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大宅门》中,为什么英明一世的二老太太坚决不接纳杨九红?

回答
电视剧《大宅门》里,二老太太对杨九红那叫一个“恨之入骨”,简直是把她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想方设法都要把她拒之门外。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讲。

首先,从二老太太的身份和地位来看,她作为白家的大太太,一生的荣耀和尊严都压在了“正室”这个头衔上。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规矩森严的年代,她自然对白景琦纳妾这件事本身就带着几分不悦,更何况是杨九红这种出身的女人。杨九红虽然不是寻常人家的女儿,但她毕竟是唱戏的,属于“清倌”,在当时的社会观念里,戏子终究是上不了台面的。二老太太出身官宦世家,骨子里带着一股子清高和对家族名声的在意,她觉得杨九红这样的女人,和白家的门楣实在是不配。她宁愿白景琦没个子嗣,也绝不容忍一个她认为“上不得台面”的女人进门,玷污白家的声望。这是一种阶层观念,也是一种家族荣誉感在作祟。

其次,杨九红的出现,直接触碰了二老太太最敏感的神经——孩子的归属问题。二老太太虽然嫁给了白家老爷,但一直没有子嗣,这在讲究传宗接代的大家族里,是件非常要命的事。她把所有的希望和情感都寄托在白景琦身上,希望他能为白家延续香火。而杨九红,她不仅是白景琦的女人,还给白景琦生了儿子!这就相当于直接抢走了二老太太的“儿子”,剥夺了她作为未来“婆婆”的地位和权力。她看着杨九红抱着自己的孙子,那种滋味,估计比吃了黄连还苦。她怕杨九红仗着生了儿子,在白家站稳脚跟,甚至以后掌控白家,自己就成了孤家寡人,甚至连孙子都可能被杨九红“教坏”,染上她“下九流”的习气。

再者,杨九红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也十分不讨二老太太的喜欢。杨九红是个敢爱敢恨、有几分心计的女人,她并不是那种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的类型。她进了白家,虽然表面上敬重二老太太,但骨子里却有一种不甘和想要争夺的劲头。她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儿子得到更好的培养,也会在某些场合表现出她的“母凭子贵”的姿态。这些在二老太太看来,都是一种挑衅,一种对她权威的挑战。二老太太习惯了掌控一切,杨九红的存在,就像一根刺卡在她的喉咙里,让她坐立不安。她不信任杨九红的人品,更不信任她能安分守己。

最后,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二老太太对白景琦的“独占欲”。虽然白景琦是她的儿子,但在二老太太心中,白景琦的荣辱兴衰,白家未来的传承,都与她息息相关。杨九红的出现,分走了白景琦的注意力,影响了白景琦的心情,甚至牵扯了白景琦的精力。二老太太担心白景琦因为杨九红而“误入歧途”,影响了他的前程和白家的前途。她觉得自己才是最了解白景琦的人,只有她才能真正引导白景琦走上正路。杨九红,在她看来,只是一个让白景琦沉迷的女色,一个影响白景琦事业的绊脚石。

所以,综合来看,二老太太不接纳杨九红,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有门第观念的阻碍,有对儿子和家族传承的担忧,有对杨九红性格和行为的不满,更有对白景琦“独占”的一种情感需求。她用尽了各种手段来排斥杨九红,不是因为她心狠,而是因为在她看来,杨九红的存在,就是对她整个家族荣誉、未来以及她个人情感的威胁。这份“坚决”,是那个时代一位大家族正妻的必然选择,也是她为了维护自己在这个家中的地位和尊严所做的所有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只能靠这个表现出白家的门风了啊

杨九红自己都吐槽过,忠孝节义也就看个节字

二奶奶自己个挪用修祖坟的银子给太监办外宅,这是不孝吧?放平时是天塌地陷的大事吧?为了家族存续,大家都当无事发生过

刘佩琦老师(对不住刘佩琦老师您演的太好我把角色名给忘了就记得您了)当汉奸直接导致自己亲妹子被八国联军轮奸,不忠不义该枪毙吧?这算是两头下注也为了家族延续,大家都当无事发生过

到了杨九红这里,其他人也准备当无事发生过,二奶奶不干了,把一个贫苦无依的失节外路女子可劲的糟践来证明大家族的门风

呵呵,也就是二奶奶死的早,死在了918之前,918之后鬼子封锁关东药入关,整个白家只有九红有能力搞到关东生药的时候,二奶奶都不用别人说、为了家族存续第一个带头跪舔杨九红啊


————————————补充的分割线———————

我没记错的话白景琦最后收拾王喜光的时候让人扒了他的裤子进行羞辱,因为王喜光贪了公中的钱娶小老婆,“你一个太监娶小老婆不是耽误人家姑娘嘛”

七爷如此义正严辞的斥责道。

王喜光固然是咎由自取没错,不过七爷似乎忘了白二奶奶为了重振家业挪用修祖坟的银子给太监办外宅,买了俩姑娘当小老婆送了过去

七爷这么斥责王喜光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白二奶奶的感受?

