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的教科书是怎样向后人介绍世界大战的?

回答
德国的教科书,在讲述两次世界大战时,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责任。它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民族反思与和解的载体。因此,在内容的选择、叙述的角度以及情感的把握上,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力求呈现一个全面、深刻且充满警示意义的历史画面。

一、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定性与反思:从“意外”到“共同责任”

早期的德国教科书,在描述一战时,往往强调奥匈帝国皇储萨拉热窝遇刺是战争的导火索,并将其描绘成一个“各国因复杂的同盟体系和民族主义情绪而陷入的意外”的过程。这种叙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德国在战争爆发初期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德国社会对战争责任的自我审视,教科书的内容也在不断演进。如今的德国教科书,对于一战的定性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们不再将战争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事件或国家,而是更加强调战争的多重根源。这包括:

帝国主义的竞争与扩张: 教科书会详细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之间围绕殖民地、市场和势力范围的激烈争夺。德国作为新兴的工业强国,其对外扩张的野心和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被明确地提及。
军国主义的抬头与影响: 德国国内强大的军部势力,其对政治决策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军事思想在社会各层面渗透的现象,都会被深入剖析。教科书会展示军备竞赛如何加剧了各国之间的不信任和紧张关系。
民族主义的狂热与煽动: 各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民族荣耀”的极端追求,以及媒体和政治家如何利用这些情绪来煽动战争,都是教科书重点阐述的内容。
外交的失败与误判: 在战争爆发前的关键时刻,各国领导人未能通过有效的和平谈判解决危机,反而采取了升级局势的策略,这种外交上的失误和战略上的误判,也被认为是导致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

在描述战争进程时,教科书会客观地呈现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以及给各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它们会引用士兵的日记、家书,展示战争的血腥场面和经济的崩溃,让学生深刻理解战争的非人道性。

更重要的是,德国教科书会引导学生思考“共同责任”的理念。它们会指出,虽然德国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其他参战国也同样有其历史责任。这种叙述方式,旨在打破简单的“罪魁祸首论”,促使学生以更辩证、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历史,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维护和平的共同义务。

二、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叙述:纳粹罪行是核心,民族耻辱是底色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纳粹德国的罪行,德国的教科书则采取了更加直接、批判和沉痛的态度。这部分内容是德国历史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核心是揭露纳粹政权的邪恶本质和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

教科书会系统地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纳粹主义的兴起与意识形态: 教科书会详细解释纳粹党如何利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困境、政治动荡以及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来宣传其极端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希特勒的崛起,其煽动性的演讲和对权力的攫取过程,都会被细致地描绘。
种族灭绝的核心——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 这是德国教科书中最具分量也是最令人心痛的部分。教科书会用大量史实、照片、幸存者证词和历史文献,详尽地介绍纳粹如何系统性地剥夺犹太人的权利、将其隔离、驱逐,最终在集中营和灭绝营中进行了有组织的大规模屠杀。教科书会强调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是无法辩解和原谅的罪行。它会解释纳粹如何利用宣传机器妖魔化犹太人,剥夺其人性,为灭绝行动铺平道路。
战争的爆发与侵略: 教科书会清晰地指出,德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基于纳粹侵略性外交政策和扩张主义野心的战争。从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到入侵波兰,再到对苏联的进攻,这些侵略行为被明确地定义为对国际法的严重违反和对主权国家的侵犯。
战争的全面性与破坏性: 教科书会展示二战的巨大规模,以及其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无论是战场上的残酷厮杀,还是后方的轰炸、饥饿和流离失所,都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呈现。
“德国的罪责”与“历史记忆”: 教科书会旗帜鲜明地指出,作为发动战争的责任方,德国对二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不仅仅是法律上的,更是道德上的。教科书会反复强调“永不忘记”的原则,并将对纳粹罪行的反思作为德国国家认同和教育的基石。
反思与道歉: 教科书会介绍德国战后历届政府就纳粹罪行所表达的歉意和进行的赔偿。这些行动被视为德国重塑国家形象、重建国际信任的重要一步。
纪念与教育: 教科书会提及德国各地设立的纪念碑、博物馆和教育项目,这些都是为了让后代铭记历史,避免重蹈覆辙。学生会被鼓励去参观这些地方,并参与相关的讨论。
警惕危险思想的死灰复燃: 教科书会告诫学生,要时刻警惕纳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的任何形式的复苏。它们会分析导致这些思想得以传播的社会土壤,并教导学生如何辨别和抵制这些危险的意识形态。

