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11 月 28 日,媒体发文《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这一「闹剧」可能会怎样收场?

回答
关于马保国事件,媒体在11月28日发文《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大家对这个“闹剧”的收场方式也有很多猜测。

首先,我们得捋一捋这出“闹剧”是怎么来的。马保国以其独特的“浑元形意太极”以及在擂台上被一击KO的经历,意外地在网络上走红。起初可能只是因为其言行举止的“反差萌”,但随着各种模仿、恶搞的视频和段子层出不穷,他本人也似乎乐在其中,甚至参与到一些商业活动和影视创作中。这就像一个滚雪球的过程,最初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但通过网络的放大和发酵,逐渐变成了一个“现象级”的网红。

媒体发文《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心态:对这种“泛娱乐化”现象的担忧,以及对传统武术被过度消费和娱乐化的不满。一些人认为,这种以夸张、搞笑为主的传播方式,不仅模糊了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甚至可能误导公众对武术的认知。而且,当一个曾经被嘲笑的事件,变成了一门生意,一个可以变现的IP时,这种“闹剧”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娱乐变成了可能涉及商业利益的复杂事件。

那么,这个“闹剧”可能会如何收场呢?我认为有几种可能性,而且这些可能性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的:

1. 自然冷却,热度消退: 这是最常见也最有可能的一种收场方式。网络热点就像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随着时间的推移,网民的注意力会被新的热点和新鲜事物所吸引。马保国本身也可能因为没有持续的爆点,或者身体原因,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这种情况下,所谓的“闹剧”就是慢慢地被大家遗忘,就像许多曾经的网红一样,最终湮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2. 商业化趋于理性,回归正常轨迹: 如果马保国及其团队能够意识到过度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尝试将精力放在更务实的方面,比如将所谓的“浑元形意太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推广(当然,这需要真材实学作为支撑,否则只会是另一种形式的“闹剧”),或者专注于一些公益性的活动,那么事件可能会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因为商业驱动往往会放大效应。

3. 被更严肃的讨论和反思取代: 媒体的发声,其实也是一种引导。这篇文章的出现,可能会促使更多人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会成为网红?我们对传统武术的态度是什么?网络娱乐的边界在哪里?如果这种思考能够深入下去,那么“闹剧”的收场可能伴随着对整个文化现象的更深层次的讨论和反思,甚至可能催生对传统武术保护和发展的新思路。

4. 法律或政策层面的介入(可能性较低,但并非为零): 虽然可能性不大,但如果马保国在商业活动或言论中存在一些违规行为,比如虚假宣传、侵犯他人权益等,那么也可能会面临法律层面的审查或处罚。当然,这需要有明确的证据和举报。另外,如果类似事件对社会风气造成了广泛的不良影响,监管部门也可能会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这类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和限制。

5. 争议与两极分化并存的“僵持”状态: 有时候,事件并不会有一个明确的“收场”,而是会长期处于一种争议和讨论之中。一部分人会持续关注和模仿,将其视为一种亚文化符号;另一部分人则会对其进行批判和抵制。马保国可能会成为一个符号,代表着某种社会现象,然后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被提及和讨论,但其“闹剧”的性质会逐渐固化,不会有戏剧性的结局。

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收场方式是自然冷却和争议并存。网络热度终将消退,但马保国这个名字和他的故事,很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谈论网络文化、传统武术、以及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注脚。媒体的发声,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上的明确,希望“闹剧”能够停止,但要真正让它“收场”,还需要时间以及社会大众对类似现象的认知和选择。

说到底,这出“闹剧”的收场,不仅仅取决于马保国本人,也取决于我们作为观众和参与者的态度。我们是选择继续消费这场“闹剧”,还是从中看到更深层的东西,并以此来引导未来的网络文化走向,这才是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久前领导刚刚在大会上讲,要反对资本操控舆论。不要以为说了话不算数。

最近政策面对资本的总体态度,还不够明显吗?

