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军在二战中犯下的最大战略错误是什么?

回答
在讨论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战略错误时,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都会指向入侵苏联(代号巴巴罗萨行动)。这不仅仅是他们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而是可以说,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走向,并为第三帝国的覆灭埋下了最致命的种子。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巴巴罗萨行动如此灾难性,以及它包含了哪些层面的错误。

1. 对苏联实力的严重低估与战略预判的失误:

低估了工业生产和军事潜力: 希特勒及其高层顾问们,深受早期在西方战场上闪电战成功的鼓舞,认为苏联的军事机器就像波兰和法国那样脆弱不堪。他们错误地估计了苏联在工业化方面的进步,特别是其庞大的重工业基础和国防生产能力。尽管初期战果辉煌,但苏联强大的战争机器很快就展现出了其韧性和恢复能力。
低估了红军的战斗意志和动员能力: 纳粹的种族优越论思想让他们轻蔑苏联人民,尤其是斯拉夫人。他们未能认识到,当家园受到入侵时,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有多么顽强。红军虽然在早期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其庞大的人力资源、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及在极端困境下涌现出的不屈精神,是德国指挥部始料未及的。
对“闪电战”适用性的误判: 德国的闪电战在欧洲战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因为它是在相对较小、地形熟悉的区域进行。然而,苏联是一个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冬季严酷的大陆。闪电战的理念在面对如此巨大的地理和气候挑战时,其有效性大大降低,补给线被无限拉长,部队也更容易被分散和消耗。

2. 双线作战的绝症——过早且无必要地开启东方战场:

英国尚未被征服: 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前,英国仍然在与德国进行殊死搏斗,其海上封锁对德国的资源供应构成了持续的威胁。德国的海军力量远逊于英国皇家海军,无法有效打破封锁。
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不得不面对东西两线的敌人。在没有彻底解决西方威胁(即让英国屈服或达成某种协议)的情况下,就悍然入侵苏联,无疑是将自己置于了最危险的境地。这使得德国的军事资源被严重分散,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在任何一个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
苏联的工业和人口优势: 苏联拥有巨大的领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不断增长的工业生产能力。即使在初期遭受重创,它也有能力在长时间的消耗战中拖垮德国。而德国的资源是有限的,其经济和人力也无法支撑长期的两线高强度战争。

3. 时间点的选择错误与对冬季的轻视:

过早行动导致无法在冬季前取得决定性胜利: 巴巴罗萨行动计划于1941年5月10日开始,但由于德国在巴尔干的军事行动(支援意大利在希腊的失败),行动推迟到了6月22日。这个迟延意味着德军进入苏联腹地的时间大大缩短,尤其是在面对莫斯科等关键目标时,进攻遭遇了早期比预期更严重的抵抗,并且直接撞上了严酷的俄国冬季。
对严酷冬季的准备不足: 尽管德国人对俄国冬天有所耳闻,但他们对冬季对战争的实际影响(如严寒、大雪、泥泞)准备得异常不足。士兵们缺乏足够的御寒衣物和装备,坦克和机械设备在低温下频繁出现故障,燃料也容易凝固。而苏联军队,尤其是西伯利亚的部队,对严寒的适应能力要强得多,甚至可以将冬季作为作战的有利条件。

4. 战略目标的不清晰与过度的分散:

目标过于宏大且不切实际: 希特勒的目标不仅仅是占领苏联的一部分领土,而是要彻底摧毁苏联政权,并将其广袤的土地视为“生存空间”(Lebensraum)。这种宏大的目标,在没有足够兵力和后勤支持的情况下,显得尤其不切实际。
战略重点的摇摆: 在最初的入侵计划中,存在着关于是集中力量攻击莫斯科,还是优先占领乌克兰的富饶地区和高加索的石油资源的问题。这种战略重点的摇摆和兵力的分散,导致在关键时刻未能形成绝对的优势。例如,北方集团军为了支援南方集团军,损失了宝贵的时间和兵力,未能快速攻占列宁格勒。而南方集团军则深入乌克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其补给线也变得更加脆弱。