白二奶奶嫌弃杨九红不干净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她亲手把两个干干净净的姑娘推进了火坑?

她有啥资格歧视那些走投无路被卖进妓院的“性工作者”,这种逼良为娼的事情她又不是没做过

user avatar

我说真的。

就是在现在,你找个东莞头牌回来,你爹一样得抽死你。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整天有什么小姐日记啊之类的无脑书洗白,很多人觉得妓女也有内心干净的好人,遇上了心眼好有能力活儿好还不是美滋滋。这是屁话,这种人存在的概率,小于大乐透中一个亿的概率。现实中,无论她出身多么可怜,干这个行当多么言不由衷,这行当里面浸淫日久,三观基本都是歪的。这有事实,当年我认得一个小姑娘的爹,知名企业家,抛弃了他貌美如花但是现在来看傻白甜的亲妈,找了个某知名夜总会的小姐,这个小姐当时那也是一副楚楚可怜相,看起来也是出身苦,也是一肚子不得已,内心一尘不染,然后婚后不到五年,把他的家产败的一干二净,她爹五十多岁的人了,反而为生计奔波,更重要的是,这后妈把家祸祸完了挤兑人家姑娘,把人家姑娘也给挤兑成三观不正为了钱啥都敢干的人了。

所以,在当时封建礼教很重的情况下,出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正常的认知和本能,都会拼命排斥一个窑姐儿,况且这还不是普通的家庭,是名门望族,窑姐儿进门,别人拿话都挤兑死你啊

user avatar

每次看大宅门,我就会对杨九红的命运产生一种谜一样的思考。如果白景琦不幸早于她死亡 而白家处于另一个危机中,她和白文氏携手渡过了难关之后家族再振,是不是能够更加让人高兴。

但是,考虑再三,我以为杨九红这个角色不应该走这个路线。因为如果走了,这片子就不叫大宅门,叫百草厅传奇了。

因为是个大宅门,所以宅院中有恩怨爱恨,有活生生的一个个人。有传奇,如白文氏,白景琦,有悲剧,如黄春,杨九红。

白文氏这个角色,本身是一个叛逆者,以女性的身份在男性的世界中大放异彩。

但实际上,她对于传统的观念却奉若圭臬。她在白家穷途末路时顶门立户,在她看来是不得已的。 白萌堂死前让她管家,她要求交给丈夫,自己协办。这是她作为女性,最终希望退守家庭的表现。在长房的几个孩子成人后,她说“今后我就不管事了,吃现成的”,全无恋权的表现。可以说她虽然事事精明刚强,但实际上她愿意扮演的是一个传统女性的角色。

退居幕后,成为丈夫,儿子的协助者,这是传统观念给当时好人家姑娘的一个标准,一个归宿。

她并不理解何为忠君爱国,但她对不能造反,不能犯法深信不疑。这种心态和信奉观音菩萨没有区别,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是训练有素。这是她所处时代的社会常识,所以季师傅说“唐宗宋祖,这些祖宗如果都是忠君爱国之辈,哪儿轮得到他们当皇帝时”,她表露出的是吃惊甚至害怕的表情。斯琴高娃演绎的极好,正当盛年的白文氏,对外八面玲珑,对内乾纲独断,可听到这句话却马上畏怯地低着头,抬眼自下而上看纪师傅,小心翼翼地说“季师傅这话,处处透着新鲜。”

为什么新鲜呢?因为在当时,敢于发表这样言论的人不但少见,甚至有点造反的嫌疑。对于白文氏而言,对于这样的说法,她估计前半生想也没有想过。若不是生意人的精明和会说话,大约就要扭者季师傅骂一顿了。

封建等级观念,封建宗族观念,封建女性地位认知,都是长在她脑子里生了根的东西。她在前期因为有宗族观念,因此认为家不能散,所以苦心孤诣,忍辱负重,几次对于白三爷以德报怨。这不是因为她认为三爷还有救,而是她一直挂在嘴边的,“只要是白家的人我就不能不管……”

她嫁到白家,自己本身就成为这个家族的附属。谁也不知道她叫什么,作为女主角,很多故事片都喜欢给女主角起名字,即便白亚萍这样的配角也是有名字的。但二奶奶没有名字,我们会发现她始终被称为二奶奶,或者白文氏。她的个体属性从一开始就是消失的,但凡她出现,代表的就是整个白家。她即是掌舵者,又是卫道士,同时她也是奴隶,是附属。

而她对此并不痛苦,她是毫无知觉的接受的这一切,并且成为制度的代表。

制度,哪怕是礼法制度,阶级制度,宗族制度这些被冠以封建前缀的制度,是有它们的力量的。比如在动乱时期,是宗族制度凝聚了整个家族的力量,使得这个家族得以中兴。白萌堂死前说“绝不能分家”,就是这个制度的映射。白文氏反反复复的说,“这个家不能分”。她说不出为什么,但是她却始终希望捍卫这一点。因为她知道,分家就是力量的削弱,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中,防止资源,财产外流的方式,就是家族体系的紧密联系。