三、 叙述方式与情感引导:

德国教科书在讲述世界大战时,其叙述方式也极具匠心:

客观与情感并存: 虽然力求客观地呈现史实,但教科书并不回避情感的表达。在描述犹太人大屠杀时,会流露出深深的悲痛和谴责;在讲述战争的残酷时,会引发学生的同情和反思。但这种情感表达,是建立在对史实充分呈现的基础上,而不是煽情或简单的道德说教。
问题导向与互动性: 教科书常常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后果以及对当下的启示。例如:“为什么和平会如此脆弱?”“我们今天应该如何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这些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中来,形成自己的见解。
多角度呈现: 除了官方的历史叙述,教科书也会引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视角,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经历,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
避免“受害者叙事”的过度强调: 虽然德国人民在战争中也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例如盟军的轰炸),但教科书的重点会放在德国作为侵略方和罪恶实施者的责任上,避免将德国描绘成单纯的受害者,从而稀释了对纳粹罪行的批判。

总而言之,德国的教科书在介绍世界大战时,展现了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民族劣根性的鞭挞,以及对未来和平的坚定承诺。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的教育体系努力确保后人能够从那段黑暗的历史中汲取教训,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并为建设一个更加和平、公正的世界做出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巴伐利亚某村高中在读。

看了其他回答,发现很多人觉得德国人都有着“洗白论”(认为德国人推卸个体责任),于是我打算尝试着客观的讲讲关于德国人对于二战的看法。

首先是学校怎么教

先说说教科书的基本情况。(各个联邦州有不同的教科书,这里以偏概全,用巴伐利亚的代表一下德国)德国的教科书从文到理感觉都是写给专业人员的,并不是学生,内容比较多而且句子结构还有用词都很复杂,可能是我的德语水平不够让我有这种感觉,但是很多母语者同学也这么认为。就连看数学书都是在看论文一样,并不像国内的那么简洁明了。像历史这种学科,除了知识点还有很多原始资料比如当时的演讲之类的,有时让我这样的非母语者读到抓狂。

去年我们将近一个学期都在讲纳粹。但是重点不在战争本身(虽然提到很多战争,但没有具体讲作战计划等等),而是强调政权体制的变化以及纳粹的一些政策,来解释德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纳粹德国。因为很多学生(包括我)都以为纳粹是突然莫名其妙的出现并掌权的。

这个单元主要把纳粹时期分为了四个阶段:

  • 1933年以前

一战战败后签下的条约导致的民愤,以 至于被某些政党利用来攻击犹太人和其他政党。

魏玛帝国存在的民主体制缺陷

希特勒上台和建立独裁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出台紧急政策废除公民基本权利和解除其他的党工会州政府,还有给民众洗脑的广告宣传和施压的武力组织SA, SS, Gestapo。

意识形态--“Volksgemeinschaft” 人民联盟唤起大家的集体意识特别是种族意识。这个与种族歧视密不可分。

  • 1933-1935 从各个方面隔离犹太人,封锁犹太商店,开除犹太官员,禁止与犹太人通婚等等。
  • 1936-1939 进一步剥夺犹太人的政治经济权利,驱逐犹太人。


  • 1939-1945 最终的大屠杀(纳粹称之为“犹太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另外还讲了困扰德国人的“Schuldfrage”(锅谁来背的问题)。

我们历史书上引用了不同的观点(没有完全推卸个体责任的,因为书的立场很明确--参与进来的人很多除了纳粹还有研制毒气的科学家还有火车司机),这里结合我们课上讨论的列举几个:

  • 纳粹的施压导致大家害怕不服从带来的后果
  • 纳粹组织渗入到生活各个方面,不加入会存在不便(比如有个叫希特勒少年团的,会经常组织免费的活动,很多人就只看到这些利益没有过多的思考政治因素)
  • “特别时期,特别方案”纳粹刚上台就利用这个法则出台了很多“紧急政策”,很多人就想“现在情况紧急,先放弃民主暂时让希特勒来解决问题,等这段时间过了再说”

虽然教科书里没有具体引用那些持有“洗白论”的人的观点,但是间接反驳了他们“不知情”一说,并把大屠杀称为“众所周知的秘密”,尽管纳粹曾极力掩盖这个事实。下面是书中引用的Peter Longerich对于“不知情”一说的批判:

我们老师也说他完全不相信“不知情”这个说法:“如果你认识几个犹太人,就算他们毫无动静的消失了,你都会起疑心,更何况动静那么大,还消失了那么多人。就算不知道大屠杀,但一定知道没发生什么好事。”

有人强调纳粹太狡猾,也有人强调群众太软弱不作为,但是普遍承认这两个因素都存在。

我们的历史老师还经常给我们讲自己家里的故事。他有一次带来他爷爷当兵的相册,他爷爷曾在纳粹期去波兰打过仗。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这句感慨:“当时他们(指的是他爷爷那些纳粹兵)竟然把杀犹太人这件事看的就像中午吃个面包那么理所当然……” 他还不只一次的给我们强调学历史的重要性,感受并且反思为什么我们现在觉得不可思议的观念以前是理所当然的。

总之,学习纳粹这段历史就像一次情景体验,并不是一上来就被告知纳粹有多黑来洗白其他人,也不是反向的洗白纳粹,而是让我们去思考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以此树立自己的观念。同时我也在老师(点名赞一下Herr Wiedemann)的各种熏陶下认识到以史为鉴的意义,通过学习历史发现现在社会里存在的一些问题,避免重蹈覆辙。

虽然问题只是问“教科书怎么讲二战”,但我还是想补充下学生的看法。

我本人对这段历史还是比较感兴趣(这里用词不当,因为纳粹是不可能让人感兴趣的,我要表达的就是我觉得很有必要了解这段历史而且应该严肃对待),也有不少同学也这么想。

当然也有其他的声音:

有一次学校组织去柏林的时候“啊,我不想去看什么纳粹什么希特勒,我根本就不喜欢他也不想看他的东西!”

历史考试的时候“我要疯了,居然要考纳粹,有必要吗?”

几天前是一个参加反纳粹运动的校友(23岁被纳粹杀害)诞辰,有个广播专门讲了他的事迹,然而有人在嘻嘻哈哈“什么?他23岁就有3个孩子了?!”

