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二战中,德国驱逐舰部队的表现为什么远远不如英美同行?

回答
德国驱逐舰部队:二战中为何步履蹒跚,难敌英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驱逐舰无疑是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灵活机动,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从为主力舰提供屏护,到反潜作战,再到独立的破交袭扰,无一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同盟国强大的海军阵容时,德国的驱逐舰部队却显得相对黯淡,其表现与英美同行相比,可谓是“望尘莫及”。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设计理念的“短板”与技术上的“先天不足”

战争初期,德国海军的设计理念就存在一些难以弥补的短板。他们过分侧重于建造大型、重型舰艇,例如俾斯麦级战列舰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试图以“巨舰大炮”的思路与皇家海军抗衡。在这种思路下,驱逐舰的角色似乎被边缘化了,没有被赋予足够的资源和重视。

更具体地说,德国驱逐舰的设计在几个关键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火力配置的局限性: 德国驱逐舰普遍装备的127毫米舰炮,虽然在某些方面性能不错,但其射程和弹药威力相较于英美同期的舰炮(如英国的4.7英寸和5.25英寸炮,美国的5英寸炮)存在一定劣势。这意味着在舰炮对射时,德国驱逐舰往往需要冒着更大的风险才能进入有效射击距离。
防空能力的薄弱: 随着战争的进行,空中威胁日益增大。而德国驱逐舰的防空武器配置相对落后,例如早期型号缺乏足够数量的高射速机关炮(如博福斯40毫米炮或厄利孔20毫米炮)和有效的防空火控系统。这使得它们在面对盟军强大的航空兵力时,生存能力大大降低。
续航能力和适航性: 德国驱逐舰的设计往往偏向于在北海等相对狭窄海域作战,因此在续航能力和远洋航行能力上,不如那些为了全球作战而设计的英美驱逐舰。在执行一些远程破交任务时,这种劣势尤为明显。
雷击能力的相对下降: 虽然驱逐舰以鱼雷攻击闻名,但德国驱逐舰在雷装方面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鱼雷的射程、速度和命中精度等方面,并没有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

二、生产能力的“杯水车薪”与数量上的“捉襟见肘”

战争的本质是工业能力的较量。在驱逐舰的生产规模上,德国与英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工业基础的差异: 英国和美国拥有更为庞大和成熟的造船工业体系,其生产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每当盟军损失一艘驱逐舰,他们都能以更快的速度进行补充,甚至实现数量上的飞跃。
资源分配的失衡: 德国将大部分资源和工业产能投入到建造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上,驱逐舰的生产优先级相对较低。这导致德国驱逐舰部队的数量始终无法与盟军抗衡。在战争后期,由于盟军的战略轰炸,德国的造船厂更是遭受重创,进一步限制了驱逐舰的生产。
部队损耗的加剧: 由于自身设计上的劣势和盟军空中及水面力量的优势,德国驱逐舰部队遭受了严重的损耗。每一次海上交锋,都意味着一批宝贵的舰只和训练有素的官兵的损失,而这种损失,德国海军很难得到及时的补充。

三、战术运用上的“顾此失彼”与战略目标的不匹配

德国海军在战术运用和战略目标上,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

潜艇优先的战略: 德国海军司令部对潜艇战寄予厚望,认为这是能够切断英国生命线的关键。因此,大量资源被投入到潜艇的研发和生产中,相对忽视了水面舰艇部队的建设,包括驱逐舰。
主力舰的使用困境: 德国海军试图复制英国皇家海军的模式,组建强大的水面舰队,但由于资源和工业能力的限制,这种尝试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困难。主力舰在战争中,往往因为缺乏足够数量的驱逐舰提供掩护和支援,以及盟军强大的空中力量的威胁,导致其出击的频率和效果都大打折扣。
缺乏有效的集中打击能力: 盟军海军,特别是英国皇家海军,拥有成熟的航母战斗群和驱逐舰编队配合模式。而德国海军,由于其主力舰数量有限,驱逐舰数量不足,缺乏有效的编队作战能力,无法形成强大的集中打击力量,更多的是零散的出击。
“雷达门”事件的影响: 德国海军在雷达技术研发上起步较晚,并且在战争初期未能有效装备和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舰艇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作战能力。而盟军,特别是英国,在雷达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使得他们在侦察、预警和作战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四、海军官兵的训练与士气问题

