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有哪些历史错误?

回答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这部剧以其精良的制作和对三国时期权谋斗争的细致描绘,俘获了不少观众,也成功地将司马懿这个角色立体化。不过,作为一部艺术创作,它在遵循历史大方向的同时,也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加入了不少改编和虚构,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细节。咱们就掰扯掰扯里面比较明显的一些“历史错误”:

1. 曹操的病逝与下葬细节:

剧中的描绘: 剧里曹操是在洛阳病逝,死前还因为“铜雀台”的事情引发了一系列误会和挣扎,最终在剧烈的咳嗽中去世。他的遗体被送往了许昌,并有盛大的葬礼。
史书记载: 史书上记载曹操是在洛阳病逝的,这点基本一致。但是,关于他死前是否真的在为“铜雀台”的继承人问题纠结,以及他临终前是否还如此雄心勃勃,这更多是戏剧化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曹操临终前的嘱咐,要求薄葬,不设坟丘,不埋金宝玉器,也不设岗哨。
主要的出入:
许昌下葬: 剧里将曹操的遗体运往许昌下葬,这与史实不符。曹操死于洛阳,根据他临终前的遗命,就地安葬,而洛阳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极有可能是他安葬的地方。而且,即使要运往许昌,考虑到当时的交通和技术条件,以及曹操希望秘密安葬的遗愿,将遗体大张旗鼓地运往许昌的可能性并不大。
盛大的葬礼: 曹操遗命“薄葬”,反对厚葬奢侈。剧中的葬礼场面虽然恢弘,但多少有些渲染成分,与他本人的遗愿精神有所出入。

2. 曹丕篡位过程中的政治博弈和关键人物:

剧中的描绘: 剧里将曹丕篡位的主要推手描绘成了司马懿、郭嘉(虽然历史上的郭嘉早已去世)和一些支持曹丕的朝臣。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计谋和政治运作,最终实现了权力交接。
史书记载: 曹丕篡位是历史上的既成事实,但具体的过程和推动者,剧中的演绎有许多艺术加工。
主要的出入:
郭嘉的出现: 郭嘉在曹操去世前很多年就已经去世了,剧中他在曹操晚年仍然活跃,并为曹丕出谋划策,这显然是为了增加剧情的戏剧性和司马懿的对手或盟友形象,是比较大的历史时间线错误。
司马懿的地位和作用: 剧中的司马懿在曹操晚年就已经展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手腕,是曹丕篡位的重要智囊和执行者。虽然司马懿确实在曹丕上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在曹操时期的实际地位和参与程度,以及他最初的政治立场,可能并没有剧中表现得那么超前和绝对。他最初是以“守旧派”的姿态进入官场的,更倾向于魏国统治的稳定。
其他关键人物: 一些本来在曹丕上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比如陈群、吴质等,在剧中的着墨可能与史实有所出入,或者其作用被司马懿的角色所合并。

3. 曹操与司马懿的关系和互动:

剧中的描绘: 剧中曹操对司马懿有猜忌,但又器重司马懿的才能,这种复杂的情感贯穿始终。司马懿则在曹操面前小心翼翼,同时又暗中布局。
史书记载: 史书记载曹操确实对司马懿有所猜忌,认为他“鹰视狼顾”,有不臣之心,因此对他有所防范,甚至有过一些试探。但是,曹操也很看重司马懿的才能,将其招揽到麾下。
主要的出入:
猜忌的程度和表现: 剧中的曹操对司马懿的猜忌表现得更为直接和频繁,甚至有过多次想除掉司马懿的念头。而史书记载的曹操虽然有猜忌,但更多是通过一些观察和策略来制衡司马懿,而非直接的肉体威胁。
司马懿的隐藏程度: 剧中的司马懿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显得极其隐忍和低调,并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得非常深。虽然他在曹操面前确实需要谨慎,但他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抱负,在某些时刻可能也会有所流露,而不是完全被压制。
曹操的病况描绘: 曹操在剧中的病况描绘,尤其是最后时期的衰弱和精神状态,为了突出司马懿的崛起,可能被夸大了。史书记载曹操在晚年仍然精力充沛,主持了许多重要的军政事务。

