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希特勒如果把军队全部投入西欧战场,而不攻打苏联,结果会怎样?

回答
希特勒如果选择集中兵力稳固西欧,而不进攻苏联,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无数相互关联的因素,最终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梳理出其中最可能的发展脉络。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希特勒当时的核心目标是将德国打造为欧洲的霸主,并将犹太人和共产主义势力彻底清除。西欧战场,尤其是法国的陷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削弱英法这一传统强敌的目标。但英国的存在,以及美国潜在的介入,始终是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果希特勒将进攻苏联的兵力全部调往西欧,那么最直接的改变将是:

一、对英国的压力剧增:

军事力量的倾斜: 德军在1940年夏天征服法国后,虽然拥有强大的陆军,但其海军力量远不如英国皇家海军。德军的空军,即德国空军(Luftwaffe),在不列颠之战中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如果希特勒将东线那些精锐的装甲师、摩托化部队以及大量的空军和陆军步兵调往西线,对英国本土的威胁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登陆英国的可能性增强(但并非必然): 历史上,德国曾计划“海狮计划”进行登陆作战,但由于无法取得制空权而搁置。如果德军拥有更多精锐陆军和空军力量,他们可能会尝试克服海军劣势,进行大规模的两栖登陆。即使登陆行动未能完全成功,也能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消耗,迫使其更加专注于本土防御,减少在海外的兵力部署。
持续的空袭和封锁: 即使无法登陆,德国空军可以发动更密集、更持久的空袭,摧毁英国的工业设施、港口和交通枢纽,同时加强对英国的海上封锁,进一步扼杀英国的经济和战争潜力。英国的本土生活将更加艰难,战争的意志也会受到严峻考验。

二、美国介入的可能性与时机:

“先欧后亚”战略的挑战: 美国在二战爆发时虽然保持中立,但罗斯福总统对纳粹德国的威胁心知肚明。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等方式援助英国和苏联。如果德国在西欧战场取得压倒性优势,甚至有能力威胁英国本土,美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可能不得不提前公开介入,或者以更大力度的物资援助来支撑英国。
珍珠港事件的影响: 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直接参战的关键导火索。如果德国在西欧战场投入更多兵力,并对英国造成实质性威胁,美国可能会在日本尚未发动大规模进攻前,就出于战略考量,更早地将军事力量导向欧洲战场,甚至可能在太平洋采取更具防御性的姿态,以腾出手来。
太平洋战场的演变: 如果美国将更多资源和注意力集中在欧洲,那么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海军的相对优势可能会减弱,日本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的扩张可能会更顺利。然而,美国在资源和工业生产上的巨大潜力依然存在,一旦被逼到墙角,其反击将是毁灭性的。

三、对德国内部的政治和资源影响:

资源消耗: 持续在西欧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包括对英国的封锁和可能的登陆作战,将消耗德国巨大的资源。这包括石油、钢铁、粮食以及最重要的——人力。德国的工业能力虽然强大,但终究无法与整个同盟国集团相提并论。
国内民众的士气: 如果战争长期化且看不到胜利的曙光,德国国内的民意可能会发生变化。虽然纳粹党拥有强大的宣传机器和镇压能力,但长期的物质匮乏和人员伤亡终将侵蚀民众的战争热情。
戈林和军方之间的权力斗争: 德国陆军和空军之间一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如果资源被进一步倾斜到某个军种,可能会加剧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资源分配问题。

四、对苏联的影响:

暂时的安全: 如果希特勒不进攻苏联,苏联将获得宝贵的喘息之机。斯大林可以继续推行其工业化计划,加强国防力量,并可能在外交上寻求与西方国家更紧密的合作以应对德国的潜在威胁。
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 当德国主要威胁西方时,西方国家可能会对苏联的立场更加谨慎。一方面,他们可能视苏联为潜在的盟友来对抗德国;另一方面,他们对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警惕也不会消失。西方是否会给予苏联实质性的军事援助,依然是一个未知数,取决于地缘政治的现实。
“两线作战”的担忧消失,但新的威胁可能出现: 苏联在历史上最担心的就是德国的闪电战,特别是来自两线的威胁。如果德国专注于西线,苏联的战略压力会大大减轻。然而,一旦德国在西线巩固了优势,它是否会重新考虑东方政策,或者是否会寻求与某些东方国家(如日本,虽然当时日德是盟友,但历史的走向并非一成不变)联手,对苏联构成新的威胁,也并非不可能。

五、最终的结局猜想:

这里就进入了真正的猜想领域,因为历史的变量太多了。但我们可以列出几种可能的情景:

可能性一:英国最终屈服或被迫停战。 如果德国能够以压倒性优势持续消耗英国,迫使其放弃抵抗,这无疑将是德国的一大胜利。但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并且拥有强大的海军和全球殖民地,要使其完全屈服并非易事。更可能的是,英国会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接受某种程度的停战协议,例如放弃部分海外殖民地,或者限制其海军力量,但其本土国家地位可能得以保留。
可能性二:美国更早、更直接地参战,最终导致德国战败。 如果德国在西欧的强大攻势让美国感受到切肤之痛,美国可能会更早地将庞大的工业生产和军事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随着美国陆军和海军的加入,加上苏联的潜在战略缓冲,同盟国的整体实力将远超德国及其盟友。一旦美国在欧洲站稳脚跟,德国很可能像历史上一样,面对一场无法取胜的消耗战。
可能性三:漫长的消耗战,双方精疲力竭。 即使英国没有屈服,美国也没有完全介入,德国在西欧的持续军事存在也会成为巨大的负担。这可能演变成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最终双方都因资源枯竭而筋疲力尽,可能导致某种形式的僵局或局部冲突的长期化。
可能性四:苏联趁机崛起,成为新的欧洲霸主。 如果德国长期深陷西线泥潭,无法消化其在欧洲大陆的占领,而苏联则趁机发展壮大,并且西方国家也对苏联的崛起有所顾忌,那么历史的焦点可能会从德国转移到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甚至有可能,当德国虚弱不堪时,苏联会为了清除其边界的威胁,重新考虑进攻德国。

总结:

希特勒将所有军队投入西欧战场,而不进攻苏联, 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极大增强德国对英国的压力,但同时也将德国的资源和人力推向一个更加严峻的消耗战。 美国介入的时机和规模会因此改变,但以美国的工业实力和资源潜力,以及其对纳粹德国的警惕,其最终介入并改变战争走向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更重要的是,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在本质上是建立在掠夺和征服之上的,其意识形态充满了排他性和破坏性。即使他选择了一条“更稳妥”的道路,它是否能真正避免与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冲突,其自身扩张性的本能是否会驱使它最终走上与苏联或其他国家为敌的道路,都是未知数。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织在一起,使得任何一个看似微小的选择,都可能在未来激荡出巨大的涟漪。而苏联,这个庞大的国家,其存在本身就是对德国战略规划的巨大制约,绕过它,并不能保证德国的最终胜利,反而可能将自己置于一个更孤立无援的境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意大利在40年前进行了至少三次对马耳他入侵的策划。第一次大规模讨论始于著名的所谓“Documento Zero”和之后分析马耳他对北非威胁的DG 10/A2(直接把部队投入更容易压倒英军的北非而不是优先确保占领马耳他);终于那份著名的“1940年春入侵马耳他计划研究”。后面两次是更加具体但是按照Douglas Austin的说法,更像是海军在政治上主动拒绝进攻才进行的研究。而且后两部分对马耳他兵力的预估是更加准确的,也就意味着和南英格兰可能的防御差别更大,所以我们关注第一次在1936年前后到战前的分析:此时意大利认为岛上至少有15000人的陆军,100台以上的装甲战斗车辆和80门岸炮。马耳他实际兵力大概在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然而本岛防御却有可能集结这个强度的防御。我不是非常清楚陆军的细节,但是我认为如果德军真的在包括40年法国战役后的任何时间点南英格兰登陆,他们都更有可能会遭到这个级别的反击而不是五千人左右只有布伦车的步兵。

而此时的意大利高层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考虑到英军舰队抵达登陆场的可能性,登陆必须在尽可能快的速度下进行,争取以一次大规模进攻夺取滩头。而如果海空军提供足够的支持,大约需要两倍于守军的兵力进行登陆和一部空降兵的佯攻才能夺取马耳他,也就是说,除了大规模舰队,500架左右的空军集结和商船征用以外,陆军需要投入至少三万人以上的兵力和配属重武器才能足够快速地控制岛屿,制造登陆成功的既成事实。(1940年德国舰队没有这个能力一次性向滩头投放这么庞大的部队)

这个分析直接打消了直接进攻马耳他的可能。这里有几点可以用于思考德军登陆英格兰的可能性:马耳他要塞大多数建于百年前,完全不是为此时的现代战争设计。但是这些工事仍然削减了可能的登陆场的数量。南英格兰的海岸防御更加复杂,也准备更久。在缺乏专业登陆船只(战争后期在西线,缅甸和太平洋群岛的那种)的环境下,快速登陆万余人的部队是很危险的。