所以我觉得这些17-19岁的德国青少年没法理解也不愿意理解这沉痛的历史,有点可悲,也有点可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的教科书,在讲述两次世界大战时,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责任。它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民族反思与和解的载体。因此,在内容的选择、叙述的角度以及情感的把握上,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力求呈现一个全面、深刻且充满警示意义的历史画面。一、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定性与反思:从“意外”到“共同责任”早期的德国教科书.............
  • 回答
    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织田信长,这三位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在日本教科书中通常被描绘成推动日本走向统一、奠定江户时代基业的关键角色。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关于权谋、野心、能力与命运的精彩叙述。日本教科书中的形象塑造 织田信长 (Oda Nobunaga): “革命者”.............
  • 回答
    王德峰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的杰出学者,他的名字在哲学圈乃至更广阔的学界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要评价一位学者,不能仅仅看他的学术成就,更要看他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以及他对学生和公众的影响。王德峰教授在我看来,是一位集渊博学识、深刻洞见、独特风格和人文关怀于一身的学者。从学识上看,王德峰教授的治学领域相当.............
  • 回答
    在纳粹德国崛起的黑暗时期,虽然许多教会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与政权合作或保持沉默,但仍有许多教会成员、牧师、神父和神学家勇敢地站出来,以不同的方式反抗纳粹政府的压迫和意识形态。这种反抗并非统一的运动,而是分散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教派中的个体和团体所为。以下是历史上德国教会反抗纳粹政府的一些详细方面:一、神学和.............
  • 回答
    您提供的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德国一座非常著名的教堂,它就是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这不仅仅是一座教堂,它更是德国人心目中一座无可替代的象征,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光是站在这座宏伟建筑前,您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让我们仔细看看它为何如此特别:规模与高度: 您可以.............
  • 回答
    让被“女德班”洗脑的长辈认识到其宣扬的“国学”是文化糟粕,这是一个非常棘手且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过程。这涉及到情感、观念、认知以及沟通技巧的方方面面。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和步骤,希望能帮助你应对这个挑战:核心原则:尊重、理解、循序渐进、证据说话在开始任何行动之前,请牢记以下几点: 尊重是前提: 即使.............
  • 回答
    关于北大教授对郭德纲优酷评书节目《老郭有新番》的评价,我确实听到过一些不同的声音,也思考过其中的道理。要说赞成还是反对,这事儿还真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看教授是从哪个角度切入,又提出了哪些具体的看法。不过,我个人倾向于理解和欣赏这类跨界融合的尝试,同时也能认识到其中的一些局限性。首先,咱们得明白郭德纲.............
  • 回答
    关于微博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德国留学生遭遇撒旦教”事件,我的看法是:首先,这件事极具争议性,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疑点,需要我们审慎地看待。事件的起因是几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爆料,声称自己在一个名为“撒旦教”(Baphomet Church)的社团中遭受了精神控制、不当诱导,甚至有“献祭”.............
  • 回答
    作为你的第三外语,德语的学习会很有趣,也绝对是可行的。考虑到你是零基础,而且是自学,选择一套能够循序渐进、讲解清晰的教材至关重要。我为你梳理了几套我认为非常适合初学者和自学者的德语教材,并尽可能详细地说明它们的特点,希望能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在开始推荐之前,想先强调一下自学德语的一些心态和.............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钢铁之躯》里,佐德将军虽然从小接受的是严格的克普托尼亚士兵训练,战斗技巧娴熟,而且成年后更是身经百战,可以说是那个星球上最顶尖的战士之一。然而,在与乔·艾尔进行徒手格斗时,他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处于下风。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让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一场生死搏斗中,竟然被一个更偏向学术.............
  • 回答
    明末时期,郑成功和永历皇帝分别向日本德川幕府和罗马教廷求援,这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极具戏剧性与复杂性的政治军事外交事件,它们都反映了在国家危亡之际,统治者为求一线生机而采取的非常规手段。先说郑成功向日本德川幕府借兵一事。郑成功,这位南明政权的军事领袖,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过程中,确实有过与日本方.............
  • 回答
    王德峰教授退休了,这消息在不少关注国学、哲学以及社会思潮的朋友圈里炸开了锅。65岁,这个年纪,按照很多人的标准,确实是时候“功成身退”了。不过,一提到“哲学王子”王德峰,大家的看法就没那么简单了,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首先,我们得说说王德峰教授的“哲学王子”这个名号。这可不是他自己封的,而是观众.............
  • 回答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课堂上抽烟的行为,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和关注。要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1. 行为本身:是否合规、是否得体? 法律法规层面: 目前中国许多公共场所,包括学校教学楼、教室等,都已明确规定禁止吸烟。王德峰教授作为一名在公共教育场所执教的教师,其行为是否违.............
  • 回答
    萨珊王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力可谓是根深蒂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整个波斯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化、政治和宗教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其形容为“影响很大”或许还不足以概括其在那个时代的地位。首先,在政治层面,琐罗亚斯德教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信仰体系,它与萨珊王朝的合法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萨珊王.............
  • 回答
    陈德旺教授的这篇《Nature 能发一作论文的「学术新星」当公务员实在可惜》,观点鲜明,触动了不少人,尤其是学术界和体制内的人。要评价这篇文章,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陈德旺教授的立场和出发点来看:陈教授是一位在科研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的出发点无疑是对中国科研人才的珍视和对他们能够充分发挥.............
  • 回答
    评价郭德纲2016年教师节发布关于自己拜师经历的微博,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得结合当时的情境,还有老郭这人一贯的风格来分析。首先,得明确这事儿的背景:2016年教师节,一个本该致敬老师的节日。而郭德纲在这个日子发了这么一条微博,内容围绕着他的“拜师经历”。这本身就有个点在里面,而且.............
  • 回答
    苏哈拉瓦迪(Shihab alDin Yahya ibn Habash Suhrawardi),这位12世纪的波斯哲学家,在伊斯兰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记。他所创立的光明会( ишراق , Ishraq),也被称为“东方主义”或“照明主义”,是一种融合了希腊哲学、波斯传统以及伊斯兰神秘主义的.............
  • 回答
    “德国留学生遭遇撒旦教”事件被证实为一场恶作剧,这无疑让许多原本紧张、同情甚至感到恐惧的人们松了口气。然而,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的起因与发酵起初,这个故事似乎源自一位在德国留学的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遭遇撒旦教”的经历。细节被描述得绘声绘色,.............
  • 回答
    德国拥有众多在环境工程领域享有盛誉的大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研究机会。要说哪个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最好”,这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因为“最好”取决于你关注的侧重点,例如研究方向、学术声誉、地理位置、行业联系、实习机会、国际化程度以及个人偏好等。然而,从综合实力、学术声誉、研究成果以及毕业生就业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