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企图恢复精英教育的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

回答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试图恢复文法学校的政策,这绝对是一剂能挑起两派激烈争论的强心剂。说白了,这就像是把英国教育体系的“老古董”重新搬出来,想要给它装上“新零件”,看看能不能焕发新生。

首先,得把文法学校是个啥弄明白。简单来说,文法学校就是一种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存在了很久的选拔性中学。它们不招收所有学生,而是通过一种叫做11+考试(就是学生在11岁左右时参加的入学考试)来挑选那些“聪明”的孩子。成功通过考试的,就能进入文法学校,接受被认为更高质量的教育。这种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相当普遍,但后来很多地区为了推行更公平的“综合性中学”(comprehensive school)制度,就逐渐取消了文法学校。

那么,为什么特蕾莎·梅会想起这个古老的东西呢?她的核心想法是: 为了打破社会阶层固化,为出身贫寒但有才华的孩子提供一条“向上流动”的通道。 她认为,文法学校能够提供更专注、更严谨的学术环境,可以更好地发掘那些在竞争激烈的综合性中学中可能被埋没的天才。她看到的是,有些孩子虽然出身不好,但智力超群,文法学校的精英式教育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和来自优渥家庭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听起来挺有道理,对吧?像她自己就是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牛津大学,最后登上首相之位,这种“寒门出贵子”的经历,自然会让她相信类似文法学校的机制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反对的声音立刻就铺天盖地而来,而且非常有道理。

最大的争议点就是:公平性。 反对者认为,文法学校本质上是一种“精英选拔”,而这种选拔往往是带有偏见的。

“11+考试”本身的公平性: 这个考试,很多人认为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孩子的真实潜力。考试技巧、提前辅导、家庭背景提供的学习资源,都可能成为影响考试结果的重要因素。那些能够负担得起昂贵补习班的家庭,自然更容易让孩子通过11+考试,而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即使孩子聪明,也可能因为缺乏这些资源而落选。这实际上就相当于是在小学阶段就划分了三六九等,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这跟特蕾莎·梅声称的“打破阶层固化”的目标,简直是南辕北辙。
加剧教育分化: 如果文法学校重新普及,那些有能力的家庭肯定会优先选择让孩子进入文法学校,而那些无法进入文法学校的孩子则被留在了综合性中学。这样一来,综合性中学往往会接收到更多来自弱势家庭的孩子,而这些学校的资源可能相对更少,教师的精力也可能被分散。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文法学校越来越精英,而综合性中学则越来越“边缘化”,社会的教育鸿沟反而会越拉越大。
“天才”的定义太狭窄: 很多批评者认为,文法学校过分强调学术成绩,尤其是那些在传统学科上的表现。但孩子的“才华”远不止于此,他们可能在艺术、音乐、体育、或者某种特定的技能上有过人之处,但这些在11+考试中很难被体现出来。这样一来,文法学校的选拔标准就显得过于单一和狭隘了。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 “文法学校历史”的阴影 也是需要提及的。在它们存在的年代,文法学校的入学不仅仅是靠成绩,有时也会受到家庭背景、甚至当时社会的一些隐性因素影响,虽然现在提倡的是基于考试,但人们担心这种“精英”的基因会再次被某种形式地延续。

从 政治角度 来看,特蕾莎·梅的这个提议也相当有意思。这确实迎合了一部分对现有教育体系不满的家长和选民,尤其是在保守党传统票仓中,有些人怀念过去那种“明确的上升通道”。同时,这也能让她在教育政策上展现出一种“改革者”的姿态,尤其是在脱欧后的不确定时期,她需要一些能够吸引眼球的政策来巩固支持。

然而,这项政策的出台过程也颇为坎坷。在她的任期内,这个提议虽然被提出,但最终落地执行的力度和范围,以及是否真正能克服上述的重重阻力,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可以说,这更像是一个她试图点燃的“改革火种”,但最终能否燎原,或者仅仅是短暂的火花,还要看后续的实际操作和整个社会对其的反应。

