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在苏德战争前夜把希特勒换成俾斯麦会怎样?

回答
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苏德战争前夜,站在纳粹德国权力顶峰的不是希特勒,而是被誉为“铁血宰相”的奥托·冯·俾斯麦,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怎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场对帝国政治哲学、战略思维、以及国家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重塑。

首先,我们要明确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与个人特质。俾斯麦并非一个意识形态狂热者,他的政治智慧在于现实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结合。他更注重国家利益的稳固与扩张,而非种族主义的纯粹性。他是一位外交大师,深谙平衡术,善于利用矛盾,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他所构建的德意志帝国,在物质层面是强大的,但在精神层面,并非建立在希特勒那种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灭绝的意识形态之上。

一、外交策略的剧变:

希特勒的外交政策,其核心是“生存空间”理论和对斯拉夫民族的蔑视,这直接导向了对苏联的侵略。俾斯麦则不同,他曾说过:“永远不要和俄罗斯为敌。”他的外交体系围绕着孤立法国、维持与俄罗斯的良好关系展开。

如果俾斯麦在1941年前夕执掌德国,他的首要目标绝不会是入侵苏联。他会看到,一个与苏联为敌,同时还要与西方强国对抗,将是极其危险的。俾斯麦会竭力避免两线作战的噩梦。他可能会:

继续维持与苏联的非侵略性关系: 即使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俾斯麦可能会在条约的框架内寻找更稳固的合作方式,例如在经济和军事技术交流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严密监视苏联的动向,但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他可能会通过外交斡旋,寻求与苏联在某些区域性问题上达成默契,以换取和平。
寻求与英国的和解或至少是“不干涉”: 希特勒对英国的“和平提议”充满傲慢与敌意,最终导致了不列颠空战的失败,并间接促成了英国与苏联的结盟。俾斯麦则会采取更务实的态度,他明白英国是海洋霸主,与英国正面冲突对德国并无益处。他可能会尝试与英国进行更真诚的谈判,也许是关于殖民地问题,或者重新界定欧洲的势力范围,试图避免与英国的直接军事对抗。
在东欧采取更为谨慎的立场: 希特勒在东欧的占领和殖民政策是其意识形态的直接体现,也是引发抵抗和反抗的主要原因。俾斯麦可能会对占领区的管理采取更为“温和”的策略,更多地关注区域稳定和经济利益,而不是推行种族清洗。他可能会尝试与当地民族精英建立某种程度的合作关系,以减少后勤压力和潜在的抵抗力量。

二、军事战略的重塑:

希特勒的军事战略是基于“闪电战”的突破和快速占领,并且伴随着一种对敌人迅速灭绝的残酷。俾斯麦的军事思想则更为传统和务实,他强调纪律、训练和充分的准备。

如果俾斯麦掌控德军,他会:

审慎评估战争的可能性: 在发动大规模战争之前,俾斯麦会进行详尽的国力分析,包括经济、军事工业、人力资源以及盟友的可靠性。他不会轻易冒险发动一场他没有十足把握能够取胜的战争。
更侧重防御和区域性优势: 面对与苏联的潜在冲突,俾斯麦可能会优先加强德国西部和东部边境的防御工事,以及在关键区域建立战略纵深。他的进攻会更有计划性,强调稳扎稳打,而非闪电式的突袭。他可能会专注于巩固在东欧已经获得的控制权,并从中获取资源,而不是将所有力量投入到一场可能导致毁灭的全面战争中。
避免“灭绝性”战争: 俾斯麦的战争目标是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利益,而不是种族清洗。因此,即使与苏联发生冲突,他也不会推行希特勒那种系统性的种族灭绝政策。这可能会大大减轻占领区的压力,但同时也可能使他失去一部分狂热支持者的支持,因为纳粹的意识形态是基于这种极端性的。

三、国内政策与社会面貌:

希特勒建立的是一个极权主义、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俾斯麦虽然也是一位强权人物,但他更倾向于通过社会改革来巩固国家统一和国家力量,例如他推行的社会保险制度。

如果俾斯麦执掌德国:

社会政策的演变: 俾斯麦可能会延续或加强他早期的社会改革措施,以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并削弱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他对国家利益的关注会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上,而非纯粹的意识形态宣传。
对纳粹党的态度: 俾斯麦会如何对待纳粹党及其意识形态?他可能会将纳粹党视为一个可以利用的政治工具,但一旦其意识形态对国家稳定构成威胁,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压制。他不会允许纳粹党的种族主义和狂热主义成为国家政策的主导。纳粹党可能会被剥夺其核心的意识形态驱动力,更多地成为一个服务于国家机器的工具。
种族政策的变化: 这是最显著的区别。俾斯麦并非种族主义者,他的政治目标是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和强大,但并非基于对其他民族的仇恨。他不会推行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迫害和灭绝政策。犹太人,以及其他被纳粹视为劣等民族的人,可能会在俾斯麦的德国中免受系统性的迫害。这不仅改变了德国国内的人道状况,也可能影响到国际社会对德国的看法。

四、可能的历史结局:

如果俾斯麦执掌德国,那么苏德战争将很可能不会发生,或者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出现。

避免毁灭性战争: 最直接的改变是避免了苏德战争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和物质破坏,这无疑会拯救数千万人的生命,并使欧洲的经济恢复更加迅速。
欧洲力量格局的重塑: 没有苏德战争,苏联的实力不会像历史上那样被严重削弱,而德国也避免了消耗战带来的伤痕。欧洲的力量平衡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局面。也许欧洲会进入一个长期的、以经济竞争和外交博弈为主导的时代。
冷战的可能性: 如果没有苏德战争,那么冷战的格局也可能完全不同。苏联仍然是一个强大的潜在对手,但如果没有希特勒的侵略,以及对苏联的深刻仇恨,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可能不会那么尖锐和迅速地上升到冷战的高度。
德国的持续发展: 一个没有经历过二战毁灭性战争的德国,可能会在经济和技术上持续发展。如果俾斯麦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能够维持和平,德国可能成为欧洲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强国,但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可能会与历史上的德国有所不同。

结论:

将希特勒换成俾斯麦,意味着德国将告别极端主义的狂热,转向更加务实和现实主义的国家发展道路。这不仅能避免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也将重塑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俾斯麦的时代是关于国家统一和实力构建的,而希特勒的时代是关于种族灭绝和意识形态扩张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哲学,将导向完全不同的历史走向。

当然,这只是一个“如果”的设想。俾斯麦本人在那一时期是否还能恢复他的政治影响力和健康,以及他是否能够应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都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历史的齿轮一旦被拨动,其运行的轨迹将是不可估量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历史“假设”:一个没有希特勒的德国,一个以俾斯麦式现实主义为指导的德国,将会给20世纪带来怎样的和平与怎样的挑战?这本身就是对历史进程和领导者角色的一次深刻的拷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俾斯麦会被吓死,看到现在这副状况,本来已经与英国闹僵了隔海对峙,现在去还要把大量的兵力陈列在苏联边境上,在俾斯麦看来这纯粹是作死行为。俾斯麦向来是主张德国要处在欧洲中央随风摆动,既能同英国搞好关系,又要同俄国亲如兄弟,还要躲避法国对于德国普法战争的怨恨。因此俾斯麦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国际体系,俾斯麦天才的头脑将皇室政治和国际战略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使得欧洲的德国不论在任何一个方向都游刃有余,而且欧洲的事物德国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仲裁者,甚至俾斯麦还亲自与俄国皇帝通信,就是为了维持德国在中欧的灵活外交。最终达到了,欧洲离不开德国,德国离不开俾斯麦,整个欧洲事务的仲裁与斡旋都要依靠俾斯麦的天才头脑进行调理,这就是俾斯麦在德国历史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很显然,俾斯麦如果穿越看到后世德国这副情况,首先要大骂一顿下面鲁莽的军官忘记了以前普鲁士王朝战争合纵连横的智慧,然后慧眼识人联合以豪斯浩弗这个主张苏德联盟的德国战略家为代表的一系列存在于纳粹党内的理智非狂热军国主义者团体保证自己的权力集团,停止对犹太人的极端迫害,继续深化与苏联的联盟亲自与斯大林通信,盛赞斯大林比当年的沙皇多么多么英明。派出橄榄枝与英国洽谈,诱惑英国放弃戒心,实在不行就用潜艇战困死英国。总之俾斯麦的头脑是十分天才而且有胆识的,有俾斯麦在,纳粹德国的外交会灵活的许多,至少不会作死到与苏联发生冲突。也不会任由德国这个战争机器一味开下去,还会选择与其他国际上的强权势力进行斡旋。在俾斯麦影响下的德国会比历史上更加理智冷静,尽可能维持在欧洲版图上的苟延残喘或者维持一个松散的欧洲联盟,跳出两线作战的困境用超人与天才的胆识重开新局

