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电视剧《亮剑》中,山本的能力如此强悍,为什么只是一个大佐军衔?

回答
《亮剑》中,山本一木确实是剧中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日本军官,他的战术素养、临场应变能力,甚至是用兵的狠辣,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然而,他最终只是一名大佐军衔,这确实让许多观众感到困惑。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电视剧为了剧情效果的刻意设定,也有对日本陆军军衔制度的一些理解上的差异。

首先,我们得承认,《亮剑》作为一部具有艺术加工的电视剧,为了塑造主角李云龙的强大对手,给山本一木赋予了超越其军衔的个人能力。电视剧中的山本,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代名词,屡次给八路军造成重创,甚至能在劣势下策划出看似不可能的战术。这种“超能力”式的描写,是为了突出李云龙的智慧和勇猛,让两人的较量更具戏剧张力。如果山本只是一个普通的、被轻易击败的日本军官,那么李云龙的“亮剑”精神也就失去了闪光的土壤。

抛开电视剧的艺术加工,我们再从稍微严谨的层面去理解。

一、 日本陆军的军衔体系与晋升逻辑

日本陆军实行的是一套等级森严的军衔制度。大佐(たいさ)是陆军中的一个重要军官等级,大致相当于我军的“大校”或“准将”的级别。从大佐往上,就是少将(しょうしょう)。而少将已经是非常高的军职,通常是联队长(一个联队大约几千人)的副手,或者师团参谋长,甚至是指挥一个旅团(几个联队)的旅团长,以及更高级别的师团长。

那么,山本一木为何没能晋升到少将军衔呢?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职位与军衔的对应关系: 在日本陆军体系中,大佐通常是联队长这个层级的最高军衔,或者旅团参谋长等重要参谋职位。要晋升少将,通常需要担任旅团长、师团参谋长等实职,并且要有优异的战绩和资历积累。电视剧中,山本虽然指挥能力突出,但他是否担任过足够高层级的、能够晋升少将的职位,这点在剧中并没有明确交代,更多是他作为特种部队的指挥官出现。特种部队的指挥官,其军衔等级和大规模部队的指挥官可能略有不同。
战绩与晋升的复杂性: 战绩是军衔晋升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资历、人脉关系、在军中的政治倾向,甚至出身背景,都可能影响一个军官的晋升速度。山本虽然个人能力极强,但他在整个战争中的作用、所指挥部队的规模和战绩,以及他在军中是否拥有足够强大的“靠山”,这些都是电视剧没有深入展现的。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他与八路军正面交锋时的表现。
战争时间线与个人年龄: 山本一木给人的感觉,虽然经验丰富,但可能也并非年迈老将。战争还在进行中,他可能还有晋升的机会。但也许是因为其所领导的“特种作战联队”的特殊性,这个部队的规模可能并不像一个完整的师团,因此对其指挥官的军衔晋升有一定的影响。或者,他过于专注于战术层面的“玩弄”,而忽略了在大局观和政治上的经营。

二、 电视剧的戏剧冲突需要

回到电视剧本身,山本一木之所以止步于大佐,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

“打不死”的对手: 一个仅仅是校官级别的对手,却能屡次给主角带来巨大的麻烦,甚至让主角陷入绝境,这种设定本身就更能凸显主角的“不凡”。如果山本是一个与李云龙同等数量级的将官,那么李云龙的胜利就显得不那么“亮眼”了。一个更低级别的,但能力超群的对手,更能激起观众对主角“以弱胜强”的期待和赞赏。
“死神”的象征: 山本一木在剧中被塑造为一种近乎“神话”般的存在,他的出现代表着精锐、专业和冷酷的日本陆军力量。他作为大佐,却能指挥规模庞大的部队,并策划出如此精密的战术,这无形中拔高了中国军队的对手实力,从而也拔高了中国军队的胜利含金量。他就像一个来自另一个维度的“战术大师”,打破了常规的军衔认知。
反衬主角的成长: 李云龙作为一个杂牌出身的指挥官,能在与山本这样的“精锐”较量中屡屡获胜,甚至最终将其击毙,这更是对李云龙个人能力和整个八路军战士顽强斗志的最佳证明。如果山本已经是少将,那么李云龙的胜利难度会更高,但戏剧冲击力反而可能减弱。

