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的MP40冲锋枪在二战冲锋枪中有什么突出的优点?

回答
MP40冲锋枪,这把在二战硝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武器,至今仍被许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它之所以能在众多冲锋枪中脱颖而出,成为德军的标志性装备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其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对于“现代”轻型自动武器的许多前瞻性思考和务实的设计。

首先,我们得谈谈它的易用性和可靠性。相较于一些早期冲锋枪为了追求火力密度而设计的复杂结构,MP40在操作上显得格外简单明了。它采用自由枪机原理,结构精简,零件数量不多,这使得士兵能够快速上手,并且在战场环境下,即便遇到一些小问题,也相对容易进行排除。更重要的是,它的制造公差控制得相对较好,并且使用了大量的冲压件和焊接技术,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时间,也使得其在各种严苛的战场条件下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不容易卡壳或者出现其他故障。在泥泞、寒冷或高温的环境下,士兵们更需要一把能信赖的武器,而MP40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

其次,MP40在人机工程学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虽然它的外观看起来朴实无华,但许多细节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士兵的使用体验。它的握把设计符合人体工学,握持感舒适,方便进行精确瞄准和控制后坐力。最值得一提的是它那独特的折叠枪托。这个设计可谓是神来之笔。在狭窄的坦克、战车内部,或者在进行近距离格斗时,折叠枪托可以大大减小武器的体积,方便携带和机动。而在需要精确射击时,展开的枪托又能提供良好的支撑,提高射击稳定性。这种“一枪多用”的设计,让MP40在城市作战、伏击战等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展现出极高的适应性。

第三点,不得不提的是MP40在成本效益和大规模生产上的优势。二战期间,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资源和人力也面临巨大压力。MP40大量采用冲压钢板和焊接工艺,代替了传统上较为耗时耗材的铣削加工,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单位成本。这意味着德国可以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为前线部队装备大量高质量的冲锋枪,从而在数量上形成优势,弥补一些其他方面的不足。这种面向实战和生产效率的设计理念,在当时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

当然,MP40并非完美无缺。它的弹匣虽然方便更换,但一次只能装32发子弹,在面对数量占优的敌人时,弹药的持续性就显得有些不足。而且,它的有效射程相对有限,在远距离的交火中,它并不能发挥出太大作用,更适合近距离的压制火力。

但总的来说,MP40的突出优点在于它在结构可靠性、人机工程学设计以及成本效益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平衡的结合点。它不是最强大或火力最猛的冲锋枪,但它是一把“好用、可靠、易于生产”的武器,能够很好地满足德军在二战中对班组火力支援的需求,尤其是在欧洲战场的巷战和近距离战斗中,它的表现尤为出色。可以说,MP40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务实的设计理念和对战场实际需求的深刻理解,这让它在众多武器设计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代经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MP38/MP40的部分特征对冲锋枪的发展有开创性影响——至少是在大量生产并实战的冲锋枪中最早拥有这些特征的。

首先按今天的说法来形容,MP38/MP40的自动机采用了“恒定后坐”原理。MP38/MP40的枪机短小而预留行程长,复进簧封闭在伸缩结构的筒状击针组中。在枪机后坐时,击针筒收缩,其内部的空气产生了近似气体弹簧的缓冲效果,使得MP38/MP40枪机并不直接撞击机匣尾部,缓解了后坐峰值。因此MP38/MP40至今仍然是射击后坐感最轻柔的9mm冲锋枪之一,即使单手射击也不会感到明显震动(当然前提是得举得动)。