俾斯麦会比希特勒更加清楚的意识到,将要与苏联开战的德国实际上已经位于能够取得的最大胜利的顶点了,接下来绝对不能再吧好不容易得到的筹码赌上去,而是要重点减少损耗防止德国在欧洲中心被放血。德国已经因为率先发动了二战被苏联抢去了主动权,现在德国必须再次运用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肢解英国的殖民地作为祭品巩固苏联和德国的联盟,同时与美国斡旋敲打想要投奔苏联的轴心国小弟,与日本在远东事务达成进一步的合作,把德国在欧洲的矛盾重心尽量向外转移,让对德国有意见有摩擦的邻近势力尽量向外分散,让德国不要处在仇恨中央,这恰恰就是俾斯麦当年用来缓和法国的仇恨的手段的进一步延伸。包括重组联合国淡化国家之间的博弈,都是俾斯麦的天才头脑会采取的措施。等到世界维持了一个暂时稳定的四强格局,哪个国家都不敢再打第一枪,苏联也不敢发动某些人声称的所谓大雷雨作战让自己陷入德国和日本的包围之中,毕竟谁先打破四强格局发动战争,其他三强都将具有极大的战略主动性和道义制高点

结果就是,在俾斯麦的灵活与天才支撑之下,纳粹德国通过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勉强成功维持住了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但是世界不可避免的陷入了苏联、德国、日本和美国四强主导的局面,英国则因为俾斯麦的斡旋遭到了肢解和无害的保留成为了无足轻重的一个装饰品。俾斯麦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是国内国外一把抓的天才人物。在这种四强格局下,如果俾斯麦能够继续执政十几年,那么德国就可以在斡旋之中尽量延续比较长的时间保持住自己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甚至可以成为四强格局中的调节者赢得德国生存下去的机会。别看俾斯麦胡子拉扎很威风,实际上俾斯麦在外交上的敏感和灵活是非常细腻且务实的,俾斯麦是绝对不能容忍德国一条道走到黑的,俾斯麦跟希特勒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希特勒是个赌徒不顾一切押上自己认为的机会,而俾斯麦懂得一旦受挫就勇于重开新局,永远不会把德国至于对赌的境地,还要让德国永远都能保持两个以上的选择。以俾斯麦的灵活和天才头脑,估计还会屁颠屁颠跑到美国去,发表铁幕演说表忠心呢

可惜的是,就像世间再无张居正一样,德国也再无俾斯麦了

user avatar

即使是俾斯麦复生,只要他复活在波兰战役之后,他的一切选择必然和希特勒一样,他唯一能改变历史的机会就是入侵波兰之前。

俾斯麦的所谓外交斡旋建立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上,就是在德国与争端国之上,必然还有一个可以影响胜负的第三国。俾斯麦的每一次外交行动基本都是围绕着如何让这个第三国默许普鲁士的行动来进行:比如普奥战争,就通过承诺让渡利益换来了法国的中立,并且不吞并奥地利换来英国、俄罗斯的不紧张度;而在普法战争里,除了洛-阿地区外,并未对法国提出更多的领土要求,这也使英国可以安然做壁上观。因此可以看出,俾斯麦的战略行动都是建立在“存在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友好第三国”的前提下的。

但是到了1940年,这样的友好第三国已经不存在了:英国是直接敌人、美国实质上在支持英国、苏联则在东部露出了贪婪的爪牙。这种国际形势下已经不存在俾斯麦的外交斡旋空间,事实上希特勒也尝试过缓和苏德矛盾,但苏联的要价太高,他承受不起。

至于设法使美国中立,老实说基本不太可能,因为谁都看得出来,一旦英国投降,德国将在事实上统一欧洲。一个团结的欧洲在当年还是美国不可能战胜的敌人。

所以俾斯麦在1939年9月3日之后复活的话,也只能做跟希特勒一样的选择,除非他肯冒着丢失生命的风险满足英国的条件:停止入侵波兰并尊重波兰的独立。要知道在他去世的1890年代,波兰还是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呢,这个条件想必连他自己都不会答应。

user avatar

我也写两句...

