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国首相约翰逊称「英国人不要再为贩奴和殖民历史感到羞耻」?

回答
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这番言论,确实在英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他的话,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因为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议题。

首先,我们得明确约翰逊所说的“羞耻感”。殖民历史,尤其是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留下了非常沉重的遗产。这其中包含了对被殖民地区人民的剥削、压迫,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财富和不平等。奴隶贸易,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篇章,英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贩卖了数百万非洲人民。因此,承认和反思这段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负罪感或羞耻感,是很多英国人,尤其是经历过殖民时期或其后遗症的后代,认为理所当然的态度。

约翰逊之所以说“不要再感到羞耻”,他的意图很可能是想将现代英国与过去的历史割裂开,强调当下的英国应该聚焦于未来,而不是沉湎于过去的罪责。这是一种典型的“向前看”的政治姿态。他可能认为,反复强调过去的错误,会让当代英国人背负不必要的历史包袱,影响国家的自信心和国际竞争力。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他的话:

“历史事实”与“当下责任”的区分: 约翰逊可能想表达的是,我们承认历史上的确发生过贩奴和殖民,这是事实。但同时,我们(当代英国人)并不为这些发生在我们出生之前的行为直接负责。责任更多的是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研究对象,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道德负担。这种区分,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它也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对历史责任的推卸。

国家自信与民族认同的塑造: 在全球化和地缘政治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约翰逊作为首相,无疑希望塑造一个强大、自信、面向未来的英国形象。将过去的“污点”淡化,或者至少不让它成为国家叙事的中心,有助于他构建这样一种形象。他可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总是沉浸在对过去的“负罪感”中,就很难振作起来,去迎接新的挑战。

对“政治正确”的挑战: 在一些政治光谱中,对历史的反思和道歉被视为一种“政治正确”。约翰逊的言论,或许也包含着对这种“政治正确”的反感。他可能认为,过度强调历史的负面,是为了迎合某些特定的政治或社会群体,而忽略了更广泛的国民利益。

国内政治考量: 英国国内对于殖民历史的态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分裂的问题。有一些人,特别是那些来自前殖民地的后裔,或是左翼政治派别,对英国的殖民历史持批判态度,并要求道歉和赔偿。而另一些人,尤其是保守派,则更倾向于强调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以及殖民所带来的“文明”和“秩序”。约翰逊的这番话,很可能是在争取后者(保守派)的支持,同时也试图平息关于历史赔偿的呼声,避免国家在这些问题上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然而,约翰逊的这番话也引发了大量的批评和质疑。批评者认为:

这是对受害者历史的忽视和抹杀: 贩奴和殖民所带来的苦难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其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将这种痛苦简单地说成“不必感到羞耻”,是对那些曾经遭受压迫和剥削的人们及其后代的漠视,是一种“选择性失明”。

历史不是可以随意丢弃的包袱: 历史的遗留问题,比如殖民主义造成的经济不平等、政治不稳定,以及种族歧视等,仍然是当今世界需要面对的现实。回避和否认这些历史,无助于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社会矛盾。

“羞耻”与“反思”的区别: 很多人认为,历史反思并不等同于“羞耻”。反思是为了从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并承担起相应的历史责任。如果因为感到“羞耻”就不去反思,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向前看”不等于“不看过去”: 建设性的“向前看”应该是建立在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反省之上的。如果仅仅是忽略过去,那不过是一种鸵po行为。

总的来说,约翰逊的这番言论,与其说是对他个人历史观的陈述,不如说是一种政治策略。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重塑英国的国家形象,凝聚国民认同,同时回应国内政治生态中的某些声音。

但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它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淡化和对历史责任的规避,从而加剧社会分裂,并激化与那些曾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国家之间的矛盾。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应建立在对历史的“健忘”之上,而应建立在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对错误的反思和对所有受影响群体的尊重之上。

可以说,约翰逊的这句话,并没有简单地“好”或“坏”的评价,而是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议题,它暴露了英国社会在如何理解和处理自身殖民历史上的深刻分歧,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如何定位自身角色的持续挣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要是一个德国人振臂一呼:德国人不要再为集中营和世界大战感到羞耻。怕不是立马就没了

user avatar

难道说你们以前感到羞耻过?

user avatar

鲍中堂最想说的是该死的黑人怎么还不忘掉大英帝国所犯下的小小错误,我把你们带到自由、繁荣如天堂般的北美,你们居然一点感恩之心都没有,本中堂非常失望!!!