因而一些人单纯从射击对比测试中MP40平庸的命中成绩推断MP40的后坐抖动大,是非常不正确且缺乏严谨的。干扰实际点射精度的远不止后坐力,瞄具、折叠枪托等诸多因素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MP40也是最早采用冲压制造工艺的轻武器之一。20世纪初期德国在自行车零件和玩具等轻制造行业中积累了冲压工艺的成熟经验,并率先应用于了轻武器领域提高生产效率。在与MP38基本相同的结构原理下,MP40以冲压零件代替了主要的铣削零件,使得产量几何倍的提高。在波兰战役时期全德军只有几千支MP38,勉强装备于坦克和装甲侦察车部队,及一部分伞兵;而转年后开始投入服役的MP40已经可以迅速扩散到步兵编制中,每个步枪排有4-6支。

而到了战争中后期,以冲压零件为主已经成为各阵营新冲锋枪设计的基本概念。


有的回答认为MP40的设计思路是“能够连续射击的步枪”,而事实恰恰相反。一战和间战时期的冲锋枪设计确实基本倾向于两种方向:“兼顾速射功能的卡宾枪”和“手枪口径的轻机枪”,因而这些设计都多少带有步枪或机枪的特征。而MP38/MP40不但外观上布局构型与这两者都大相径庭,其最初的功能定位实际上也独树一帜:是一种装甲车组防卫武器,顺便兼顾作便携式的伞兵突击武器。


MP38在设计之初优先考虑的就不是精确的抵肩瞄准射击,而是在狭窄的空间里(车内)通过概略瞄准急促射击。因此也就有了独特的构型——没有笨重的步枪式枪托、底座、护木和冗长的枪管,也没有机枪式的大容量供弹具和枪管隔热罩,取而代之的则是紧凑的折叠式枪托、简洁的塑料底座、兼作前握把控制后坐的弹匣井、易于贴身射击的手枪式独立握把,以及枪口下方的一个便于固定在射击孔或侦察车装甲上沿外侧的挂钩。当然还有所采用的非常有利于全自动射击的后坐缓冲系统和便于修正目标的适中射速。

而且意料之外的就是这一款“坦克射孔枪”在经过伞兵和侦察部队使用后得到了非常积极的评价——因为精确射击的角色本来就可以由步枪来担任,至于长时间压制的持续射击,机枪本身又可以做得更好。而在30/40年代的战场上步兵最需要的则是一种既可以在近距离快速概略射击,又能够灵活突击的武器,以弥补低射速步枪的短板。MP38的基本特征则相对最大化符合这一用途,而其折叠设计带来的携行性也得到一线和二线人员的同时欢迎,因而促成了MP40的简化量产。


可以说在42、43年之前,MP40属于当之无愧的先进设计。但时也如同题主部分所说,MP40也远非完美,存在一些自身的问题和缺点。被战争后期和战后的同类设计传承并超越也就并不奇怪。

比如MP40使用的弹匣依然是双排单进设计,无论是压弹还是供弹都存在困难。而且短小的弹匣井很容易误导射手将弹匣直接作为前握把使用,进一步的影响供弹可靠性。旧弹匣的簧力也有出现下降的情况,在装填25-28发表现更稳定。

虽然折叠后比较紧凑,但枪托展开的MP40长度却不亚于今天的卡宾枪,而枪管只有10寸。原因一方面在于为了满足枪机完成“恒定后坐”的而导致机匣过于冗长,而一方面也在于握把与扳机的位置位于机匣的最尾部。实际上即使是同期的武器设计,一样有将握把位置提前,将机匣的一部分纳入length of pull以缩短全枪长度的典型。

MP40单薄的下折式枪托虽然折叠后轮廓平整,但是在抵肩时显然不如其他枪托设计牢固。苏联曾经在AKS-47和AKMS上效仿过相同设计,但从AKS-74开始改为更流行的侧折托。

同时,MP40的结构仍然不够简洁,虽然冲压生产的工时显著缩短,但成本却并不见得亚于MP38(60 vs 57帝国马克)。与此同时以钢结构为主的MP40空重也接近4kg,大于PPSh的空重(3.67kg)——当然,比汤姆森(4.5kg)还是轻多了。

