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后的战争中,手枪使用频率很低吗?

回答
二战后的战争中,手枪的使用频率确实相对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被淘汰或者变得无关紧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审视现代战争的演变以及手枪在其中的定位。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现代战争的主流是步兵武器的天下。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以及后来的突击步枪,它们提供的射程、火力密度和穿透力,远远超出了手枪的能力范畴。在大多数直接的交火场景中,士兵们会优先选择这些长枪来压制敌人、消灭目标。手枪短小的枪管决定了其射程和精度都无法与长枪匹敌,在高强度的远距离交火中,它就像是小孩子的玩具,作用微乎其微。

那么,为什么手枪没有被完全摒弃呢?这得归结于手枪独特的战场角色。

1. 作为次要自卫武器: 这是手枪最普遍也最重要的角色。对于那些主要装备长枪的士兵来说,当他们的主武器出现故障(比如卡壳、弹药耗尽)或者在近距离遭遇突发威胁时,手枪就成了最后的防线。尤其是在战场环境复杂多变,个人安全随时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一把可靠的副武器至关重要。例如,一名步枪兵在被敌方士兵近身搏斗时,他拔出副手枪可以迅速开火,争取生存机会。

2. 特定兵种的制式装备: 并非所有人都需要长时间操作步枪。许多兵种,比如军官、炮兵、飞行员、坦克乘员、通信兵、军医,他们的主要任务并不直接涉及与敌人的正面火力对抗。对他们而言,手枪是更适合的个人防御武器。例如,一辆坦克里的乘员,空间狭小,操作步枪非常不便,但拔出手枪进行近距离自卫是完全可行的。同样,一名飞行员在被击落后,手枪可能是他生存下去的唯一武器。

3. 特种作战和秘密行动: 在一些需要隐蔽和突然性的行动中,手枪的优势就更加凸显了。特种部队在执行侦察、渗透、反恐等任务时,往往需要携带比标准步枪更易于隐藏的武器。手枪的紧凑性使其可以藏于衣物之下,方便携带且不易被发现。在某些需要悄无声息地解决哨兵或者在极近距离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消音手枪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4. 非传统冲突和治安维持: 在一些现代战争的形态中,特别是那些涉及城市作战、反恐行动或治安维持的场合,手枪的使用频率可能会有所提升。在这些环境中,交火往往发生在狭窄的街道、建筑物内部,距离非常近。在这种情况下,手枪的反应速度和操控便利性就成为了优势。此外,警察部队在执行任务时,手枪更是主要的制式武器。虽然这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但这些冲突形式越来越普遍,也影响了我们对武器使用频率的认知。

5. 战术上的考量和心理作用: 有时,手枪的使用也是一种战术选择。例如,在近距离遭遇战中,一名士兵可能选择先用手枪射击以争取时间切换主武器,或者在不暴露自己更多位置的情况下,用手枪快速移除一个威胁。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手枪的出现也可能对敌人产生心理上的震慑作用,尤其是当它被视为一种有力的近距离武器时。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随着技术的发展,例如战术手枪(Tactical Pistol)的出现,它们在精度、弹容量和人机工程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使其在某些特定的近战场景下更加得心应手。一些现代化军队也强调士兵在副武器使用上的训练,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发挥手枪的作用。

总而言之,二战后的战争中,手枪的使用频率确实不如二战时期那么高,它不再是战场上的主力武器。但是,它并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自卫、特定兵种装备、特种作战以及非传统冲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与其说频率低,不如说其角色更加细分和专业化了。它依然是战场上一把沉默但关键的“第二把钥匙”,在决定个体士兵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二战后的战争中”,而是自从有了手枪这玩意开始,这玩意的使用频率就很低

符合现代“手枪”这玩意定义的最早武器是16世纪中后期的簧轮燧发枪,当时用法是酱婶地

因为文艺复兴开始,步兵也跟着一起“复兴”,希腊罗马的步兵操练复苏,步兵的长矛火枪方阵成为战场主力,骑兵长矛冲锋上去就白给,然后骑士们就改革了战法,用手枪射击代替长矛冲锋,之后再拔剑肉搏,这就是最早的手枪用法。