虽然德国海军士兵的素质普遍较高,但由于部队的长期作战压力、补给困难以及目睹盟军在数量和技术上的优势,部分官兵的士气在战争后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和与盟军舰队进行大规模编队对抗的机会,也限制了部分德国海军军官在指挥和战术运用上的成熟度。

总结:

总而言之,德国驱逐舰部队在二战中表现不佳,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设计理念的先天不足、工业生产能力的巨大差距、战略战术上的失误以及官兵训练和士气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它们就像一艘艘孤独的战船,在强大的盟军海军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难以与英美强大的驱逐舰部队分庭抗礼,最终未能在大洋的舞台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米凯勒 法比恩 的答案干货满满,但有些问题还是需要商酌一下。就是Z驱和空想莫加多尔这些的法鸡雷击舰对抗舰,甚至包括弗莱彻基林阳炎秋月这些大型化美驱日驱直接进行类比可能并不合适。

Z驱在设计时并没有空想级那样以大排水量换火力航速生存性等各方面性能的全面提升,以此彻底压倒传统驱逐舰的野心。相反,1934年型Z驱(Z1)就只打算搞一种标排1850的压线型传统驱逐舰。在实际建造过程中三德子也没有进一步提高性能的要求,之所以最后搞到标排2200+,满排3100+,纯粹是三德子自己手潮作出来的。

所以虽然排水量差不多,但是Z1和空想完全没什么可比性。无论是火力还是速度,空想碾压Z1跟碾压其他传统驱逐舰没啥区别。更别提更加先进的莫加多尔级了。

而且Z1以堂堂3000满排居然还有航海性能不足,稳定性差和甲板极其容易上浪的问题,这个就真没法替三德子辩解了。

1936型Z驱也没有跟空想对标的野心,就是解决一下Z1航海性能太差的问题,为此又放大了几百吨排水量,标准排水量达到了2500+,已经和空想级基本一致了。但1936型的配置仍然和1934型一致,基本上就是以2500吨标排达到了人家1500吨标排的战斗力。1936A型换150炮(这个炮和空想的138主炮实际口径一致,都是二德子的150炮发展来的)结果装上就变回1934型上浪洗甲板的德性了,迫不得已1936B又改回127炮。

三德子真正有资格和法鸡空想、莫加多尔这类“雷击舰对抗舰”对标的是计划中的“大西洋型驱逐舰”和“侦查巡洋舰”,即1938A型和1940型。1938A标排将近4000吨,1940更是超过了5800吨。显然一方面三德子对自己浪费吨位的天赋多少有些自觉,另一方面其基于袭击舰学派的技战术需求和基于轻巡洋舰学派的法鸡还是有很大差别。

三德子驱逐舰最大的瓶颈是心脏病。Z驱统一用6座锅炉7万马力,平均每座锅炉还不到12000马力,在1930S这就有点丢脸了。不说4座锅炉超10万马力的法鸡面条这样的嗑药货,就算是一直被鄙视的本子也能用3座锅炉发出52000马力,平均每座锅炉超过17000马力。实际上,Z驱的6锅炉配置是当时驱逐舰中锅炉数最多的,由此带来包括排水量超标,油耗过大,维护困难等一系列毛病。最麻烦的是积垢难以清理,运行一段时间后锅炉性能就会无法逆转地降低。最后三德子对自己的锅炉彻底绝望了,打算改成8台1万马力的柴油机了账(1942B型和1944型)。