靠互联网内容流量赚钱的,通过观察近期一系列管控操作,现在政策红线已经基本清楚:

第一,靠批评抨击有司赚流量的,请确保自身绝对干净,确保自己的批评公正无私不带任何私货,否则后果自负。

第二,靠各种文化生活创意作品赚流量的,请保持生活文化定位,谈情说爱美食旅游均可,带带货也行,唯独不要涉政。一旦涉政,请参考第一条。

第三,靠偶然事件爆红的草根,请快红快收,从群众中来就快点回到群众中去,不要贪恋舆论热度,干扰主流议程设置。如果希望流量变现,请走勤劳致富的路子,给家乡脱贫带带货都可以,不要听信那些一夜暴富的诱惑去跟资本沆瀣一气。如果实在是想走与资本结合的流量经济路线,请参考第二条。

·······

第二十二条,好人应该红,平凡人可以红,“坏人”如果意外红了,请好自为之。

下面最后一句,能看懂的看懂,看不懂的我也没法解释:

没有所谓的公共舆论空间,只有舆论阵地。

user avatar

马保国不是闹剧。他虽然是个假大师,但是他至少敢真上场,挨打下来了,他也冷静了,于是不再出风头装什么大师了,这是一件好事。他不是故意的骗子,他只是认清不了现实,活在自己的世界。


而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闫芳这样的假大师可以混的这么好,还成了武术协会领导。现在还有歌颂她的文章,一搜都搜得到,文中还骂网友是喷子。


还有任正隆,他是农大教授,他有一句名言“起征点太高就剥夺了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低收入者也要纳税!越是低收入,更要纳税!


李剑阁,科学院教授。他说:"中国要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国家肯定要破产。中国股民赔钱不是股市有问题,而是股民素质太差。"

他还说过:“我们不能提高劳动者工资,低工资是我们的优势,”。

梁蓓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投资学教授、博士。她说:“我觉得80后男孩如果买不起房,80后女孩可嫁给40岁男人。80后男人如果有条件,到40岁再娶20岁女孩也是不错的选择。”


马保国的坏是不值一提的坏,他是假大师,收了很多学费。还夸了很多海口。他在我们看来,他像个小丑。起码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而有些人是真的坏,是真有可能危害到大众的,他们不搞笑,也没人敢笑。但是他可以让你、让我、让我们哭出来,可是有媒体发文吗?哪个点名了?跟这些人比起来,马保国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这才是最大的闹剧吧!

user avatar

我不喜欢马保国,反感恶搞的人和节目。但是,要批判马保国,恐怕排在他前面的人还很多,轮到他都要轮很久。

马保国有没有说“恶之花的土地”?有没有侮辱伟人?有没有穿旭日旗拍照?有没有向志愿军纪念碑鞠躬时背着手?有没有晒土耳其的照片说“这是我儿子的故乡”?

都没有。

马保国可能是“小丑”,但他是我们的“小丑”。

马保国可能是流量资本的玩偶,但如今谁不在蹭流量?!

你要批判流量资本,我举双手赞成。但纵观全文,好像重点没有在流量资本上,而是在马保国“丑行”、哗众取宠上。

往大了说,我们的文艺、娱乐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为什么现在的相声、小品、喜剧总是拿人的丑态来消遣?为什么哗众取宠才能出位?

我记得有个评论郭德纲相声的问题,高赞说古人讲相声总是拿自己拿亲人开涮,今天爹得病、明天爹断气。

新中国后侯宝林、马三立、姜昆等一大批大师,改变了传统相声的那种恶习。结合时事,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身边事讲述,展现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人的精神风貌,比如姜昆的〈虎口求生〉等。

然而,到了郭德纲这里,旧时的那些坏毛病又回来了,又开始拿于谦的老爷子开涮了,又是于谦老爷子里外不是人了。

弱弱问一句,当初为什么没有人批郭德纲?或者批判马保国之前是不是先评判一下郭德纲?