总结来说,巴巴罗萨行动是德军在二战中犯下的最根本的战略错误,因为它:

将一个庞大且有韧性的对手引入了战场。
迫使德国陷入了代价高昂的双线作战。
严重消耗了德国本就有限的军事资源和人力。
为苏联赢得了喘息和反击的机会,最终汇入了盟军共同反击的力量洪流。

这一错误,从根本上改变了二战的性质,将一场原本可能在西方快速结束的冲突,变成了一场牵扯全球、旷日持久、最终将德意志第三帝国拖入深渊的全面战争。从这个角度看,巴巴罗萨行动无疑是希特勒最致命的战略赌博,而他,输得一败涂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许是法国战役赢得太完美了。

我一直在想,如果40年在尼德兰打成阵地战。以英法对伤亡的畏惧,和历史上的静坐战事实。“二战”很可能也就和谈了事,以卖掉波兰为结局而结束了,史称英法德战争。。。。

user avatar

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鸡血打得太过头,造成占领区政策白痴到家,结果占领区消耗兵力过多,榨取工业能力和资源的效率极端底下,白白浪费了闪击战所带来的前期动员优势和工业能力优势。

user avatar

最大的错误,当然是政治基础的错误。

当小胡子的纳粹党选择清洗冲锋队而倒向容克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他的必然失败。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分析。

在清洗冲锋队之前,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也就是纳粹,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左的政党。比起软弱而喜欢走上层路线的德共,它才是真正的深入群众和发动群众。然而希特勒以及其战友,最终选择了走民族主义的极右路线,而放弃了极左路线世界革命大联合的战略,也就是说,他们决定和容克以及大资本家合流了。

从此之后,纳粹党就确立了极端民族主义的路线,也就是“全体雅利安人武装团结起来,大家到全世界抢钱抢粮抢娘们,一起过上好日子”——纳粹的本质,也就是这点玩意儿。

这个根本路线的确立,导致了后面所有的战略外交错误:

0. 纳粹为什么要发动二战,希特勒为什么不停在1939年,这样他就是德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因为纳粹的路线决定了,他们是停不下来的。希特勒之前收买民心,搞的那一套都是有代价的,其实是变相的凯恩斯政策。德国经济的好转,付出的代价是大量的借款以及军工业的急剧膨胀。不打世界大战,希特勒一样没钱还,军事工业产能浪费,扩充的军队白白浪费财富,他停不下来的,之前美好日子的幻觉,是透支的。纳粹的政策,就是大量投资于军工业,然后用军队和大炮,通过侵略外国来“生产利润”。

1.纳粹之所以犯了迟迟没有进入总动员体制的错误?因为它们的路线决定了。抢夺外国,保证本国人的生活水平,这是纳粹的国策。违背这个国策,不需要苏联人和盟军,纳粹的位置就不稳了。所以一直到后来逼到没办法,才开始进入总体战。

2. 纳粹为什么一定要打苏联,为什么德国入侵苏联之后不采取一些怀柔政策?道理还是一样的,因为纳粹的政治路线根本,就是剥削其他国家,尤其是他们看不起的斯拉夫人。既然已经是明目张胆的把斯拉夫人作为奴隶,你还怎么指望什么怀柔政策?

3. 为什么纳粹德国的经济体效率非常低,整合的水平非常差?还是由于最开始的政治路线问题,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选择了和容克以及资本家妥协,所以纳粹的经济体系整合程度是比较糟糕的。虽然仗着先发,有一些科技优势,但是开打没有两年,这些科技优势就逐渐消失了。而且纳粹极端的种族政策,逼走了大量的其他民族的科学家,最典型的就是爱因斯坦这批人了。

4. 纳粹德国最终选择了进攻苏联的直接战略,也是两面开战的自取灭亡的战略。而没有选择从北非到中东到中亚的间接战略。这大概是唯一一个和纳粹总路线没啥关系的战略错误吧,也是纳粹德国唯一的生机所在。