但是那阵子黑火药武器大家都省得,威力射程都捉急,何况短小的手枪(顶着头盔开枪都不见得能打死人),而在步兵阵前开枪还把自己暴露在了火力强大的多的步兵火枪面前,比长矛冲锋死的更惨了,面对敌骑兵也是如此,一轮枪过去对面骑兵没死几个,自己因为停马或者慢速开枪结果反倒被敌骑兵冲的人仰马翻——于是英国内战开始,手枪射击以后再冲锋的战法被欧洲骑兵摈弃了,骑兵开始倾向于直接冲锋(不管面对敌骑兵还是步兵队列),手枪仅仅作为应急的备用武器,地位大大下降,英军甚至规定骑兵只能携带3发子弹用于侦察巡逻时的告警和下马步战

到了18,19世纪,骑兵已经几乎不在战斗中使用手枪,依托刀剑和长枪的冲锋成为基本战斗态势,不管是面对敌人步兵还是骑兵都是如此

对于需要短小的单手操作武器的骑兵来说,手枪尚且如此不堪,那么对于有火枪和剑的步兵来说,手枪就更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了,事实上,当时手枪其有效距离并不比单手刀剑长,而且刀剑还不怕瞎火更不用装弹,除了个别情况下外,步兵军官还是士兵的首选武器都是火枪和刀剑,哪怕是进行步兵散兵小分队突袭时候,刀剑斧头等冷兵器也要优于手枪

当然,美国人柯尔特在1850年代创制并将左轮枪在南北战争中发扬光大,左轮枪很快便在各国取代了传统的单打一式手枪,并且为军官和骑兵所使用,但是(当时)左轮手枪其固有缺点(装弹繁琐、射程威力依旧捉急、冶金技术限制导致极高的撞针和弹簧失灵率)依旧使其仅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武器,佩剑依旧是重要的战斗武器,当然随着手枪性能的提高,佩剑地位也逐步下降