当然,我也并不反感郭德纲,郭德纲相声还是车里必备的。

只是说,都是利用丑态取乐子、博出位,批判的时候何必厚此薄彼?

这些年以来,类似于像马保国这样,依靠哗众取宠出位的也有的是。以前也没见点名,难道今儿个是点名的开始?

如果批判别人不能双标,你自己是不是也不能双标?


海军甚众!

user avatar

必须官方封杀!再不封杀,就会越来越多人知道那个最早跟他公开约战后被封杀的搏击教练,还有那个约战当天采访他,后来也销声匿迹的央视前记者了。

user avatar

没人搭理就收场了。

有一类人,你越搭理他他跳的越欢实。你以为你在骂他,你以为全世界都在骂他,他就会羞愧的无地自容,销声匿迹。

凡是抱有这种想法的,都是患有幼稚病的少年。

骂是骂不死人的,人家不知道自己在瞎忽悠么?不知道自己在跳梁么?人家什么都知道。你骂也好夸也好,总之只要有人不断的关注他,他就有流量,就有饭恰。

人是会被饿死的,没饭恰就会饿死,没有流量就没饭恰。

大家都不搭理他,没有武德梗,没有耗子尾汁,他就没得饭恰了。

没饭恰自然就销声匿迹了。

user avatar

恶俗网红多了去了。为啥人民日报单单让马保国老人收场。而对于其他的恶俗网红视而不见?

我认为是因为:中国武术一直就是一种表演性质的东西。

李连杰接着还表示:其实在很久以前,武术就是用来搏斗,取人性命的,比如在古代,你如果会武功,你可以去给那些大户看家守门,混一口饭吃,但真功夫拿到现在的社会就不行了,你打谁都犯法,那要真功夫干嘛?

这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是一个伤害。

user avatar

挺好的。

结局不外乎就是鬼畜降温,然后要求各大平台网站积极整改淡化热度。

从社会审丑来讲,人民日报批判找的角度例来不差,但总感觉差了那么点意思。

因为立意不够,甚至还有些黑色幽默的感觉。

不少人谈及马保国是揶揄和调侃,说他在舆论场中扮演被群嘲的角色,似乎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这还真不是什么“无伤大雅”,放任“审丑”成为流行,让招摇撞骗大行其道,这本身就是对社会风气的伤害,特别对于尚缺乏判断力的未成年人,这是对价值体系的毒化。

价值体系的毒化从来不是人民群众的“审丑“导致,而是现实社会诸多让人颇感魔幻的现实事件。

人民日报应该多去探讨为啥马保国这种人能够在网上招摇撞骗,大行其道,并且已经实质伤害到传统武术,以行骗招式招摇撞骗而不被制裁的社会现状。

而不是在问题暴露后看似公正客观却隐隐有占据高位审视批判的道理。

这种感觉总有一种“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去解决发现并扩大问题的途径”的味道。

《人民日报》既然以人民为名,就该多从人民群众出发,去探讨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而不是借由批判人民群众的“审丑”倾向。

任何荒谬现象出现的根源都不外乎是更加荒谬可笑的土壤。

多批判社会,少探讨人民,更不能让在问题发生后去引人民视而不见。

人民总是质朴的,为何质朴的人民群众会对这类事件如此关注?

苟晶事件的根源是高考不公,打工是不可能打工言论根源是劳动者权益不受重视,而马保国事件的根源却是骗子当道的社会现实。

避重就轻,隔靴搔痒般呼吁民众而不去设法探讨根本问题是不得民心的

我想这才是人民日报今后更需要关注和自我批判的方向。

微信公号:多鱼说

user avatar

我想先分析一下人民日报这样做的原因,无它,就四个字:

审美疲劳。

马保国这个梗火了陆陆续续快1个月了,为什么早不禁止晚不禁止,偏偏在这个时候发声呼吁?

