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德战争爆发后,那些流亡国外的白俄分子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是支持哪一方?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后,流亡国外的白俄分子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是复杂且分裂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立场。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白俄流亡者支持德国对抗苏联,并将这场战争视为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恢复俄罗斯的唯一机会。然而,这种支持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不同的策略考量以及对未来俄罗斯的想象差异。

以下将详细讲述白俄流亡者对这场战争的态度:

一、 普遍的支持德国对抗苏联的原因:

对布尔什维克的深恶痛绝: 这是最根本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在俄罗斯内战中,白俄军队惨败于红军,无数的皇室成员、贵族、军官、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被布尔什维克政权迫害、处死、流放或剥夺财产。他们将布尔什维克政权视为窃国者、俄罗斯的毁灭者,是造成国家分裂和苦难的罪魁祸首。因此,任何能够推翻苏联的力量,即使是外国势力,在他们看来都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将德国视为“解放者”: 在许多白俄流亡者眼中,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入侵并非简单的侵略,而是“解放”被布尔什维克奴役的俄罗斯人民的契机。他们相信,德国军队的到来将意味着布尔什维克统治的终结,并为重建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俄罗斯”扫清道路。
对未来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愿景: 尽管对德国的合作带有战略性,但许多白俄流亡者仍然怀揣着恢复俄罗斯民族荣耀和国家强大的梦想。他们希望通过与德国的合作,在苏联崩溃后,能够掌握主导权,重建一个符合他们期望的俄罗斯。
对苏联的经济和政治压迫的反感: 即便是在国外,他们也密切关注着苏联国内的状况。苏联的集体化、大清洗、压制宗教和传统文化等政策,都加深了他们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憎恨。

二、 支持德国的不同表现和考量:

虽然普遍支持德国,但白俄流亡者在具体行动和策略上存在差异:

1. 积极参与德国的军事和政治宣传活动:
组建“俄罗斯解放军”的努力: 一些主要的白俄军事和政治领袖,如安德烈·弗拉索夫(Andrei Vlasov),看到了与德国合作的机会,并试图在德国的支持下组建一支由苏联战俘和俄罗斯人民组成的“俄罗斯解放军”(ROA)。弗拉索夫本人曾是苏军高级将领,被俘后与德国合作,成为最有争议的白俄合作者之一。他希望通过建立这支军队来争取俄罗斯民族解放。
参与德国的宣传和招募: 许多白俄知识分子、军官和媒体人积极参与德国的宣传活动,通过广播、报纸和集会来鼓吹反苏思想,号召俄罗斯人民支持德军。他们试图塑造德国占领者并非侵略者,而是“解放者”的形象。
提供情报和建议: 一些具有军事经验的白俄流亡者向德军提供关于苏联军事部署、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建议和情报。

2. 在德国的控制下寻求有限的自治和未来政治影响力:
希望在苏联解体后掌权: 一些白俄领袖明白,德国的最终目标是统治东欧,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独立俄罗斯。因此,他们寄希望于在德军胜利后,能够依靠自己组建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争取政治上的自主权,甚至在德国的庇护下建立新的俄罗斯政权。
尝试与德国政治机构建立联系: 许多白俄组织试图与德国的宣传部门、占领区行政机构以及甚至亲近希特勒的政治势力建立联系,以期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获得一席之地。

3. 保留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少数派):
对德国的真实意图存疑: 一些更为清醒的白俄流亡者,尤其是那些对德国民族主义和历史有深入了解的知识分子,对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真实意图保持警惕。他们担心德国的目的是剥削和统治俄罗斯,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对纳粹种族主义的反感: 尽管深恶痛绝苏联,但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理论和对斯拉夫民族的歧视态度,也让一些白俄感到不安。他们意识到与纳粹合作的潜在危险。
对与德国合作可能带来的后果的担忧: 一些人担心与德国合作会使俄罗斯在战后陷入更孤立的境地,或者被德国视为次等民族。

三、 具体的代表人物和组织:

安德烈·弗拉索夫 (Andrei Vlasov):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领导的“俄罗斯解放军”是白俄流亡者与德国合作最显著的体现。
俄罗斯全民族军事联盟 (RNVA): 这是战前和战争初期一个重要的白俄军事和政治组织,其领导层大多支持与德国合作。
卡扎诺夫斯基 (Kazhanovsky) 等人: 一些白俄的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积极参与反苏宣传,并支持德国的行动。
俄罗斯人民劳动党 (RONT): 这是一个白俄政治组织,在战争爆发后也倾向于与德国合作,希望借此推翻苏联。

四、 道德和伦理的困境:

白俄流亡者对德苏战争的支持,也伴随着巨大的道德和伦理困境。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憎恨布尔什维克,但并不赞同纳粹德国的暴行和种族主义政策。在与德国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面对与一个同样被视为残暴政权的合作,这使得他们的立场变得复杂且充满争议。

例如,当德国的占领政策变得日益残酷,尤其是在犹太人大屠杀和针对斯拉夫民族的政策暴露后,一些曾支持德国的白俄流亡者开始感到不安和失望。

总结:

总而言之,苏德战争爆发后,绝大多数流亡在外的白俄分子将这场战争视为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恢复俄罗斯的绝佳机会,因此普遍支持德国对抗苏联。他们的支持基于对苏联政权的深仇大恨,以及对未来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愿景。然而,这种支持并非没有代价,它使得白俄流亡者陷入了与一个同样被许多人视为残暴的纳粹德国合作的复杂境地,也因此在道德和政治上留下了深刻的争议。少数人对德国的真实意图持保留态度,但总体而言,反苏是他们最核心、最一致的立场,而德国则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可能途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样说吧,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看法。

有流亡保加利亚和德国的库班、顿河哥萨克人成为了德国人的帮凶,组建了仆从军参与了苏德战争,当了更凶恶的二鬼子。

有流亡土耳其的巴什基尔领袖选择了专心做学问,不再问世事,为突厥文化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有流亡澳大利亚的乌拉尔哥萨克领袖在南部安心种地,看天吃饭,担心着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有流亡南斯拉夫的社会革命党人加入了铁托的队伍,在与德国人的游击战争中战功赫赫,最后官拜南斯拉夫红军中将。