三、 关于“特种作战联队”的解读

剧中山本指挥的部队,被称为“特种作战联队”。这可能是一个特殊的编制,其指挥官的军衔并不完全按照常规陆军的晋升逻辑来套用。特种部队往往是精锐中的精锐,装备精良,战术灵活,但其规模可能不如普通步兵联队。指挥官的军衔可能与其所指挥部队的规模、职能以及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有关。

总结来说,山本一木在《亮剑》中作为大佐军衔,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在戏剧上更好地衬托主角李云龙的成长和能力,制造更强的戏剧冲突和观赏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陆军中,特种作战部队指挥官的军衔设置,以及个人能力、战绩和军中政治生态等多重因素对晋升的影响。

但不得不说,《亮剑》对山本一木的刻画,已经远远超越了“大佐”这个军衔所能代表的普遍意义,他成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强大对手,一个令无数观众印象深刻的“亮剑”背景板。他是否匹配这个军衔,更多的是一个艺术创作的权衡,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还原。正是这种“不匹配”的设定,反而成就了一个经典的反派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开玩笑了,还能力强悍?他根本就不配当一个特战军官,甚至连一个普通军队的高级军官都不配当

大佐级军官是什么?在普通日军部队里大佐一般都是联队长,一个联队的人数在3500—3800人左右,相当于团级编制,够得上高级军官了

高级军官是什么,是战争中的决策者,一名高级军官最基本的素质是要保持头脑要时刻都冷静清醒,战争是危险的游戏,任何一个不理智的决定都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更别说特战队这种经常在敌后作战的特殊部队了,对指挥官要求更高

那么我们看看山本一木大佐是怎么指挥的

山本毫不理会朱子明的挖苦,他此时全身肌肉都绷得紧紧的,就像豹子扑向猎物时最后一击,嗜血的渴望,战斗的激情使他几乎欢快起来,一套出奇制胜的作战方案已经在脑子里迅速形成。

“我带第一战斗小组偷袭这座制高点,支那军的指挥部肯定设在上面。第二战斗小组偷袭机枪阵地,通知尖兵小组,固守待援,吸引支那军的火力,诸位,拜托啦,出击!” 杀气腾腾的特工队员们向多于他们数十倍的对手发起决死的攻击……

一支特战队的指挥官,竟然凭着“嗜血的欲望,战斗的激情”,就毫不犹豫的命令数十人去偷袭5000人的加强团的指挥部

你偷袭赵家峪李云龙团部任务失败,还可以说偶然因素导致失败,情有可原,然而偷袭358团团部这个完全不在任务内的画蛇添足的送死举动就完全是白痴,偷袭李云龙团部只不过死了十几个人,有损失但不大,但偷袭358团团部这个举动让特战队又损失几十个人,建制已被打残,要想重新训练恢复,谈何容易

你在电视剧开始还跟你的顶头上司说山崎君犯了指挥官不该有的错误,把自己当成了战神,轻敌冒进导致失败,还背了一篇孙子兵法,那小嘴叭叭的

怎么到你自己身上就完全没有吸取山崎大队的教训,开始重演山崎君的悲剧了呢?

user avatar

其实原因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作者没有军事知识罢了。要知道作者可是写出“诺门坎苏联T-34大军”的人。让他搞清楚旧日本陆军的人事制度实在太过分了。

山本按照设定是板垣征四郎的陆大同学,也就是陆大28期。留学德国,说明其哪怕不是军刀组(陆大前6名),名次也起码在前20名。旧日本陆军升迁的三大要素,出身,年份,名次,山本三者全占。要知道,29期的牟田口廉也37年升不了少将都嫌慢,也是间接导致其卢沟桥事变挑衅引发战争的原因。28期名次靠前的山本抗战中后期还是大佐,的确慢的耸人听闻。我怀疑,作者把陆军大学校等同于一般国家的普通军校,实际上我估计作者想的军校应该更接近于陆士,而不是陆大。陆大是给已经进入军队的年轻军官考的,不对外招生。毕业一般直接大尉,去参谋本部干一段时间课员升少佐后,优秀的去欧洲当驻外武官或留学,一般的去现地部队,升大佐都是转眼的事情,少将更是按部就班肯定有份的东西。作者估计是为了给故事增加时代感,就强行加了个和XXX是同学的设定,一笔带过也没有细想。如果他写世界大多数国家,这么做还没有问题。但是在以资历出身为天条的旧日本海陆军,这一设定就想当扎眼了。