从历史的经验看,纳粹这种政策,并不是一定会马上失败。最典型的比如早期的伊斯兰浪潮,后来的突厥浪潮,再后来的蒙古和女真。说白了就是用某个旗号或者认同,把大家武装团结起来,然后“抢钱抢粮抢娘们”。

可惜,这么low的思想体系,近代以来,逐渐不管用了。纳粹多披了一层近代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皮,然并卵。看看人口比例就知道,除非你有天顶星科技,就德国那点人口数量,想要奴役全世界??洗洗睡吧。换做十九世纪的天朝还差不多,好歹是占了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再加上儒家文化圈的藩属国,这才具备以一族统治世界的基础。

user avatar

考虑到本人作为键盘军事家和键盘政治家,水平肯定是要远远超过希特勒和他的整个参谋团队,所以本人对希特勒及其参谋团队在二战中的犯下的错位总结如下:

1、军队,尤其是海军还没准备好,希特勒就动手了。

原因:希特勒没钱了,没钱了,没钱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希特勒的所谓经济奇迹是怎么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了,而是靠大举内外借债搞出来。对外欠了华尔街、甚至包括伦敦一屁股的高利贷;对内欠了德国大资本以及容克贵族一屁股的债,玩赤字财政玩的飞起来。眼看就要还不起利息,而且维持不了国家机构了,必须打出去抢劫。否则,不管是华尔街的武装讨债军还是国内的容克,都能分分钟让希特勒完蛋。

2、敦刻尔克没有一鼓作气

敦刻尔克的时候德军已经连续作战多日,极度疲惫,装备损耗也很严重,而且三个装甲师已经把步兵抛下很远了。敦刻尔克在海边,全在英国战列舰的射程内,步兵没上来,靠装甲部队往上冲,怕不怕15寸舰炮焦作人?另外这个决定不是胖子做出的,而是龙不败做出来的。龙不败的水平比起某些键盘军事家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3、没有解决英国就去打苏联

这个复杂一点,一下分几个部分说:

首先,希特勒有没有可能军事解决英国?答案是完全没可能!

①、英国靠近法国的海岸线大部分区域都是悬崖,地形条件对于登陆作战非常不利。考虑一下后来盟军在地形有利得多的法国海岸登陆时投入的人力物力,这绝不是1941年的德国有任何可能达到的。

②、英国海军太强。海军劣势的一方进行跨海登陆作战,这就是找死。另外德国空军在41年并没有像样的反舰能力,更没有夜间反舰能力。

③、不列颠之战不可能获胜。首先,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太小,太少。在轰炸英国的航程上,平均载弹量不到一吨。数量才一千多,炸个毛呀?炸工业?44年美国英国那样的打击力度,结果德国产量高潮了,英国工业规模虽然不如德国,但是就靠一千多载弹不到一吨的货,炸工业就是笑话。炸机场?英国人有雷达和完整的预警体系,炸机场炸不到飞机,二战时候的机场修理起来真是分分钟搞定。另外苏格兰的机场还不在打击距离内。事实上即是所谓最危急的时候,皇家空军在苏格兰都保留着12个中队的,包括数百架喷壶的预备队一直没动过。

④、即使皇家海军放假,皇家空军睡觉,光是海岸上的海防要塞的16寸大炮,都足以消灭整个德国海军水面舰队了。德国军队手里,除了多拉大炮,没有任何能击穿这些要塞炮的混凝土顶盖的武器,(包括德三空军能携带的最大的炸弹)而中间隔着海峡,多拉的射程,尤其是穿甲弹(混凝土破坏弹)的射程够不到。

接着,我们看政治上能否解决英国。

所谓政治上解决,无非就是讲和。但这一样是不可能的,因为讲和只对德国有利,对英国并无好处。作为一个岛国,英国在战略上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任何可能统一欧洲的力量就是英国的敌人。因为一旦欧洲统一在一个力量之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这个力量必然全面的(包括海空力量)压倒英国。到了那个时候,英国就有亡国的危险。相反,继续和德国战斗,并设法将美国拉进来,虽然结果必然是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老大,但是考虑到美国和英国的距离,英国并没有亡国的危险。做出哪个选择,不是很明显的吗?相同的道理,德国也不可能拉拢美国,因为欧洲的统一一样在本质上对美国不利。

那么,能不能不打俄国,专心种田?