题主的意思是俾斯麦空降第三帝国,担任元首。巴巴罗萨前夜,这个时候是1941年6月左右。德国已经形成了大德意志、控制了中欧、与苏联瓜分了东欧占领并傀儡了法国且与英国正在进行全面战争。

现在有个问题,就是不知道德国从军官团到政府官僚到一般民众怎么看待这个穿越,俾斯麦的人设还变不变?

如果说人设变化了,俾斯麦穿越后还是用希特勒的身份和出身,但是能力、脑筋和价值观这些东西都是俾斯麦自己的。那进攻苏联还是必然执行只不过一些细节东西会变(比方说进攻苏联的军事计划,日期,战前的麻痹行为等等)。俾斯麦再有能耐,他也没法变出钱来支撑纳粹执政以来搞的收买人心的流氓财政。另外为了自己作为希特勒的政治威望,还得想办法整那帮不听话的军官团,送他们去战场是最好的法子---如果苏联真的踢一脚垮了,对自己有好处。没垮,也有好处,干嘛不干?

如果俾斯麦空降的同时还把自己的身份出身也一同带来了,那他醒来之后,感叹完传统贵族的衰落之后,然后就要皱起眉头处理眼下这一摊子烂事:流氓财政的窟窿、糟糕的地缘关系等等。不过也有好消息,那就是当他看到希特勒居然把往昔德国政治家们一直以来的对外政策和目标执行到这个地步后,定然感觉省了不少事,当然俾斯麦爵爷也得骂,这个奥地利下士居然用如此愚蠢的手段:压制法国一定要开战?特别是与英国开战?还什么互不侵犯条约?狗屁!重新控制中东欧甚至都不必占领,完全可以拿德意志关税同盟那样的经济经济手段加上防苏反苏的集体安全政治组织充数。这样哪里用战争?哪里用流血?-----没错,这就是俾斯麦爵爷的德意志统一的欧洲版。

但是眼下该怎么办呢?

虽然爵爷搞流氓财政也是把好手(法律规定预算要经过议会没有批准,那议会不批怎么办?法律没说,但钱还得花,所以我们就可以自由的花钱了),但爵爷也变不出真金白银。对外开战?当年爵爷就是这么干的---用统一战争的名头堵反对派的嘴。但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已经在战争中了,剩下的对手也不好惹。

另外就是国内的政治环境,元首控制了纳粹党,控制了政府,控制了军队等等等等,但反对派们无时无刻不再憋着怎么整死元首,要是有人站出来毙了元首他们绝对会鼓掌叫好。现而今不同啦,是爵爷这个保守的老容克在台上。工业和金融资本家们会支持他----只要他不搞统制经济那一套,天主教会会支持他----只要爵爷恢复中央党的地位,最好是复辟,军官团会支持他---只要他保皇复辟。这些对于爵爷来说都不是难事,甚至spd都可能支持他。所以那个奥地利下士手上是问题的问题对于俾斯麦爵爷就不是,有点麻烦的是纳粹党的死硬派,不过没关系他们被希特勒就消灭的差不多了。

归根到底,一个复辟解决全部问题,希特勒打死也不干,兴登堡是我想干但最好等我死了再干(他和皇帝皇储关系不好),至于俾斯麦,如果复辟后还自己还能掌握大权至少不影响所得,他就会干。如果保证不了这点,他多半会说:啊亲爱的,我们设计个复辟时间表吧。我给你们安排好一切,等我死了再说。所以说俾斯麦要真是带着身份地位出身记忆这空降到1941的德意志,那他70%的可能是当萨拉查,弗朗哥这样的人,30%是当兴登堡那样的人。

最后,有点难度的是怎么让帝国从战争中脱身,希特勒都想和英国和谈,何况条件更好更有优势的俾斯麦。这个就得看他的手腕还灵不灵了。

最后的最后,身为大奸大恶钢4玩家,玩德意志一定要女王线,颜值即正义~

user avatar

俾斯麦更善于外交。

但德国已经没有外交的余地了。

而在军事方面,俾斯麦倾向于将其交给专业人士即容克贵族。

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前庆祝反法西斯胜利xx周年了。

ps:试想一下,在德国集大军頓兵与莫斯科之下,恢复元气的西南方面军会干什么。

user avatar

俾斯麦:Scheiße!Wie ist Deutschland so geworden?