山本作为28期,他的同期生里面,挑几个仕途不如意,或者不出名的人的说一下:

長嶺亀助,走的是航空兵路线,1934年升的少将,37年就退役了。

手塚省三,这位更惨,参谋本部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发配去学校当军训教官了,一直干闲职,1936年升的少将,随后被转预备役了。

井上乙彦,走的是工程兵路线,1933年还是升了少将,3月升同年8月就转了预备役。

平田健吉,走的炮兵路线,一直在炮兵部队和要塞,1936年升的少将。

原田熊吉,一直在中国干驻外武官,39年都当中将了。

就算站了皇道派,犯了严重政治错误的山下奉文也在1936年升了少将。当然,人家是军刀组,至于成为“马来之虎”,也因为在打英国的时候太跳+虐待战俘成了乙级战犯,那都是后话了。这一期比较活跃参与九一八的人,基本都在九一八后被升少将(比如板垣征四郎),普通的也基本都在七七事变前后升了少将。

顺带一提,剧中山本的上司,第一军军长筱冢义男是23期军刀组,但实际上他41年就调回国了,而剧中山本活跃的期间,更可能的上司是吉本贞一。而这位吉本是陆大28期,也就是.........山本的同窗同学,这就非常尴尬了。

事实如此,只能说作者历史水平太过于欠缺了。

user avatar

山本手下就100多人,有个联队长一级的军衔已经非常高了。

user avatar

大佐往上都是将军了,这军衔还低?

大佐一般是联队长级别的军官,手下二千到四千多人才合理。

山本的位置,少佐还差不多。

user avatar

泻药,因为山本能力非常差

作为陆军军官有几个基本能力是必须具备的,第一是识别敌方装备的能力。

至少在看到敌方重装备(比如坦克,装甲车等)的时候你得一眼看出武器型号(大致),这样才能正确研判敌方部署。比如红军明明是主力部队的99,你一眼看成二线部队的59,觉得对方主力没出现,所以不需要在意……然后你就会被暴打

这一点山本做的怎么样呢?非常糟糕。

在无遮无拦的大戈壁深处,在十几公里的宽正面上,飞扬的尘土席卷大地,上千辆T34型苏联坦克铺天盖地而来,坦克的履带毫不留情地碾碎了日本士兵的精神和肉体,把日本帝国狂妄的北进野心埋葬在风沙茫茫的蒙古大戈壁,是役,日军阵亡五万余人,苏军伤亡则不到三干人。

在诺门罕战役时,苏联根本就没开始列装T34,山本哪儿看来的上千辆t34?这最基本的陆军功夫,山本都没有。

第二,山本不知彼也就算了,还不知己。

作为一个军官,你不认识敌人装备也就算了,山本连自己部队有多少装备都不知道

山本一木看不起那些老朽的、头脑僵化的负责军械生产的官员们。看看他们给日本陆军装备了些什么武器,五发装弹的三八式步枪,每发射一发子弹还要动手拉枪栓退弹壳,轻机枪每个小队才一挺,火力太差了。军械官员们的理论是,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如装备自动火器将会加大作战成本,以单兵携带的弹药基数150发计算,用于单发射击的步枪也许能支持一天的作战,而用于连发的冲锋枪也许一个小时都顶不下来。如果只给一百万陆军装备冲锋枪,那么以现有的资源、生产力、运输能力及后勤保障系统要扩大十倍,这样的高成本战争,不是日本所能承受的。

先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除了美国广泛装备了半自动,其他国家基本都是以栓动步枪为主,真搞不懂山本在抱怨啥。

就说这一个小队一挺机枪?

这是日本小队的编织图:张大眼睛看清楚了,这不是3挺轻机枪吗

山本你连自己部队有多少挺机枪都不知道还跑出来指挥,是你疯了还是军部疯了?