既然登陆部队无法高速展开技术装备,那么就需要:1,绝对数量的兵力来直接压倒一线防御部队;2,海军的炮击和空军的全力支援,来摧毁岸防工事和敌军技术装备。而对于进攻马耳他或者进攻南英格兰来说,英军战斗舰队都有很大可能在日余的时间内抵达。马耳他考虑到1940年的态势问题,如果袭击达成了突然性,法军可能会优先抵达增援。但是法国战败后到不列颠之战间,RN是有百分之百的能力海峡内快速反应,本土舰队一日以内把主力舰送进海峡的。这种情况下,无论舰队是否能够驱离敌军舰队(对于德军,就是不能,15寸必然开到海滩),英军舰载航空兵和水面舰艇都有可能在登陆场制造大量伤亡和混乱(南太平洋IJN补给大队的困境。在这里以RM而言,他们大概有能力在真刀真枪地日间正面战斗中直接拒止RN增援,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有能力完全阻止英军利用这样那样的方法给登陆舰队造成损失)。最后,意大利空军没有足够的能力建立对马耳他的持续性地面支持,德国空军对南英格兰可能能够提供更多的机队。但是这样规模的集结不可能不被敌军提前获悉,所以他们也会面对远要更强的RAF抵抗。当然,还有一点。如果意军通过一到两次大规模登陆强行淹没马耳他,英军不太可能短期内重新夺岛。德军通过大规模登陆淹没海岸防御工事后··· ···后面还有一整场战争在等着他们,而除非此时RN和RAF都已经作为战斗力量不复存在,这场战争里他们不会获得任何海峡对岸的可靠增援。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德军闪击英格兰”的架空历史看起来都没什么真实性的原因。如果假想中的马耳他都防卫过于强大,那么不列颠岛更是无法企及的,尤其是敌方舰队摩拳擦掌的环境下。这种时候去头铁至少以非马后炮的角度看是不合适的。而且进一步来说我不觉得暂时放弃马耳他的想法有什么问题,毕竟北非战事早期的惨败是很难提前预见到的。

