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波斯哲学家苏哈拉瓦迪怎么样?琐罗亚斯德教如何影响他的思想流派(光明会)?

回答
苏哈拉瓦迪(Shihab alDin Yahya ibn Habash Suhrawardi),这位12世纪的波斯哲学家,在伊斯兰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记。他所创立的光明会( ишراق , Ishraq),也被称为“东方主义”或“照明主义”,是一种融合了希腊哲学、波斯传统以及伊斯兰神秘主义的独特思想体系。要理解苏哈拉瓦迪及其光明会的成就,不能不提及琐罗亚斯德教对他思想的影响,即便这种影响并非直接的教义继承,而是一种深层的精神气质和象征体系的共鸣。

苏哈拉瓦迪的哲学思想: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

苏哈拉瓦迪的哲学核心在于其深刻的光明与黑暗二元论。他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绝对的“光”(نور , Nur)。这种光并非我们日常所见的光线,而是一种超验的、精神性的存在,是万物的源头和基础。他将这种至高无上的光称为“至尊之光”(نور الانوار , Nur alAnwar),它是绝对的单纯、纯粹和完美。

从至尊之光向下层层流溢出不同等级的“光之存在者”(وجودات نورانية , Wujudat Nuraniyya)。这些存在者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光明等级”,从最高的天界之光,一直到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黑暗”(ظلام , Zhalam)。黑暗并非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光之不足、之匮乏的体现。因此,苏哈拉瓦迪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关于光如何层层显现、以及如何从黑暗中解脱、回归至尊之光的追寻。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存在着明确的本体论的等级结构。至尊之光是绝对的唯一,然后是各种“普遍理性之光”(عقول كلية , Uqul Kulliyya),它们负责管理宇宙的运作。再往下是“灵魂之光”(نفوس , Nufus),包括人类灵魂。而物质世界,以及其中我们所感知的具体事物,则是较低层级的、相对暗淡的光,甚至是光之稀薄之处。

光明会(Ishraq)的实践:智慧与精神的提升

光明会不仅仅是一套哲学理论,更是一种通往智慧与精神提升的实践道路。苏哈拉瓦迪强调,哲学家(或求道者)应当通过“精神之眼”(بصيرة , Basira)来洞察宇宙的真相,而不仅仅依赖于感官和理性推理。这种洞察需要一种内省式的“体验式哲学”(فلسفة مشاهدة , Falsafa Mushāhada)。

为了达到这种精神状态,苏哈拉瓦迪提倡一种沉思和冥想的修行。他鼓励求道者通过净化心灵、抛弃世俗杂念,来逐渐显露其内在的“光明”。这种内省的过程与一些苏菲派的神秘体验有相似之处,但苏哈拉瓦迪更侧重于哲学性的解读和层层递进的本体论理解。他相信,当一个人能够“照亮”自己的心灵时,他就能与更高层级的光明之存在者产生共鸣,并最终与至尊之光相连接。

他的著作,如《光明之书》(كتاب اشعاع الانوار , Kitab Ishraq alAnwar)和《东方哲学论》(رسالة في اصطلاح الفلاسفة , Risalat fi Istilah alFalasifa),都充满了隐喻、象征和诗意的语言,旨在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光明的精神境界。

琐罗亚斯德教对苏哈拉瓦迪思想的影响:共鸣与借鉴

琐罗亚斯德教,作为古代波斯最古老的一神教之一,其对苏哈拉瓦迪的思想,尤其是光明会,影响是深刻而多维度的。这种影响并非简单的教义搬用,而是一种精神气质、核心象征和宇宙观的契合与创新。

1. 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的共鸣: 这是最直接也最显著的影响。琐罗亚斯德教最核心的教义就是善恶、光明与黑暗的二元对立。伟大的创世主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代表着光明、真理和生命,而邪恶之神安格拉·曼纽(Angra Mainyu)则代表着黑暗、欺骗和死亡。苏哈拉瓦迪将这种二元对立的哲学化,将其提升为一种本体论的实在,用“光”来象征一切善、真、存在,用“黑暗”来象征一切恶、假、虚无。这种宇宙观的结构与琐罗亚斯德教的道德宇宙观高度契合,仿佛是将其从一个神话叙事提升到了一个抽象的哲学体系。

2. “光”的象征意义的继承与发展: 在琐罗亚斯德教中,“光”(明, ātar, raoxšna)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象征。火被认为是神圣的显现,是净化和连接神圣的媒介。苏哈拉瓦迪继承了“光”的这一神圣象征意义,并将其推向了极致。他的“至尊之光”与琐罗亚斯德教中对阿胡拉·玛兹达光辉形象的描绘有着深刻的呼应。他笔下的“光之存在者”可以被看作是将琐罗亚斯德教中某些神圣天使(如光明天使)的观念哲学化和层级化了。