最后,山本根本连基本的军事常识都欠奉,不说别的,你看他组建的编制是这样的:

身为现实主义者的山本一木虽自知人微言轻,无法改变日本陆军的装备,但用先进武器装备这支小小的,不足百人的特种部队的权力还是有的。特工队队员每人装备一枝德制希卖司MP38型冲锋枪,一枝德制20发装驳壳枪,每个战斗小组10人,装备两挺轻机枪,单兵火力是令人满意的。

每个战斗小组10个人两挺轻机枪,嗯……

山本,你看一眼图,你没发现那个拿着轻机枪的士兵旁边站着俩不拿步枪的人么?这俩人叫副射手,专门负责搬弹药备件。

山本你是让你的机枪手不带副射手所有东西都自己扛呢?还是副射手一边扛着东西还得背一把冲锋枪?还是说你一个战斗小组十个人里有4个不带武器?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就这个基本的军事知识都没有,知乎抓俩军迷可能都比他干的好的山本一木,凭什么能当上大佐?


更新:……你们真的不知道有个词叫指桑骂槐吗?

user avatar

纯属《亮剑》小说“狗带嚼子—瞎胡勒。”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效仿法德军制创建近代陆军,并随之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军事教育体系。在这套军事教育体系之下,陆军从日本少年(初中生)中择优录取招入陆军幼年学校,经过三年严格的军事教育,再从中择取优秀学员送入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经过联队实习后,方可报考陆军大学。最终,陆军大学毕业生中,也只有优等生才有机会进入陆军核心部门。这三个层级的每一次筛选,都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因此,日本陆军的军事教育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精英式教育。



通过幼年学校、士官学校、陆军大学的严格考试,并在这三级军事学校接受完整的军事教育,才能通往陆军高层,这就是日本陆军的精英教育体系。当然,成为陆军军官,不一定需要接受全部三个层级的军事教育,有些军官没有进入过幼年学校,而是从一般中学毕业后,直接考入士官学校或陆军其他学校,也有些军官没有接受过陆大的教育。但是,未接受幼年学校教育而直接进入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员,除非有显赫出身或资格较老,否则很难顺利晋升,毕业后通常在陆军系统内或多或少受到歧视。


西南战争前后,日本陆军主要从陆军士官学校选拔军官。陆军士官学校培养的是下级军官,学员如希望继续深造,只能选择出国留学,而能够获得公派留学机会者寥寥无几。因此,在日本国内成立一所教授及研究参谋业务的高等教育机构,既是为政者也是陆军士官学校学员的迫切需要。1882 年11 月,在时任参谋本部部长的山县有朋主导下,日本陆军创办了陆军大学,主要目的是培养运用近代战略战术的参谋人员。

根据陆大条例规定,陆军大学直属于参谋本部,职员及毕业生的人事安排皆由参谋本部调配。陆军大学的入学资格要远远严于陆军士官学校,报考学员必须为现役军人。中尉年龄须30 岁以下,少尉年龄须28 岁以下。在符合以上条件基础上,还须被所属部队长官认定为品行端正、勤奋努力、身体强健,并推荐成为候补学员,方具参考资格。陆军大学的入学考试更为严格,分为初审和再审两次。初审主要测试基础学识,通常要连考4 日,每日上下午都有考试,一共考10 科左右,每科都要考2—3 小时。表4 是具体的测试科目和测试时间,可直接反映出考试之难。再审以面试方式考验考生的人格、应对能力等综合素质。考生为应付初审考试的题目往往需要2—3 年的准备时间,即便能够通过第一关,也经常会于面试阶段落第。因此陆大的录取率常有不足一成的情况。

不过,一旦通过考试,便犹如鲤鱼跃龙门。陆大毕业生能够得到定期升级的保证,毕业后天皇亲授菊花奖章。作为对优等毕业生的特别奖励,陆大还设有完备的留学制度。凡毕业成绩在前十名者,毕业后可出国留学2—3 年。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陆军的高级将校、参谋本部的重要职务逐渐为陆大毕业生占据。


山本能留学德国必然是旧日军陆大毕业生前十名,1941年仅仅是陆军大佐?扯淡!按照陆军军官晋级年限(陆大毕业),1927年他就应该是陆军大佐,41年最低也是个少将。


