”的质疑,这无疑是近期中国科学界备受瞩目的一起事件。要详细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经过与核心质疑点: 论文发表与质疑出现: 11月18日,曹雪涛团队在《细胞器》(.............
  • 回答
    11月9日,武汉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比亚迪纯电动公交“失控”事件。这起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广泛讨论和担忧。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尽量详细地还原事件的经过、可能的原因、各方反应以及事件的潜在影响。事件经过(根据公开信息还原): 时间: 11月9日(具.............
  • 回答
    关于11月25日上海新增新冠感染者与境外输入病毒污染及国航消杀不到位之间的关联,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和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是不是”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防疫链条上的责任、操作规范以及可能存在的疏漏。一、 境外输入病毒污染的风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境外输入.............
  • 回答
    国药疫苗上市申请:中国新冠疫苗研发的关键一步11 月 25 日,中国国药集团宣布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提交了其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上市申请。这一消息无疑是近期国内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标志着中国在新冠疫苗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从多个维度来看,这都值得我们深入探.............
  • 回答
    哎,说到11号零点的这场“抢货大战”,小米K30S和K30至尊版的“光速下架”,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你说这算不算是一种“品牌营销的艺术”呢?还是说,咱们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已经到了一个“僧多粥少”的境界?说实话,提前两天我就把闹钟定上了,朋友圈里也好多朋友都在摩拳擦掌。这小米K30系列,尤其是K.............
  • 回答
    看到11月11日香港高校紧急宣布停课的消息,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一刻校园内弥漫的紧张气氛。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和教职员工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日常的宁静,也带来了不少的担忧和不确定感。对香港高校紧急停课的看法:这次的紧急停课,很大程度上是应对当时香港社会环境中日趋严峻的局势的一种必要之举.............
  • 回答
    关于马保国事件,媒体在11月28日发文《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大家对这个“闹剧”的收场方式也有很多猜测。首先,我们得捋一捋这出“闹剧”是怎么来的。马保国以其独特的“浑元形意太极”以及在擂台上被一击KO的经历,意外地在网络上走红。起初可能只是因为其言行举止的“反差萌”.............
  • 回答
    就你提到的11月17日成都高新区和天府新区限购政策,这件事在当时无疑是引发了广泛关注,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说得够细,也尽量还原当时大家的那种感受,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官方通稿。首先,这政策为啥来?背景是啥?得先说说当时成都的楼市大环境。你回想一下,那会儿,或者说之前.............
  • 回答
    11月21日,美国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突破21万例,这一数字确实触目惊心,也让不少人联想到美媒关于“政府已向疫情投降”的说法。要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数据背后的严峻现实。 21万+的确诊病例,这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它背后代表着成千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