答案还是不能!首先,要还债,要还债,要还债!这个债是欠的容克们的,是赖不掉的。敢赖账,信不信国防军分分钟砍死希特勒?即使吞下了欧洲,抢下了不少钱,但是军费大涨,维稳费用大涨,再加上还债压力,德国政府还是缺钱缺得要死。而苏联的情况却完全不同,苏联的经济在那个时候是由苏联以来,甚至有人类以来最好的时期。比种田,德国真不一定比得过。另外,苏联那会儿内部已经稳定了,却可以不断地向欧洲渗透,挑动欧洲反抗压榨掠夺(这也不是污蔑,不是为了压榨掠夺,德国人发动战争干啥),如果不继续打仗,欧洲包括德国,只怕遍地都是革命了,德国也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维稳当中,然后等到苏联再完成一两个五年计划,呵呵……所以,打苏联对于德国来说,是不能不打的,而且打得越晚越糟糕。

4、能不能不打基辅,首先打莫斯科?

将数量巨大的,编制健全,拥有相当的机动能力和战斗欲望的敌军大集团丢在侧后,然后去进攻坚固的城市。想死也不能这样呀。一旦进攻受挫,顿兵坚城之下,然后后路补给什么的被基辅苏军一打击,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就要换一个了。

5、42年不打斯大林格勒,先打莫斯科。

莫斯科从41年开始大建工事,42年工事不知道多坚固了,还望铜墙铁壁上面撞,这是找死吧?而且苏军在莫斯科的力量也远比41年更强。不要说从南方调兵什么的,你能,毛子也能。

6、日本没有夹击苏联。

假设日本夹击了,假设日本超牛,毛子远东的一百万人顶不住了。然后呢?毛子会从欧洲调军队去远东?真以为毛子傻帽?毛子干脆把那一百万人拖回来,把铁路一炸,在西伯利亚过来一点留下个几万人,就能防御任何可能来自东方的攻击了,西伯利亚数千公里的无人区,比英帕尔的那点热带雨林可厉害多了。然后,就有一百万军队可以投入到欧洲战场了。希特勒:我真是日了狗了!

7、为什么不攻下列宁格勒,那个是很大的工业基地。

列宁格勒附近的地形是大片的森林沼泽,大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很难展开。有限的一些便于展开攻势的地点,又都靠海,全在海防炮台和舰队的大炮的射程内。装甲部队从那里上,怕不怕舰炮焦作人?至于说用步兵,呵呵,列宁格勒是波罗的海舰队的老巢,红海军上了岸,那个战斗力,杠杠的呀。