参考板垣征四郎、牛岛满、东条英机等





1939 年7 月5 日,由于陆军首脑不顾外务省反对,强行推进日本与德意结盟,昭和天皇曾对时任陆军大臣的板垣征四郎抱怨“陆军走上不择手段、独断专行之路,正是陆军幼年学校教育的结果,是陆军采取德式教育的结果”。昭和天皇之言虽有推卸自身战争责任之嫌,但也看出了德式教育的问题与弊端


引自


《“精英误国”:近代日本陆军教育体系述评》

〔作者马晓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日本学者对旧日军晋级研究


進級ア 

進級制度の概要


 陸軍武官及び兵の進級については、憲法第10条の任免大権に基づいた勅令と達が定めていた。例えば「陸軍武官進級令」(昭和16年勅令197号)、陸軍大臣が職権をもって規定した「陸軍武官進級取扱規則」(昭和16年陸達10号)及び「陸軍兵進級規則」(昭和15年陸達63号)である

 「陸軍武官進級令」の前身は、1874(明治7)年の「陸軍武官進級条例」(布448号)であり、軍級の区別(将官、上長官/佐官、士官/尉官、下士、兵卒)、実役停年(各階級に最低限とどまるべき標準年数)、進級の要領などが定められた。また、同条例に基づき、「陸軍武官抜擢進級取扱規則」(明治19年省令乙108号)が出され、細部手続きが定められた。 1889(明治22)年にはこれらが廃止され、新たに「陸軍武官進級令」(勅令61号)と「陸軍武官進級取扱規則並武官考科表規則」(陸達76号)が定められた。以降、これらの対象は将官~下士となった。 


武官の進級の趣旨は、上級の官職に堪える人材を抜擢して、その官階を進めることにあるとされた。進級には実役停年を経ることが必要であった。また、尉官及び佐官では、隊附勤務(実兵の指揮運用)の経験も必要であった。「陸軍武官進級令」によれば、尉官から佐官に進級する際は尉官の階級にあるときに 3年以上、佐官から将官に進級するときには2年以上の隊附勤務がなければ、進級ができないこととされた。例えば、尉官から佐官へと最短で進級する場合、尉官である期間の 7年のうちの 3年以上、佐官である期間の 6年のうちの 2年以上を現場で勤務する必要があった


進級の方法には、抜擢進級と先任進級があった。抜擢進級とは、各階級毎に直近上位階級へ進級するため、当該階級において停年(最少限在任すべき期間)を定め、その範囲を超えた者から能力等を見極めた上、抜擢する方法をいう。これに対して先任進級とは、停年を超えた者から順番に進級させることをいう。1916(大正5)年以降は、制度上は抜擢進級のみとなったが、抜擢にふさわしい業績の見きわめが難しい少尉から中尉への進級などで先任進級的な運用が続いた


抜擢進級、先任進級以外に、「将校団進級」という制度もあった。将校団とは、所属が同じ将校たちの団結と親睦を図るために作られた組織であって、独立連大隊における将校と同相当官からなる。将校団進級とは、この将校団毎に抜擢を行うものである。

中・少尉の時期においては、部隊から部隊へという転任は稀であった。士官学校の区隊長、教導連隊の小隊長といった特殊な任務を別にすれば、一般部隊間での転任は極端な欠員ができた場合のほかは原則として行わなかった。このため停年名簿も中・少尉階級は連隊毎に区分され、これが徹底されていた。将校団進級という制度はこのようなことに起因している。 


大佐から少将への進級も、上旨という形式下、先任進級的であったが、大東亜戦争中に将官・将校のポストが急増したため、抜擢の思想による上旨で行われるようになった

少将から中将の進級も同様となった。大東亜戦争開戦後は、よほどの失敗がない限り、一定の期限が来れば比較的軽易に中将までは進級をした枢要ナル軍務ノ経歴ヲ有スル者ニシテ功績特ニ顕著ナル者」を親任する、との厳しい規定が終戦時まで続いた


