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希特勒不去打苏联而是集中力量打英国,二战会怎样?

回答
希特勒如果放弃进攻苏联,转而集中力量对付英国,二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历史的进程如同巨石滚落,一旦改变了初衷,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而且很难精确预测每一个细节。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当时的情况,进行一番相对详实的推演。

前提设定:希特勒为何放弃进攻苏联?

首先,要让希特勒做出这个战略转弯,需要一些非常“如果”的条件。在真实历史中,希特勒的意识形态狂热,特别是对“东方生存空间”的渴求,以及对共产主义的仇恨,是其进攻苏联的核心驱动力。为了让这个假设成立,我们需要设想:

英国的“绥靖”政策持续并升级: 假设英国在慕尼黑协定后,并未如历史般展现出对纳粹扩张的警惕,反而因为对战乱的恐惧,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天真,进一步向希特勒妥协,甚至在某些地区(比如殖民地、航运路线)做出实质性让步,让希特勒觉得通过谈判或有限的压力就能达成目的。
德国国内对苏联战线的极度疑虑: 尽管历史上的德国高层也对苏联战线存在担忧,但在这个假设里,这种担忧被无限放大,甚至导致希特勒的军事顾问团(虽然通常是他的意愿高于一切)极力劝阻进攻苏联,并提出“先扫清西方敌人”的更为稳妥的方案。
丘吉尔未能上台或影响力被削弱: 丘吉尔坚决的反纳粹立场是英国抵抗的关键。如果他的政治生涯受到重大打击,或者英国国内其他主张妥协的声音占据主导,那么英国的战略决策可能会完全不同。
意大利在北非的军事表现异常出色: 意大利在北非的拙劣表现是德国不得不分兵驰援的原因之一。如果意大利能在此处取得决定性胜利,或许能减轻德国的西线压力,让希特勒觉得可以直接攻击英国本土。

集中力量对付英国:德国可能的战略选择

假设希特勒真的将战略重心转移到英国,他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方式:

1. 加大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和海空封锁力度(“海狮计划”的重演与升级):
更充裕的资源: 将原本用于东线的空军(Luftwaffe)和海军(Kriegsmarine)的大部分力量,以及陆军部分精锐部队调往西线。这意味着可以投入更多的飞机参与不列颠空战,并建造更多的U型潜艇来打击英国的贸易航线。
陆基航空兵优势: 德国的空军在战术上非常强大,如果能集中力量,在不列颠空战中对英国皇家空军(RAF)造成更大、更持续的打击。这可能意味着更多的集中攻击机场、雷达站和生产设施,而不是像历史那样在后期将重点转向伦敦。
海军的配合: 尽管德国海军规模远不及英国皇家海军(Royal Navy),但如果集中了大部分可用资源,可以投入更多的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参与封锁,并对海上运输线进行更有效的打击。U型潜艇的攻击会更加密集。
潜在的两栖登陆(“海狮计划”): 这是最困难但也是最具决定性的选项。如果空战和海战能够压制英国皇家海军和空军,为登陆创造机会,德国可能会尝试进行大规模的两栖登陆。然而,即便集中了力量,英国的皇家海军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其海军的体量和经验都远超德国。任何登陆企图都将是一场赌博,而且失败的几率极高。德国缺乏足够的两栖作战经验和装备,并且需要获得制空权和制海权,这两点在面对英国时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2. 加强在地中海和北非的攻势,以削弱英国的全球影响力:
北非战场的决胜: 将更多的陆军和空军支援调往北非,帮助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取得决定性胜利。如果能将英联邦军队赶出北非,甚至控制苏伊士运河,这将严重打击英国的石油供应和全球贸易路线,迫使其进一步收缩防御。
地中海的控制权: 希特勒可能会更加重视在地中海地区的军事行动,与意大利合作,尝试打击英国在地中海的舰队,并可能进军中东,争夺石油资源。