但这些制度也有弊病 ,比如黄春要生孩子之前,白景琦嘱咐她说,大宅门里是非多,受了气忍着点,等我回去再说。包括三爷的种种作妖行为,这都是大家族带来的阴暗面的集中体现。因为具象到一个人身上,显示出了最大的戏剧性。演员刘佩琦对这个人物的杰出塑造,又让这种阴暗面显得更荒诞和滑稽。

作为这一切制度的代表标志,白文氏对于杨九红的冲突就是必不可少的。他们的冲突是门第和阶级的冲突,也是权威和反叛的冲突。杨九红的出身即是原罪。因为她是“窑姐儿”,是不容于封建准绳的,她可以作为外宅放在台面下,但是却不能进入体系内。就像白文氏买通常太监时,她知道这可能是行之有效的一条路,但绝不敢和白萌堂商量。

因为这也是违反了体制的,可以做,但不能说。因此她对白景琦娶杨九红也是这个态度:你可以打擦边球,但你不能去挑战大宅门的权威。这件事可以做,但不能拿上台面。所以杨九红想要进入体制,是根本不可能的。

娶妻的准绳就是良家子,好人家的闺女。即便贫穷,但是不能出格。黄春是名门之后,槐花能够做白文氏的丫鬟,也是清白家世,而最后一个“抱狗的秀儿”也一样是来自一个循规蹈矩的社会底层家庭。此外如乌宝生的女儿秀姑是乡下丫头,但也是本份人家。

本份是白家娶妻甚至纳妾的规矩,就好比当铺里无论多好的料子也要喊“虫吃鼠咬”,不为别的,只因为“这是规矩”。而为什么要有这个规矩,大部分人是不记得也不理解的。所有人按照规矩本份地扮演螺丝钉的角色,让家族乃至社会有条不紊的运转,这就够了。

杨九红并不是一个例外,她有和白文氏一样的传统女性认知观念。所以她洗尽铅华,想要做个从良的贤妻。她见黄春,见白玉芬,都是低眉顺眼,曲意迎奉,完全没有了她在妓院里那种泼辣欢脱的性格。她真心实意想想进入这个封建体系,她的不幸也来源于此。

若她一路泼辣到底,不去试图融入大宅门,或许不至于到最后的下场。她唯一的一次觉醒式的反抗,是怀着儿子想走。这一次的杨九红是最勇敢,也最本色的一瞬间。但是命运容不得她,她流产了。从此一蹶不振,越发沉沦不起。她像那个世道上很多的人一样,被世道挤到边缘,又不得不回到原本的轨迹中。

杨九红是一个悲剧角色,但也是白文氏之外最出彩的女性角色。她不断爆发出火花,不断在问“为什么”。而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大部分的女人并不问为什么。她们默默忍受一切,三爷的老婆三奶奶,人称小辣椒,她泼辣厉害,可是她默认丈夫纳妾嫖妓。白玉芬和黄春都是名门之秀,性格也都很刚硬,但面对白景琦娶妾,她们也只是顺理成章的接受这个结果。关香伶更加典型,她到二十三岁还没有嫁人,最后却因为书香门第不能悔婚,远赴新疆去嫁给已经落难的詹家人。她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认为这是女人的本份。

杨九红是这个戏的一个“眼”。她的存在让故事变得多面,天不怕地不怕的七爷,却不敢反抗真正根植心中的权威。二奶奶一世厚道,却在最后让人母女生离。白家老号行善积德,可这大宅门却吃人不吐骨头。

她是一把俏丽的尖刀,挑开一道缝隙,把软弱和乌糟暴露无遗。把平面化的传奇英雄,变回血肉凡胎。没有她的悲剧,这个故事圆满不了。

最后补一下,关于白文氏为什么抢走孩子,这恰恰是白文氏善良。这种善良很可怕,为什么呢?因为她知道小孩子的母亲是窑姐,这个孩子会遇到什么不幸的前途。她一心怜爱这个孙女,带在身边亲自教养。怕孩子行差踏错,也怕她因为自己的母亲吃苦。我们从探春可以看出,母亲的社会地位低下,对于一位小姐是有多大的影响。白文氏在为孩子打算,但她的体制在排斥孩子的母亲。

于是她很自然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割掉孩子的“先天病灶”,把她和母亲隔离。在她看来,杨九红是闯入的病毒,病毒的死活无关痛痒,但代表家族一部分的孩子不能有任何损失,她以一个保护者的心态,做出了令人发指的残酷举动。

佳丽最后确实变成了一个合格的大家闺秀,做起了贞洁烈女。在那个时代,分分合合,离婚再婚已成常见的事,却有大好年华的女人青年守寡,为了一个没有见过多久的丈夫不言再嫁,可见这种白文氏给予的同化是多么的彻底。在这种故事里的从一而终,爱情占了三成,七成是观念使然。

白文氏希望孙女过得好,最后却让她终身凄凉。这一笔收尾,太漂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