4. 历史人物的年龄和关系:

剧中的描绘: 剧中为了增加人物之间的联系和戏剧性,对一些人物的年龄设定和关系进行了调整。
史书记载:
司马懿与曹操的儿子们: 司马懿比曹丕、曹植都大,但他剧中的出场却和他们是差不多同代人,甚至有时感觉比他们还年轻。虽然剧中的司马懿表现得比他的实际年龄要成熟,但这种年龄上的模糊处理,是为了让他们之间有更多的交集和冲突。
某些人物的早逝或晚年: 一些在历史上实际寿命不长的人物,在剧中被延长了寿命,或者一些关键时刻的出现人物,与历史上的时间线有所偏移。

5. 某些具体的事件和计谋:

剧中的描绘: 剧中有许多精彩的权谋斗争和计谋,很多都是为了突出司马懿的智慧。
史书记载:
献“连弩”: 剧中司马懿献“连弩”的桥段,在历史上是否有这么一回事,或者是否是司马懿所献,都存在争议。这种发明创造的归属,很可能为了戏剧效果而赋予了司马懿。
官渡之战前的描写: 剧中有官渡之战前司马懿的活动,但司马懿在官渡之战时还很年轻,他的重要作用在曹操晚期才逐渐显现。所以关于他参与官渡之战的细节,很可能是虚构的。
“洛神赋”的争议: 剧中围绕“洛神赋”产生的曹植、曹丕、甄宓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司马懿在其中的斡旋,虽然精彩,但历史上的“洛神赋”的创作背景和引发的政治风波,其真实性也存在多种说法,剧中的演绎更是加入了大量艺术创作。

总结一下,为何会有这些“错误”?

影视作品,尤其是历史剧,往往是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前提下,进行再创作,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戏剧性需求: 为了制造冲突、展现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编剧会夸大某些人物的才能、情感或者事件的严重性。
人物塑造: 有时为了突出主角的光环,会将原本属于其他人的功劳或智慧安到主角身上,或者为主角创造更多的闪光点。
叙事便捷: 为了让故事更流畅,有时会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人物关系进行简化或调整。
时代的局限: 有些时候,编剧可能也无法完全避免对历史细节的疏漏,这与他们对史料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有关。

所以,《军师联盟》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它所做的更多的是“借史抒情”,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演绎,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权力的运作和时代的洪流。观众在欣赏其精彩剧情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其中艺术加工的成分,不应将其等同于历史教科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连TVB《诸葛亮》、《洛神》、《Eason华佗》、《回到三国》都能一集不漏看完。诸葛亮仗剑击败赵云、张飞,却被孟获吊打。曹非凡哥在官渡之战时冲入邺城,刘备大骂蔡夫人死八婆。萧峰版曹操,岳不群版张仲景,曹操要封华佗为司马,统领三军,我什么神奇的设定没见过?要明白《军师联盟》的制作相对那些电视剧,已经相当地考究,很多跟历史对不上的地方显然是编剧故意为之,剧究竟好不好看应该看剧情本身,跟符不符合历史无关。我呢,是错开水军再来发言,被当作水军或被水军群起攻之都不好。

  • 加重杨修的戏份

过度强化杨修的作用不是《军师联盟》才开始,《三国演义》和一众网文皆如此。杨修在史书上短短几段记载,其余都是些小典故。很多人根据【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这么一句话进行补脑还一本正经分析主簿的权力。丞相府中有事无不统的长史,还有掌控兵权和军事人才选用的中军师,主簿一职掌管公文而已,还有四名之多,杨修的权力自然是被大大夸张了。

