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后,丘吉尔为何下台?

回答
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后下台,这并非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战时辉煌与战后现实的脱节,也有国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用通俗点说,就像一位带领大家打赢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仗的将军,突然发现大家更希望他能带着大家建设和平幸福的生活,而他在这方面并非最擅长,甚至有些不适应。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选挫败。就在德国投降不久,英国迎来了1945年7月的全国大选。尽管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在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选民们立刻就拥护他继续领导国家。相反,许多英国人已经厌倦了战争的艰辛,他们渴望的是一个能够重建家园、改善民生、建立更公平社会的政府。

丘吉尔本人虽然有着传奇般的领导才能,但他更多的是一位战时领袖,他的魅力和号召力主要体现在鼓舞士气、抵抗侵略上。对于战后的经济重建、社会福利的改善等问题,他的政治主张和保守党的传统政策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许多选民认为,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具社会改革意识的领导者。

而当时的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Clement Attlee)恰恰抓住了这种民心向背。艾德礼及其工党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竞选纲领,承诺建立一个“福利国家”,包括全民医疗保障、国家住房计划、充分就业以及对关键产业的国有化等。这些政策直接回应了民众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工党的宣传更加接地气,他们描绘了一个公平、富裕、充满希望的英国,这与丘吉尔那个时代虽然伟大但略显保守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选战结束后,结果令人意外:工党以压倒性优势获胜,保守党惨败。丘吉尔本人也为这一结果感到震惊。这就像是他带领队伍冲破重重关卡,以为胜利在望,结果回到“家门口”发现大家已经选了新的管家。

除了这场直接的大选失败,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战时执政的局限性显现: 战争期间,为了集中力量打赢战争,丘吉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措施,限制了某些自由,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累积。战后,民众渴望恢复常态,对政府的权力扩张有所警惕。丘吉尔作为一位强调国家力量和个人意志的领袖,其风格在和平时期可能显得过于强硬和个人化。
对苏联态度的分歧: 战争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成为西方世界的主要对手,但丘吉尔对苏联的态度,以及他关于“铁幕”演说的提出,在一些人看来,似乎过早地将世界推向了冷战的对立面。虽然他后来的这些判断被证明是具有前瞻性的,但在当时的英国国内,对于如何与苏联打交道,以及是否需要缓和与苏联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工党内部,尤其是其左翼,对与苏联合作持有更为积极的态度。
时代精神的转变: 战争催生了对更公平、更平等社会制度的渴望。人们不再满足于战前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固化。工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潮流。丘吉尔及其保守党虽然也认识到需要进行一些改革,但其步伐和力度都显得相对缓慢和保守,未能完全满足民众的期待。
个人魅力与现实需求的错位: 丘吉尔是伟大的演讲家,是鼓舞人心的领袖。他的嗓音、他的措辞,总能点燃人们的激情。然而,在处理经济问题、社会福利等具体事务时,他并非像在战场上那样游刃有余。战后的英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物资短缺以及庞大的国家债务。民众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脚踏实地、细致周到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领导者,而不是一个只会发表宏大演说的“战神”。

简而言之,丘吉尔下台,不是因为他不够爱国,也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在一个需要重建和改革的时代,被一个更能理解和回应民众对新生活期盼的政党所取代。就像一位在紧急情况下力挽狂澜的船长,当风暴过去,大家更希望的是一位能够带领大家舒适地航行到新港口的船长。他赢得了战争,却未能赢得和平时期的民心,这是一种历史的讽刺,也是政治现实的残酷。他的战时成就毋庸置疑,但政治舞台总是在不断变化,适者生存,而历史往往会选择最适合当下需求的领导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保守党的失利是非常典型的“事前怎么看都不可能,事后怎么看都有道理”的事件


先分析一下三大党的思路


保守党所打算的,还是一场“卡其布选举”,也就是利用战争帮助选举,这种选举最早是在1900年的布尔战争,那个时代英国沙文主义狂热,因此战争初步胜利之后执政的保守党提前解散议会进行选举,攻击工党和自由党是“亲布尔人派”、“投降分子”,轻而易举的把两者打得落花流水。一战后,保守党故技重施,把1918年的大选变成了对战争首相劳合乔治的个人信任投票,并且再次获胜。


