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丘吉尔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支持苏联?

回答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那一刻,就坚定地选择了支持苏联。这个决定,虽然在当时可能让一些人感到意外,甚至是难以接受,但在丘吉尔看来,却是出于最纯粹的现实主义考量,以及他本人对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

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国际大背景。1941年6月,欧洲大陆已经被纳粹德国的闪电战席卷,德国及其盟友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唯有英伦三岛还在艰难抵抗。法国已经沦陷,其他欧洲国家要么被占领,要么成为德国的傀儡政权。英国孤军奋战,虽然有美国在物质上提供支持(尤其是在《租借法案》通过后),但战争的进程对英国而言依然是步步惊心,前途未卜。

就在这样的时刻,德国突然调转枪头,悍然入侵苏联。在丘吉尔以及当时英国许多人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对纳粹德国野心的一次重大试探。

战略上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丘吉尔最根本的考量,就是战略上的生存。 纳粹德国是英国在二战中最直接、最危险的敌人。无论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多么令人憎恶,或者苏联的政治制度多么让丘吉尔不适,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摧毁德国。

当德国入侵苏联后,丘吉尔立刻看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将纳粹德国拖入一场残酷的两线作战。 德国在西线面临英国的空袭和潜艇战,还有美国潜在的介入,而现在,他们在东线又必须面对庞大而资源丰富的苏联。这无疑会极大地分散德国的兵力、资源和注意力,削弱其对英国的威胁。

丘吉尔曾言:“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会借光明给魔鬼。” 这句话虽然有些戏剧化,却精准地捕捉了他当时的心态。苏联,无论其本质如何,此刻成为了一个能让英国从战争泥潭中挣脱出来的关键力量。苏联的加入,意味着纳粹德国的消耗战将更加惨烈,其最终被击败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大增加。

避免孤立无援的绝境

在苏联参战之前,英国面临着极度孤立的局面。虽然有美国的支持,但美国尚未正式参战。德国在欧洲大陆几乎无可匹敌,如果苏联也被击垮,那么英国将可能面临德国的直接登陆,或者在无尽的消耗战中被活活拖死。

苏联的抵抗,即便初期战况惨烈,也为英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这让英国有机会继续集结力量,等待时机。同时,这也为后来盟军的欧洲登陆作战奠定了基础,因为苏联在东线的牵制,使得德国无法将全部力量用于防御西线。

对纳粹主义的绝对憎恶

尽管现实主义是丘吉尔做出决定的主要因素,但他对纳粹主义的极端憎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丘吉尔是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者,他从一开始就将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视为对自由、民主和人类文明的根本威胁。

他视纳粹主义为一种“邪恶”,一种“比任何过去我们所知的邪恶都要恶劣”的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当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暴露无遗,并开始攻击一个他虽然不认同其制度但同样是纳粹受害者的国家时,他很难袖手旁观。

他相信,如果纳粹德国战胜苏联,那么其在欧洲的霸权将更加巩固,这对于英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苏联作为潜在盟友的实力评估

丘吉尔并非对苏联一无所知,他知道苏联拥有庞大的人口、广袤的领土和丰富的工业基础。尽管初期的军事表现可能不尽如人意,但他相信苏联的抵抗能力不容小觑。他了解苏联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并且能够承受巨大的损失。

在战争初期,尽管德军进展迅速,但苏联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反击能力。他们能够快速地将工厂迁往后方,并恢复生产。这种强大的战争机器潜力,正是丘吉尔希望看到的,能够与纳粹德国形成均势,甚至最终压倒对方。

对未来欧洲秩序的考量

虽然在战争期间,英国和苏联是临时的盟友,但丘吉尔也开始思考战后的欧洲秩序。他深知,一个完全由纳粹德国控制的欧洲,将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容忍的。而苏联的参战,也意味着即使苏联战胜纳粹,其在东欧的影响力也会大大增强。