 進級のいわば反対概念として、「途中排除」があった。これは予備役編入などを意味していた。一般的には、同期が 3階級になるべくまたがらないという方針があり、排除された。また、上級職に耐えられぬ者が排除される一方、現職に耐え得る者はできるだけ残された




 進級の実際  

将校の進級を決定する過程は次のようなものであった。進級対象者の上官(抜擢官)が、対象者の人格技能に基づき、抜擢進級候補者を定めて上申した。そして、抜擢官の上官(判定官)が、適否の判定、必要に応じて列序の変更又は加除訂正を行い、かつこれに自己直属の抜擢進級候補者を加え、さらに上級の判定官に上申した。最終判定官は陸軍大臣であった。大臣は現役中・少佐及び尉官については抜擢候補者決定名簿の列序に従って進級上裁を仰いだ(将官の進級は前述の通り上旨の形式をとった)。 ここで問うべきは、この進級決定過程で考科(表)がいかに活用されたかであろう。1889(明治22)年の段階では、「抜擢人名簿」に考科表の写を添えて判定官に進達することが定められていた

しかし 1917(大正6)年になると、抜擢名簿に考科表を添えるべき対象から現役将校が外されることになった。これは前述したように、将校においては考科表と抜擢名簿が、いわば建前と本音の関係になったことの帰結であると考えられる。 進級の結果を分析した先行研究によれば、陸軍士官学校の卒業席次は、将校の基礎的序列を形成していたものの、陸軍大学校(本科)を卒業したか否かが、その後の進級を決定する最大要因であった

陸大には中・少尉時代に所属長の推薦を得て受験・入校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た。陸大修了の有無とその成績が、少佐への抜擢進級の重要な要件であり、大尉進級時にも陸大修了者が優先抜擢する場合があった。こうして定まった少佐進級時の陸士同期生中の席次順位が、将官への席次になった。そして陸大出身者は実に 7割強が将官にまで昇進したといわれている。額田担中将は、進級対象者に対する抜擢においては、天保組(陸大卒)、無天組(陸大卒以外の者)を別々に抜擢した後、組み合わせていた、抜擢要員全部を並べて良く個人毎に比較しながら選考すべきと考えていたものの、これを果たせなかった、と回想している。この例からは、抜擢において天保組・無天保組を機械的に組み合わせる作業の検討はしたことがうかがわれる。 

その他の進級選考においては、原則として、正規将校の進級の次に少尉候補者の進級の選考を考慮し、幹部候補生等応召者は実力を勘案しつつ、幾分進級時期をずらした。ただし、陸大出身でない者が陸大卒の進級の遅い者より先に進級したり、少尉候補者や応召者が正規将校の進級の遅い者より先に進級することも当然あった

user avatar

人设写崩了呗

看了其他答案,还有把大佐当成大校的,那请问还有“上佐”这个军衔?

为了陪衬李云龙的身份,作者给他安排的朋友和对手,都是和李云龙同级别的。

李云龙身为独立团团长,他的对手总不能是个旅团长吧?那就安排个联队长(团)级大佐,看上去旗鼓相当。

日本的旅团长,一般是少将,资历深的是中将,比如凋落在黄土岭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阿部规秀虽然不是陆大毕业,但在德国的军校深造过,含金量更高。

那次阿部规秀太狂妄自大,只带了两个大队(营)1700人跑去八路军根据地腹地,被杨成武六个团打了埋伏。

如果真的整个旅团出动,晋察冀军区所有部队全上可能都吃不下。

而且旅团长是个高级指挥官,不可能像个莽夫似的,带领突击队跑去掏独立团的老巢。

如果真的有这种任务,了不起去个大队长(营长)中佐就足够看得起没有番号的独立团团长。

但这样就不好看了,团部被小鬼子的营长带突击队端了,有损李云龙的光辉形象。

然后李云龙发动“平安格勒战役”,调动了整个晋西北的日、国、共三方,就是为了杀死个中佐大队长(营级)?