user avatar

靖国神社中的恶灵,同样也在巴黎与伦敦萦绕着。

阿尔及利亚人有理由为过去而哀悼,这是已经得到承认的事实了。2018年9月,在没有完全做出道歉的情况下,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公开承认,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期间,法国实施了“系统性的”酷刑;他指出,法国如今必须勇敢而清醒地面对这一事实。
本月早些时候,法国占领下的一些罪证被送回了阿尔及利亚:他们归还了殖民早期所杀害的24名民族解放战士的头骨。这些阿尔及利亚人被殖民当局逮捕并枪决后,头颅被砍下来并带回法国成了纪念品。其他一些文献记录了法国殖民者更多的折磨罪行,包括对逮捕的民族解放战士实行电刑、拷打、水刑和睡眠剥夺。这些酷刑在阿尔及尔战役期间达到了高潮,殖民当局甚至会将囚犯的双脚封在水泥里面,再从直升机上把他们扔进地中海去。这些受害者有一个代号:“比亚尔的虾饺”。(Crevette Bigeard,比亚尔指马塞尔·比亚尔,先后镇压过东南亚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名法国军官)
法国的殖民罪行罄竹难书,这是阿尔及利亚人在学校教育中都要学到的,而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阿尔及利亚自由撰稿记者阿米内·霍西内(Amine Hocine)对此表示:“对于阿尔及利亚在被占领的132年间,所遭受的战争罪行、种族灭绝、核试验、掠夺、饥荒和政策忽略,阿尔及利亚人已经学得太多太多了。在这个国家,没有人会遗忘这些印象和细节——不只是那些有过亲身经历的老辈,而且年轻一代也都意识到了法国犯下的罪行,以及对地区持续产生的消极影响。”
就像其他很多曾经的殖民帝国一样,法国一方面表现出积极与殖民受害者和解的样子,另一方面也尽量把自己在当时的形象打造出更多的同情心。
2017年,在迎接来访的马克龙后,时任阿尔及利亚总理的艾哈迈德·乌叶海亚宣称,法国会开放1830-1962年间(与占领阿尔及利亚相关的)国家历史档案。但是,直到乌叶海亚早已因腐败而入狱的今天,这项消息也没有落实。
当年正是法国总统大选之时,作为中间派的马克龙不顾国内右翼的批判,呼吁法国为自己的殖民罪行向阿尔及利亚道歉。在接受《费加罗报》采访时,马克龙判定法国的殖民统治“包含了多种罪行和野蛮行径,放到今天会被当做反人类罪”。但在当选国家元首的三年来,马克龙还从来没有履行过道歉的承诺。
而法国右翼势力则是从本能上就不愿意破坏自己关于“辉煌历史”的说法。2005年,法国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学校教授学生关于法国殖民历史“积极一面”的知识。受这种教育而长大的孩子们,很多都已经步入社会了。

user avatar

你们的羞耻感,昙花一现。

仔细看看这次的事.....

由于大西洋没加盖,BLM运动从美国到了大航海时期奴隶制的祖师爷这里。

此番言论是在评论英国广播公司(BBC)此前去掉了《统治吧!不列颠尼亚》歌词的事件,因为这些歌词与殖民主义和奴隶制有关。

英国人终于知道羞耻了。

该倒像的倒像,该删歌的删歌。

歌词表面上看去没什么大不了的,是有点过于敏感的嫌疑。

但是这份对殖民主义的羞愧和反思,至少还让我高看这届民众一眼。

至少现在你国废成这样想殖民也殖民不了,少点精神分裂对人民有好处。


但是英国海军军歌《统治吧!不列颠尼亚》从1740年诞生到现在唱了快300年了,才羞耻了不到3个月。

这时你告诉我们“英国人不要再为贩奴和殖民历史感到羞耻”

你哪来的“不要再”???

