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军在二战中犯下的最大战略错误是什么?

回答
在讨论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战略错误时,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都会指向入侵苏联(代号巴巴罗萨行动)。这不仅仅是他们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而是可以说,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走向,并为第三帝国的覆灭埋下了最致命的种子。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巴巴罗萨行动如此灾难性,以及它包含了哪些层面的错误。

1. 对苏联实力的严重低估与战略预判的失误:

低估了工业生产和军事潜力: 希特勒及其高层顾问们,深受早期在西方战场上闪电战成功的鼓舞,认为苏联的军事机器就像波兰和法国那样脆弱不堪。他们错误地估计了苏联在工业化方面的进步,特别是其庞大的重工业基础和国防生产能力。尽管初期战果辉煌,但苏联强大的战争机器很快就展现出了其韧性和恢复能力。
低估了红军的战斗意志和动员能力: 纳粹的种族优越论思想让他们轻蔑苏联人民,尤其是斯拉夫人。他们未能认识到,当家园受到入侵时,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有多么顽强。红军虽然在早期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其庞大的人力资源、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及在极端困境下涌现出的不屈精神,是德国指挥部始料未及的。
对“闪电战”适用性的误判: 德国的闪电战在欧洲战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因为它是在相对较小、地形熟悉的区域进行。然而,苏联是一个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冬季严酷的大陆。闪电战的理念在面对如此巨大的地理和气候挑战时,其有效性大大降低,补给线被无限拉长,部队也更容易被分散和消耗。

2. 双线作战的绝症——过早且无必要地开启东方战场:

英国尚未被征服: 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前,英国仍然在与德国进行殊死搏斗,其海上封锁对德国的资源供应构成了持续的威胁。德国的海军力量远逊于英国皇家海军,无法有效打破封锁。
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不得不面对东西两线的敌人。在没有彻底解决西方威胁(即让英国屈服或达成某种协议)的情况下,就悍然入侵苏联,无疑是将自己置于了最危险的境地。这使得德国的军事资源被严重分散,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在任何一个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
苏联的工业和人口优势: 苏联拥有巨大的领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不断增长的工业生产能力。即使在初期遭受重创,它也有能力在长时间的消耗战中拖垮德国。而德国的资源是有限的,其经济和人力也无法支撑长期的两线高强度战争。

3. 时间点的选择错误与对冬季的轻视:

过早行动导致无法在冬季前取得决定性胜利: 巴巴罗萨行动计划于1941年5月10日开始,但由于德国在巴尔干的军事行动(支援意大利在希腊的失败),行动推迟到了6月22日。这个迟延意味着德军进入苏联腹地的时间大大缩短,尤其是在面对莫斯科等关键目标时,进攻遭遇了早期比预期更严重的抵抗,并且直接撞上了严酷的俄国冬季。
对严酷冬季的准备不足: 尽管德国人对俄国冬天有所耳闻,但他们对冬季对战争的实际影响(如严寒、大雪、泥泞)准备得异常不足。士兵们缺乏足够的御寒衣物和装备,坦克和机械设备在低温下频繁出现故障,燃料也容易凝固。而苏联军队,尤其是西伯利亚的部队,对严寒的适应能力要强得多,甚至可以将冬季作为作战的有利条件。

4. 战略目标的不清晰与过度的分散:

目标过于宏大且不切实际: 希特勒的目标不仅仅是占领苏联的一部分领土,而是要彻底摧毁苏联政权,并将其广袤的土地视为“生存空间”(Lebensraum)。这种宏大的目标,在没有足够兵力和后勤支持的情况下,显得尤其不切实际。
战略重点的摇摆: 在最初的入侵计划中,存在着关于是集中力量攻击莫斯科,还是优先占领乌克兰的富饶地区和高加索的石油资源的问题。这种战略重点的摇摆和兵力的分散,导致在关键时刻未能形成绝对的优势。例如,北方集团军为了支援南方集团军,损失了宝贵的时间和兵力,未能快速攻占列宁格勒。而南方集团军则深入乌克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其补给线也变得更加脆弱。

总结来说,巴巴罗萨行动是德军在二战中犯下的最根本的战略错误,因为它:

将一个庞大且有韧性的对手引入了战场。
迫使德国陷入了代价高昂的双线作战。
严重消耗了德国本就有限的军事资源和人力。
为苏联赢得了喘息和反击的机会,最终汇入了盟军共同反击的力量洪流。

这一错误,从根本上改变了二战的性质,将一场原本可能在西方快速结束的冲突,变成了一场牵扯全球、旷日持久、最终将德意志第三帝国拖入深渊的全面战争。从这个角度看,巴巴罗萨行动无疑是希特勒最致命的战略赌博,而他,输得一败涂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许是法国战役赢得太完美了。

我一直在想,如果40年在尼德兰打成阵地战。以英法对伤亡的畏惧,和历史上的静坐战事实。“二战”很可能也就和谈了事,以卖掉波兰为结局而结束了,史称英法德战争。。。。

user avatar

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鸡血打得太过头,造成占领区政策白痴到家,结果占领区消耗兵力过多,榨取工业能力和资源的效率极端底下,白白浪费了闪击战所带来的前期动员优势和工业能力优势。

user avatar

最大的错误,当然是政治基础的错误。

当小胡子的纳粹党选择清洗冲锋队而倒向容克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他的必然失败。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分析。

