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部分有成就的华人科学家未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历史、政治、经济、个人发展以及对科学研究环境的考量。一些有成就的华人科学家未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以下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原因与时代背景:

早期人才外流(冷战时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受限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条件,一部分原本在海外(主要是欧美)发展的中国科学家选择留在原居地,或者未能或不便返回中国。这部分科学家可能是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并在当地找到了事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体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许多科学家受到迫害,科研活动停滞。这对当时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子女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对国内的科研环境和政治稳定性产生疑虑,从而选择继续留在国外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的过渡: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中国开始引进海外人才,但国内的科研体制、生活条件和国际交流仍然有待完善。一些科学家可能出于对孩子教育、科研自由度、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考量,选择维持原有的国籍,但同时积极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

二、科研环境与资源:

科研自由度和学术环境: 许多顶尖科学家高度重视科研的自由度和开放性。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在那些拥有成熟的学术评价体系、鼓励自由探索和质疑精神的环境中工作。一些科学家可能认为某些国家(如美国)在学术自由、思想碰撞和跨学科合作方面提供了更宽松和优越的环境。
科研资金和设施: 尽管中国在科研投入上不断增加,但一些前沿领域的研究可能需要极其昂贵的设备、巨额的研发资金以及国际顶尖的合作网络。在某些特定领域,国外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可能仍然拥有更先进的设施和更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对于需要长期投入和高风险探索的科学研究至关重要。
国际合作与交流: 科学家需要频繁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参与国际会议、与世界各地的同行合作。一些国家在签证便利性、国际会议组织频率、以及与全球科研社区的紧密联系方面可能具有优势,这有助于科学家保持其在国际科学界的活跃度和影响力。

三、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

职业发展平台和机会: 科学家往往追求在最能发挥其才能、提供最大发展空间的地方工作。在一些发达国家,拥有更成熟的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为科学家提供了更清晰、更具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路径。
家庭和生活因素: 对于已在国外成家立业的科学家,他们的家庭成员(配偶、子女)可能已经在当地定居,并且拥有稳定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家庭的整体福祉,他们可能不愿意轻易改变国籍或搬迁至新的环境。特别是子女的教育和未来发展,往往是科学家在国籍选择时重要的考量因素。
科研成果的认可与转化: 一些科学家可能更看重其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专利的保护以及商业化的潜力。他们可能认为在某些国家更容易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并从中获得经济回报。

四、政治与社会因素:

政治环境和稳定性: 虽然中国近年来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一些科学家可能仍然对国内的政治体制、政策稳定性、以及信息透明度等方面存在顾虑。他们可能认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更稳定、更可预测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是影响个人选择的重要因素。一些科学家可能已经适应并喜爱了所在国家的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不愿轻易改变。
对国家科研政策的信心: 尽管国家在推动科研方面不遗余力,但一些科学家可能对具体的科研政策、资源分配方式、以及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方式持有不同看法,这也会影响他们对国内科研体系的信心。

五、具体例子(非指明道姓,而是泛指现象):

例如,一些在美籍华人科学家,他们可能在年轻时就前往美国接受教育,并在美国开始了他们的学术生涯。他们可能在美国获得了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国际顶尖科学奖项,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他们与美国的研究机构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并可能拥有稳定的科研团队和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美国国籍对他们而言,可能意味着更稳定的职业发展、更便捷的国际合作以及更好的家庭生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未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不等于不爱国或者不关心祖国发展。 许多拥有外国国籍的华人科学家仍然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例如:

支持国内科研项目: 利用其国际资源和影响力,为中国争取科研项目、引进先进技术。
与国内机构合作: 与中国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指导年轻学者。
回国讲学和交流: 定期回国进行学术交流、讲学,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
捐赠和支持: 通过捐款、设立奖学金等方式支持国内教育和科研事业。
培养人才: 在其所在国家招收中国学生,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并鼓励他们为国家贡献力量。