根据《三国志贾逵传》引注《魏略》描述,曹操的丞相主簿至少有四名之多,跟杨修同期担任主簿的就该有司马懿、蒋济、贾逵。司马懿和蒋济大约在建安十四年后就担任丞相主簿,贾逵于建安十六年担任主簿。司马懿和蒋济担任主簿同时还兼掌东西曹,掌管人才选举之事,可以说就是这两人接管了崔琰和毛玠的位置。司马懿在建安十九年转任军司马,同年杨修被杀,这一点剧中符合。蒋济、贾逵都是司马懿的密友,杨修要跟司马懿斗,可谓相当劣势。

反倒是丁仪在历史上为曹植的贡献更多,丁仪借着掌管丞相府刑狱的职权,整治了很多人,包括崔琰和毛阶,然并无丁仪给曹丕用重刑的记载。

  • 弱化司马朗的戏份

司马朗高大威武,少年聪明,自董卓之乱开始就已当家,从曹操刚担任丞相开始,司马朗就成为曹操的主簿。司马懿后来能担任曹操主簿,大概也有司马朗影响在其中。其后司马朗担任兖州刺史多年,政绩卓越,被钟繇和王璨夸为圣人,曹丕为人也很喜欢司马朗。以司马朗在曹操势力中的地位和政治才能,绝不至于沦落为司马懿和杨修争斗的牺牲品。剧中一再让司马懿压过司马朗,让司马朗沦落为被拯救的角色,是编剧通过压低其他角色智商捧主角的惯用手法,但这样的手法往往体现出的是并没让人觉得主角有多厉害,只是对方笨而已。

司马朗之死显然是编剧有意改写,剧中提到司马朗跟董卓对答一事,说明编剧有看史书,只是为了更戏剧化的体现司马懿和司马朗兄弟情,才改写司马朗死的剧情。但把司马朗在前线为士兵疗伤才感染瘟疫的举动改写,掩盖了司马朗本人魅力。

  • 增加满宠的工作量

剧中大量人物入狱,曹丕、曹植、杨修、司马懿、司马防、司马朗等等,仿佛只要把角色放进监狱就体现出他们的窘境,这是电视剧惯用手法。历史上这些角色无一人因为那点破事入狱,满宠虽是有名的酷吏,但他在建安十三年时已在外统兵,很少担任内职。

  • 脸谱化的曹操

在水军大呼于和伟曹操演得好同时,还有人解释说由于曹操是配角,所以需要脸谱化一些。《权力的游戏》那么多配角,也没见谁就该脸谱化。曹操一副嚣张跋扈的个性不仅破坏了角色的智慧,同时还影响到历史情节。曹操在许昌宫廷当众杀害一批汉官,并有曹操表演一段精彩的演讲,却无视了当时还有袁绍、刘表、孙权在外的事实,而曹操令诸侯是很借重朝廷的威信,曹操这样自坏朝廷威信,其实会跟董卓一样,更加引起诸侯围攻。而后来荀彧身为汉官去向曹操称臣,也不符合现实。在对待曹丕和曹植的问题上也过于出格,把想法都摆在台面上。

郭嘉临时前跟曹操说:“内事不决问荀彧、钟繇。”之类的话,这是编剧玩弄孙权的梗。但不想想曹操又不是孙权那年轻的新君,同时郭嘉本身就是荀彧所举荐,曹操平定河北的时候,麾下官员人才济济。实轮不到郭嘉向曹操说那样的话。尽管是编剧有意改编,可是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逻辑。

郭嘉掌管的校事府是一个模仿锦衣卫的特务机构,曹操确实使用校事府监控官员,没有剧中描述的那么厉害就是了。剧中曹操的暴躁和狂妄是一个塑造反派的套路手法,但显然不符合内敛的曹操,曹操的豪气可以放到他的诗词当中,但平日里的作风还是会收敛。