Erma兵工厂后续也不是完全没有过对MP38/MP40的改进或替换计划,包括过于昂贵的MP38(L)和过于粗糙的EMP44,当然两种比较极端的设计没有得到陆军的接受。待到了44年10月之后由元首正式命名定型的Stg44突击步枪已经被决定在步兵编制中取代其他步枪和冲锋枪,这时再研制新的冲锋枪已经意义不大了。



不过,有答案提到的保险问题,主要发生在早期MP38上。由于当时普遍对开膛待击武器的安全认识不足,想当然地认为需要前冲击发的枪机在闭膛状态下就是绝对安全的,因此没有设置专门的保险。但是这样带来了拉机柄被意外钩挂或枪机震动反跳等原因产生的走火隐患。这个问题在MP40上通过在机匣上开槽挂住拉机柄的方式得到解决,而且操作方便简单,非常适合右撇子射手。已有的MP38也都经过改造添加了同样的保险,定型为MP38/40。

实际上司登由于保险简陋也遇到几乎同样的闭膛走火问题,只有个别型号通过与MP40类似的机匣开槽方式予以解决。


MP40的理论射速在500RPM±,对于自动武器来说并不算非常低,足够完成较为密集的点射或覆盖一定范围的扫射。视具体战术环境和武器用途而论,理论射速低并一定不代表战斗射速低。另外理论射速低也使射手更容易在全自动下控制射击出单发,因此也没有设置扳机半自动功能的必要,也算回答了题主的一个疑问。