刚开始火的时候不禁止是因为,这本来也不是什么上纲上线的大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也无伤风雅;

火起来后呼吁禁止是因为,由马保国这段视频引发的各种连锁反应,已形成一股燎原之势,对互联网文化和青少年三观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开始还只是马保国的段子,后面出了各种各样的恶搞视频,《告白气球》版,《叶问》版,《钢铁侠》版,还有鸟语版的,就离谱好吧?!

生物学界研究耗子尾汁,社会学界发C刊论文评论这一现象,马保国的影响力完全出圈。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人们将过多的精力耗费在段子无厘头的享受中时,势必会减少对其他事情的关注。

人民日报正是看到了这种不良的趋势,才选择发文呼吁遏制这种现象。

B站上,本来给我推的3个里面有1个都是马老师的视频,现在不怎么有推荐了。

也是,马老师这个梗都炒了这么久了,怎么还没有新梗出来,别说人民日报看不下去,我都有点审美疲劳了。

最后,对于马老师视频的命运,马老师早有预言:

“我劝!各位年轻人,耗子尾汁,不要玩这样的小聪明。鬼畜区以和为贵,谢谢朋友们!”

user avatar

各路英雄,进来康康,三天前我写的这篇马保国商业蝶变的预测文。

跟咱人民日报今天发的社论对比对比。

我就问问各位,尤其是评论区里头杠俺的同志们:

俺算卦准不准?

1.丑化传武形象

2.商业变现

3.带歪了国学大方向,就看见流量的钱,没看见地上的坑。

这三点我写了,你说我不对,我不说话。咱国家第一媒体也写了,说明我是正能量的吧?沉冤昭雪,我很欣慰。

链接PO这儿,各位掌掌眼。

在这奉劝所有想把流量变成现金,或想把流量转化为“势”的网红跟娱乐公司,得先分对错,再看盈亏,光低头捡钱,不抬头看路……我原文里头写了,马老师,危。

你们和马老师兴许是一个下场啊以后。

以后拿不准的,没事儿啊!来请我当你商业顾问,不坐班多给钱内种,我就给你指条明路出来。

比方说马保国这次,还能翻盘么?能。

现在商业化的路断了,人民日报雄文一出,商业组织头再铁也不敢请他了对不对?

没事。现在,马老师买个机票,出国,学李小龙开个武馆,但别教打人,他也教不了打人,就教武术文化,顺带教养生套路。

过个三年五载,小有名气了,回国,出口转内销,商业的路还能再铺回来。

马老师背后的推手团队见我这篇,别忘了点个赞。

我知道背后肯定有团队,原文写了,既然其它几点我都押中了,这条也希望各位信一把。

不信,等着瞧,保不齐哪天就从水底下浮出水面了嘿嘿嘿……

user avatar

看多了,提高了判断力;再看领导发言,失去了尊重?

user avatar

今天,我不关心马保国,我只想你,成都

user avatar

编辑了。。。

user avatar

不会真的有人觉得马保国能代表传统文化吧?

有些人攻击马保国,扣的帽子是“丑化传统武术”“贬低传统文化”,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想一想,到底什么才是“传统武术”?

众所周知,马保国以其被年轻小伙子ko而闻名,事后马保国发了一个视频,视频里讲述了和年轻人比武的经过,怒斥年轻人“不讲武德”。

然后呢?没了。

所以,这就被人喷“丑化传统武术”?那请问问什么才是不丑化传统武术?难道说69岁“老同志”和年轻人比武,大胜,才叫弘扬传统武术吗?

用脚趾头想想就觉得不可能,毕竟年龄摆在那里,将近古稀之年了,打不过小伙子是必然的,打不过还有错了?打不过就叫丑化传统武术?

马保国事后的那段解释视频,只是他站在自己立场上阐述而已,里面也根本没有是非颠倒的造谣,顶多也就是失败后给自己留了些脸面,这也有错?

全网玩梗的网友们参与其中,是因为马保国说的话有趣而已,和传统武术没有半毛钱关系,即使你会传统武术,69岁了,打不过年轻人也很正常,这怎么就成了抹黑传统武术了?