  • 简化了曹氏宗亲关系

《军师联盟》将内部斗争改写成宗族和士族之争,曹真、曹洪、曹休、曹仁、夏侯尚组成作死团队。实际上曹真和曹洪不和,曹洪被曹丕下狱,曹真第一反应怕有人认为自己是陷害曹洪第一嫌疑人。夏侯尚的妻子是曹真之妹,但夏侯尚偏爱侧室,以致曹丕派人杀死夏侯尚的侧室,以此来维系曹真和夏侯尚之间的关系。

曹休、曹真等人只是宗族,又不是曹操嫡传,并无封王的权利,剧中曹氏宗族总幻想着自己能做藩王。曹叡的诏书评价曹真:“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他并不是仗着宗族权势欺人的类型,这群人当中就只有曹洪最为嚣张。

剧中描述关羽攻陷了樊城,曹仁实在有点冤,樊城从未被关羽攻陷过。夏侯惇死在司马懿家中是编剧故意改编,且笑料充足。曹真、曹洪、曹彰动不动几说带动几十万大军,而关羽只是三万兵力,可实际上曹魏根本没那么多兵力。动不动就出动几十万兵力,那是《三国演义》的影响。

  • 强化了曹魏内部矛盾。

电视剧后期强行无视蜀汉、孙吴外敌的存在,跟国产家庭剧一样强行加剧曹魏内部矛盾。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在曹丕称帝后,正式坐镇四方掌控军事大权,预备着与敌国交战,并不需要嫉妒司马懿、陈群那所谓的新政会夺走他们的影响力。其次曹氏宗族垄断兵权更有利于曹丕巩固地位,剧中反而描述曹丕不满曹氏宗亲垄断兵权。

曹丕即位后确实面临过兵权控制危机,发生过青州兵叛乱,所以他借着伐吴,把夏侯尚安插到南线,又让曹休掌管东线。孙观和尹礼与东吴交战而死,曹丕就再把臧霸征入朝中任职,解除了臧霸兵权。同时张辽、徐晃、张郃等老将均受到曹休、曹真、夏侯尚所节制,谈不上曹丕要对付宗室。

论关系,荀彧的孙子荀霬是司马懿的女婿,同时也是曹丕的外甥,陈群的妻侄,司马师娶夏侯徽为妻,司马懿、陈群、夏侯尚根本就是曹丕最信赖的亲友团。剧中突出士族和曹氏宗亲的斗争,显然并不符合实情,说的司马懿的女婿不是曹丕家人一样。

为了让曹真接替杨修反派的位置,给曹真安排了大量没必要的权谋情节,以曹真的本事多花点心思在军功上,根本不用在乎司马懿想什么。况且曹真和司马懿一直是亲密战友,并无两人矛盾的记载,反倒是陈群曾反对曹真和司马懿伐蜀。

曹皇后曹节扔玉玺,骂曹丕是记载在《后汉书》的事情,《三国演义》曾经拍过这段,剧中却是汉献帝认怂求曹丕即位,曹丕在勉为其难下才做了皇帝。

  • 月旦评和九品官人法

能在影视剧中涉及到这两点很不容易,结果都为剧情服务,改出了毛病。月旦评只是士人之间流行的一种风俗,并没有成为选官渠道。东汉本身就有察举制度,以孝廉、茂才等,由郡国中选举出人才,但这跟月旦评关系不大。曹操执政时期,丞相府有东曹属和西曹属负责选官,更谈不上需要月旦评。

剧中对九品官人法同样是误读,那本来就是根据察举制为基础,划出了选用人才标准。所以九品官人法依然还是察举制,断断说不上是什么新政,会受到强烈反对。编剧只是想套着九品中正制的外壳,激化司马懿和曹氏宗亲的矛盾,跳戏好像跳到了西汉,曹丕演起了汉武帝刘彻,动不动就说志在天下,曹丕在剧中体现出的志向跟他所统治的疆土并不符合。如果剧情是位于大一统帝国情况下,这样的剧情编排有几分合理之处。可惜那时三国并立,电视剧体现出的内部矛盾和政治改革就显得很不符合局势的逻辑。