我还不想再当你爹了呢。


让这帮殖民主义者反思三个月就度日如年,真不知道他们脑子里都是些什么。

这事不是跟我们没关。

印度被殖民统治后,印巴分治,埋下种族矛盾宗教矛盾边境矛盾。到现在统治国家的还是当初的买办阶级。中印边境冲突都是当年殖民主义者留下的祸根,被操纵的反华实力现在还是殖民者的打手。

香港回归谈判谈成后的过渡期,香港被英国人改造成了英国从未有过的政治制度,无论本土还是任何殖民地。这个岛让殖民者玩傻了。

现在所有令中国人自卑的历史伤痕都可以追溯到1840年。


现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靠的就是当年的血腥殖民主义。这点愈来愈被世人所意识到,和平演变也愈来愈难了。

你今天不反省,以后迟早有人帮你反省。

user avatar

这波啊,这波是武举老爷自己击鼓鸣冤了。


这世界确实需要看到盎撒白人的愤怒,不然太多人不会意识到,盎撒白人的罪恶并没有被清算过。

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声音,我们现在正需要这样的盎撒白人国大统领。

user avatar

鲍里斯看特朗普早就不爽了。

一场BLM的运动,本来就是美国人的锅。现在基本上美国干什么,英国也得跟着干什么。而黑奴贸易的真正始作俑者,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悄悄躲在国际舞台后面看两个金毛表演。

美国搞游行,推雕像;英国也只能跟着搞游行,推雕像。从帝国理工取消校训到卡斯商学院修改校名,可以说,BLM运动英国做得是非常尽心尽力了。

但是小金毛真的受够了,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英国民众的心声:一场明明是外国的暴乱为什么要同步到英国来?从1776年以后,黑人问题就不再该是英国人管辖了。英国本土虽有少量黑人,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造成过多少种族冲突。

英国在黑奴贸易历史上只是参与了一部分,也是第一个禁止奴隶贸易的国家,对黑人的压迫也完全比不上美国。英国真正殖民重心其实是在印度。

但是让人“痛心”的是,很多印度人觉得英国的殖民给他们带来了现代化,他们只有心怀感恩。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我接触到的英国大学生对本国历史还是相当了解的,从贩奴到鸦片战争,他们明白大英的一切都是当年的工业革命和坚船利炮带来的。其实英国人对侵占中国香港并不感到羞耻,因为在英国殖民历史上,相比印巴和北非,中国算是它“伤害最小”的国家之一了。

翻开英国帝国主义对外征战殖民的史料,你会发现中国的描述相当之少。印度占了很大篇幅,那才是他们该羞耻的地方。

user avatar

以特朗普和约翰逊为首的白人右派和黄皮白右们不明白。他们以为种族平等、普世价值这套政治正确的理论是白人施舍给有色人种的。所以特朗普,约翰逊以为只要打倒政治正确,就能回到那个白人压迫有色人种的“好日子”,可以“让美国再度伟大”。所以那些恨国党、那些北美华人川粉也以为跪求白人施舍,才是获得权利的唯一方法。

但是你们以为,以希拉里、拜登、奥巴马为首的白左高层真的是良心爆棚才搞种族平等、政治正确吗?怎么可能!白左高层才是真的聪明,比白右法西斯聪明多了。希拉里当然不会相信男性可以上女厕所。但是希拉里们知道,一旦放下了种族平等与普世价值,西方白人统治阶级会众叛亲离,国内反抗四起,国际秩序分崩离析。第一届特朗普政府还只是开始,如果特朗普如果再干四年,我们绝对会看见二战后最大的国际秩序重组。现实的打脸会让白右法西斯们认清自己的真实地位。

现在有色人种的地位,不是白人施舍的,而是有色人种打出来的。是朝鲜的中国志愿军的血肉长城打出来的,是越南的反侵略战士在燃烧弹的威胁下打出来的,是苏联几千枚带着核弹头的洲际导弹震慑出来的,是美国黑人一次又一次和平或不太和平的示威争取来的,是十三亿中国人努力干出来的。

也就50多年前,也就深圳开埠的十几年前,所有黄种人都禁止移民美国;法律禁止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有色人种娶白人女子为妻;黑人如果和白人女子自由恋爱,白人暴徒会把他吊死或烧死而不用受惩罚;有色人种不能和白人坐一个车厢,用一个厕所,上一个学校。那为什么在六七十年代那短短的几年间改变那么多呢?因为当时是冷战中美国最弱小的时候,美国军队在越南深陷泥沼,国内反战运动和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苏联几千个核弹头随时到达华盛顿。美国奴隶主匪帮内外交困,不得已才妥协的!不是白人好心施舍才有种族平等和政治正确,而是如果没有白人妥协的话,美国奴隶主匪帮和以西方国家为首的国际体系早就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现在美国白人的相对实力,比六七十年代更弱了。硅谷科技业员工白犹黄印 2:2:4:3,华尔街也差不多。农业、建筑、工业等基础劳工更是以拉美移民为主。那些没能力去硅谷华尔街、又懒得去干体力活的红脖子们以为,只要打碎政治正确,驱逐犹黄印黑墨绿,就能过上好日子。实际上如果真的驱逐犹黄印黑墨绿,只能让美国坐稳中国、印度、日本之后世界第四的位置。