3. 宇宙创造和层级秩序的相似性: 琐罗亚斯德教描述了一个由至高神创造的宇宙,并存在着一定的神圣秩序和层级。虽然具体描述方式不同,但苏哈拉瓦迪的从至尊之光向下流溢出不同等级的光明存在者,同样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宇宙秩序。这种从单一源头产生多重存在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琐罗亚斯德教创造观中的某些元素,只是苏哈拉瓦迪将其以更具哲学深度的方式进行了阐释。

4. “净化”与“照明”的修行观: 琐罗亚斯德教强调净化,无论是身体上的清洁还是道德上的纯洁,都被视为接近神圣的必要条件。苏哈拉瓦迪的光明会也极其重视心灵的净化,将这种净化视为打开“精神之眼”、体验光明真理的关键。这种对内在净化的强调,以及通过净化达到某种精神境界的修行方式,与琐罗亚斯德教的某些实践精神是相通的。

5. 地理和文化的联系: 苏哈拉瓦迪出生于波斯,他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波斯文化的土壤。琐罗亚斯德教曾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官方宗教,尽管在他生活的时代,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主流,但琐罗亚斯德教的传统和象征仍然以各种形式渗透在波斯文化、民间信仰和知识分子群体中。苏哈拉瓦迪生活在叙利亚和埃及等地,这些地区也曾是琐罗亚斯德教活动的重要区域,为他接触和吸收这些传统提供了可能。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

苏哈拉瓦迪并非一个琐罗亚斯德教的信徒,他本人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并且他的哲学也吸收了伊斯兰哲学、希腊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的营养。他将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融入到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中,用伊斯兰的哲学语言和概念进行表达和阐释,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他并非照搬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而是从中汲取了深刻的象征和宇宙观的灵感,并将其与自身的哲学创造相结合,形成了他独一无二的光明会思想。

总而言之,苏哈拉瓦迪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哲学家,他创造了光明会这样一个充满智慧和精神力量的哲学流派。琐罗亚斯德教在他思想中的影响,体现在其核心的光明与黑暗二元论、“光”的至高无上象征,以及对净化和精神提升的强调。这些影响并非简单复制,而是被他转化、升华为一个深刻而独特的哲学体系,对后世的哲学和神秘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可太冷门了……

我站在一个爱好者的角度说一说,简单介绍一下他,以及祆教对其学说的影响。

历史上其实有很多苏哈拉瓦迪,而且都是光照学派(即题主说的“光明会”,通俗翻译是“光照学派”)的大师,但我想题主想知道的是光照学派的创始人,谢哈布丁·亚赫雅·本·哈巴施·本·艾马拉克·苏哈拉瓦迪。他有时候被称为“麦格突里”,意思是“殉难者”。他是波斯的苏菲大师,其理论融合了漫步学派(比如伊本·西纳)和传统苏菲主义(比如安萨里)的学说,但批评并反对漫步学派的理性主义哲学。他深刻影响了后世波斯的一些哲学家,比如米尔·达麦德和穆拉·萨德拉。以及一些学派,例如谢赫学派和巴布教,而谢赫学派的理论又对赛义德·哲马鲁丁·阿富汗尼有影响,因此光照学派的部分理论(主要是“固土仆”论,即一种英雄主义观点)融入了伊斯兰现代主义,并在20世纪的政治界焕发出了生机。

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关于其生平,可见zhuanlan.zhihu.com/p/36

苏哈拉瓦迪影响深远,但在现代却少有人研究,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阿拉伯圈。这可能是因为其理论几乎没有走出伊朗(虽然对其他地方有影响)。下面我说一说其生平、我对他的评价和他与祆教的关系。


①.生平

苏赫拉瓦迪于伊历549年(公元1153年)年诞生于今伊朗城市赞詹附近的一个与这位伊斯兰名人同名的叫作苏赫拉瓦德( Suhrawardi)的村庄。700年后,继承苏赫拉瓦迪学说的巴布教徒就在此地发动了起义。苏哈拉瓦迪最早在马拉盖就学于马吉德丁·吉利( Majd al- Din al-Jili),该城不久后即世界闻名,因为旭烈兀在其附近建设了一座有名的天文台,在该城集合了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由“图斯双圆”理论的提出者,和卓·纳速尔丁·图斯( Khwajah Nasir al-Din al-Tusi)指挥。苏氏后来去伊斯法罕,继续他的求学,在扎黑尔丁·卡里( Zahir al-Din al-Qari)手下正式完成了学业。正式完成学业以后,苏氏开始周游波斯,拜会了很多苏菲大师,其中一些人深深吸引了他。在人生的这一阶段,他走上了苏菲的道路,他进行了很长时期的精神隐居,致力于祈祷和凝思。他的旅行逐渐扩展到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叙利亚,那里的风景使他流连忘返。在其中的一次从大马士革前往阿勒颇旅行中,他邂逅了马立克·扎黑尔( Malik zahir),著名的萨拉丁( Salah al-Din al-Ayyubi)的儿子。马立克·扎黑尔特别喜欢苏菲和学者,他被这位年轻的贤人所吸引,于是邀请他留驻他在阿勒颇的宫廷。