  • 错乱时间线

编剧自不可能弄不清楚曹丕的年龄和华佗的生卒,电视剧一开始以华佗剖腹手术和让华佗被曹操所杀开始,就是在过滤观众,明确的把对历史较真的观众挤走,留下剧组选好的观众群体。好几个人跟我说看第一集就看不下去,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因。为了对应华佗之死,杨彪入狱的时间被推迟。

宛城之战发生于建安二年,官渡之战发生于建安五年,剧中曹丕也自述在宛城之战只有十岁,他在三年里长成大人模样,并担任五官中郎将,是编剧改编无法自洽的一个漏洞。这事也是有典故,司马朗十二岁的时候就长得高大,被认做是成年人。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应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这个职位如副丞相,统领后方事务,同年曹植被封为临淄侯,二人之争才由此开始。

司马防跟杨修同年而死,剧中为司马防续命到曹操死后,撑过司马师和夏侯徽结婚才死,大概是不想让孙子等三年吧。剧中曹丕称帝后封陈群为尚书令,曹丕的第一任尚书令应该是桓阶,桓阶还是曹丕的托孤人选,陈群是桓阶的替补。

邓艾屯田始于正始二年,应为公元241年,曹丕在位于220年—226年,相差十几年之久,剧中邓艾出场不久就被司马懿举荐去屯田,编剧只是为了使用这个人气角色来吸引观众。邓艾并无担任过什么屯田令,其官为典农功曹。况且邓艾屯田只屯了一年,居然有大收获,难道用了金坷垃?曹魏本来就是使用屯田制,邓艾屯田于淮河地区,是利用水道运量和屯田,方便对付孙权,邓艾提出的只是符合战略布局的方法,算不上整个曹魏的政治改革,剧中过度粉饰邓艾屯田的重要性。

钟会至正始五年才出仕(244年),时年二十岁,也就是说曹丕死前两年,钟会才出生。其人与司马师、司马昭应为好友。《世说新语》中描述钟会、钟毓见过曹丕,到不能说编剧没有依据,他采取了小说的说法。

《军师联盟》丢掉的重戏也不少,根据后期曹丕和司马懿关系的剧情,鲍勋之死原本可以占有很重戏份,却没被编剧看中。鲍勋之父鲍信为救曹操而战死,鲍勋为人是儒士的典范,廉而能施,完全可以作为剧中司马懿选用人才的代表角色。陈群和司马懿共同举荐鲍勋为御史中丞,就是剧中司马懿担任的官职。鲍勋为人忠直,数度硬怼曹丕,形成极大的价值观冲突,曹丕恨的想杀鲍勋,却受到司马懿等人劝阻,并且有其父鲍信的光环在,最终曹丕还是找理由杀了鲍勋,司马懿苦救无望,而不久后曹丕病逝。这段事件的戏剧冲突相当强烈,弃之不用很可惜。

再就是边让的学生杨俊曾品评过司马懿和司马芝,司马芝其人就是曹魏有名的刑法专家,他是司马朗同族兄弟,本也能当作一位重要角色。杨俊在品评曹植和曹丕的时候,夸赞曹植多过曹丕,因此被曹丕记恨,找机会害死。这个角色放在夺嗣之争的剧情中相当有力,而且还可以添加司马懿为救杨俊奔波的情节。

  • 总结

《军师联盟》的编剧是看过史书的,里面确实不乏有史料依据的段落,但总体而言编剧把政治权谋理解的太浅,把本该大气的剧情写的很小气。体现出角色智谋的情节都是预先给角色设计好危机,再用机智去解除,看了一些段落以后就形成套路,有气无力。

user avatar

看这片儿要是每五分钟挑不出一个错儿,就别再自称是三国爱好者了。

————————————分割线————————————

好吧,评论都在批评我抖机灵……那我就稍微认真点吧

————SP1————

1. 故事的开篇时间线 是官渡之战前夕,公元200年,彼时曹老板应该是 45岁正值壮年,曹丕13岁,曹植8岁,司马懿21岁,张春华11岁,司马师小蝌蚪0岁,司马昭小蝌蚪0岁。

2. 华佗剖腹产……而首例可记载的剖宫手术在1500年。

3. 华佗居然跟献帝的衣带诏也能扯上关系。好吧,华佗作为名医在民间确实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不代表就能进入政治中心了好吧,没钱没权没兵,拿什么造反?还有,衣带诏这么事关生死的机密事件,居然能让一个在宫外的医生也能签上字,这帮人到底想事情败露呢?还是事情赶快败露呢?