终于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战争初期军官们还佩戴军刀,但是随着堑壕战的到来,军刀和手枪都毫无用武之地,反而成为了易于暴露身份招来狙击的危险,同时随着左轮枪性能的提高和自动手枪的出现,军刀终于在性能上被手枪压倒,从此军刀便退出了实战战场而仅具有礼仪用途。但是很快,更多更强大先进的自动武器(轻机枪、冲锋枪)也被纷纷投入战场,手枪其射程短火力弱的特点依旧暴露无遗,很快也屈居为当年军刀的位置,仅仅作为军官的身份性装备使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后的战争中,手枪的使用频率确实相对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被淘汰或者变得无关紧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审视现代战争的演变以及手枪在其中的定位。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现代战争的主流是步兵武器的天下。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以及后来的突击步枪,它们提供的射程、火力密度和穿透力,远远超出了手.............
  • 回答
    二战后国际社会之所以对“达姆弹”这类武器加以限制,甚至在许多情况下禁止使用,并非否定战争的本质在于争夺和削弱敌方力量。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性,促使人类在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开始反思战争的界限,并试图为这场人类最极端行为注入一丝人道主义的光辉。“达姆弹”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被设计成在击中目标.............
  • 回答
    二战元凶纳粹德国,在战争中没有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这一事实,确实引人深思,尤其考虑到他们在这方面曾有过令人发指的使用历史。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对过去化学武器使用的深刻记忆与恐惧:一战的惨痛经历是纳粹德国决策者的首要考量。化学武器在一战中首次被大规模投入战场,其制造的恐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代际责任等多个层面。理解表弟的说法,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表弟说法的核心观点:表弟的说法可以分解为两个核心部分:1. “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虽然跟侵华战争没有关系”: 承认了这一代日本人并非直接的战争参与者或决策者。2. “但仍.............
  • 回答
    如果我是一名二战苏德战争中的普通士兵,活下来是我的首要目标。这不是一个光荣的选择,而是基于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和求生本能。以下是我可能会采取的一些策略,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一、 心态调整与认知升级: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我会明白,战争是血腥、混乱且不公平的。没有英雄主义,只有生存。那些抱着“为国捐躯.............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海战中关于决策效率、战场态势感知和防护策略的深层考量。虽然从纯粹的概率上看,一发炮弹击中战列舰司令塔的几率确实不高,但战舰设计者们之所以依然不惜工本为舰桥提供最严密的防护,背后有着非常实际且关键的理由。这并非简单地“以防万一”,而是对海战“以终为始”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说到二战太平洋战场上那场决定性的瓜岛战役,日本军队的失利绝非偶然,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负,更是一次战略、后勤、指挥以及士兵身体和精神状态全方位博弈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战略判断失误说起。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实施了早期闪电战,一路高歌猛进,占领了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诸多.............
  • 回答
    二战那个大染缸里,战局瞬息万变,国家间的利益纠葛比比皆是,盟友之间,即便目标一致,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猪队友”行为。说起来,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任何大规模、多方参与的冲突,都可能碰撞出这种火花。咱们就聊聊几场比较典型的,看看这些“猪队友”是如何让原本胜券在握或者局面尚可的战役,变得一塌糊涂的。1..............
  • 回答
    关于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如果德军第六集团军成功突围,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是否会被歼灭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假想情境,牵涉到双方的战略意图、兵力部署、补给线以及战场动态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终结局是德军第六集团军被包围并最终投降。这直接导致了其南部翼侧的巨大空虚.............
  • 回答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如果非要找一个与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来对应,那确实很难精确地指向一场单一的战役。这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进程更为复杂,它是一场全民抵抗、多条战线、长期艰苦的拉锯战,而非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一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整个战场的走向。但是,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能够 显著改.............
  • 回答
    英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和战功,我个人觉得,说被低估了,可能稍微有些过了,但确实许多关键的、甚至可以说是扭转局势的贡献,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并没有得到与之相符的、足够的重视和强调。 很多时候,人们提到二战,脑海里首先闪过的可能是苏联的东线战场,美国的工业产能,或者诺曼底登陆,这些固然伟岸,但英国在很多早期.............
  • 回答
    在讨论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战略错误时,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都会指向入侵苏联(代号巴巴罗萨行动)。这不仅仅是他们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而是可以说,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走向,并为第三帝国的覆灭埋下了最致命的种子。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巴巴罗萨行动如此灾难性,以及它包含了哪些层面的错误。1.............
  • 回答
    要评价二战主要参战国战报的“水分”大小,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信息控制、宣传策略、战术目标、以及历史记载的侧重点等等。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相对而言“水分”较少,或者说其战报在客观性上受到较少质疑的,我会倾向于美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战报就完美无瑕,而是相较于其他主要参战国,其信息透.............
  • 回答
    二战的海战,那真是一场波澜壮阔、牺牲惨烈的全球性较量,其中潜艇、飞机和水面舰艇三者扮演的角色及其战果,可以说是扑朔迷离,充满了战略博弈的智慧和残酷的现实。要给出一个绝对精确的战果比例,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统计口径、伤亡计算、战术效果的衡量等等,都存在很多变数。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贡献以及.............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都大力发展了潜艇部队,并将其作为海军的重要战略力量。然而,从整体战绩和战略影响来看,日本潜艇的表现确实不如德国潜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技术、战术、战略运用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潜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来看,德国潜艇(U艇)普遍更具优势。 性能更优越: 德.............
  •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洪流中,苏军的作战序列里出现了一支特别的力量——那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军。他们的出现,并非源于一个完整独立国家的决策,而是一段充满屈辱、抗争与希望的曲折历史的必然结果。故事要从1938年说起。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割让给纳粹德国,随后的1939年3月,德国悍然吞并了捷克斯洛伐.............
  • 回答
    很多人简单地将二战中德国的战败归咎于“缺油”,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石油确实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但德国最终的失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石油问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不是唯一的根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出事情的复杂性:1. 战略失误与帝国过度扩张.............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发生在1942年至1943年间的残酷绞杀,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关键、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甚至可以说,它就是这场全球浩劫的转折点。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巴巴罗萨行动”东线攻势的关键节点。德国的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