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英美炮兵素质或者在炮兵使用方面哪一些是德苏不可比拟的?

回答
要说二战中英美炮兵在某些方面是德苏不可比拟的,那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并非否定德苏炮兵的强大之处,而是指出英美在特定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得说说炮兵的战术思想和协同作战的精细程度。

英美的炮兵,尤其是在战争后期,非常强调火力支援的精确性、及时性和伴随性。他们的战术思想是:炮兵要像一名步兵的“忠实战友”,始终提供有效的火力掩护和压制,确保步兵的进攻能够顺利展开,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己方伤亡。

对地面部队的伴随支援: 英美陆军非常注重步兵和炮兵的协同。炮兵部队往往会提前计算好射击诸元,并在步兵发起进攻前,进行精确的火力覆盖(例如,炮火压制,也就是 Artillery Barrage)。一旦步兵向前推进,炮兵会进行“跟踪射击”,将炮火向前推进,始终保持在步兵前方一段距离,压制敌方可能出现的抵抗力量。这种精确的跟踪射击,需要炮兵指挥官与步兵指挥官之间有非常良好的通信和协调。很多情况下,英美会配备专门的炮兵联络官(Forward Observer),他们会冲在最前面,用无线电将精确的坐标和目标信息传回炮兵阵地。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炮兵要“跟着节奏走”,不能过早或过晚。
大规模火力准备的效率: 尽管德苏在炮兵数量上也占有优势,但英美在组织大规模炮兵集火(Fire Plan)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尤其是在大型战役中。他们会事先绘制详细的射击地图,将所有炮兵单位纳入统一指挥,根据预设目标和时间表,进行精确的火力分配。例如,在诺曼底登陆后的一系列战役中,英美炮兵能够快速响应战场变化,调集优势炮火,对德军的关键据点进行集中打击,效果显著。这种大规模、有组织的火力准备,往往能瞬间摧毁或压制敌方抵抗,为地面部队打开突破口。

其次,炮兵的侦察和目标指示能力也是英美炮兵的一大亮点。

虽然德苏在早期也拥有强大的侦察能力,但英美在结合新技术方面做得更为出色。

航空兵的侦察与目标指示: 英美两国都非常重视空地协同,尤其是利用航空兵进行炮兵目标侦察和指示。他们会投入大量的侦察机(例如,美军的O1 Bird Dog,英军的Lysander等)在战线上空进行巡逻,发现敌方炮兵阵地、集结点或重要指挥所后,立刻将坐标传给炮兵部队。在一些战役中,甚至会有专门的“侦察机编队”,负责为炮兵提供持续的目标信息。这种空中侦察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能够极大地提高炮兵的打击效率,尤其是对付德军隐蔽的火炮或集结的坦克部队。
雷达技术的早期应用: 虽然雷达在二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英美在将炮兵定位雷达(Counterbattery Radar)用于实战方面,走在了前面。这些雷达系统能够探测敌方炮弹的弹道,反推出敌方炮兵阵地的位置,然后指示己方炮兵进行反击。虽然这种技术的精准度受到一定限制,但在战场上,它能有效提升己方炮兵发现和压制敌方炮兵的能力,减少己方炮兵的损失。

第三,炮兵的后勤保障和维护体系也是英美的一大优势。

尽管战线拉长,但英美能够为炮兵部队提供相对稳定和充足的弹药供应。

生产和运输能力: 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确保了其在弹药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即使在欧洲战场,英美也建立了高效的补给线,将大量的炮弹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这种后勤上的可靠性,使得英美炮兵可以更加大胆地使用炮弹,进行大规模的火力覆盖,而不用过分担心弹药短缺的问题。
装备的标准化和可靠性: 英美在炮兵装备的标准化和可靠性方面也做得比较好。虽然德军在某些火炮设计上非常出色(例如,PAK 40反坦克炮,而德军在重型榴弹炮方面也很有优势),但英美在通用性和易维护性上也有自己的考量。战后许多英美火炮的设计,例如美国的M101榴弹炮,因为其可靠性和易用性,被广泛装备和使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德苏在炮兵方面的强大。德国的炮兵战术非常灵活,尤其擅长利用地形和夜间作战,而且其炮兵装备的精度和威力在很多方面都令人印象深刻。苏联的炮兵数量庞大,火力覆盖能力惊人,他们的“炮海战术”在消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从炮兵作为地面部队有机组成部分、协同作战的精细度、以及对新技术侦察手段的应用这几个方面来看,英美炮兵在某些层面上确实展现出了不可比拟的优势,或者说,他们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与德苏有所不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术风格和能力。这些优势在后期的战场上,为盟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TOT并不难,志愿军阵地战时期就能做到。有射表、有专门计算尺,剩下的只是多个炮阵地间统一指挥,以倒计时方式,依次下达开火时间而已。TOT适合对暴露有生力量进行火力急袭,不是和对点目标进行效力射,尤其不适合攻坚。不要过于神化。