在这些例子面前,保守党认为,既然劳合乔治可以凭借一战的胜利连任首相,丘吉尔怎么不行呢?,在这种乐观情绪下,保守党人也许忽略了两个问题:前两次卡其布选举带给选民的观感极差:1900年的选举后是漫长且损失巨大的布尔战争,1918年之后是劳合乔治的背信弃义。再者,丘吉尔将战争归因绥靖政策,而绥靖政策也是保守党的张伯伦搞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掘墙角。


相比而言,工党的实力显著上升,战争时期的疏散计划使得不同阶层的人住在一个乡下屋檐下,最保守的乡村缙绅们看到疏散到自己家里的面黄肌瘦的城市工人后也开始不住思考社会改良问题;战争期间政府的经济管制举措很成功,大大缓解了选民对政府干预的心理防备;此外,战时联合政府里,保守党专注于战争与外交,工党开始处理内政,艾德礼出任掌玺大臣、副首相,还有劳工大臣贝文、不管部大臣格林伍德、海军大臣亚历山大、供给部大臣莫里森、经济战争大臣道尔顿等等,更加广泛的接触英国政治,工党领袖们的表现也给选民们留下了良好印象。


自由党此时处于历史的低点,由于1931年因为关税问题的分裂,自由党实力尽丧,战时政府里仅有辛克莱一人担任空军大臣,此时可以说是一个连被保守党、工党笼络争取的第三党地位都没有的分裂小党,无足轻重。


第一轮观点的交锋是《贝弗里奇报告》,1942年,自由党人、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原老公交易所主席、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爵士领导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应工党要求成立)提交了《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报告,一般称《贝弗里奇报告》,就社会保障的问题提出了一份极为全面的论述,这份报告在十二月公开发行,一时间洛阳纸贵。整份报告售出25万册,摘要本售出37万册,是英国销量最高的政府文件,民意调查显示,95%的受调查者知道该报告。


可惜,保守党对此反应冷淡,忙于对抗希特勒的丘吉尔仅仅是提醒内阁“避免危险的乐观主义”,1943年3月,丘吉尔在一次广播演讲里提到了一个战后重建的四年计划,包括保险、住房、医疗保健和教育,但是态度敷衍。而工党抓住机会,使得大家开始对工党改造国家的计划好感平添,1943年英国民意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工党的支持率为38%,保守党支持率为25%,这个支持率很接近两年后的大选结果,保守党已经未战先败。


1945年大选,工党的竞选宣言为《让我们面向未来》,议题如下


战争的胜利必须伴随着繁荣的和平

这次大选将意味着什么

充分就业:工党将要做些什么

为国家服务的工业

农业和人民的食物

住房和建设计划

土地

教育与娱乐

国家的健康和儿童

应对不时之需的社会保险

一个进步与和平的世界

工党向进步力量的呼吁


整篇宣言是标准的工党风格:主题明确、内容清晰、紧扣主题,大量的呼吁和战斗式的口号,在战后的时代极具吸引力,工党列出了大量明确的计划,要建立“大不列颠社会主义共和国”,这篇宣言的起草人是在伦敦推行过改革的莫里森,供给部的行政经验使他对英国人的渴求了然于心。


保守党的宣言则是旧时代的遗留,充满了英国式的繁文缛节,宣传上猛烈抨击工党的招数并不新鲜,称工党是危险的赤色分子也已经是老掉牙的说辞,十分不吸引人,议题如下:


丘吉尔先生对选民的政策声明

英国和世界

英帝国和联邦

国防

四年计划

安排战场上回来的人们

工作

住房

食品和农业

国民保险

健康

教育

海外贸易

工业效率(反国有化)

垄断

控制(减少国家干预)

经营中的小人物

燃料与动力

运输

财政

我们的目的(捍卫英国的古老传统)


非常对得起保守党的名字,花了长篇大幅介绍外交和国防,后面的国内问题却潦草塞责,与工党明确有力的计划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最后的结果