技术缺陷导致三德子不得不使用更大的排水量才能达到和别国驱逐舰相当的战斗力。这个和其他国家放大排水量增强驱逐舰战斗力的路数并不是一回事。

三德子并不需要牛家那种1500吨级急造驱逐舰。近海雷击战德国人已经有了S艇和T艇,夜间炮战人牛家向来是轻巡带队,1500吨无非是更大一些的靶子,防空也没什么优势。从战场需求角度出发1500吨级驱逐舰在40年代已经落伍了。更多样化的装备,更大的航程和自持力需求,尤其是加强防空的紧迫性,都迫使驱逐舰必须走大型化道路。标排2000都不够用,战争末期驱逐舰标排普遍上探到接近3000的规格。最为坚持小型驱逐舰路线的面条开战没多久就发现自己的1500吨级驱逐舰以极快的速度损失,不得不开工建造大型化的金牌指挥官级。牛家自己在经历了标枪级和急造驱逐舰之后,最后也是靠战斗级和果敢级这些标排两三千吨的大驱扛把子。这属于一面鄙视美日两家的大型化驱逐舰,一面自己真香的典范。

如果允许雷德尔自己来选的话,他可能会选秋月级,再换上自家的128炮和FuMO63雷达。航程够大,防空火力够强,综合性能远远强于Z驱那堆废物。唯一不满意的可能是雷德尔还是想要36+的高航速。虽然连本子在战前都不再强调一定要这么高的航速了。但三德子么,袭击舰么,总想着靠航速甩牛牛吃灰去。三德子一直到战争末期的各种驱逐舰计划都仍然在强调大马力,高航速,也不看看自己的主机都是些啥烂货。

实际上袭击舰战略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毕竟玩袭击交通线这码子事情还是潜艇更专业一些。尤其在二战这种空中力量完全掌控制信息权的时代。三德子属于脑门儿一直没长醒。

应当说,相对于德国陆军在战前已经对自身力量建设和使用方式有了相当精确的想象,德国海军对于自身的战略、定位和需求始终是飘摇不定的。雷德尔们死抱着不放的袭击舰战略即使不考虑在航空时代的不可行性,其基于消耗战的战略思路和克劳塞维茨以来基于速决战的德国整体国家战略思路就是不兼容的。速决战的思路强调利用德国的地缘和动员优势,在敌国完成动员以前就打爆他们的狗头。要等牛家真动员起来,你三德子是打算跟牛家半个地球的殖民地拼消耗么?何况人还有个个头超级大的表弟。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说,除了潜艇之外,三德子真正需要的是一支能够速攻英国本土的特化型近海进攻型水面舰艇力量。三德子实际成军的武器系统中,最符合需求的是S艇——比一般鱼雷艇大能在近海(而非只能在近岸)活动,能威胁从DD到BB的一切战舰。最终S艇击沉36万吨舰艇,是三德子海军除潜艇以外最成功的军舰。三德子还需要大量的防空型驱逐舰为进攻英国的运输船队打伞,但从来没造出来过,德国运输船哪怕在自己港里都能被人家炸得鸡飞狗跳。三德子还需要对舰专精的海军航空兵,但戈林不干,而德空的对舰攻击效率一向烂得伤心。要海狮计划打起来,我倒是很想看看牛家BB大队会不会顶着斯图卡的炸弹对登陆场决死突击。恩,一定很壮观,能让BB党高潮上百年也说不定。三德子更需要能够绕着英伦三岛打游击,打击机场扯动英国空军兵力的航空母舰,不过他们把齐柏林号都造成了袭击舰,也是人材。

战略定位不清,所带来的必然是所建造的军舰也不适合实际需要,也缺乏配套的作战支援设备。德国驱逐舰的噩梦纳尔维克之战,Z驱的严重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她们其实已经完成了任务,支援了陆军登陆挪威,一起出战的大型舰艇都已经撤退了。Z驱之所以撤不了是因为她们没油了——6锅炉油耗太大,而三德子又没有合用的快速油船,临时征用的3艘油船又没有及时到位。然后没油没弹的Z驱就只好在原地干等,直到被厌战老太婆一个个打靶。

当然缺乏快速油船的也不止三德子一家,美帝也缺,最后搞到战列舰给小学生当油船,斯文扫地。

相反,德国鱼雷艇的近海雷击战打得这么有声有色,就和其完善的近海情报后勤支援体系有相当的关系。海岸雷达引导鱼雷艇截击,鱼雷艇全程保持隐蔽,利用海浪躲避雷达,闭灯开火,打完就跑。牛牛哪怕有雷达也吃过不少亏。后来中国鱼雷艇部队还是通过毛子这二道贩子学的这手。