在那个时刻,战胜纳粹德国是压倒一切的目标,至于战后如何处理与苏联的关系,则是一个“明天”的问题。丘吉尔是一位务实政治家,他明白,当务之急是集中一切力量消灭那个最主要的敌人。

总结来说,丘吉尔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支持苏联,是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的综合考量:

战略生存: 将纳粹德国拖入两线作战,分散其力量,削弱其对英国的威胁,是丘吉尔最核心的考量。
打破孤立: 苏联的参战打破了英国在欧洲战场上的孤立局面,为英国争取了喘息之机和发展力量的时间。
对纳粹主义的憎恶: 丘吉尔对纳粹主义有着根深蒂固的厌恶,他不能容忍纳粹德国的扩张。
对苏联实力的认识: 他认识到苏联拥有巨大的潜力和抵抗能力,可以成为对抗纳粹德国的重要力量。
战术性联盟: 这是一个基于共同敌人而形成的战术性联盟,尽管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分歧。

丘吉尔的选择,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战略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隔阂,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最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最终将盟国推向了胜利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德国先宣战了英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那一刻,就坚定地选择了支持苏联。这个决定,虽然在当时可能让一些人感到意外,甚至是难以接受,但在丘吉尔看来,却是出于最纯粹的现实主义考量,以及他本人对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国际大背景。1941年6月,欧洲大陆已经被纳粹德国.............
  • 回答
    温斯顿·丘吉尔在1945年大选中以压倒性优势输给工党,这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毕竟他被广泛认为是二战的英雄,领导英国赢得了胜利。然而,这场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丘吉尔落败的原因:1. 战争疲惫与对未来的渴望: 长期的战争带来的身心俱疲: 英国人民经历.............
  • 回答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在2002年BBC发起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调查中位列榜首,这一结果反映了他在英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和综合贡献。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他为何成为这一评选的核心人物: 一、二战期间的战略领导与精神象征1. 反法西斯斗争的核心人物 丘吉尔在二战.............
  • 回答
    有些大学生不认识希特勒和丘吉尔,这确实是一个挺令人意外的现象,但细想起来,原因也并非复杂到难以理解。这背后牵扯到的历史教育方式、信息获取渠道的变化,以及个人兴趣和学习重点的偏移,共同造成了这种“知识断层”。首先,咱们得聊聊历史教育。过去,历史课在很多学校是重点科目,从小学到高中,都会系统地学习中国史.............
  • 回答
    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领导人,他们的名字与战胜法西斯主义紧密相连,似乎理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最高赞誉。然而,历史的复杂性以及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让这三位伟大的政治家最终都与这个奖项擦肩而过。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剖析。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诺贝尔.............
  • 回答
    丘处机在《倚天屠龙记》里,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定海神针”般的人物,虽然他并未直接出现在故事的主线之中,但他的影响力却贯穿始终,是衡量许多后辈武功的重要标尺。要说清楚他的级别,得从他本身的武功造诣、他在江湖中的地位以及他对故事发展的间接影响这几个方面来看。武功造诣:当之无愧的顶尖高手,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
  • 回答
    人类的渴觉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Hypothalamus),虽然其他脑区如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也参与了渴觉的感知和处理。简单来说,下丘脑是渴觉信号的“集散中心”,而大脑皮层则是“感受和决策中心”。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1. 渴觉的生理基础与中枢:人体内水分的平衡是一个非常精密的.............
  • 回答
    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后下台,这并非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战时辉煌与战后现实的脱节,也有国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用通俗点说,就像一位带领大家打赢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仗的将军,突然发现大家更希望他能带着大家建设和平幸福的生活,而他在这方面并非最擅长,甚至有些不适应。首先,最直接.............