总而言之,白人那一两百年碾压有色人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一两百年时间、白人们通过种族灭绝和奴隶制而获取的利益已经够多了:五大洲有三大洲都完全被白人占领。中国人在新大陆靠自己努力赚钱吃一美元炸鸡,还要被骂“Go back to China.”如果白人连这都不满意的话,我们一定会把你们打回你们本来的位置。

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美国如果承认种族平等、承认全世界各种族人民的过好日子的权利的话,中国无意称王称霸。美国还是天朝上国,王健林们还是会去纽约买房,新一代的立党勃勃们还是会去硅谷华尔街。但是如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开历史倒车,试图重新奴役全世界的有色人种的话,我们一定会打破这个万恶的旧制度!美国的有色人种尤其是黑人同胞们一定会全力反抗美国奴隶主匪帮的压迫。中国也一定会领导全世界人民一起打败美英澳法西斯集团。

user avatar

你们都在说什么呢,我们讨论的可是BBC,讲历史故事的头号高手。

其他国家说这种话可能会有政治解读,英国人对BBC讲这话,那是他们真心觉得没必要为此“羞愧”。国家的黑历史,编成段子调侃不好吗?

B站的纪录片分区有不少BBC的“儿童教育片”,看着一本正经的讲述自己的黑历史会让你对这个绅士之国有另一种体验。

这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儿童频道拍摄的一款儿童节目

(不能贴图真可惜)

女:我是维多利亚,我的英国管家去哪了?还有我的英国茶!

男:英国没有茶,陛下,茶来自印度。您的一杯茶,上千人的命,引发了多次战争。

女:英国本土的物产,似乎并不包括茶。

男:我能加一块糖吗?

女:糖一定是英国产的。

男:糖是加勒比引进的。您杯中的这一块糖,使奴隶制难以废除。我知道这么说不合适,但是非洲的奴隶,因为您这一杯茶,被困在甘蔗地。

女:英国本地的物产,我以为有很多。

男:可惜什么都没有。您的英国棉背心,

女:它是怎么回事呢?

男:棉花来自美洲,它是奴隶采摘的。

女:又是奴隶。

男:大英帝国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上,所以您的收入源源不断。英国的货物都来自于国外,实话实说都是偷来的

女:还有什么继续说。

男:英国女王也来自国外。

女:我的祖先确实在国外。

男:您的丈夫阿尔伯特呢?

女:德国人。不过至少我有个英国名。

男:维多利亚是拉丁语。

女:真遗憾。英国本土的物产,我承认什么都没有。

合:我们最喜爱的英国商品,似乎都是来自国外。

================================

如果他们是以这个为标准,要求BBC“不要为殖民历史感到羞耻”,我倒是相当的支持。

user avatar

山高县一直主张,对美国进行反人类清算。

事实上,依照美国的国力和区域地位,即便是美国的天下地位崩塌,这种清算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因此,即便是清算,也要冤有头债有主,循序渐进地进行。