再至于说MP40因为弹匣容量“在东线被PPSh疯狂揍”也属于过分夸大的说法。不可否认大容量的弹鼓确实具有战术优势(不然Erma也不会研制MP40/I的双弹匣以尝试应对),但是弹鼓的缺点也和优点一样明显。在PPS战胜PPSh-2赢得42年新冲锋枪选型以后,苏联人自己已经选择以只能使用35发弹匣的PPS43替换PPSh41,逐渐放弃了71发弹鼓的使用。关于这个话题的深入讨论可以参考一个Ian的视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MP40冲锋枪,这把在二战硝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武器,至今仍被许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它之所以能在众多冲锋枪中脱颖而出,成为德军的标志性装备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其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对于“现代”轻型自动武器的许多前瞻性思考和务实的设计。首先,我们得谈谈它的易用性和可靠性。相较于一些早期冲锋枪为了追求火力.............
  • 回答
    德国拥有众多在环境工程领域享有盛誉的大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研究机会。要说哪个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最好”,这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因为“最好”取决于你关注的侧重点,例如研究方向、学术声誉、地理位置、行业联系、实习机会、国际化程度以及个人偏好等。然而,从综合实力、学术声誉、研究成果以及毕业生就业前.............
  • 回答
    关于英飞凌(Infineon Technologies)是否愿为中国供应芯片,以及这是否构成对美国“芯片封锁”的突破,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点。英飞凌的表态:核心知识产权在德国,愿为中国供应芯片英飞凌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其业务范围涵盖汽车、工业、消费电子和安全等多个领域。关于“核心知识产权.............
  • 回答
    德国高速公路(Autobahn)一直以其“不限速”的传说闻名于世,但事实远比这复杂和有趣。要详细了解德国高速公路的不限速情况,我们得深入一些细节,剥开那些被过度简化或误解的表象。首先要明确的是,德国高速公路并非“完全”不限速。虽然确实存在一段约占总长度一半的“建议速度”路段,理论上可以开到你车能达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德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核心的政治结构和权力运作模式,尤其是在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时期。很多人直观地认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既然宰相由皇帝任命,理应是皇帝的“执行官”,怎么还会“限制”皇帝的权力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任命”与“被任命”能概括。我们得先理清.............
  • 回答
    德国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包括大屠杀在内,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得到一部分甚至相当多德国人的默许甚至支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议题。这并非是所有德国人都丧失了良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当时德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是如何被卷入或.............
  • 回答
    德国的土耳其裔群体,规模庞大且根深蒂固,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们与土耳其之间关系及其潜在影响的关注。其中,“策反”一词,虽然带有负面色彩,但也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现实:在民族、国家和政治认同交织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试图影响或争取在其他国家生活的本民族群体。要深入探讨德国土耳其裔是否会被土耳其“.............
  • 回答
    德国足球甲级联赛(德甲)的球市火爆,经济实力雄厚,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近年来不少球迷和评论员却觉得德甲的整体水平相比英超、西甲等联赛似乎有些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的迹象。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一个复杂的多维度问题,并非简单几句话就能概括。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下:一、 过度的“稳定性.............
  • 回答
    德国将军们效忠希特勒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因素。这其中交织着个人野心、国家主义热情、对凡尔赛条约的怨恨、对共产党主义的恐惧、对军团荣誉的追求,以及对希特勒个人魅力的迷信等等。首先,要理解当时德国的政治和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给德国留下了深刻的创伤。战败后的《凡.............
  • 回答
    德国的教科书,在讲述两次世界大战时,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责任。它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民族反思与和解的载体。因此,在内容的选择、叙述的角度以及情感的把握上,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力求呈现一个全面、深刻且充满警示意义的历史画面。一、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定性与反思:从“意外”到“共同责任”早期的德国教科书.............
  • 回答
    德国哲学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确实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和关联,绝非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历史、思想与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深入探讨这一点,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几个关键的哲学流派及其核心观点,并考察这些观点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被解读、被应用,乃至被扭曲。首先,我们要谈到德国唯心主义,尤其是黑格尔的思想.............
  • 回答
    德国的帝国议会(Reichstag)之所以不叫做联邦议会(Bundestag),并且带有“帝国”二字,这背后牵涉到德国近代历史上一段复杂而关键的演变过程,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国(Deutsches Kaiserreich)独特的政治体制。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语境的传承与演变:.............
  • 回答
    关于德国男女混合桑拿的体验,这绝对是一种非常独特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现象。想把这种感受说清楚,确实需要抛开那些教科书式的描述,用更贴近生活、更真实的语言来展现。首先,得明白一点,在德国,桑拿(Sauna)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深入人心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很多人放松身心、社交、甚至进行一种“净化”仪式.............
  • 回答
    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是一场历史性的悲剧,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这场屠杀的罪魁祸首是纳粹德国及其领导人希特勒,目标是系统性地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根据纳粹的意识形态,犹太人被视为劣等民族,是德国社会和世界的威胁,因此必须被清除。在二战结束后,犹太人作为一个饱受迫害和流离失所的民族,迫切需要一个安全的家.............
  • 回答
    在古典音乐界,说到指挥家的摇篮,古斯塔夫·马勒的名字总是绕不开。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古斯塔夫·马勒指挥比赛”(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Competition),毫无疑问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具份量、最受瞩目的青年指挥家赛事之一。要评价它的水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
  • 回答
    提到德国的地域矛盾,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说它“厉害”吧,也不是那种天天剑拔弩张、非要闹翻的程度,更多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提及和感受到的微妙张力。这种矛盾,与其说是尖锐的对立,不如说是文化、经济、历史遗留问题在地理上的集中体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梗”和“刻板印象”,让德国.............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这艘曾经令人生畏的德国海军巨舰,如果放在今天来衡量,其地位和影响力与当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它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套用现代军事装备等级去标注的“级别”,而更像是一个历史符号和工程壮举的集合体。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1. 作为一艘战列舰,它在现代海军中的定位是什么?坦白说,俾.............
  • 回答
    德国的养猪技术模式,在许多方面堪称世界领先,其成熟度毋庸置疑。要讨论其是否适合在中国复制,以及为何推广受阻,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德国模式的精髓,并将其置于中国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进行考量。德国养猪技术模式的成熟之处德国的养猪业,尤其是其现代化猪场,代表了集约化、高效化和环保化的发展方向。其成熟度主要体现在.............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