驻苏前线的三百多万德军收到总参急电,巴巴罗萨行动取消,停止一切行动并后撤,仅留下一些防御部队驻守在波兰西部。

1941年6月22日下午,斯大林收到了一封来自德国大使馆的信件,里面对斯大林不乏溢美之词,甚至称其为“雄主,高加索天降伟人,世界之盾之类”,落款为俾斯麦的小名,信件里不断重申德国和苏联的盟友关系,同时还解释了昨天晚上德军的异动原因,说是已经制止了德军高层反苏分子的冒险行动,反苏分子现在已经被处决,请苏联放一百个心。同时提出对苏联的商贸会保持稳定,德国依然会继续让苏联以粮食,矿产和原油交换包括机床在内的各种设备,两国的外交关系进一步加强。

1941年6月23日晚,选帝侯大街发生了一场爆炸,但消息很快便被压下。第二天,人们在集会时发现过去经常出现在集会里的几位大人物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留着山羊胡子们的老将军们。

1941年6月25日,俾斯麦下令停止一切不切实际的武器研发方案,并建立了军事生产统制局统管军工生产,对现有武器实施精简改造,这使得德式武器成本高,结构复杂,种类繁杂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一个星期后,人们惊讶的发现街头悬挂着的万字旗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消失了二十多年的勃兰登堡黑白红三色旗,同时威廉二世的遗体也从荷兰运回下葬在皇家陵园。俾斯麦向英国写信,称疯子的统治已被颠覆,德国无意于占领英国的殖民地,希望停止与英国的战争,但如果英国意图继续战争,德国和其盟友将进攻英国殖民地并持续潜艇战,同时支持殖民地的反抗运动,摆脱英法控制。在对辣脆官僚实施清算后,德国的行政管理效率提升,对占领区改变策略采取怀柔政策消解抵抗,原计划来打苏联的几百万兵力脱下军装走向工厂缓解德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苏联的粮食,矿产和石油也解决了德国缺少食物,资源和燃料的问题,没了苏联的陆地威胁,德国也得以一心一意将心思花在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科研走质上。陆军不参与对苏作战,结余下来的资源则被重新分配给海空军。

十天后,丘吉尔意识到了一个比元首更危险的敌人出现在了大洋对岸,故他表示依然要战斗到底。

一个月后,德国投入大量从东线战场上撤下的陆军部队联合意大利成功在北非取得了胜利,彻底解决了德国和意大利的石油供应问题,同时在德军的预警之下,英军第二次对塔兰托的袭击企图没有成功,意大利的主力舰队不仅在德国帮助下恢复了战力并在德国空中和水下攻击的配合下重创了英地中海舰队,同时联合西班牙攻下了直布罗陀,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在此后的一次次来自空中和水下的攻击中,英国最终失去了地中海制海权。

两个月后,苏联在德国默许下推翻了伊朗巴列维王朝。

三个月后,大量位于亚洲和非洲的原殖民地爆发反殖民起义,宣布独立脱离英法荷比等国的控制,日本趁势发动南方作战准备一举从陆上拿下东南亚并向印度进攻,但在德国的警告下没有碰菲律宾。

五个月后,第二次不列颠战役结束,德意日和钱德拉·鲍斯军团在新德里会师,丘吉尔被迫下野,新任英国首相很快便和德国磋商议和事宜,并宣布召回其在全球各地的舰队。

为防止加拿大效忠其宗主国并提取存储在加拿大的英国国库资金,1941年12月7日,美国宣布停止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拒绝承认英国新政权,驱逐英国外交官并派遣美国海军围困了驻守纽芬兰海军基地的皇家海军以防止英国召回其舰队,并对其发出最后通牒。在威廉·里昂·麦坎兹金的请求下,七个师的美军经美加边境进入加拿大安大略省,12月8日,威廉·里昂·麦坎兹金在议会宣布加拿大从大英帝国独立。