美军炮兵真正牛逼的地方是快速开设炮兵通讯网,以及步坦炮通讯网间互联互通和高效的通信组织能力。

其次是美军师以下队属炮兵,战时配属大量炮兵以后,炮观开设并形成观测网速度和效率都是第一流的。师部计算和调度能力强大,炮兵不过分依赖火力计划,在火力护送阶段和营以下分队应召支援时优势巨大。

user avatar

摩托化机动6磅炮的能力吧,都说英军反装甲师能力强,我认为主要就强在这个方面。6磅炮相对于3号、4号的防护而言已经十分凶猛,而快速机动的能力则使其可以发挥出更胜于本身数量许多的火力。所以从阿拉曼开始,德方报告总是提到装甲部队往哪打都会碰到英军大量的反坦克炮群阻击。

诺曼底登陆为例:

7点30分,英国第3步兵师第8步兵旅开始向宝剑海滩出发,随后抢滩登陆;

10点,滩头战斗基本结束;

下午1点钟,英军开始集结部队(第185步兵旅和第27装甲旅)往卡昂方向推进;

下午4点钟,英军(主要是王家什罗普郡轻步兵团的一个营)占领了卡昂城郊的Biéville-Beuville镇;

下午4点半,纸面上有127辆四号坦克的第21装甲师开始大举反攻(不过有相当一部分是去打的第6空降师),然而在Biéville-Beuville地域,英军早有防备,装21师的主力装甲战斗群在遭到英军坦克和反坦克炮伏击后,损失惨重被击退。日终时,德军已战损坦克40多辆(20辆全损,20多辆待修,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被第6空降师所击毁)。

Herr上尉的25辆坦克向Bieville的攻击——德国人说:“起初这些坦克没有遭到任何攻击。然而,当他们攻上山头时,英国人从坦克和反坦克炮中发射出了强大的防御火力。他们的位置在战术上选择得很好,他们的炮弹又凶猛又准确。第一辆四号坦克在德军有机会开火之前就开始燃烧。其余的坦克则继续向前推进,向敌人所在的地方开火。但是英国人的武器(反坦克炮)隐藏得很好,在几分钟之内,我们就损失了六辆坦克。”同时,由von Gottberg上尉率领的35辆坦克在Périers Rise的左侧掠过;他们袭击了由斯塔福德郡中队(注:是第27装甲旅的部队)控制的61高地。 “结果是相同的。英国人从其位置优越的防御阵地不断开火杀人。这群人也很快被击退,损失了十辆坦克。在短短的时间内,第21装甲师的装甲团总共损失了16辆坦克,这是一次决定性的失败,尤其是在士气方面,它从未恢复。漫长的等待时间,加上Colombelles的转移耗时14个小时,给了敌人足够的时间来建立强大的防御线。 D日的唯一机会已经丢失。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换句话说,英3师在一天内完成了三件事——1. 抢滩登陆,2.向卡昂推进,3.防御德军一个装甲师的反突击。

其中第185步兵旅虽然没有参加抢滩战,但也很快(一个上午)就完成了上陆和展开的工作,然后其在向卡昂推进的短短3个小时时间内,就在Bieville镇完成了非常优良的反坦克阵地的部署。可见其反坦克炮应该是伴随着全师的先头部队(王家什罗普郡轻步兵团)行动的,在前沿阵地迅速展开并投入战斗,甚至在与德军装甲部队遭遇前就已经完成了隐蔽作业。