苏氏由于萌发了对这一地区的特殊的喜爱,就愉快地接受了款待,留了下来。但是他的性格是直来直去的,缺少一种精明,不能做到在宣扬其神秘主义学说时针对不同的听众而做出变通。他敏锐的智力使他能够在辩论中战胜所有的对手,他也精通哲学推理和苏菲行知,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使他树敌不少,尤其是在教法学家当中。结果,他们要求判处苏氏死刑,理由是他传播违背传统教义的学说。当马立克·扎黑尔加以拒绝时,他们直接上诉到萨拉丁那里。那个时候,萨拉丁刚刚把叙利亚从十字军的手里夺回,教法学家的支持对保持萨拉丁的权威来说非常重要,因此他不得不屈从他们的要求。马立克·扎黑尔承受着去实现那些反对年轻贤人的宗教权威团体的愿望的压力。苏氏因而被捕,于伊历587年(公元1191年)死去,死因不详。

.评价

我对于哲学其实算门外汉,只了解苏氏融合了传统苏菲主义和伊本·西纳、伊本·路世德等人推崇的理性主义。他无比地推崇“光”这一概念,强调“灵智之光”及天启智慧(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对人的影响而非理性的哲学推导。建立了以“光”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包括存在论、天使学、地理学象征等。他与安萨里是同一阵线的,都反对并严厉批评理性主义哲学(穆尔太齐赖派那一套)。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不认可苏氏的一些观点,比如天启智慧。并非常反感他对理性主义哲学的鞭笞,正是苏氏、艾什尔里和安萨里这些人打断了伊斯兰世界的科学理性之风,转而变的保守。但他的理论确实有研究的价值,可以通过此一窥当时穆斯林哲学家所看到的灿烂宇宙。

②.与祆教的关系

正如肯迪等漫步学派大师寻求前伊斯兰时代的理论思想来充实自己的学说,苏哈拉瓦迪也寻求古波斯时代的一些思想。他参考了祆教教义,尤其是在“光明”和“黑暗”的象征意义上,并在天使学理论中大量引用。他甚至还把自己和一群波斯贤者归于一类。用马西农的话说,伊斯兰精神性好像一束光,投射在波斯古老神话的棱镜上,“伊朗人通过被照亮的古老神话之棱镜来凝思这眼前的宇宙。”