8、不允许保不死从斯大林格勒撤退。

保不死带着第六集团军跑了,高加索的怎么办?第六集全死了,也不能让南方集团全死呀。

9、没有尽力尽快研究出核弹。

核弹的研制和生产是非常消耗国力的。假设德国人的研制效率和美国相当(事实上因为不断被轰炸,根本不可能),整个研制过程中花费了25亿美元,这个成本,德国人根本支付不起。真要这样花钱,还没等原子弹出来,前线早就因为后勤问题崩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讨论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战略错误时,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都会指向入侵苏联(代号巴巴罗萨行动)。这不仅仅是他们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而是可以说,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走向,并为第三帝国的覆灭埋下了最致命的种子。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巴巴罗萨行动如此灾难性,以及它包含了哪些层面的错误。1.............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二战中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其政府或军队向德国投降后,德国方面对这些投降德军士兵的处理方式,会根据具体情况、投降的背景、士兵的国籍、以及当时德国的政策和目标而有很大的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统一流程,而是涉及政治、军事和人道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二战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德国军队占.............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德战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残酷、血腥、充满仇恨。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或许会发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暖心”故事,尽管它们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鲜为人知。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发生在战争后期,当苏联军队即将解放被纳粹占领的东欧国家时。彼时,许多在德国统治下生活.............
  • 回答
    德国驱逐舰部队:二战中为何步履蹒跚,难敌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驱逐舰无疑是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灵活机动,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从为主力舰提供屏护,到反潜作战,再到独立的破交袭扰,无一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同盟国强大的海军阵容时,德国的驱逐舰部队却显得相对黯淡,其表.............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都大力发展了潜艇部队,并将其作为海军的重要战略力量。然而,从整体战绩和战略影响来看,日本潜艇的表现确实不如德国潜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技术、战术、战略运用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潜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来看,德国潜艇(U艇)普遍更具优势。 性能更优越: 德.............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面对严苛的《凡尔赛条约》限制,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储备并在二战中投入使用,这绝非偶然,而是其深厚的工业基础、独特的国家战略以及国民性的共同作用结果。这其中牵涉到一系列精妙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一、历史的沉重枷锁与战略的回应一战的失败对德国来说是毁灭性的,不.............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的战斗机设计确实没有普遍采用后来的主流设计元素,例如无背机身(也称为无尾翼或全动平尾)和水滴式座舱。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原因,可以从技术发展、设计理念、实战需求以及德国航空工业的特点来剖析。1. 技术发展的时机与成熟度: 无背机身(AllMoving Tailplanes): 这是后来.............
  • 回答
    MP40冲锋枪,这把在二战硝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武器,至今仍被许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它之所以能在众多冲锋枪中脱颖而出,成为德军的标志性装备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其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对于“现代”轻型自动武器的许多前瞻性思考和务实的设计。首先,我们得谈谈它的易用性和可靠性。相较于一些早期冲锋枪为了追求火力.............
  • 回答
    1933年,我是柏林郊区一个打零工的工人,名字叫卡尔。我的肺里总是喘着煤尘,肚子里常年填不满,一家老小挤在潮湿的地下室里,靠着微薄的工钱勉强度日。那天,希特勒在广播里嘶哑的演讲,就像我身体里一种莫名的亢奋剂,又像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惧。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日子已经够艰难的了,再糟糕又能坏到哪.............
  • 回答
    说到德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命运,用“悲剧”二字形容,真是一点也不为过。这并非是夸大其词,而是历史的残酷写照。从辉煌的开端到凄凉的落幕,德国海军的历程充满了雄心壮志、战略失误,最终导向了毁灭。要讲清楚这份悲剧,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脉络。一战:日德兰海战——胜利的黄昏一战爆发前,德国海军风头正劲。.............
  • 回答
    要说二战中英美炮兵在某些方面是德苏不可比拟的,那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并非否定德苏炮兵的强大之处,而是指出英美在特定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得说说炮兵的战术思想和协同作战的精细程度。英美的炮兵,尤其是在战争后期,非常强调火力支援的精确性、及时性和伴随性。他们的战术思想是:炮兵要像一.............
  • 回答
    军国主义的阴影并非仅笼罩在二战时期的德日两国,历史的长河中,它的身影也曾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以各种面貌展现其侵蚀人心的力量。在近代早期,奥斯曼帝国就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军事扩张倾向。虽然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军事力量在其维持和扩展版图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苏丹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依仗.............
  • 回答
    芬兰在苏芬战争(19391940)中确实遭受了重创,失去了约10%的领土,这其中包括芬兰湾的战略要地和维堡等重要城市。之后,芬兰确实在德国的默许和支持下,参与了对苏联的“继续战争”(19411944)。很多人会问,二战后,芬兰是否收回了那片失去的土地?答案是,没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这段.............
  •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装备的“虎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Sd.Kfz. 252),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它。这辆重型坦克,作为德军在战争末期倾力打造的终极陆战巨兽,无疑是那个时代坦克设计与工业实力的一个缩影,但也暴露了德国在整体战略和生产上的诸多问题。设计理念与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