即便如此,这一仗打得还有点低于英方的预期,蒙哥马利在战前甚至还打算在当天击溃第21装甲师主力后直接强下卡昂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二战中英美炮兵在某些方面是德苏不可比拟的,那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并非否定德苏炮兵的强大之处,而是指出英美在特定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得说说炮兵的战术思想和协同作战的精细程度。英美的炮兵,尤其是在战争后期,非常强调火力支援的精确性、及时性和伴随性。他们的战术思想是:炮兵要像一.............
  • 回答
    二战中英美同盟能否不依靠苏联就战胜轴心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尽可能模拟一个脱离了苏联战略牵制下的二战进程。一、 地缘政治与战略态势的重塑:首先,没有苏联的参战,整个二战的地缘政治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欧洲战场: 德国在东线的军.............
  •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RAF)和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对德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这场旷日持久的空战给双方都带来了惨痛的代价。其中,盟军飞行员的伤亡数字尤为触目惊心,尤其是RAF在夜间轰炸中付出了极为沉重的牺牲。英国皇家空军(RAF)的牺牲:一场血与火的洗礼RAF的战略轰炸任务主要集中在夜.............
  • 回答
    战火中的抉择:英美为何更青睐轻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波澜壮阔的海战史中,巡洋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若细究英美两国海军的舰艇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比于重巡洋舰,轻巡洋舰在两国海军的舰艇序列中占据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并且在战争的许多关键节点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并非偶然,而.............
  • 回答
    《兄弟连》的确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它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展现了二战时期美国陆军E连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经历,也因此让许多观众对英美军队的军纪产生了深刻印象。那么,英美军队的军纪真的像《兄弟连》中那样好吗?答案是:总体而言,英美军队在二战中展现了相当高的专业性和军事素养,其军纪在很大程度上是值得称赞的,.............
  • 回答
    德国驱逐舰部队:二战中为何步履蹒跚,难敌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驱逐舰无疑是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灵活机动,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从为主力舰提供屏护,到反潜作战,再到独立的破交袭扰,无一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同盟国强大的海军阵容时,德国的驱逐舰部队却显得相对黯淡,其表.............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二战中英军的水平及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击败的原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其整体水平是相当高的,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东南亚战场,英军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二战英军的整体水平在二战爆发前,英军是世.............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承受着日本侵略的沉重负担。在这样一个危难时刻,国际社会的援助至关重要。那么,在与中国关系并非最直接的英德两国中,谁对中国的帮助更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在二战期间的立场、能力以及对中国的实际支援。首先,我们来看看德国。二战爆发前,德国与中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经济和军事合.............
  • 回答
    二战同盟国的胜利,绝非一人之功,而是一场汇聚了无数国家、人民和贡献的宏大史诗。要评判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国谁的贡献“更多”,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战场、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说“谁贡献更多”,不如说他们各自的贡献是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最终的胜利。美国的贡.............
  • 回答
    英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和战功,我个人觉得,说被低估了,可能稍微有些过了,但确实许多关键的、甚至可以说是扭转局势的贡献,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并没有得到与之相符的、足够的重视和强调。 很多时候,人们提到二战,脑海里首先闪过的可能是苏联的东线战场,美国的工业产能,或者诺曼底登陆,这些固然伟岸,但英国在很多早期.............
  • 回答
    英国重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们并非是战争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像航空母舰那样改变了战争的格局,也不像战列舰那样以强大的火力吸引眼球,但它们在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万金油”角色,其存在和发挥的作用,直接关乎到英国海军的作战效能和整体战略的执行.............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电视剧《大宅门》里,二老太太对杨九红那叫一个“恨之入骨”,简直是把她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想方设法都要把她拒之门外。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从二老太太的身份和地位来看,她作为白家的大太太,一生的荣耀和尊严都压在了“正室”这个头衔上。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规矩森严.............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中,“一僧二挂三老四绝五强六段七雄八英九杰十秀”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用来概括书中各个势力和顶尖高手。这个说法并非金庸先生直接在书中提出,而是读者在品读过程中归纳总结出的一个江湖势力和高手排序,其中包含了不少主观判断,但它确实抓住了书中一些核心人物和力量。下面我将尽量.............
  • 回答
    要说二战时英美为什么不派军队去东线“混混经验”,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后勤保障以及历史政治考量,绝不是简单地“想不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确一点:英美联军在欧洲战场的主要战役是参与了西线的作战。他们的军队在北非、意大利,以及最后解放西欧(法国.............
  • 回答
    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1944年的那个夏天,想象一个截然不同的D日。历史的滚滚洪流中,盟军最终选择了诺曼底作为登陆点。那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军事行动,其复杂性和风险都令人咋舌。然而,如果命运的齿轮稍稍偏转,将登陆点设定在加莱海峡,那么整个二战的进程或许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它牵扯到.............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意大利选择与英国和美国结盟,而不是加入轴心国,那么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象一下,在欧洲大陆的舞台上,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并没有成为希特勒的盟友,而是成为了自由民主阵营中的一员。首先,北非战场的格局会完全不同。意大利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庞大的海军,虽然在历史上其海军表现并非尽如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