但不管怎么说,苏哈拉瓦迪不是一个二元论者,而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哈拉瓦迪(Shihab alDin Yahya ibn Habash Suhrawardi),这位12世纪的波斯哲学家,在伊斯兰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记。他所创立的光明会( ишراق , Ishraq),也被称为“东方主义”或“照明主义”,是一种融合了希腊哲学、波斯传统以及伊斯兰神秘主义的.............
  • 回答
    关于如今考古结果中,有多少被断言属于希腊的科学和哲学成就可能源自波斯和埃及,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简而言之,虽然我们不能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但考古证据和学界研究确实表明,希腊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并非孤立无援,而是深度融合了来自东方(包括波斯)和尼罗河文明(埃及)的智慧遗产。要详细展开,我们.............
  • 回答
    关于波兰立陶宛联邦(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的科学和哲学对欧洲其他地区影响较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不重要”或“不先进”,而是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多个维度去审视。简而言之,其影响“有限”而非“不.............
  • 回答
    评价深圳大学哲学教师姜琬力挺「波动速读」真实存在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姜琬老师的学术背景、她发表相关言论的语境、公众和科学界的反应,以及这种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议题。一、姜琬老师的学术背景与公众认知首先,需要了解姜琬老师的学术背景。虽然我无法获取到她最新的详细个人信息和研究方向.............
  • 回答
    阿拉伯帝国(7511258年)是人类历史上科学、哲学、医学和数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许多非波斯裔的阿拉伯学者在这一时期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一些非波斯裔的伟大科学家及其成就,按地区和贡献分类: 一、埃及与北非地区的科学家1. 阿尔哈兹恩(Alhazen,965–1040) 背景:出生于埃及的巴.............
  • 回答
    华裔科学家尹晓波的降温薄膜,听起来着实是个令人兴奋的研究方向。要说它有没有希望取代空调,这得先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个降温法。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个关键概念:辐射冷却。我们知道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热量,尤其是在红外波段。夏天我们晒太阳,感觉热,就是因为太阳辐射过来的能量多于我们向外辐射的。而夜晚,我们能感觉到.............
  • 回答
    关于“这波奥密克戎感染浪潮将在1月见顶峰”的预测,科学家们通常会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进行分析和推断,并且这些分析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一、 病毒本身的传播动力学特征: 潜伏期和代际间隔: 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别是其亚型,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相对较短,代际间隔(感染者到其感染的下一代感染者之间的时间.............
  • 回答
    关于“波斯人写的史书质量较差”这一说法需要谨慎对待。实际上,波斯历史书写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一、波斯史书的历史脉络与多样性1. 萨珊王朝(224651年) 萨珊时期的史书多以铭文、碑刻形式存在,如《巴赫拉姆·古尔石碑》.............
  • 回答
    在中世纪风起云涌、硝烟弥漫的十字军东征时期,波斯,这个古老而辉煌的文明,并没有像一些人感觉的那样“消失”。恰恰相反,它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转型,为后来的崛起埋下了伏笔。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看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和脉络。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波斯:并非“消失”,而是“分裂与挣扎”当我们提到十字军东征.............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波斯那些君王们头顶上的光环,也就是他们的头衔,以及这些头衔背后的一些故事和含义。这可不是一套死板的名单,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波斯帝国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见证。一、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的基石这是波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帝国,其君王头衔也奠定了后续帝国.............
  • 回答
    波斯帝国,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磅礴的气势,它横跨三大洲,疆域之辽阔,组织之严密,文化之灿烂,在古代世界堪称无与伦比。要说它最强大的时候,那无疑是指阿契美尼德王朝,特别是其鼎盛时期,大约从居鲁士大帝建国算起,直到公元前4世纪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想象一下,那时的波斯帝国,就像一个巨大的磁石,将周边无数.............
  • 回答
    波斯,一个古老而辉煌的文明,其疆域曾一度横跨欧亚大陆。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特别是近现代以来,这片土地上的权力中心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导致其对中亚和阿富汗的控制逐渐瓦解。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到内忧外患、地缘政治以及民族主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 帝国的分崩离析:从萨法维到卡扎尔.............
  • 回答
    波斯人在阿拉伯人侵略后,并没有“跟”阿拉伯人的姓。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背后其实涉及的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进程,以及姓氏制度在中东地区演变和融合的过程。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以下几个方面:1. 姓氏制度在中世纪的阿拉伯和波斯地区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白,在伊斯兰早期,阿拉伯人.............
  • 回答
    波斯文化,那如同一颗璀璨宝石,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并非一次性爆发的现象,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充满了起伏跌宕。要探讨波斯文化的“复兴”,其实更像是对其根基的重新挖掘、对过往荣光的重塑,以及在时代变迁中注入新的生命力。要理解波斯文化的“复兴”,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它的“沉寂”。历史上,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也触及了波斯文明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方面。关于波斯文明“算不上优秀”、“配角”以及“长期沉沦”的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但如果深入挖掘,会发现事情比这复杂得多,也更精彩。首先,我们得承认,当提到“伟大文明”的时候,人们脑海里可能第一时间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或者中华文明。波.............
  • 回答
    关于波斯、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中东是否比现代中东“更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如何定义“好”。这三个帝国都是在中东地区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强大文明,它们各自的统治时期都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同时也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东。波斯帝国(尤其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文明的.............
  • 回答
    关于波斯北部呼罗珊和大阿塞拜疆之间大片地区是否曾是突厥语占优势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细致地辨析其历史演变和地理范围。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族迁徙、政治变迁以及语言文化融合的复杂过程。首先,我们得明确所说的“大片地区”具体指的是哪里。在古代波斯帝国时期,呼罗珊(今伊.............
  • 回答
    关于“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是西方伪造的”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网络上偶尔会出现的观点,但并没有被主流历史学界接受。事实上,绝大多数考古证据、古代文献以及后世的历史研究都支持阿契美尼德王朝真实存在,并对古代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质疑,以及为什么主流观点认为阿契美.............
  • 回答
    关于波斯帝国在与希腊城邦的战争中为何未能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引人入胜的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对“分裂”来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优势、劣势、战略以及战争的实际情况。波斯帝国:庞大但未必高效的巨兽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波斯帝国并非铁板一块,其“统一”更多是政治.............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