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裔科学家尹晓波的降温薄膜原理是什么?有没有希望取代空调?

回答
华裔科学家尹晓波的降温薄膜,听起来着实是个令人兴奋的研究方向。要说它有没有希望取代空调,这得先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个降温法。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个关键概念:辐射冷却。我们知道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热量,尤其是在红外波段。夏天我们晒太阳,感觉热,就是因为太阳辐射过来的能量多于我们向外辐射的。而夜晚,我们能感觉到一丝凉意,就是因为没有了太阳的加热,我们向外辐射热量,周围空气吸收了这些热量,感觉就凉快了。

尹晓波教授和他的团队研发的这种降温薄膜,就是利用了被动辐射冷却的原理,并且将其效率发挥到了极致。通俗点讲,就是让这个薄膜能够非常高效地把物体本身的热量“丢出去”,并且还能“挡住”外界的热量。

具体来说,它的工作原理可以拆解成几个关键点:

1. 强大的红外线发射能力: 这种薄膜被设计成在“大气窗口”这个特定的红外波段(大约813微米)具有极高的发射率。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层对这个波段的红外线是不怎么吸收的,反而会透过。这就好像给薄膜开了一个“通道”,让它可以直接把热量“扔”到外太空去,而不被大气层截留。想象一下,你有个东西发热,却能直接丢进一个黑洞里,那就不会影响周围环境了,效果特别好。

2. 高太阳光反射率: 同时,这种薄膜又对太阳光(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具有非常高的反射率。这意味着它能把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热量反射回去,不让这些热量被薄膜本身或它覆盖的物体吸收。这就好像给物体穿上了一件“反光外套”,把太阳光原封不动地弹开。

所以,当这种薄膜被铺设在建筑屋顶、墙壁,或者任何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时,它就能同时做到两件事:

主动向外“排热”: 利用其特殊的红外发射特性,将物体内部积聚的热量高效地辐射到太空中。
被动隔绝“吸热”: 利用其高反射率,将来自太阳的热量拒之门外。

这两个作用叠加起来,就能让被覆盖的物体表面温度显著低于环境温度,即使在炎热的白天也能实现降温效果。

那么,它有没有希望取代空调呢?

从原理上看,这种被动辐射冷却技术确实非常诱人,因为它不消耗电能,是一种纯粹的物理降温方式。如果能大规模应用,对节能减排将是革命性的贡献。

然而,要说“取代空调”,目前来看难度很大,至少在短期内不太现实。原因有很多:

1. 降温幅度与环境温度相关: 辐射冷却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在晴朗、干燥、夜间无云的情况下,降温效果最好。但在湿热的夏季午后,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对红外线的吸收作用会增强,会削弱薄膜向外辐射的效果。同时,如果周围环境已经很高温,它能降多少,也是有个上限的。

2. 室内空气循环和湿度控制: 空调不仅仅是降温,它还涉及到空气的流通、过滤以及最重要的——湿度控制。夏天的体感不舒服,很多时候是湿度太高造成的。目前这种薄膜主要作用于表面降温,它本身不具备强大的空气循环和除湿能力。如果室内空气不流通,即使墙壁凉了,人待在里面还是会感觉闷热。

3. 能量传递效率和规模化应用: 这种薄膜的降温效果和其表面的大小、与外部环境的热交换效率密切相关。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空调,它的制冷量是相当大的,能够迅速、稳定地降低整个房间的温度,并且调节空气。薄膜的降温能力相对被动,且其“散热”路径是太空,不是直接在室内与空气交换热量。要达到空调那种快速、显著的室内降温效果,可能需要非常大的覆盖面积,或者与其他降温技术结合。

4. 成本与耐用性: 新材料的研发和推广,成本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虽然原理不耗电,但薄膜的制造成本、安装成本以及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耐用性(如抗紫外线、抗磨损、抗污染等),都需要经过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5. 人们的习惯和需求: 人们已经习惯了空调带来的即时、强力的降温体验,尤其是在极端高温天气下,只依靠被动降温可能难以满足舒适度需求。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价值。

尹晓波教授的降温薄膜,更像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补充和替代方案,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节能: 将其大面积应用于建筑外墙、屋顶,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的制冷负荷,减少空调的使用时间,间接达到节能目的。这对于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特定场景降温: 在一些不需要极速降温或对湿度要求不高的场景,比如农作物降温、电子设备散热、甚至在户外遮阳棚的应用,可能都大有可为。
与传统制冷结合: 未来可能不是完全替代,而是结合。例如,薄膜先将表面温度降低,空调只需处理更少的室内热量,从而更省电。