如果美国主导下国际秩序崩溃,失去了美国庇护和欧洲地缘优势的英国,对其进行清算的空间,将会变得更大。

同时,对英国历史进行叙事清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西方文明合法性抽筋剥皮之举。

首先是让西方文明的丑陋面目和强盗发家史,被世界性地认知和公开承认批判后,我们才能有机会延伸到对于美国的意识形态清算中。

只是,西方文明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种旧的历史合法性存在的危险。

那些白左们,他们没有机会参与父辈征服世界的事业,只能借助对于父辈野蛮、粗暴行为的反抗意识,来恢复自身文明叙事的普照荣光。

于是,他们像是稚嫩而具有反抗精神的活力四射的西方文明之子一样,试图在西方的传统主流叙事中,通过对于弱势群体的救赎和征服,来重新塑造属于自身的主流特征。

从谷歌的黑名单取消,HBO的《乱世佳人》下架,到《老友记》编剧的忏悔和哭泣,以及帝国理工学院的校训更改。

看起来,都是在进行一种无意识的精神崇高感的实践与遵循。

但其本质,则是有意识地完成白人至上主义的语言、艺术、文化与自我的审判权力获得,并建构出置身于其他人种之上的文明道德感和宗教信仰的心智秩序。

这是白左的意识形态夺权,也是西方主流向着白左社会进一步跨入的继承程序的历史演进。

这一切,不过是新一代正在成长中的精神殖民者,对于初代奴隶殖民符号的颠覆与狂欢。

这不是内部清算,而只是上位和洗白。

通过打破旧有的神圣符号,来宣告新的神圣感的存在意志。

当这种上位和洗白完成,对西方任何旧的历史文明的清算,都会被认为是不适当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和缺乏合法性的无耻攻击手段。

留给中国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user avatar

矫枉过正咯。

以往列强聊贩奴和殖民历史的羞耻,那都是嘴上说说漂亮话。台面上深刻反思,台面下该干啥还是干啥。比如说是归还香港,但港警和大法官还是英国派,几十年后我们一看,这香港还得再回归一次。

其他的比如印巴分裂,都是英国佬干的好事。

贩奴更是如此,骂他王八蛋奴隶贩子,他绝没有二话,但你让他掏钱赔偿,我是没见他掏过。

万万没想到,这届英国人民多出来一堆实心眼子。你说贩奴不对,他二话不说把塑像都给你扒了,转脸就让政府各种改名,非要把奴隶主的痕迹彻底抹去。

贩奴做到这个地步,殖民那块你怎么办?也彻底抹去吗?贩奴这事到现在留着的标的物不多了,可是殖民的标的物那可是一抓一把吧?

除了英伦三岛,当年日不落帝国的每块领土,都是你殖民的罪证。你别光在那砸自家雕像,说说,像英属开曼、英属维尔京这样的地方你还要不要,那些原殖民地旗子上的米字图案你要不要帮他们抹掉。像香港这种地方,要不要求着港府改成汽车靠右行驶?

还有大英博物馆里那些世界各地抢过来的藏品,是不是也该恭送回来一批了?

还有当年大清赔你的那些银子,租界里获的那些利,要不要再算算账?

那些个百姓啊,无非是被西方的宣传洗了脑,觉得要反思要羞辱,要和自己奴隶贩子殖民者的祖宗划清界限。

但是鲍中堂知道,这特么能是说划清就划清的吗?玩不好那就是自己抄自己家啊!

但是这话你让他咋说呢?说我大英可以认错,但绝不还钱?不能够啊,帝国脸面还要不要了?