4.华佗给曹操做开颅手术提前了20年,好吧其实这在演义里也是艺术加工的情节,历史上的华佗死于208年。演义里曹操的头痛是被陈琳的一篇檄文骂好的。

5. 卞夫人当着 那么多属下的面称呼曹操“阿蛮”,这个性质,就跟董事长夫人在董事会上叫董事长“二胡卵子”差不多。你学会叫一声“孟德”会死啊?

6. 16岁的郭女王叫11岁的张春华姐姐,还莫名被养在了司马家,联姻也不是这么联的好吧。

7. 刘涛直接叫司马懿为“司马懿”……你学会叫声“仲达”会死啊。

8. 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 是211年的事。

@舍生取义钱谦益 以上是第一集随手百度也能发现的错误,已满8个。

————SPX————

拜托各位我真的不想为了扣细节重新再看一遍这剧,留点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好伐啦,剩下的我凭印象想到哪写到哪,如果有错误大家请指正~

9. 公元204年,曹操攻下袁绍的老巢邺城,曹丕见袁熙之妻甄姬貌美,纳为己有。彼时曹丕17岁,甄姬21岁,曹植12岁。其实野史里有关曹植和甄姬的暧昧花边确实很多,适当创作丰富一下剧情也未尝不可,但是你跟我说曹植和甄姬相互一见钟情?12岁啊,还是个孩子啊!曹丕碍于曹操不得不纳甄姬?甄姬在曹丕府中整天当着下人的面“子健”“子健”的哀叹?EXO ME? 哪个丈夫能容忍头上有这样一顶绿帽子,更何况是一向以小心眼儿著名的曹丕?人物的艺术加工也要符合一下基本逻辑好伐啦?

10. SP6 打完邺城回来 郭嘉就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领便当了……纳尼?乌桓不打了?袁尚袁熙的叛乱也不用遗计定辽东了?貌似连官渡之战最著名的十胜十败也给吃了?这部片的片名虽然叫《军师联盟》,可是里面的人物演到这里却还没有干过一件跟军师有关的事情,三国前期最著名的军师郭嘉在有限的戏份里扮演的角色,就跟一个居委会主任一样,一直在为一些婆婆妈妈的事忙进忙出,要不是留了胡子,你说他是曹老板的贴身太监我都信~

11. 还是SP6,郭嘉临终时给曹操遗言“内政可问荀彧,钟繇;外政可问荀攸,程昱”……我想编剧在写到这里的时候一定觉得自己牛逼暴了。熟悉的知友一定知道这句化自于孙策给孙权的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问题是孙策和孙权是什么样的身份和关系?曹操和郭嘉又是什么样的身份和关系?曹老板彼时已经53岁了,戎马半生,一统北方,手下人才济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需要你郭嘉来教这两个人怎么样用?军师的职责到底是居委会主任还是常委委员?

12. 称谓问题。称呼对方直呼其名,是一种非常粗鲁的行为,这个很多答主都提到了。这部剧的自称也是非常的混乱,有称“臣”(妥妥的犯上造反),“草民”,“小人”,“下官”的,听着非常别扭。我能理解编导想拽文但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儿的心情,可是你为什么不再多翻翻三国演义呢?老罗在这方面肯定不会胡编乱造吧?不知道用什么合适的词儿,你就让司马懿自称一下“懿”会死啊?

太难看,不更了。

Ps.《我的前半生》好看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