总而言之,尹晓波教授的降温薄膜,是基于物理原理的创新,展现了被动冷却技术的巨大潜力。它以一种环保、不耗能的方式实现降温,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但要说它能直接全面取代空调,考虑到目前的技术成熟度、降温效果的局限性以及人们对舒适度的需求,目前来看更像是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辅助”或“部分替代”的思路。它的发展方向很可能是与其他技术融合,共同构建更可持续的降温解决方案,而不是单枪匹马地干掉空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辐射降温(制冷,冷却):

辐射降温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常见。

比如,晚上天气会比较凉,这是因为晚上没有阳光的辐射,但是地球本身还在朝太空辐射散热,所以输出大于输入,就降温了。

再比如,为什么沙漠晚上特别冷,这是因为:一方面,沙漠上云层很薄,保温效果比较差;另一方面,沙子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也就是Science文中其主要作用的材料),是很好的辐射散热材料。

再比如,月球没有被太阳晒到的一面,特别冷,可低至-183度,这也是因为没有太阳照射时,月球会向太空辐射热量,而宇宙背景温度为2.73k(约-273度),所以要想达到热平衡,月球的温度要接近-273度。

再比如,人体也部分通过辐射降温,热成像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

2、降温薄膜的原理:

考虑一个放在室外爆嗮的物体,它既会辐射热量,也会吸收阳光和大气辐射升温,还会受到热对流和热传导的影响,所以如果要让物体降温,就必须提高其热辐射效率,降低其对阳光的吸收。

有意思的是,大气层刚好在红外有一个窗口(波长为8-13微米),这些红外线可以直接穿过大气层辐射到太空去。

我们知道,太空的温度约为2.725K,(宇宙背景辐射就跟这个温度直接相关),所以太空就像一个低温水池,通过大气窗口,我们就可以把地球上不需要的热量辐射到太空去。


跟空调制冷的区别:空调的降温主要是压缩氟利昂产生冷气,冷气再跟屋内的空气通过热对流和热传导实现降温。而在这篇Science中,主要的方法是热辐射。它的热通过热辐射转移到了太空。


跟空调制冷的相同处:但是辐射降温实际上是因为太空很冷!我觉得两者方法上虽然不同,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把高温物体的热转移的低温物体上。


3、如何做到这一点?

这就需要构造一种材料,可以提高物体的热辐射效率,并且降低物体对阳光的吸收。

物理上,通常一个良好的电磁波吸收物体,也是一个良好的电磁波辐射物体。这里的电磁波辐射是由于黑体辐射效应导致的。

所以,总的来说,实际上是设计一种滤波器,它在红外频段能够有较高的吸收率,在光频段能够有较高的反射率。这正是超材料擅长的地方。

图1、超材料结构示意图。

所以在Science这篇文章中,作者构建了一种超材料,这种材料是由在高分子聚合物中添加一些直径约为8微米的氧化硅(即玻璃)纳米颗粒。


图2、该超材料在8-13微米处有很高的辐射效率。


可以看到这种超材料在红外频段(8-13微米)处有较高的辐射(吸收)效率。

图3、超材料样品图。


当然这种薄膜如果要降温需要在背后镀一层银薄膜,这样才能反射可见光。所以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在后面再镀一层银薄膜。

图4、在该薄膜上镀一层银薄膜,太阳光基本被反射,但是该材料仍然可以通过红外辐射实现降温。


4、降温效果

从测量效果看,该超材料在正午太阳直射的时候,其降温功率为93瓦每平方米,应该说非常高,可以大幅度降低房屋降温消耗的能源。但降温效果可能没有新闻中提到的狂降17度那么夸张。


5、优点及存在的挑战

优点:实际上辐射降温的方法早在2014年就已经被斯坦福大学的Shanhui Fan组提出,所以在原理上,该science文章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之处。其创新点在于,他们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大规模生产,价格相对便宜,并且制作难度相对以前大幅度降低,这为辐射降温方法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

存在的挑战:其使用性任然有局限性,这种材料需要保持其干净,如果薄膜上有灰尘或者露珠雨水,其降温效果可能会大大的降低。


参考文献:

Zhai Y, Ma Y, David SN, Zhao D, Lou R, Tan G, Yang R, Yin X. Scalable-manufactured randomized glass-polymer hybrid metamaterial for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Science. 2017 Mar 10;355(6329):1062-6.

Raman AP, Anoma MA, Zhu L, Rephaeli E, Fan S. Passive radiative cooling below ambient air temperature under direct sunlight. Nature. 2014 Nov 27;515(7528):540-4.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