因此,总结一下,三德子驱逐舰大型化跟别家原因不一样,属于自己手潮。再加上数量本来就少,战略定位模糊,支援兵力欠缺,德驱二战中表现相对一般也并不奇怪。

user avatar

前提大概不成立。我不认为KM的驱逐舰队表现不及RN的驱逐舰队,我也不认为其表现不及USN的驱逐舰队;退一步来说,至少应该强调没有任何统一认可的标准来支持这一结论。挪威战役中驱逐舰队表现合格,此后挪威沿岸和波罗的海的护航任务也至少中规中矩。43年12月28日行动(也就是battle of the bay of biscay,比斯开湾海战)或许是重大失败,但是仅仅2个月前10月23日的行动(也就是battle of sept-iles,七岛海战,以防有人不知日期只认名字)中舰队表现极佳。在最差的情况下,其牵制了相当一部分RN最好的驱逐舰队保持在本土,这对RM和IJN来说是有巨大意义的。

KM的“驱逐舰”中,“Zerstoerer”也就是我们所说的“Z驱/Z boat”是字面意义上对应的鱼雷艇驱逐舰(TorpedobootZerstoerer,Torpedo boat Destroyer),也就是非常大型的舰队驱逐舰;这些驱逐舰对应在盟军中就是法制的“contre-torpilleur(反雷击舰艇)”,或者英制的支援驱逐舰(部族级)。

后注:表达或有问题,细节见链接回答

“(Flotten)torpedoboot”,也就是我们所说的“T艇/T boat”是舰队鱼雷艇(Fleet Torpedo Boat),这些舰艇在条约规定下属于驱逐舰,Type 1939更是非常标准的小型驱逐舰。在盟军中,这些舰艇就是法制的“Torpilleur”。同期内英美海军没有与之对等的舰种,相似程度最高的是其常见的标准驱逐舰,有时候也叫做“Intermediate Destroyer”,也就是A到I级或者法拉哥特到本森级。

“Schnellboot”,也就是所谓的“E艇/E boat(严格意义上称S艇,E艇来源于“enemy”boat,意为敌快艇)”,这些舰艇在不属于间战/二战标准下的驱逐舰,而类似于早期鱼雷艇驱逐舰(1890s)概念下的高速短航程鱼雷舰艇,1893年第一批驱逐舰/大型舰队鱼雷艇就是围绕着在海峡内使用高速小型鱼雷舰艇设计的,而最终E艇也在海峡中与英军进行了4年的拉锯战。这些舰艇在盟军中对应的就是美制PT艇或者英制ML/MCL/MTB/MGB,尽管体积上往往更大。

“(Flotten)begleiter”,也就是我们所说的“F艇/F boat”,是舰队护航舰,这些舰艇在条约下不属于驱逐舰,但是执行驱逐舰的部分护航职能,尽管无法真正进入远海为战斗舰队护航。这些舰艇在盟军中对应的是英制Sloop(黑天鹅级GPS之前的Sloop)或者轻护舰(Corvette),在法军中称为“Escorteur Torpilleur”;战争中期开始的美制驱逐护航舰(Destroyer Escort)或者英制护卫舰(Frigate)体积与之相较更大。另一个与之在吨位(和定位上)类似的是护航驱逐舰(Escort Destroyer),也就是千吨级的小型驱逐舰Hunt Class,后者在RN内被称为快速护航舰(Fast Escort),尽管其有比F艇强大得多的火力。

与美制驱逐舰相比,其比较并不公平。自弗莱彻起,美制驱逐舰有最充裕的厄利空供应和战争中最好的的主武器美制5in高平炮。尽管其存在重心过高,反潜火力持续性不佳(以RN ASW驱逐舰为标准)等等细节问题,在英制1942驱逐舰(战场级)用英制4.5寸实现了类似能力之前,没有任何驱逐舰有机会在技术性能上与之对比。在此不表。