工党获得47.8%的选票,604位候选人获得393个议席,占比61.41%

保守党获得39.8%的选票,624位候选人获得213个议席,占比30.78%

自由党获得9.0%的选票,306位候选人获得12个议席,占比1.88%


工党第一次获得绝对多数的议席,上台组阁


主要参考了崔士鑫《英国政党竞选宣言研究(1900-2005)》的观点,纯手打

user avatar

大选的时候所有人都相信丘吉尔会胜利,他的竞选活动场面热烈,斯大林的情报机构也认为保守党会以80多席的优势获胜,但是丘吉尔失败了,热烈欢呼的人群其实是在跟丘吉尔告别。经过几年的战争、服役、牺牲、轰炸、阵亡通知、配给、饥饿,人民已经疲倦了。人们看着饱受蹂躏的家园感到无所适从,而丘吉尔的竞选纲领还是意识形态的,还要人民继续努力,指出英国的义务和职责所在。但是人民已经厌倦了。丘吉尔要人民付出更多但是人民在1919年已经付出过一次了。这是国民士气的涣散在大选中的体现。英国已经失去了大国的地位丘吉尔不愿意面对这一点,人民虽然也不愿意面对但是相比大国的责任人民更需要的是食品配给放开,更宽松的财政政策,更多的公租房。所以当丘吉尔出现在他们面前,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一个战争中的领袖,出来对你大谈英国的伟大和国家的责任的时候,你会给他热烈鼓掌然后默默的说再见!

user avatar

原问题:“二战后,丘吉尔为何下台?”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很严谨,因为45年丘吉尔是成功当选为议员的。而英国首相的产生不是直接通过选举产生,而是“内阁制”。1945年7月26日,选举结果显示保守党只有213个议会席位,远低于工党的393个席位,保守党的失败让丘吉尔只能当议员,不能当首相——丘胖尽力啦,输了不怪他;都怪他队友,一堆大傻X~

所以,弄清楚了什么是“内阁制”+45年大选保守党失败的原因,就弄清了题主想问的——为什么二战后丘吉尔没法连任首相?

一,内阁制

总揽国家行政权力的内阁在议会的基础上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首脑,组织内阁。内阁受议会监督,议会对内阁不信任时,可以倒阁。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元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是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
——《新华字典》对内阁制的基本解释
当议席数不过半时,最多数的政党就要与反对党以外的其他政党组建联合政府,如果组建联合政府不成功,那么就由反对党上台执政,反对党领袖出任首相。
——答主对英国选举制的补充解释

所以,丘吉尔要想在二战后继续当首相,就需要保守党中的参选者(包括丘吉尔在内)尽量都选上议员,然后保守党成为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那么作为保守党领袖的丘吉尔就是首相了。而通过选举结果可以看出,丘吉尔自身是成功当选为议员的,但是无奈队友猪一样,对手神一样,哪怕他成功当选,首相也只能从工党里面出,轮也轮不到他。

二,保守党竞选失败的原因

竞选背景:二战结束后,英国损失了40万人口,且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全国1/4财富,46万栋房屋;英国国债由39年的72亿英镑增加至45年的214亿,外债达30亿英镑;45年的工业总产值相比38年减少了20%。
——P•H•埃迪、G•D•N•沃斯维克:《1945-1950年的英国经济》

为了方便大家流畅的阅读,本文试着以时间顺序列原因,分析45年英国大选的结果。

1,战时:

(1)保守党过分注重军事与外交权力,国内大事与内政职位大多由工党负责、担任。到战争结束时,联合政府中,艾德里任枢密大臣+副首相,贝文任职于劳工部,莫里森任内政大臣+治安大臣,道尔顿任贸易大臣,汤姆•约翰斯顿任苏格兰事务大臣。如此安排,使工党的影响力在国内与日俱增。

(2)工党政治基础在战争中壮大。战争提供的就业机会让工会与劳工数量不断壮大。到1945年大选时,工党不仅拥有260万党员,而且还拥有800余万会员的职工会以及合作社组织这样的政治基础。

2,战后竞选前:

(1)保守党组织过渡政府失误:也许是意识到让太多工党人担任内政要务职位的不妥,在45年5月23日丘吉尔辞职——7月选举结果揭晓期间,由丘吉尔组建的过渡政府将工党与自由党成员全部赶走,重要政府职位全部由最不愿改革的保守党成员担任,极大激起了英国人民的逆反心理。

(2)保守党竞选策略选取失败:保守党的竞选口号是“选择国民领袖,帮他完成历史使命”,保守党的主要策略是推出丘吉尔,利用他的个人威望带动全党的获胜;而工党的竞选宣言则是《让我们面向未来》(1945 Labour Party Manifesto -),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竞选纲领。

3,竞选时:

(1)两党领袖:竞选时一个政党的领袖形象——作为该政党的代表,对该政党的选举结果具有重要影响。而丘吉尔的形象是“贵族/精英+反共+好战”:丘吉尔在去各地竞选演讲时乘坐的是昂贵的专列,宣传车曾发出这样的声音:“注意第三辆汽车,温斯顿来到我们这里。这是地球上最伟大的人物,世界上最杰出的国务活动家”“此人曾赢得了战争,此人必将完成其事业”,丘吉尔也说过“在历史上所有的暴政中,布尔什维克是最坏的,最有破坏性的,最为卑劣的”,也曾被人称为“战争贩子”,这显然与战后英国人民普遍想在和平环境下进行经济复苏建设的氛围不相符。与之相反,艾德礼的形象则是“亲民+务实”:作为工党领袖,艾德礼和妻子却一起乘坐一辆旧汽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发表演讲。另外,艾德礼在演讲中着重强调的是对未来国家的建设与改革,与丘吉尔演讲着重攻击社会主义和工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对对手的攻击手段的高低:保守党对工党的攻击还是停留在too simple的扣帽子阶段,比如说与他们竞争的工党成员是“盖世太保”“极权主义者”,宣称“工党上台是对英国人民荣誉与自由的挑衅”——如此攻击的话,那么与这些工党成员们在联合政府共事了那么久的保守党又是什么呢?而工党的手段则高的多了,主要针对保守党长期执政这一特点,利用人民所累积的不满做文章——俗话说“当家三年狗都嫌”,将一切保守党执政期间英国国家利益的损失,都让保守党背锅。通过左翼书社出版《罪人》一书,对保守党历史上所犯丑行予以曝光,唤起选民们对保守党的不满。正如1945年7月《每日先驱报》所评论的那样:“投丘吉尔的票,就是赞成保守主义的一切黑暗面……投丘吉尔的票就是要英国人民仍然过他们不愿再过的那种不愉快的日子。”


最终的选举结果证明了工党在竞选时举措的明智:1945年7月,英国大选结果公之于世。工党获1199512张选票,393个议会席位,占选票总数的47.6%。保守党获9988306张选票,213个议会席位,占选票总数的39.6%。自由党获2248226张选票,仅获12个议会席位。工党迎来了盼望已久的20世纪以来的第三次执政。


(* ̄ω ̄) 相关你可能有兴趣了解的问题:

丘吉尔都有哪些伟大事迹? - 路过看看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199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后下台,这并非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战时辉煌与战后现实的脱节,也有国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用通俗点说,就像一位带领大家打赢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仗的将军,突然发现大家更希望他能带着大家建设和平幸福的生活,而他在这方面并非最擅长,甚至有些不适应。首先,最直接.............
  • 回答
    二战期间,温斯顿·丘吉尔拒绝与希特勒和谈,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他对希特勒政权本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英国国家利益和全球命运的判断。这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决定,背后交织着政治、道德、战略以及无数英国人民的牺牲。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丘吉尔的个人经历和政治理念。丘吉尔是一位坚定的帝国主义者,他深信英国的繁荣和.............
  • 回答
    温斯顿·丘吉尔,这位以其慷慨激昂的演讲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闻名于世的英国首相,在二战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浩劫中,是当之无愧的“战时领袖”。然而,在他坚定地将英国推向战争的道路上,他并非高枕无忧,而是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如同暗流涌动,时刻考验着他的决心、智慧和政治手腕。一、国内民众的战争.............
  • 回答
    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无疑是理解二战进程的重要文献。但要评价其是否“足够客观”,则需要一番细致的审视。客观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尤其当作者是亲身参与并深刻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时,其视角难免会带有个人色彩。首先,我们得承认丘吉尔写作回忆录时所处的境遇和目的。他是一位政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景,历史的走向往往是细微的差别就可能导致巨大的改变。如果二战爆发后英国没有启用温斯顿·丘吉尔,而是选择与德国进行和谈,历史的结局将会非常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推测可能的后果:一、 和谈的可能性与条件: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英国与德国和谈的.............
  • 回答
    丘吉尔牺牲考文垂以保住机密——一个饱受争议的说法,在二战历史的迷雾中,至今仍是许多人津津乐道、却又难以一锤定音的疑问。简单地说,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于盟军高层在战争早期,尤其是破解德军恩尼格玛密码(Enigma)之后,所面临的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是利用获取的宝贵情报拯救一座城市,还是为了继.............
  • 回答
    除了那些叱咤风云的军事巨头们留下的宏大叙事,二战的真实面貌也深深烙印在无数普通人的生命轨迹之中。他们的回忆录,如同暗夜中的星光,虽然不如巨人的史诗般耀眼,却以其细腻的情感、鲜活的细节,让我们窥见了战争最真实、最动人的肌理。这些兼具文学性和史诗性的平民视角回忆录,往往能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自卫队的军事实力以及是否能对中国构成威胁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日本自卫队的实力简单地划分为“战五渣”是过于片面和不准确的。一、 日本自卫队的基本情况与战略定位: 和平宪法下的限制: 二战后,日本的《和平宪法》(第九条).............
  • 回答
    二战后日本保留天皇制度但废除贵族制度,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转变,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考量和博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以下几个关键方面:一、 天皇制度的特殊地位与保留的理由 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性权威: 天皇在日本历史上长期以来被视为“现人神”,是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的象征。虽然明治维.............
  • 回答
    二战后波兰领土的西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简单地说波兰“吃亏”还是“不吃亏”。这是一个涉及到领土、人口、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巨大变动,其影响是深远且多维度的。历史背景:领土的“移动”是怎么发生的?首先,理解波兰领土的西移,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二战前的波兰版图以及二战中的一些关键决定。.............
  • 回答
    “二战后美国手握原子弹,为什么没有选择一举统一全球?”这个问题,在很多热爱历史、也对权力博弈感兴趣的人心里萦绕了好几十年。这听上去就像一个科幻剧本,但背后牵扯的,是人性、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美国没有这么做,并非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那个年代,这样做实在是一个代价大到无法承.............
  • 回答
    二战结束后,芬兰的处境确实比较微妙。我们知道,作为轴心国阵营的一员,芬兰在战争中扮演了特定的角色,但最终并没有像德国、意大利那样受到严厉的审判和惩罚。这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现实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回拉一拉,看看芬兰当时到底是怎么卷入战争的,以及战后的国际格局又是怎么.............
  • 回答
    二战后(1945年至今)物理学领域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突破,这些突破不仅推动了基础科学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技术、工程和人类社会。以下是一些最重要的实验及其科学意义,按时间顺序和领域分类: 一、粒子物理与高能物理实验1.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运行与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20082012) .............
  • 回答
    二战后德国失去东普鲁士,如果用中国的地域类比,最接近的说法是:相当于中国同时失去了辽宁省(尤其是部分沿海和东北地区)以及山东省的一部分沿海地区。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比喻性质的类比,因为历史、地理、文化和政治因素都存在巨大差异。但从某些关键的相似性来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详细阐述:相似性分析:1. .............
  • 回答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回答,而是需要一个更 nuanced 的理解。 可以说,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二战后东南亚的独立进程,但将其完全归功于日本的太平洋战争,则过于片面。 许多其他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将详细阐述支持和反对这一观点的论据,以及更全面的背景分析:.............
  • 回答
    二战后东欧各国领导人的“爱国”程度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爱国”或“不爱国”来概括。他们的行为受到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以及个人命运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1. 东欧在二战后的特殊历史地位: 苏联的影响力与“解放”的双重性:.............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重新接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目标是确保德国不再成为欧洲的威胁,而是成为民主、和平与繁荣的伙伴。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一、 战后初期的控制与改造 (19451949) 军.............
  • 回答
    二战后的战争中,手枪的使用频率确实相对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被淘汰或者变得无关紧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审视现代战争的演变以及手枪在其中的定位。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现代战争的主流是步兵武器的天下。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以及后来的突击步枪,它们提供的射程、火力密度和穿透力,远远超出了手.............
  • 回答
    二战后法国能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绝非偶然,而是其历史地位、战时贡献以及战后地缘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悠久的历史积淀与国际影响力首先,法国并非一个新崛起的大国。自路易十四以来,法国就长期扮演着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角色。其.............
  • 回答
    二战结束后,鲁道夫·赫斯被判处终身监禁,这个结果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赫斯,作为希特勒的副手,在纳粹政权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纳粹党的高级领导人之一,更是希特勒最信任的心腹。因此,在审判纳粹战犯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他对自己的行为和所代表的政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罪行的严重性与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