某些媒体吧,咸吃萝卜淡操心,放着毛洪涛视而不见,放着蛋壳视而不见,反而站在“正义”的一边,对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斤斤计较,真不愧为“二流媒体”。

user avatar

曾经我无比期待,些许不解

如今皇帝的新装终于被扒下来了

大快人心

以后再有媒体去采访,听马老师讲自己正能量,并随声附和

那就是连带自己一起当xx了

还能怎么说呢…

这对于讲道理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前一阵子关于马老师的各种采访,让我感觉就像是当代的指鹿为马

只要马老师露脸,就有流量,所以采访的人也都哄着他,听他说话,就没有一家向他灵魂发问的(能被人看见的,或者说不经过搜索就直接能被我看到的)。可是这本来就是一件心照不宣,人人心知肚明的事情…就一直没有哪个说话声大一点的人去点破

反讽也好,懂的都懂也好…反正我内心是追求在不引发争议的情况下把话讲清楚讲明白的。

5天前的思考,今天有了着落,挺好的。

至于这是啥信号…就是让大家尽量都当个正常人呗。国家,政府不能事必躬亲,只能点到为止,表明立场和态度…

这要是给我整一个拨乱反正的专职工作,我直接就挨家挨户如图所示



经过评论提醒我去看了新京报20分钟的视频…我忽然发现这个视频我看过…但是我看的都是剪辑版的…最著名的应该是拍电影的那段

但是这个完整版是我通过百度找到腾讯视频才看到的…这就很迷,知乎微博我都没搜到

我一直分不清马老师是真傻还是假傻…看完了这个视频让我想到了龙珠里的撒旦…“这都是障眼法”“一定是有机关”“我是最强的”


说实话,我现在怀疑马老师有精神疾病…可能有一定的认知障碍…并主观回避对自己认定事实不利的内容,努力为自己认定事情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自圆其说…精神病我学的不好不确定这种症状应该叫啥(假定他真心认定自己是功夫大师,并想象出来了许多场景比如给茱莉亚打电话问皮特怎么这样,茱莉亚说,皮特要恰饭的嘛)

如果我是主持人…看马老师今天出拳这么快,精神这么好。我可能会要求和马老师打一场。我愿意冒生命危险来见证新时代大侠的诞生…

附原视频

user avatar

啪的一下就点名了,不过感觉人民日报批评的不是鬼畜文化,也不是跟风玩梗的乐子人,而是批评借着这波风潮揽财的资本方,这叫半渡而击,很讲武德。

群众玩梗无所谓,资本介入想变现就不行了。马保国真讲武德就应该做到承诺的“回归平静”,而不是话音刚落马上选择恰钱变现,疯狂接商单敛财,甚至开始接电影,马上就要赚的盆满钵满,这好吗,这不好。

而且马保国的洗白视频已经越来越多了,接下来玩梗方向就是《为儿买房马保国》、《卧薪尝胆马保国》、《老骥伏枥马保国》和《宣传传武马保国》,资本开始提倡好笑就是正义,就是准备混淆对错,淡化招摇撞骗的本质,把真实的马保国和鬼畜演员马保国划等号,和鬼畜讽刺的初衷背道而驰。

抖音现在也有大量马保国洗白视频了,等到洗白上岸成功,那就是真的应了人民日报说的“靠哗众取宠就可以风生水起,靠招摇撞骗就能拓展商业版图”了。如果不加制止,接下来就是资本家就会洗白更多说两百多斤的英国大力士扳不动他一根手指头的“保国”给你,马保国在招摇撞骗上是存在主观恶意的,并不只是被点了16万赞的“就是功夫差点”,所以目前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是得管管了。

对付资本家就要用资本家听得懂的语言,就是要对资本家完成造势准备开始变现的时候来一波偷袭,砍头都不能让资本耗子尾汁,只有亏钱可以。

当然,没了这个马保国,还会有下一个马保国,网络小丑是少不了的,最多是防止资本推波助澜洗白上岸。毕竟该审的丑没办法审,热度都上不去,那还能怎么办呢?