在一番思想斗争后,纽芬兰海军基地的皇家海军选择了加入新成立的加拿大海军并宣布脱离英国控制,在召回舰队和要求美国从自治领撤军无果后,英国新首相以美国非法入侵英国自治领为由对美宣战,次日德意日对美宣战。

1942年1月-2月,为防止拉美落入德国阵营之手,美军自墨西哥南下大举进攻拉丁美洲国家。同时德国,英国,维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五国在德国的领导下组成欧盟,同一阵营或被占领的比,丹,荷,波,捷,奥,匈,罗,保,南,希等国家也随后加入。军队也重组为欧洲联军。

1942年3月,美国海军在和欧盟海军于墨西哥湾大战后落败,同时日本攻入菲律宾,太平洋舰队也被联合舰队击败,欧盟开始撮合拉美国家成立拉丁美洲联盟。苏联则撮合中国,阿拉斯加州和一堆原殖民地共同组成了第三国际阵营。

1942年4月,拉美领导人抵达欧洲,在柏林宣告了拉丁美洲联盟的成立,在欧盟的支援和拉丁美洲民族主义的觉醒下,美军在拉美的战争陷入了泥潭,推进速度减慢,欧盟开始用海军从北非向拉美输送兵力,并在巴西修建了机场以便对北方的美占区实施物资输送。

1942年7月,在欧洲联军及拉美联军的共同阻击下,南美得以光复。

1942年9月,欧洲联军占领巴拿马。

1942年11月,欧洲联军占领古巴。

1942年12月,欧洲联军战略轰炸机Me 264成功试飞,并在西欧的所有飞机工厂流水线化生产送往拉丁美洲。

1943年,从古巴起飞的Me 264轰炸机群开始飞往美国东海岸。

1944年2月,墨西哥,加拿大全境光复,欧州联军和拉美联军越过美墨边境防御工事进入美国德克萨斯和新墨西哥州。

1944年9月,欧盟在福克兰群岛附近成功试爆了海森堡装置,当量达到30kt。

————

1946年,日本爆发内战,第三国际支持者占领北海道和北纬35度线以北的本州岛地区。

1947年,欧盟和第三国际开始冷战。

1948年,第三国际成功试爆海森堡装置。

1956年,第三国际发射斯普特尼克一号卫星,开始太空竞赛。

1959年,第三国际发射载人航天器绕地球成功。

1960年代初,欧盟和拉盟出现分裂。

1967年,第三国际登陆月球,欧盟在太空竞赛中落败。

1968年,拉盟开始了具有托先知色彩的改革。

1971-1974年,美国在第三国际支持下爆发革命,拉盟也加入了第三国际阵营一方对抗欧盟的世界统治,严重冲击了以欧盟主导的世界秩序。

1975年,欧盟开始改革。

1979年,西欧剧变。

1980年,两日统一。

1981年3月,意西法三国从欧盟独立。

1981年8月,柏林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昂纳克登上一辆XIV“斑鬃犬”型主战坦克向德国民众演讲。

1981年9月,德国从欧盟中独立。

1981年11月,欧盟完全解体为16个国家,冷战结束。

1982年,拉盟托派领袖到阿根廷巡游,在马德普拉塔发表演讲,表明拉美的托派路线未来百年不变。

至80年代末,大部分前欧盟国家基本接受了第三国际的意识形态,加入了第三国际。

1990年代,拉美联盟经济出现爆炸性增长,并在千禧年超越第三国际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

2000年代,出于对信奉托意识形态的拉美联盟崛起的忌惮,第三国际与拉美联盟的关系开始恶化。

2003年,拉盟新任理事会主席提出“三串九联”构想和“人类共同体联盟”概念。

2006年,第三国际保守派取得选举胜利,大骂拉盟并开始对拉盟实施围堵政策。

2008年,第三国际开始限制拉盟商品的进口量,并对拉盟部分生产单位实施制裁。

2010年,拉美网友“波萨达斯镇”发表的一系列反对第三国际的观点在拉美得到了不小的认同,因为是以19世纪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拉丁美洲推翻西班牙统治为参照叙事,他的一系列观点也被称之为“重光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