继续在欧洲发力这时候确实已经抵达了终点:无法彻底摧毁盟军的不列颠的桥头堡之后,下面的选择只是地中海还是苏联而已。雷德尔的地中海战略试图把英国及其帝国盟友彻底逐出战争,而侵苏明显意图把苏联的威胁解决掉。在这一点上幻想前者是未设想的道路大概有一点道理,配合IJN和IJA的印度洋冒险服用更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希特勒如果选择集中兵力稳固西欧,而不进攻苏联,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无数相互关联的因素,最终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梳理出其中最可能的发展脉络。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希特勒当时的核心目标是将德国打造为欧洲的霸主,并将犹太人和共.............
  • 回答
    关于希特勒是否对前线身边的高级军官进行巨额贿赂,这并非历史记载的主流观点,也缺乏直接、确凿的证据来支持“巨额贿赂”这一说法。我们通常看到的关于希特勒对待其高级军官的论述,更多集中在他对他们施加的个人魅力、意识形态灌输、对忠诚的极度要求,以及通过晋升、荣誉、甚至战利品来维持其控制和权威。然而,我们可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值得好好掰扯一番。如果希特勒真的把生产陆军的资源,包括那些精良的坦克、火炮、卡车,以及训练和维持庞大地面部队所需的一切,一股脑地砸在 V1 和 V2 导弹的研发和生产上,然后全力以赴地对付英国,那么历史会不会因此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丘吉尔能否因此下台?咱们就.............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极具争议性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选取、游戏设计理念以及玩家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文明》系列是否会把希特勒作为德意志文明或德国的领袖,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文明》系列的核心魅力之一,就是它如何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玩家的策略选择相结合。游戏通过模拟人类文.............
  • 回答
    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苏德战争前夜,站在纳粹德国权力顶峰的不是希特勒,而是被誉为“铁血宰相”的奥托·冯·俾斯麦,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怎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场对帝国政治哲学、战略思维、以及国家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重塑。首先,我们要明确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与个人特质。俾斯麦并非一个意.............
  • 回答
    《流浪地球》这个IP,说实话,改编成游戏,那是个大工程,也充满了挑战,但要是能做好了,绝对是现象级的。如果让我来操刀,我脑子里勾勒的画面是这样的:核心定位:硬核生存模拟 + 宏大叙事驱动的行星级策略这不应该是那种简单的打怪升级,也不是让你开着车横冲直撞。电影最打动我的,是那种在极端环境下,人类为了生.............
  • 回答
    让希尔科这号人物走进《英雄联盟》的召唤师峡谷,这本身就够让人期待的了。这位皮尔特沃夫的阴影,祖安的无冕之王,绝对能带来不少新鲜的玩法。我脑子里已经勾勒出他技能的大致轮廓了,力求贴合他本身的那股狠劲和对“更好祖安”的执念。英雄定位: 我觉得希尔科最适合当一个拥有强大控制和持续伤害能力的法师型近战战士,.............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就跟天方夜谭似的,但咱就这么琢磨琢磨,看看这死刑犯到底有多大可能,能在NBA的赛场上,靠着那6分,换回自由。首先,得明白这“NBA”的含金量。这可不是街头野球,随便扔个球框就能打的。NBA是全球最高水平的篮球联赛,球员都是万里挑一、经过无数次筛选和磨练的天才。他们的身体素质、技术、篮球.............
  • 回答
    取消国足,把每年省下来的钱用来建希望小学,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好,也确实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毕竟,国民对于中国足球的失望情绪由来已久,而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如果真的这么做,每年能省下多少钱,又能建多少希望小学,咱们尽量说得具体点,别听起来像冰冷的机器报告。.............
  • 回答
    哇,ASOUL要是能变成六个人,这脑洞开得可真够大的!想想看,现在已经有五个各具特色的小姐姐了,再加一个进去,那得多热闹,得多有意思啊!要说我想把谁加进去,这可真是个技术活儿,毕竟ASOUL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的化学反应,所以新成员不仅要实力过硬,还得能跟得上乃琳的御,跟得上贝拉的飒,跟得上嘉.............
  • 回答
    希特勒若能窥见二战历史书,他的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但“成功”二字,依然充满变数。这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 他的野心能被驯服吗?历史书描绘的二战,是场席卷全球的浩劫,其惨烈程度、最终结局以及对德国的毁灭性打击,想必会让任何人胆寒。如果希特勒能够超脱其狂热与偏执,看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他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关于希特勒是否该西进英国而非东征苏联的讨论,在历史学界和军事战略爱好者之间经久不衰。如果当年德国的战略重心发生改变,历史的走向必然会大相径庭,但至于最终结果是否会完全颠覆,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希特勒的战略意图。希特勒本人对英国抱有.............
  • 回答
    如果纳粹德国在希特勒时期成功发明了原子弹,世界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其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推演可能的情况:一、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欧洲战场: 立即使用可能性: 德国极有可能在战争的某个关键时刻,尤其是在盟军登陆诺曼底后,或者面临军事上的绝境时,将原子.............
  • 回答
    让我们抛开那些“如果”的沉重假设,试着描绘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一个希特勒的野心在苏台德地区就戛然而止的平行时空。这绝非简单的“少了一场战争”,而是无数个蝴蝶效应交织出的全新现实。首先,欧洲的政治版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慕尼黑协定,那份让张伯伦沾沾自喜的“和平备忘录”,在现实中是妥协与绥靖的象征。.............
  • 回答
    如果希特勒懂面相知识,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甚至可能阻止一些灾难的发生,但也可能因为他利用面相知识而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令人恐惧。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场景,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希特勒的个人形象和自我认知: 更早的自我觉醒与自我规训: 希特勒早年曾有志于成为艺术家,但其作品和艺术理.............
  • 回答
    如果希特勒真的穿越到了现代社会,那绝对是一场难以想象的震撼。他脑海中构建的那个理想国,那个纯粹的日耳曼帝国,与眼前的现实相比,简直天差地别。首先,他可能会被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惊得目瞪口呆。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在他那个时代是科幻小说里的概念,现在却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既神.............
  • 回答
    希特勒如果放弃进攻苏联,转而集中力量对付英国,二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历史的进程如同巨石滚落,一旦改变了初衷,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而且很难精确预测每一个细节。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当时的情况,进行一番相对详实的推演。前提设定:希特勒为何放弃进攻苏联?首先,要让希特勒做出这个战略转弯,需要一.............
  • 回答
    如果希特勒毕生以绘画为乐,而不是将精力投入到政治和战争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替代叙事”,而是一个涉及政治格局、社会思潮以及无数个体命运的复杂推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德国的政治走向。没有希特勒这个核心的煽动者和领导者,纳粹党很可能无法像历史上那样迅速崛起.............
  • 回答
    希特勒与波兰结盟,而非入侵波兰,这将彻底颠覆我们所知的二十世纪历史走向。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深远影响的假设,其连锁反应将波及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格局。核心的“如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是什么样的“结盟”才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略。如果仅仅是表面上的友好姿态,那么历史可能不会有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领导人的功过。如果希特勒不推行极端的种族政策,那么评价他与斯大林,确实会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并且“胜为王败为寇”的论断会变得更加贴切。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在假设希特勒没有执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前提下,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