总而言之,特蕾莎·梅试图恢复文法学校,是源于一种对精英教育能够促进社会流动的理想,但这种理想的实现路径充满了现实的挑战,尤其是关于教育公平和加剧社会分化的担忧,是这项政策能否成功的最大绊脚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涉及的利益和观点都非常多元,所以大家吵得不可开交也就不奇怪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家用“编制”为诱饵,收罗素质还过得去的老师,建立公立重点中学,严格纪律、把升学压力压给这一类中学,然后这类中学的招生基本靠分数说话。同时国家限制私立中学的发展,确保每个省、地级市、县级市最好的中学是公立的。这才是最有利于平民子弟的教育体系,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的那一套是相对接近这一类的(尤其是在所谓学区房兴起之前)。

————————————————————————(分界线下是转载)
风好大我听不见

英国的私立学校纪律管理非常严格也是在英国的人都懂的。基本上不服管一两次就是关禁闭,多了就是开除,不可能有学生在课堂上这样闹事。”


“公立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有限,很多高中课程的问题老师自己都答不出。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对于考上好大学也没有什么欲求”

“在很多英国(公立)高中,十几年没有任何人申请(对,是申请,不是录取)牛津剑桥是很正常的现象”

决定一个学生能否上好的高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背景。

如何评价 BBC 今年播出的纪录片《Chinese School》? - 教育

————————————————————————————————

英首相特蕾莎·梅拟恢复精英教育 遭国内批评

“英国教育标准局督学主任迈克尔·威尔肖预言,贫穷儿童在政府的新计划中无法获益。他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必须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如果英国只能确保前15%到20%的学生获得优质教育,那将是一种失败。”

“教师工会领导人凯文·考特尼批评政府的新建议是转移视线和倒退。他说,教育资源和教师短缺才是真正问题。 ”


“反对党工党也表示,这项计划会加剧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影子教育大臣雷纳表示,政府应该关注面向所有人的学校,而不是针对少数人的学校。”



