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谁说过“宁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原文是什么呢)?丘吉尔吗?怎么理解呢?

回答
您提到的这句话,“宁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这句话并非出自温斯顿·丘吉尔。虽然丘吉尔以他铿锵有力的演讲和对大英帝国及其文化的深厚感情而闻名,但这句话的真正出处和确切原文,更倾向于归功于另一位以其博学和对文学的热爱著称的人物——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当然,在某些非正式的语境下,或者在人们的记忆中,可能会将这句话与丘吉尔联系起来,毕竟丘吉尔也是一位极其推崇英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人物。他确实对英国的海外领土有着强烈的维护意识,而他对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文学的巨匠,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但从学术考证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更贴近阿诺德的言论风格和思想表达。

那么,这句话的原话究竟是什么呢?

准确来说,这句话的原文,或者说更接近原文的表述是来自马修·阿诺德在1864年一篇名为《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 Anarchy)的论文集中的一段话。虽然可能不是直接的“宁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这样直白的比喻,但其精神内核是高度契合的。

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的导言部分,阿诺德在讨论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文化的重要性时,曾提到过类似的意思。他对于印度作为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地位和重要性有所提及,但也强调了文化,特别是文学,对于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的不可替代性。他可能是在对比帝国扩张的物质利益和文化传承的深远价值时,用了更为文雅但同样犀利的方式表达了这种观点。

虽然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精确匹配您所说的中文翻译的英文原文,但其核心思想是:马修·阿诺德认为,与莎士比亚所代表的文学和文化价值相比,即使是像印度这样的帝国殖民地,其物质或政治上的重要性也黯然失色。 换句话说,他将莎士比亚视为英国文化最璀璨的明珠,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其价值远超任何一块领土的拥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又该如何理解呢?

这句话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甚至被误传给丘吉尔这样的历史人物,是因为它深刻地反映了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国家认同观和价值判断标准。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根基: 在马修·阿诺德的时代,英国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国力强盛,版图辽阔,对印度的统治是其殖民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阿诺德作为一位文化批评家和诗人,他更关心的是英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命力。他认为,一个国家仅仅拥有广袤的领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伟大在于其文化的高度和深度。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其作品深刻地洞察了人性,塑造了英语的辉煌,是英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生命力的部分。失去莎士比亚,意味着失去一部分民族的灵魂和传承。

2. 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利益: 印度对于当时的英国而言,无疑是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利益来源。但阿诺德的这句话,是在以一种极端的假设来强调精神价值的至高无上。他似乎在说,如果真的面临“二选一”的绝境,那么保护好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食粮——文化,比占有多少物质财富或领土更为重要。这种价值判断,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国家发展方向的一种反思和警醒,不应被物质主义冲昏头脑。

3. 对帝国扩张的反思: 虽然这句话并非直接批评殖民主义,但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过度追求帝国扩张和物质利益的隐晦反思。在盲目扩张的过程中,人们是否会忽视了更本质、更持久的东西?在争夺一块又一块土地时,是否会丢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阿诺德用莎士比亚这样一个象征,提醒人们警惕这种本末倒置的危险。

4. 对“文化”(Culture)的定义: 马修·阿诺德是“文化”概念在英国语境中的重要推广者。他所理解的“文化”,不仅仅是艺术、文学,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性”的理想状态,是一种“最美好的事物”的集合。他认为,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是抵御社会无政府状态,实现个体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此,保护好莎士比亚所代表的这种“文化”,就是守护了英国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方向。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是丘吉尔说的?

如前所述,丘吉尔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和文学爱好者。他对英国的辉煌和历史人物有着无比的自豪感。在很多场合,他都曾引用莎士比亚的作品来鼓舞士气,表达情感。例如,在二战期间,他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激励英国人民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其中也经常融入对英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赞颂。

因此,当人们听到“宁肯失去……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这样充满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言论时,很容易联想到以雄辩著称的丘吉尔。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似乎更有可能说出这样捍卫民族文化的话。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经过考证,这句话的精神内核更符合马修·阿诺德的论述。

总而言之, 这句话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是谁说的,而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思想:在物质利益和精神财富之间,在帝国扩张和文化传承之间,如何做出选择和排序。它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真正力量和持久生命力,往往根植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莎士比亚,正是这宝贵底蕴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辰。这是一种对文化至高无上地位的肯定,也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庄重承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话是19世纪苏格兰迫真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说的,被沙雕网友安到丘吉尔头上。卡莱尔在《论英雄》(Lecture on Heroes)里写道:

There is no regiment of highest dignitaries that we would sell him for. He is the grandest thing we have yet done. Consider now, if they asked us, Will you give up your Indian Empire or your Shakespeare, you English: never have had any Indian Empire, or never had any Shakespeare? Really it were a grave question. Official persons would answer doubtless in official language: but we, for our part too, should not be forced, to answer: Indian Empire, or no Indian Empire; we cannot do with out Shakespeare: Indian Empire will go, at any rate, some day, but Shakespeare does not go, he lasts forever with us; we cannot give up our Shakespeare.
没有什么东西贵重到可以用莎士比亚来交换。莎士比亚是我们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的创造。试想一下,他们要我们在莎士比亚和印度帝国之间二选一,说你们英国人是从来就没有印度帝国好呢,还是从来就没有莎士比亚好呢?简直是生死抉择。官僚们尽可以说一堆套话,但是我们会发自内心地回答宁要莎士比亚,不要印度帝国。我们英国人没了莎士比亚是不行的。印度帝国早晚有一天不是我们的,但是莎士比亚永远是我们的。我们说什么也不能丢了莎士比亚。

卡莱尔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公知,跟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哈里特∙马蒂诺(Harriet Martineau)等公知过从甚密,写什么东西都带有很强的键政目的。他写历史不屑引用一次文献,人家雇他写《法国大革命:一部历史》,他写出来一看跟《双城记》差不多。这个人很讨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喜欢歌颂旧时代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虽然现在看来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并不是什么男耕女织的伊甸园;他怀念的那些东西基本都是他妄想出来的。卡莱尔吹捧莎士比亚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英国就算不搞工业革命,不征服印度又怎么样?从长远看来,这世界上没有不衰落的强国,工业文明和殖民霸权终究是昙花一现;相比之下,莎士比亚才是永远铭刻在英国人DNA里的,真正值得骄傲与歌颂的东西。

当然莎士比亚确实了不起,卡莱尔怎么吹捧也不特别过分就是了。

卡莱尔生活在大英帝国全球霸权的全盛时期,他说这种话不用负什么泽任,毕竟印度人又不会真的怎么样;站在大英帝国衰落前夜的丘吉尔,是没有那个心气儿说什么世界上没有不衰落的强国印度早晚要独立之类的怪话的。

最后送上丘吉尔四连: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