在清洗冲锋队之前,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也就是纳粹,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左的政党。比起软弱而喜欢走上层路线的德共,它才是真正的深入群众和发动群众。然而希特勒以及其战友,最终选择了走民族主义的极右路线,而放弃了极左路线世界革命大联合的战略,也就是说,他们决定和容克以及大资本家合流了。

从此之后,纳粹党就确立了极端民族主义的路线,也就是“全体雅利安人武装团结起来,大家到全世界抢钱抢粮抢娘们,一起过上好日子”——纳粹的本质,也就是这点玩意儿。

这个根本路线的确立,导致了后面所有的战略外交错误:

0. 纳粹为什么要发动二战,希特勒为什么不停在1939年,这样他就是德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因为纳粹的路线决定了,他们是停不下来的。希特勒之前收买民心,搞的那一套都是有代价的,其实是变相的凯恩斯政策。德国经济的好转,付出的代价是大量的借款以及军工业的急剧膨胀。不打世界大战,希特勒一样没钱还,军事工业产能浪费,扩充的军队白白浪费财富,他停不下来的,之前美好日子的幻觉,是透支的。纳粹的政策,就是大量投资于军工业,然后用军队和大炮,通过侵略外国来“生产利润”。

1.纳粹之所以犯了迟迟没有进入总动员体制的错误?因为它们的路线决定了。抢夺外国,保证本国人的生活水平,这是纳粹的国策。违背这个国策,不需要苏联人和盟军,纳粹的位置就不稳了。所以一直到后来逼到没办法,才开始进入总体战。

2. 纳粹为什么一定要打苏联,为什么德国入侵苏联之后不采取一些怀柔政策?道理还是一样的,因为纳粹的政治路线根本,就是剥削其他国家,尤其是他们看不起的斯拉夫人。既然已经是明目张胆的把斯拉夫人作为奴隶,你还怎么指望什么怀柔政策?

3. 为什么纳粹德国的经济体效率非常低,整合的水平非常差?还是由于最开始的政治路线问题,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选择了和容克以及资本家妥协,所以纳粹的经济体系整合程度是比较糟糕的。虽然仗着先发,有一些科技优势,但是开打没有两年,这些科技优势就逐渐消失了。而且纳粹极端的种族政策,逼走了大量的其他民族的科学家,最典型的就是爱因斯坦这批人了。

4. 纳粹德国最终选择了进攻苏联的直接战略,也是两面开战的自取灭亡的战略。而没有选择从北非到中东到中亚的间接战略。这大概是唯一一个和纳粹总路线没啥关系的战略错误吧,也是纳粹德国唯一的生机所在。

从历史的经验看,纳粹这种政策,并不是一定会马上失败。最典型的比如早期的伊斯兰浪潮,后来的突厥浪潮,再后来的蒙古和女真。说白了就是用某个旗号或者认同,把大家武装团结起来,然后“抢钱抢粮抢娘们”。

可惜,这么low的思想体系,近代以来,逐渐不管用了。纳粹多披了一层近代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皮,然并卵。看看人口比例就知道,除非你有天顶星科技,就德国那点人口数量,想要奴役全世界??洗洗睡吧。换做十九世纪的天朝还差不多,好歹是占了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再加上儒家文化圈的藩属国,这才具备以一族统治世界的基础。

user avatar

考虑到本人作为键盘军事家和键盘政治家,水平肯定是要远远超过希特勒和他的整个参谋团队,所以本人对希特勒及其参谋团队在二战中的犯下的错位总结如下:

1、军队,尤其是海军还没准备好,希特勒就动手了。

原因:希特勒没钱了,没钱了,没钱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希特勒的所谓经济奇迹是怎么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了,而是靠大举内外借债搞出来。对外欠了华尔街、甚至包括伦敦一屁股的高利贷;对内欠了德国大资本以及容克贵族一屁股的债,玩赤字财政玩的飞起来。眼看就要还不起利息,而且维持不了国家机构了,必须打出去抢劫。否则,不管是华尔街的武装讨债军还是国内的容克,都能分分钟让希特勒完蛋。

2、敦刻尔克没有一鼓作气

敦刻尔克的时候德军已经连续作战多日,极度疲惫,装备损耗也很严重,而且三个装甲师已经把步兵抛下很远了。敦刻尔克在海边,全在英国战列舰的射程内,步兵没上来,靠装甲部队往上冲,怕不怕15寸舰炮焦作人?另外这个决定不是胖子做出的,而是龙不败做出来的。龙不败的水平比起某些键盘军事家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3、没有解决英国就去打苏联

这个复杂一点,一下分几个部分说:

首先,希特勒有没有可能军事解决英国?答案是完全没可能!