有点搞笑哈,改成打死大佐联队长就差不多了,反正抗日战场上,日军战死的大佐多着呢。

要是写成围攻县城打死了日军少将旅团长,那就是了不起的战功了。李云龙已经领了王近山的韩略村伏击战,发动平安格勒战役又打死个旅团长,还不被八路军总部表彰,然后青云直上,马上提拔当旅长?牛皮吹爆了。

联队是战役的最基本单位,瓜岛战役最开始,日军就认为派个联队上岛就行了(上了临时几个联队编制的支队都认为是牛刀杀鸡),后来搞成添油战术,连王牌的第二师团都上去了,陆续参战3.6万人,死了1.9万人。

日本对联队的荣誉十分看重。

因为联队旗是天皇亲手授予的,如果被敌军缴获,联队的番号就会撤销。整个二战时期,盟军从未在战场上缴获日军联队旗,因为在绝望时有专人烧毁它,然后自杀。

作者写着写着,人设就写崩了。

楚云飞,黄埔五期学员。抗日战争期间就是一线的团长,结果和几上几下的李云龙同步升迁。

其实到了淮海战役时,黄埔五期、六期已经有很多军长、兵团司令了。

优秀的楚云飞还在当个苦哈哈的师长。

楚云飞作为李云龙一生的对手和知己,也受牵连?

楚云飞是阎锡山手下的仅有的几个黄埔生,又很得常凯申的赏识,到了台湾还能升为中将。要知道,到了台湾这个弹丸之地,黄埔的嫡系都不够安排了。

所以,楚云飞的人设也是写崩了。

再回来说下山本一木

山本的人设也是这样

重点在这里

前面吹嘘的太厉害:毕业于陆军大学,板垣征四郎的同学。

陆军大学校毕业生都有一个毕业徽章,那花纹模样挺像日本天宝年间的制钱,因此陆大毕业生又被称为“天宝钱组”,而非陆大毕业者就被称为“无天组”。

将军以下都是熬资历,能力强机遇好的可能快上一两年,运气不好的可能晚上一两年,和专业是否偏门没关系。那时候拚命扩军,膨胀了好几倍,非作战专业的技术军官照样升得很快。

“无天组”很难升为将军,当然到了后期陆大毕业生死得太多,人手不够只好滥竽充数了。

板垣征四郎在1937年就是师团长,1939年任中国派遣军参谋长(期间还担任过陆军大臣)。

这个级别相当高,在中国关内日军中排名前五。

山本一木陆军大学毕业,又有这么牛逼的同学,混到死还是个联队长级大佐,差得太远了,正常情况下也得是个中将师团长,再不济也是少将旅团长。

其实作者也有补救的办法:给山本一木安排个“皇道派”的身份。

“二•二六事件”之后,“皇道派”受打压,元气大伤,是属于日本陆军中穿小鞋、背黑锅专业户。

就连“马来之虎”山下奉文,很长时间都不受待见,如果不是夫人家背景深厚,本身能力很强,学历过硬的“军刀组”,可能都去预备役了。到了快终战时,又被撵去守菲律宾这个死地,还被上级坑了。

所以作者只要加上几句:“皇道派”山本一木受打压,曾经转为预备役,后来因为前线缺乏军官,重入现役,自然就比同学们晋升慢了几级。

但这样又降低了含金量,算不上日军的精英

所以坏就坏在那句“板垣征四郎的同学”

板垣征四郎生于1885年,1913年考入陆军大学28期,同时晋升大尉,1928年晋升大佐,1932年8月晋升少将

到此为止都是按部就班熬资历上位,到了1936年任中将师团长就稍微加快速度了,1938年任陆军大臣就是坐电梯了(但还是中将衔)

“平安格勒战役”是哪一年,小说没写明,但从规模上看,应该在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

这时板垣征四郎已经55岁了,山本一木作为同学,怎么的也该有50岁

报考陆军大学是有至少中尉军衔和28岁年龄以下限制的,同学间年龄不可能相差甚远

板垣征四郎正好卡着点,而三本一木不可能在20岁就是中尉

因为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就是大学毕业,毕业后从少尉开始熬资历

假如山本一木比板垣征四郎小五岁,上了陆大成为同学,那山本就是天才中的天才,或者是皇族

山本一木1913年就是中尉,但熬了快30年,50多岁了还是大佐,就真的是砸了陆大的招牌了

赶紧把板垣征四郎同学这个设定改了吧

《亮剑》这本书就是抗日爽文,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情节很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