而与RN相比。M1936开始的Z驱与大型RN驱逐舰(J/K/N)相比没有明显弱点。部族级或者L/M级或许在对射中占据上风(严格意义上部族可以对大多数战争中期前的驱逐舰在投射量上占上风),但是其本身鱼雷武装无法发射8发的齐射组。而L/M的4.7in炮塔复杂程度则限制了其产量和使用(当然仍然高于Z驱的1936A和B的加和)。E艇表现极其出众,这一点无需多说。E艇可能是战争中最好的小型打击舰艇。在性价比上或许无法和英美苏略小的快艇对比,但是性能极佳,而且整体上进入大规模行动状态的时间早于对手2年左右,在海峡南岸法国港口沦陷后就开始于MTB/MGB拉锯。

要说问题的话,不能完全认可的是Z驱本身大型化的路线。KM(IJN和RM亦同)缺少一款中间型的多功能中型驱逐舰。相比起巨大的Z驱/特驱/JKN之流,间战标准驱逐舰和日后略大的战时紧急计划驱逐舰可能是战争中最好的多功能驱逐舰。其舰桥两翼携带2座防空武器,烟囱后方可携带探照灯和2座轻型防空武器,也可以携带单发火炮发射照明弹;鱼雷发射器间平台上可以携带1较大的防空武器(比如四联装砰砰和双联装博福斯)。战争后期开始在主桅上携带对空预警雷达。

KM本身事实上在用T艇执行这一任务。部分是因为包括晚期T艇在内,其火炮火力仍然相对匮乏(尤其是首向),部分是因为其多功能性的不足。但是即便如此,装备了舰体声呐,多功能雷达的T艇在战争中期大规模入役后(具体来说,Type 1939)仍然成功接替里 Z艇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当安装4炮2组鱼雷发射器时,除了最大的火炮驱逐舰(Contre-torpilleur和部族),大型舰队驱逐舰(J/K/N/L/M;特驱)对战时紧急驱逐舰火力优势并不够大(5/6炮 4.7in/5in 对 4炮 4in/4.5in/4.7in)。而其本身携带有足够发动有效打击的重型鱼雷齐射(最大者I级达到2*5=10发21in),可以借助较小的轮廓,高航速和更加优秀的机动性发动袭击。当携带ASW武装时,即便不考虑Limbo等更先进的对潜武器,其也可以拆卸1门火炮以携带最大120发深弹,其中63发重型(标准RN配置是最大70深弹,从40发提高上来,USN更低),在ASDIC引导下发射每次14发齐射。当携带扫雷武装时,拆卸一门火炮,而装载TSDS。当携带布雷武装时,拆卸1-2门火炮换装对空武器/布雷轨道,携带30枚水雷。