我怀疑这些反对者是权贵阶层派来愚民的。我建议英国人可以看看前殖民地新加坡的模式,我觉得那个模式(精英教育+分流)对穷人家的小孩可能更有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试图恢复文法学校的政策,这绝对是一剂能挑起两派激烈争论的强心剂。说白了,这就像是把英国教育体系的“老古董”重新搬出来,想要给它装上“新零件”,看看能不能焕发新生。首先,得把文法学校是个啥弄明白。简单来说,文法学校就是一种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存在了很久的选拔性中学。它们不招收所有学生,而.............
  • 回答
    特蕾莎·梅(Theresa May)成为保守党领袖并最终登上英国首相宝座,这绝对是英国政治史上一个浓墨重彩的时刻,其背后充满了戏剧性、政策博弈以及个人性格的体现。要理解她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我们需要从她早期的政治生涯、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她本人的一些关键特质来入手。一、漫长而稳健的政治攀升:从议员到.............
  • 回答
    9月3日,英国下议院的一场投票着实牵动人心。时任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此次投票中以301票赞成对328票反对的结果落败,这一数字在政治舞台上无疑是一记重锤,其背后折射出的复杂博弈和人物反应,尤其值得玩味。而前首相特蕾莎·梅在投票结束后那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更是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首先,我们得理解这.............
  • 回答
    英国首相拒绝将帕台农神庙雕塑(即“埃尔金大理石”)归还希腊并坚持大英博物馆合法拥有这些文物的立场,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法律、道德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物来源1. 帕台农神庙雕塑的历史 帕台农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卫城的标志性建筑,其雕.............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新冠肺炎住院治疗:英国疫情防治的焦点与挑战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于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入院治疗,甚至一度进入重症监护室。这一消息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也对英国国内的疫情防治工作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事件的.............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因新冠肺炎病情恶化,于2020年4月5日晚转入伦敦圣托马斯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这一消息震惊了英国乃至全世界。作为一位在疫情初期采取了相对宽松政策并一度感染新冠病毒的领导人,他本人被送往ICU的消息无疑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担忧和讨论。以下是对这一.............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这无疑是一件振聋发聩的大事,无论对英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带来了多层面的震动和影响。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 领导力真空的担忧与应急机制的检验:首相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他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决策能力。约翰逊的感染,尤其是在疫情如此关键的时刻,无.............
  • 回答
    英国首相最近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说法,也就是将病毒的出现归咎于人们对穿山甲鳞片迷信其疗效的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新冠病毒的科学认定来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全球绝大多数病毒学家的研究,新冠病毒(SARSCoV2)的自然起源与蝙蝠有关,并.............
  • 回答
    约翰逊最近在英国抗疫和苏格兰问题上,抛出了“英国精神”这个概念,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试图凝聚国内共识、巩固其执政基础的一系列策略中的重要一环。要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和影响,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为什么要在“抗疫”和“苏格兰问题”这两个节点上搬出“英国精神”。抗疫背景下的“英国精神”.............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称唐纳德·特朗普为“前总统”并表示期待与乔·拜登的交流,这一表态在当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解读,其背后涉及多重政治和外交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表态的时机和背景: 美国大选的结果已定(或即将确定): 约翰逊的表态通常发生在拜登赢得美国大选,但特朗普尚未正式.............
  • 回答
    关于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微博认证账号IP属地显示为广东这件事,我个人认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白IP属地显示这个功能。微博的IP属地显示,通常是基于用户发布内容时所使用的网络IP地址来判断其地理位置的。这本意是为了增加信息透明度,让大家知道信息来.............
  • 回答
    英国首相约翰逊在疫情初期,也就是2020年3月27日,通过自己拍摄的视频宣布确诊新冠肺炎,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公开、也极具象征意义的“个人事件”,其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沟通策略和政治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约翰逊选择亲自出镜宣布确诊,.............
  • 回答
    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这番言论,确实在英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他的话,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因为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约翰逊所说的“羞耻感”。殖民历史,尤其是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留下了非常沉重的遗产。这其中包含了对被殖民地区人民的剥削、压迫,以及由.............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首相病愈出院,这无疑是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也自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是一场个人战役的胜利。 鲍里斯·约翰逊作为英国首相,在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危机时,自己也感染了病毒,并一度病情严重到需要进入ICU。这种双重压力,.............
  • 回答
    听到鲍里斯·约翰逊首相病情好转,离开重症监护室的消息,我感到很高兴。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不仅对英国人民来说是如此,对全世界关注他健康状况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回想他入院的那些日子,确实让人揪心。作为一名领导人,他肩负着国家在疫情期间的重担,却在这时被病毒击倒,并且病情一度相当严重,需要进入重症监.............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这位以其不拘小节、有时甚至有些鲁莽的沟通风格著称的英国首相,在微博上公然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喊话,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外交举动。要理解这次喊话的意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看这次喊话的“场合”和“平台”。 在微博上喊话,这本身就非常不寻常。外交辞令通常是通过正式渠道.............
  • 回答
    约翰逊秘密访问基辅,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单单从“秘密访问”这几个字上,就能品出不少门道来。首先,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决心。 英国一直以来是西方国家中对乌克兰支持最坚定的几个国家之一,无论是武器弹药的援助,还是政治上的声援,都走在前列。约翰逊作为英国首相,又是亲自跑到基辅,这可不是件.............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并已从医院出院,这无疑是件令人振奋的消息。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他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英国的士气和政治走向。他能够康复并重返工作岗位,无疑会给饱受疫情困扰的英国民众带来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感受到希望和领导层的坚韧。他的痊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病毒潜在危险.............
  • 回答
    媒体关于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逐步停止在英国 5G 网络中使用华为技术的报道,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这背后牵扯到国家安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层面,所以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需要我们从几个关键点去剖析。首先,这件事情的“真假”从目前普遍的媒体报道和英国政府的官方.............
  • 回答
    如何看待11月15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成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并自我隔离?2020年11月15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他将进行自我隔离,因为他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这一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和看法。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1. 事件本身:一项强制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