user avatar

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官媒出来叫停这件事了?马老师的梗可是火了有一阵子了。

这个节点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

原因是:现在马老师要开始登堂入室了。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前几天,马保国自称要参演电影了。北京的郑阳大导演,非常有诚意的专门赶赴郑州请马老师出山,美其名曰,认同马老师对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很可笑。传播毛线的传统文化呀!传统文化的牌子都快被他砸的稀巴烂了。说白了,不过是看上了马老师的负面流量而已。

而马保国呢?在经历了一番网上的调侃浪潮之后,他已经失无可失了,这时候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着还有点负面流量,借此变现一波。

如此一来,二人一个得利,一个收名,各得其所。那如果这件事真的发展下去,真的把这部畸形的电影拍出来了,会是什么结果呢?

假设没有官方的干预,就现在中国的网络舆论趋势而言,有很大的几率,会有很多人去买这个帐,最终会帮助这两个人实现名利双收的一个结果。

那这个结果一出来,舆论导向就非常不好了。认真做事,好好做人的,辛辛苦苦得不着什么实惠。哗众取宠,借用负面流量,却能给自己轻松谋得暴利。这样一来,效仿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而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会被寒了心。

这这种底层逻辑一旦被改变了,其能量是很不可估量的,可能会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影响。

本来说起来,这不是什么大是大非问题,假如前段时间舆论声浪最高的时候强行压下来,显得国家太较真,又有一大批公知要借机阴阳怪气了。

恰好在这个节点,全民对于马保国的调侃也已经释放了非常多的能量。所谓堵不如疏,能量既然已经疏散了很多,那这时候官媒站出来叫停这件事,不容易引起逆流。

国家出手纠偏,正当其时。

——————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 @纸谈风月

我的其他回答⬇️

中美对抗的本质及中国的破局之路:

香港对中国的意义及其未来发展:

中俄关系:

中美及南海局势:

中印边界冲突的内在逻辑:

中日:

中国的强军之路:

土耳其希腊冲突及马岛战争

user avatar

我曾经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

B站用户自从09年开始一直是以混乱中立为核心,火起来的视频一般都没啥规律,特别是没有商业规律。在我印象里,火起来的有奶子(《天降之物》是很长一段时间的镇站之宝),有妹子(《幸运星》《凉宫春日》等宅番,在国内各论坛的主要讨论都是基于B站版),有上古老番(《变形金刚》合集,《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美少女战士》系列,都有过一段时间各种魔改视频精神污染),有小众游戏(格拉摩根伯爵就是从B站走进大众视野),有国产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每日一刷,《走向共和》最盛时有三个版本同时都有几百人正在观看),有美国电视动画(《某不可说公园》更新一集上一集)。
然而自从B站大手笔投入月世界之后一切似乎都悄悄的发生了变化,这种“不知道为啥反正就是火起来了”的视频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退出聚光灯下,聚敛粉丝的“无版权视频”也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买了版权的新番,其相关衍生物的大范围“流行”。至于是不是官方在后台改推荐算法,利用人气强行制造的流行……

好不容易,B站用户梦回2011了一次,让天下人看到,B站不是只有追随资本指挥棒的各种粉丝,流行文化也可以由我们这些普通用户发起。

现在他们学得很快,知道不能让我们起了势。不管是张大帅也好李督军也罢,谁进城都不能让泥腿子造反成功。

实际上就是哗众取宠、招摇撞骗,说到底是一场闹剧。

这就是他们我们的评价。不要反驳,不要反抗,记在心里,默默等待。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B站老鬼畜“用户”,B这种现象级的素材都是内部群小编推素材,然后众多up集中屠版的。远有波澜哥,现有马保国呗。

没想到被打翻车,那是肯定要强调都是用户自制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