这就是最早的舰艇插插乐之一。鱼雷发射器和AA火炮,TSDS与主炮等等的调换设计确保了舰艇本身可以执行各种职能。当某一个特定任务下的舰艇出现损失以后,舰队可以在极短(最低2天)的时间内快速改装另一艘类似的舰艇来执行这一任务;而当需求结束之后再将舰艇转移到其他战线上。这些舰艇在战争前三年中紧急战时紧急计划就订购了112艘,本身需要的操作人员也很少,是护航舰和舰队舰艇之间极佳的妥协。她们或许拯救不了IJN后期彻底崩溃的运输系统,也不能打通西西里岛利比亚的航路,但是对在北海东岸和西波罗的海维系运输/潜艇拒止KM而言是非常合适的舰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驱逐舰部队:二战中为何步履蹒跚,难敌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驱逐舰无疑是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灵活机动,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从为主力舰提供屏护,到反潜作战,再到独立的破交袭扰,无一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同盟国强大的海军阵容时,德国的驱逐舰部队却显得相对黯淡,其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伦理等多方面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驱逐德裔居民的方式来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和国际认知差异: 苏联驱逐德裔: 苏联在二战后驱逐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是在一个被认为是“胜利者对.............
  • 回答
    二战中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其政府或军队向德国投降后,德国方面对这些投降德军士兵的处理方式,会根据具体情况、投降的背景、士兵的国籍、以及当时德国的政策和目标而有很大的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统一流程,而是涉及政治、军事和人道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二战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德国军队占.............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德战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残酷、血腥、充满仇恨。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或许会发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暖心”故事,尽管它们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鲜为人知。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发生在战争后期,当苏联军队即将解放被纳粹占领的东欧国家时。彼时,许多在德国统治下生活.............
  • 回答
    说到德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命运,用“悲剧”二字形容,真是一点也不为过。这并非是夸大其词,而是历史的残酷写照。从辉煌的开端到凄凉的落幕,德国海军的历程充满了雄心壮志、战略失误,最终导向了毁灭。要讲清楚这份悲剧,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脉络。一战:日德兰海战——胜利的黄昏一战爆发前,德国海军风头正劲。.............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都大力发展了潜艇部队,并将其作为海军的重要战略力量。然而,从整体战绩和战略影响来看,日本潜艇的表现确实不如德国潜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技术、战术、战略运用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潜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来看,德国潜艇(U艇)普遍更具优势。 性能更优越: 德.............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面对严苛的《凡尔赛条约》限制,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储备并在二战中投入使用,这绝非偶然,而是其深厚的工业基础、独特的国家战略以及国民性的共同作用结果。这其中牵涉到一系列精妙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一、历史的沉重枷锁与战略的回应一战的失败对德国来说是毁灭性的,不.............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的战斗机设计确实没有普遍采用后来的主流设计元素,例如无背机身(也称为无尾翼或全动平尾)和水滴式座舱。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原因,可以从技术发展、设计理念、实战需求以及德国航空工业的特点来剖析。1. 技术发展的时机与成熟度: 无背机身(AllMoving Tailplanes): 这是后来.............
  • 回答
    MP40冲锋枪,这把在二战硝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武器,至今仍被许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它之所以能在众多冲锋枪中脱颖而出,成为德军的标志性装备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其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对于“现代”轻型自动武器的许多前瞻性思考和务实的设计。首先,我们得谈谈它的易用性和可靠性。相较于一些早期冲锋枪为了追求火力.............
  • 回答
    1933年,我是柏林郊区一个打零工的工人,名字叫卡尔。我的肺里总是喘着煤尘,肚子里常年填不满,一家老小挤在潮湿的地下室里,靠着微薄的工钱勉强度日。那天,希特勒在广播里嘶哑的演讲,就像我身体里一种莫名的亢奋剂,又像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惧。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日子已经够艰难的了,再糟糕又能坏到哪.............
  • 回答
    军国主义的阴影并非仅笼罩在二战时期的德日两国,历史的长河中,它的身影也曾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以各种面貌展现其侵蚀人心的力量。在近代早期,奥斯曼帝国就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军事扩张倾向。虽然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军事力量在其维持和扩展版图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苏丹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依仗.............
  • 回答
    芬兰在苏芬战争(19391940)中确实遭受了重创,失去了约10%的领土,这其中包括芬兰湾的战略要地和维堡等重要城市。之后,芬兰确实在德国的默许和支持下,参与了对苏联的“继续战争”(19411944)。很多人会问,二战后,芬兰是否收回了那片失去的土地?答案是,没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这段.............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在讨论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战略错误时,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都会指向入侵苏联(代号巴巴罗萨行动)。这不仅仅是他们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而是可以说,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走向,并为第三帝国的覆灭埋下了最致命的种子。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巴巴罗萨行动如此灾难性,以及它包含了哪些层面的错误。1.............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要说二战中英美炮兵在某些方面是德苏不可比拟的,那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并非否定德苏炮兵的强大之处,而是指出英美在特定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得说说炮兵的战术思想和协同作战的精细程度。英美的炮兵,尤其是在战争后期,非常强调火力支援的精确性、及时性和伴随性。他们的战术思想是:炮兵要像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国家战略的考量,而且角度也相当独特。很多人觉得美国之所以“没”在二战时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太弱了,而现在中国强大了,美国反而觉得“麻烦”了。但事实远非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背景和当时的世界格局首先,我们得回到二战那个年代。中国那时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