有父亲被格别乌杀害的“坏成分”小子加入了NKVD,之后还参加了西班牙内战,作为国际主义者与法西斯作战。

有身在巴黎,在法国投降后加入地下抵抗组织最后被捕的,直到战后才被从集中营解救出来。

有在大连的哥萨克军官,加入了满洲国军,帮助日本人训练军队,最后被苏军抓获,在劳改营直到六十年代才被释放。

还有哈尔滨的法西斯主义者,也一样地加入了日本人的帐下,担任地下情报员。

有在纽约、伦敦的流亡者们大力捐钱捐物,笔杆子们着力论证着保家卫国的重要性,各种已经去政治化了的流亡政党党员都在联名向各自领导人们请求作为志愿者参战。

德国人的许诺对君主主义者很有诱惑力,但是显然,对于共和主义者们来说(不论他们是威权派或者民主派),德国人是穷凶极恶的敌人。他们在1917年以军事压力让他们失去了共和国,那么怎么可能再在1941年让这些野蛮的入侵者再次得逞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后,流亡国外的白俄分子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是复杂且分裂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立场。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白俄流亡者支持德国对抗苏联,并将这场战争视为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恢复俄罗斯的唯一机会。然而,这种支持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不同的策略考量以及对未来俄罗斯的想象差异。以下将详细讲述白俄流亡者对这场战.............
  • 回答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那一刻,就坚定地选择了支持苏联。这个决定,虽然在当时可能让一些人感到意外,甚至是难以接受,但在丘吉尔看来,却是出于最纯粹的现实主义考量,以及他本人对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国际大背景。1941年6月,欧洲大陆已经被纳粹德国.............
  • 回答
    苏德战争的胜利和“大清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苏德战争的胜利并不能证明“大清洗”是正确的,但一些人认为“大清洗”在某种程度上对苏联的战争机器起到了“作用”,尽管是以极其惨重的人道代价为前提。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大清洗”是什么?“大清洗”(.............
  • 回答
    苏德战争时期,确实存在德意志族苏联士兵。这部分士兵的组成非常复杂,他们的经历充满了悲剧、矛盾和勇气。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族在苏联的分布与历史在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帝国就有大量的德意志族人口。他们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沿岸地区(伏尔加德意志人)、乌克兰、北高加索、克里米亚.............
  • 回答
    苏德战争之所以残酷程度和伤亡情况远超同期其他战争,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战争的性质、参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战争的性质:生存之战与灭绝性战争 意识形态的极端对立与灭绝性目标: 这是苏德战争残酷性的根本原因。纳粹德国的.............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军队的部署究竟是进攻还是防御,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如果仔细审视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结论:苏联军队的部署更倾向于一种防御姿态,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进攻准备的影子。 这种混合的状态,正是导致最终悲剧性后.............
  • 回答
    苏德战争中,关于德军的失败,尤其是“糟糕的苏联基建导致德军溃败”这一说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掺杂了事实、夸大和某种程度的“幸存者偏差”的复杂论断。要说它是“真相”还是“谎言”,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看看“糟糕的苏联基建”在德军进攻中的确切影响。德军在1941年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
  • 回答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遭受了极其严寒的冬季,导致数以万计的士兵因冻伤、失温等原因死亡。尽管条件艰苦,但德军并非完全不生火取暖,而是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使得“生火取暖”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变得异常困难和危险。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何德军在严寒中,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难以大规模、有效.............
  • 回答
    苏德战争中的高压电铁丝网?这可真是个冷门但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我猜你想了解的不是那种简单的、用于牧场围栏的那种铁丝网,而是那种在战争中被赋予了特殊“用途”的防御工事。确实,在那个残酷的年代,人类为了战争绞尽脑汁,就连我们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电网,也被赋予了致命的含义。关于“高压电铁丝网”在苏德战争中的.............
  • 回答
    历史深处的暗流:波兰分赃与苏德战争的千丝万缕提及苏德战争,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钢铁洪流如潮水般席卷东方,开启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的全面战争。然而,这场战争的起源,并非全然是突如其来的军事入侵。要理解苏德战争的深层根源,我们必须将目光拉回到更早的1939.............
  • 回答
    严寒中的决战:卡累利阿战役中的苏军将领与部队风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上,苏德战争是其中最为惨烈和规模最为宏大的篇章。然而,除了德军的装甲洪流席卷之外,苏联北方战线也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较量,其中,卡累利阿地区与芬兰军队的战斗尤为值得关注。在这片广袤的森林、湖泊和严寒之地,苏联的将领们与芬兰军.............
  • 回答
    苏德战争的残酷,远超许多人能够想象的极限。在这片被战火撕裂的土地上,无数生命被碾碎,理想在泥沼中腐烂。然而,即使在这炼狱般的战场,也并非人人都是被狂热驱使的机器。确实,苏德战争中存在着对战争的意义、对纳粹体制的质疑,甚至最终走向反抗的德国军人。他们不是什么特例,而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人性依然能够闪耀.............
  • 回答
    苏德战争(又称伟大卫国战争)是历史上最残酷、规模最宏大的战争之一,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国内出现的所谓“伪军”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简单的背叛或合作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苏联的社会、政治和军事状况中.............
  • 回答
    苏德战争,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冲突之一,其背后是否有“苍天”的审判,抑或是“罪孽深重的东斯拉夫人的惩罚”?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探讨,不如说是对人类苦难、罪恶与命运的哲学追问。将这场战争简单归结为神罚,未免过于简化和情绪化,也忽略了战争背后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及意.............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趁德国入侵波兰而抢占波兰东部,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绝非一个简单的“战略败笔”就能概括的,其复杂性远超这个定论。要理解这一举动的战略意图和后果,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局势、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其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必须回到1939年那个风云变幻的秋天。德国闪击波兰,标.............
  • 回答
    在苏德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关于苏联将美英援助的坦克进行改装,特别是换装大口径火炮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双方提供的援助坦克类型,以及苏联自身火炮的发展和需求。援助坦克的背景与类型二战期间,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 回答
    苏德战争,一场将人类推向毁灭边缘的巨大冲突,留下了无数触目惊心的影像。这些照片并非简单的记录,它们是历史的凝固,是普通人命运的缩影,更是战争残酷本质的无声呐喊。1. 烈火中的柏林——最后的抵抗说到震撼,很少有照片能比描绘柏林街头巷尾的最后抵抗更令人心悸。镜头下,年迈的老兵、稚嫩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甚.............
  • 回答
    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确实深刻地揭示了苏德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将其描绘成一场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他笔下的战争,更多地展现了权力、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交织下的残酷现实,这与“两个集权国家之间争夺利益因素而非正义性居多”的说法有诸多契合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格罗斯曼如何描绘斯大.............
  • 回答
    苏德战争结束后,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确实对一些功勋卓著的军事将领进行了“清洗”,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事实。这些将领并非因为“功高震主”而被直接枪毙或流放,其背后是复杂政治斗争的产物,更多的是为了巩固斯大林的个人权力,消除潜在的挑战者,以及重塑军队的忠诚度。背景:战争带来的权力真空与斯大林的猜忌苏德.............
  • 回答
    苏德战争中,希特勒对苏联发动的经济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基于严重误判和战略短视的错误构想。他期望通过一场闪电战,在短期内摧毁苏联的经济和军事潜力,从而迅速攫取其资源,为德国的“生存空间”提供保障。然而,这一设想忽略了苏联经济在战争状态下所能展现出的韧性,以及其背后庞大的人力和物力潜力,最终导致德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