  • 回答
    二战期间,温斯顿·丘吉尔拒绝与希特勒和谈,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他对希特勒政权本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英国国家利益和全球命运的判断。这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决定,背后交织着政治、道德、战略以及无数英国人民的牺牲。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丘吉尔的个人经历和政治理念。丘吉尔是一位坚定的帝国主义者,他深信英国的繁荣和.............
  • 回答
    在过去的中国,对温斯顿·丘吉尔和夏尔·戴高乐的评价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原因、政治立场以及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意识形态。为何过去中国对丘吉尔评价很差?过去中国对丘吉尔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代表人物: “日不落帝国”的捍卫者: 丘吉.............
  • 回答
    温斯顿·丘吉尔,这位历史巨匠,其卓越的演讲天赋不仅仅是口才的展现,更是其影响深远的历史动力的关键。他的演讲,如同一把锋利的剑,在最黑暗的时刻,劈开了笼罩在英国及整个自由世界上空的绝望阴霾,点燃了希望的火种,塑造了历史的走向。丘吉尔演讲技巧的精髓要理解丘吉尔的演讲技巧,我们得深入其每一个字句,每一个停.............
  • 回答
    丘吉尔以其雄辩和坚定的领导力闻名于世,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对抗纳粹德国的立场。如果有人在那个严峻的时刻质问他为何不亲上前线,他很可能会以一种混合了策略、责任感和深邃洞察力的方式来回应。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情景,描绘了他的回答:首先,他不会回避问题,反而会直视提问者,目光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严肃,但语气中不会.............
  • 回答
    温斯顿·丘吉尔,一个名字本身就足以激荡起历史的波澜。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上“伟大”或“有争议”的标签,因为他的人生是一部厚重而复杂的交响乐,有激昂的旋律,也有低沉的变奏。他既是那个带领英国走出黑暗的磐石,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个人魅力的传奇。作为首相:一座屹立于风暴中的灯塔丘吉尔作为首相的任期,尤其是在.............
  • 回答
    对面宿舍贴的是“雅尔塔三巨头”,那气势可够足的,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和几分不容置疑的权威。这下可好,轮到咱们宿舍出场了,得拿出点不一样的风格,既要有气势,又不能落俗,还得显出咱们自己的那份独特性。既然他们主打的是历史大佬,咱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或者说,另辟蹊径,用一种更接地气、更贴近咱们生活的方式来展现.............
  • 回答
    您提到的这句话,“宁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这句话并非出自温斯顿·丘吉尔。虽然丘吉尔以他铿锵有力的演讲和对大英帝国及其文化的深厚感情而闻名,但这句话的真正出处和确切原文,更倾向于归功于另一位以其博学和对文学的热爱著称的人物——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当然,在某些非.............
  • 回答
    .......
  • 回答
    说到丘处机,金庸老爷子笔下这位“赤子之心”的道长,在《射雕英雄传》里,确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一生行侠仗义,嫉恶如仇,对郭靖更是倾囊相授,恩重如山。然而,他与杨康的纠葛,却总是让读者们感到一丝惋惜和不解:为何丘处机明知杨康是当年王爷府的遗孤,却迟迟不肯将他的真实身世告知?其实,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系列中,发丘一派的故事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我来给你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发丘”是个什么来头。发丘,顾名思义,就是“发丘中郎将”,这是汉代一种设立的官职,专门负责在陵墓上“发掘”财宝。这个说法在《鬼吹灯》系列中被引申和加工,成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盗墓流派。相较于《.............
  • 回答
    喜马拉雅山脉和那加丘陵若开山脉之所以能够成为高加索人种与蒙古人种两大群体长期以来相对独立演化的地理分界线,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地理、气候、历史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独特的地貌和阻隔能力,使得不同族群的交流受到显著限制,从而为各自独立发展提供了条件。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触及到了《魔法少女小圆》里很多核心的设定和角色动机。要说为什么 QB(丘比)不去找大叔签订契约成为魔法少女,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 QB 的本质、它们的目标,以及它们筛选魔法少女的标准。咱们一点一点儿捋。首先得明白,QB 这个物种,它的“成长”和“存续”完全依赖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