所以,只能说我压根不羞耻咯。总要先把这股风刹住了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这番言论,确实在英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他的话,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因为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约翰逊所说的“羞耻感”。殖民历史,尤其是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留下了非常沉重的遗产。这其中包含了对被殖民地区人民的剥削、压迫,以及由.............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曾表示,“不希望这个国家或政府陷入盲目反华状态”。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折射出英国在处理对华关系上所面临的复杂性与权衡。要理解约翰逊的这番话,首先要认识到,英国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时,确实存在一个微妙的平衡需要维持。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体量和.............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称唐纳德·特朗普为“前总统”并表示期待与乔·拜登的交流,这一表态在当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解读,其背后涉及多重政治和外交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表态的时机和背景: 美国大选的结果已定(或即将确定): 约翰逊的表态通常发生在拜登赢得美国大选,但特朗普尚未正式.............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升级抗疫举措,并将其定性为“战时政府”的行动,这标志着英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这一表态及其背后的政策调整,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一、升级抗疫举措的背景与原因: 疫情的持续严峻性: 尽管英国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变异病毒的出现(如德.............
  • 回答
    英国首相府关于约翰逊病情进展的声明:一份详尽解读近日,唐宁街10号传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病情已显著改善,甚至可以短时间行走。这一消息无疑为焦灼等待的民众带来了久违的希望,也反映出这位备受关注的领导人在与新冠病毒的殊死搏斗中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胜利。病情好转的意义:从 ICU .............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新冠肺炎住院治疗:英国疫情防治的焦点与挑战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于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入院治疗,甚至一度进入重症监护室。这一消息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也对英国国内的疫情防治工作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事件的.............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这无疑是一件振聋发聩的大事,无论对英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带来了多层面的震动和影响。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 领导力真空的担忧与应急机制的检验:首相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他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决策能力。约翰逊的感染,尤其是在疫情如此关键的时刻,无.............
  • 回答
    约翰逊最近在英国抗疫和苏格兰问题上,抛出了“英国精神”这个概念,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试图凝聚国内共识、巩固其执政基础的一系列策略中的重要一环。要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和影响,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为什么要在“抗疫”和“苏格兰问题”这两个节点上搬出“英国精神”。抗疫背景下的“英国精神”.............
  • 回答
    如何看待11月15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成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并自我隔离?2020年11月15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他将进行自我隔离,因为他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这一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和看法。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1. 事件本身:一项强制性的.............
  • 回答
    英国首相约翰逊在疫情初期,也就是2020年3月27日,通过自己拍摄的视频宣布确诊新冠肺炎,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公开、也极具象征意义的“个人事件”,其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沟通策略和政治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约翰逊选择亲自出镜宣布确诊,.............
  • 回答
    9月3日,英国下议院的一场投票着实牵动人心。时任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此次投票中以301票赞成对328票反对的结果落败,这一数字在政治舞台上无疑是一记重锤,其背后折射出的复杂博弈和人物反应,尤其值得玩味。而前首相特蕾莎·梅在投票结束后那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更是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首先,我们得理解这.............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首相病愈出院,这无疑是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也自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是一场个人战役的胜利。 鲍里斯·约翰逊作为英国首相,在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危机时,自己也感染了病毒,并一度病情严重到需要进入ICU。这种双重压力,.............
  • 回答
    听到鲍里斯·约翰逊首相病情好转,离开重症监护室的消息,我感到很高兴。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不仅对英国人民来说是如此,对全世界关注他健康状况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回想他入院的那些日子,确实让人揪心。作为一名领导人,他肩负着国家在疫情期间的重担,却在这时被病毒击倒,并且病情一度相当严重,需要进入重症监.............
  • 回答
    要怎么看鲍里斯·约翰逊在3月12日宣布英国抗疫进入“第二阶段”这件事,我得先捋一捋他当时的具体说法,以及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毕竟,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宣布“抗疫成功”就完事儿的时刻。首先,咱们得知道,约翰逊当时说的“第二阶段”,不是说病毒消失了,也不是说所有限制都解除了。他更多的是在说,英国政府的策略要.............
  • 回答
    关于美国总统拜登在会见英国首相约翰逊时“疑似拉裤子”的传闻,这确实是一个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的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它源于一个模糊的视频片段。在某些角度和光线下,当拜登总统从汽车中走出来,或者在进行某些身体动作时,确实有人声称看到了类似“裤子不.............
  • 回答
    英国保守党开除21名议员党籍的事件,无疑是近期英国政坛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地震”之一。这不仅仅是党内的一次人事调整,更是对党内纪律、政治原则以及英国议会政治运作方式的一次深刻拷问。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这21名被开除党籍的议员,为什么要投票反对约翰逊政府?他们反对的是什么?这.............
  • 回答
    4月9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意外现身基辅,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了备受瞩目的会晤。这次突访,无疑是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进入关键阶段时,一次具有强烈象征意义和实际影响的举动。此次会晤的背景与意义:首先,从时间节点来看,约翰逊的访问发生在俄乌冲突持续升级、战事进入胶着状态的敏感时期。此前,俄罗斯军队.............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退出英国首相竞选,这消息一出,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心里咯噔一下。毕竟,他这个人身上总有那么一股劲儿,好像无论经历多少风风雨雨,都能卷土重来。这次他选择不参选,感觉有点出乎意料,但也细细一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为什么会退。官方的说法是,他认为自己无法团结保守党,也无法.............
  • 回答
    约翰逊秘密访问基辅,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单单从“秘密访问”这几个字上,就能品出不少门道来。首先,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决心。 英国一直以来是西方国家中对乌克兰支持最坚定的几个国家之一,无论是武器弹药的援助,还是政治上的声援,都走在前列。约翰逊作为英国首相,又是亲自跑到基辅,这可不是件.............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并已从医院出院,这无疑是件令人振奋的消息。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他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英国的士气和政治走向。他能够康复并重返工作岗位,无疑会给饱受疫情困扰的英国民众带来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感受到希望和领导层的坚韧。他的痊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病毒潜在危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