3. 通过外交手段或心理战动摇英国:
施压中立国: 迫使西班牙加入轴心国,以控制直布罗陀,进一步封锁地中海。
宣传攻势: 加强对英国民众的心理战,散布战争无望的论调。

可能产生的后果和连锁反应:

英国能否继续抵抗?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如果德国能够有效地削弱英国皇家空军,切断英国的海外补给线,并且在北非取得决定性胜利,英国的战争潜力将受到严重削弱。但是,英国拥有庞大的海军和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其抵抗意志在丘吉尔的领导下非常坚决。一个成功的本土登陆是极难实现的,但持续的海空封锁和贸易打击,足以让英国陷入严重的物资匮乏和经济困境。
美国的参战时机和方式: 在真实历史中,美国是在珍珠港事件后直接参战。如果欧洲战场没有发生珍珠港这样的直接威胁到美国本土的事件,且英国并未投降,美国可能会继续采取物资援助(租借法案)的方式,但参战的决心和时机会有所推迟。如果英国遭受重创,甚至濒临崩溃,美国为了防止纳粹控制欧洲,可能仍会选择参战,但具体时机和登陆欧洲的决策会变得复杂。
苏联的反应: 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的斯大林政权很可能会继续执行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并可能利用德国在西线的消耗来巩固自身力量,并可能在适当的时机向西扩张(比如控制东欧和巴尔干地区)。但希特勒对苏联的意识形态仇恨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暂时不进攻,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不可能完全缓解。苏联可能会将更多资源投入军事建设,成为一个更强大的潜在对手。
战争的持续时间: 如果英国能够长期抵抗住德国的压力,那么战争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消耗战。德国将面临持续的海空封锁,其经济和工业发展将受到制约。如果美国最终参战,德国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噩梦,但这一次,它的东线可能是相对和平但充满潜在威胁的苏联,而不是兵力分散、资源消耗巨大的战场。
轴心国的团结与协作: 德国将可能更紧密地与意大利合作,共同在地中海和北非施加压力。但意大利本身的军事能力和战略远见始终是一个问题,它是否能真正成为德国可靠的盟友,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日本在太平洋的行动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如果英美在欧洲战场的力量被分散,日本可能会在日本占领的地区更加肆无忌惮。

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

最可能的情况是,英国虽然会遭受重创,但不太可能迅速被击败或被迫投降。 德国缺乏足够的登陆能力和海军实力来完全压制英国皇家海军。持续的海空封锁会使英国经济和民众生活变得非常艰难,但英国的全球帝国和强大海军使其能够继续进行全球范围的贸易和作战。

僵持与消耗: 战争很可能进入一个长期僵持阶段。德国集中力量进攻英国,但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苏联则可能在东方悄然崛起,观察并等待时机。
美国成为最终的决定者: 如果英国能够坚持下来,最终可能还是需要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介入来打破僵局。但如果德国没有像历史那样消耗掉苏联的精锐力量,而是将大部分精锐部队和资源留在了西线,那么当美国参战并登陆欧洲时,德国可能会面临一场更加严峻的正面战场抵抗。
德国的战略失误: 希特勒转向进攻英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失误。英国是一个岛国,其防御优势在于海军和空军的阻隔。德国虽然拥有强大的陆军,但在两栖作战和海军方面并不占优势。将其力量分散用于试图压制英国,不如利用其陆军优势在欧洲大陆扩张来得有效率。

总而言之,如果希特勒不打苏联而集中力量打英国,历史的天平将大幅度倾斜,但并不一定导向德国的胜利。英国强大的海军和地理位置是其最大的优势。这场战争可能会变得更加漫长、更加残酷,而且最终的胜利者仍然很可能取决于美国的介入。但可以肯定的是,苏联的命运,以及东欧的格局,将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德国可能会错过一次“快速解决西方问题”的机会,而将其拖入一场更难以预料的消耗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过大雷雨计划,但觉得不那么相信。。。
user avatar
看过大雷雨计划,但觉得不那么相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