①、英国靠近法国的海岸线大部分区域都是悬崖,地形条件对于登陆作战非常不利。考虑一下后来盟军在地形有利得多的法国海岸登陆时投入的人力物力,这绝不是1941年的德国有任何可能达到的。

②、英国海军太强。海军劣势的一方进行跨海登陆作战,这就是找死。另外德国空军在41年并没有像样的反舰能力,更没有夜间反舰能力。

③、不列颠之战不可能获胜。首先,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太小,太少。在轰炸英国的航程上,平均载弹量不到一吨。数量才一千多,炸个毛呀?炸工业?44年美国英国那样的打击力度,结果德国产量高潮了,英国工业规模虽然不如德国,但是就靠一千多载弹不到一吨的货,炸工业就是笑话。炸机场?英国人有雷达和完整的预警体系,炸机场炸不到飞机,二战时候的机场修理起来真是分分钟搞定。另外苏格兰的机场还不在打击距离内。事实上即是所谓最危急的时候,皇家空军在苏格兰都保留着12个中队的,包括数百架喷壶的预备队一直没动过。

④、即使皇家海军放假,皇家空军睡觉,光是海岸上的海防要塞的16寸大炮,都足以消灭整个德国海军水面舰队了。德国军队手里,除了多拉大炮,没有任何能击穿这些要塞炮的混凝土顶盖的武器,(包括德三空军能携带的最大的炸弹)而中间隔着海峡,多拉的射程,尤其是穿甲弹(混凝土破坏弹)的射程够不到。

接着,我们看政治上能否解决英国。

所谓政治上解决,无非就是讲和。但这一样是不可能的,因为讲和只对德国有利,对英国并无好处。作为一个岛国,英国在战略上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任何可能统一欧洲的力量就是英国的敌人。因为一旦欧洲统一在一个力量之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这个力量必然全面的(包括海空力量)压倒英国。到了那个时候,英国就有亡国的危险。相反,继续和德国战斗,并设法将美国拉进来,虽然结果必然是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老大,但是考虑到美国和英国的距离,英国并没有亡国的危险。做出哪个选择,不是很明显的吗?相同的道理,德国也不可能拉拢美国,因为欧洲的统一一样在本质上对美国不利。

那么,能不能不打俄国,专心种田?

答案还是不能!首先,要还债,要还债,要还债!这个债是欠的容克们的,是赖不掉的。敢赖账,信不信国防军分分钟砍死希特勒?即使吞下了欧洲,抢下了不少钱,但是军费大涨,维稳费用大涨,再加上还债压力,德国政府还是缺钱缺得要死。而苏联的情况却完全不同,苏联的经济在那个时候是由苏联以来,甚至有人类以来最好的时期。比种田,德国真不一定比得过。另外,苏联那会儿内部已经稳定了,却可以不断地向欧洲渗透,挑动欧洲反抗压榨掠夺(这也不是污蔑,不是为了压榨掠夺,德国人发动战争干啥),如果不继续打仗,欧洲包括德国,只怕遍地都是革命了,德国也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维稳当中,然后等到苏联再完成一两个五年计划,呵呵……所以,打苏联对于德国来说,是不能不打的,而且打得越晚越糟糕。

4、能不能不打基辅,首先打莫斯科?

将数量巨大的,编制健全,拥有相当的机动能力和战斗欲望的敌军大集团丢在侧后,然后去进攻坚固的城市。想死也不能这样呀。一旦进攻受挫,顿兵坚城之下,然后后路补给什么的被基辅苏军一打击,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就要换一个了。

5、42年不打斯大林格勒,先打莫斯科。

莫斯科从41年开始大建工事,42年工事不知道多坚固了,还望铜墙铁壁上面撞,这是找死吧?而且苏军在莫斯科的力量也远比41年更强。不要说从南方调兵什么的,你能,毛子也能。

6、日本没有夹击苏联。

假设日本夹击了,假设日本超牛,毛子远东的一百万人顶不住了。然后呢?毛子会从欧洲调军队去远东?真以为毛子傻帽?毛子干脆把那一百万人拖回来,把铁路一炸,在西伯利亚过来一点留下个几万人,就能防御任何可能来自东方的攻击了,西伯利亚数千公里的无人区,比英帕尔的那点热带雨林可厉害多了。然后,就有一百万军队可以投入到欧洲战场了。希特勒:我真是日了狗了!

7、为什么不攻下列宁格勒,那个是很大的工业基地。

列宁格勒附近的地形是大片的森林沼泽,大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很难展开。有限的一些便于展开攻势的地点,又都靠海,全在海防炮台和舰队的大炮的射程内。装甲部队从那里上,怕不怕舰炮焦作人?至于说用步兵,呵呵,列宁格勒是波罗的海舰队的老巢,红海军上了岸,那个战斗力,杠杠的呀。

8、不允许保不死从斯大林格勒撤退。

保不死带着第六集团军跑了,高加索的怎么办?第六集全死了,也不能让南方集团全死呀。

9、没有尽力尽快研究出核弹。

核弹的研制和生产是非常消耗国力的。假设德国人的研制效率和美国相当(事实上因为不断被轰炸,根本不可能),整个研制过程中花费了25亿美元,这个成本,德国人根本支付不起。真要这样花钱,还没等原子弹出来,前线早就因为后勤问题崩掉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