总结来说, 有成就的华人科学家未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涉及到历史的沉淀、全球化背景下的个人选择、对科研环境的理性评估、以及对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考量。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避免简单化的判断,而应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科学家对中国的热爱和贡献方式可能多种多样,不应仅以国籍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答你的问题:

为什么科研上的困难可以咬牙坚持,回国后遇到的困难就不愿意坚持。

因为科研上的困难就是我们要正视的攻克的困难啊,坚持下来解决它就是价值的体现啊。

可是回国后遇到的那些“困难”,是毫无意义的困难,是坚持只是浪费自己时间生命精力的“困难”,为什么不规避呢?

user avatar

接触过许多做得很好的科学家;国内国外的都有,他们大多数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精力是宝贵且有限的,自己的领域还有许多未解答的问题等待自己聪明的大脑去解答,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

科学家是最需要独立的人格的,国内大部分地方,不仅仅是学校内的官僚体系,整个社会不自觉都排斥有独立人格的人。“会做人”这三个字,对于潜心科学的人来说,太恐怖了.

user avatar

原答案已删除。

感谢知友指出关于丁肇中先生那一段中的问题,修改用“/* */”标注出来。是否加入中国国籍并不重要,钱学森先生、邓稼先先生等等中国籍科学家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尊敬;同样,杨振宁和李政道非中国籍科学家为人类做出了贡献,我们也应该尊敬。

——————————分割线——————

user avatar

换个思路

究竟是他们取得了成就却不愿回国
还是因为没有回国所以取得了成就

姚桐斌 (1922.09.03—1968.06.08),男,江苏省无锡市人,祖籍安徽休宁, 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1945年,姚桐斌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被红卫兵殴打致死。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吴兴人,出生于河南开封,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他于1933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35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1941年兼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1944—1949年任代理所长、所长,其间1944—1949年兼任南京大学理学院气象系教授,讲授动力气象学,1967年,中国科学院“造反派”开始夺权,赵九章首当其冲。他所有的权利统统被剥夺殆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补偿给他的,除了学习班,便是白天夜晚没完没了的充满野蛮与疯狂的批判和斗争。1968年10月在写完最后一份检查后自杀。

陈绍澧:1925年12月24日,陈绍澧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1948年从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衣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50年陈绍澧回国,在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工作,后被调往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文革期间,陈绍澧被说成是从美国回来的特务,遭到迫害,后来自杀了。


周华章 ,男,1917年,周华章出生于江苏江阴,1939年从清华大学地学系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48年3月赴美留学,1952年6月获得芝加哥大学数理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刚到美国时就公开表明了自己支持共产党,后还多次参加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活动,受到美国移民局的警告,在美国国务院安全小组被建立“存档”。1953年1月周华章回到国内,任职于清华大学数学系。文革开始后,周华章被说成是“特务”、“里通外国”,并被软禁在家中。当时有一张题为“周华章是人还是鬼?”的大字报。这使得他心理压力很大,寝食难安,1968年9月30日其住所跳楼自杀。


林鸿荪,力学家,化学流体力学专家。在创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及后来的力学研究所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为创立新的力学学科——化学流体力学作出贡献。60年代在研究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总体方案、燃烧、传热、低温技术和地面试车技术,以及在组织领导研制低空导弹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重要基础,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力学人才。他出生于天津,他的父亲是一位有爱国思想的银行家,抗日战争初期任天津中国银行副行长,后被派往印度,任印度中国银行行长。受其父影响,林鸿荪从小勤奋好学,1949年 在美国布朗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效力。“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超低空导弹研制工作被迫停顿。不久,林鸿荪因莫须有的罪名被“隔离审查”,并受到人身侮辱和精神上的严重折磨,终于在1968年12月15日含冤而死。


程世祜,结构力学专家。从事航空航天器结构稳定性的研究,在内压圆柱壳体稳定性理论与实验方面获得成果,为中国早期航天器总体设计研究作出了贡献。1945—1949年 考取公费出国留学,先后在英国曼彻斯特、腊格比城和格拉斯哥城的机械制造厂等实习工作。1949—1950年 美国监湖城犹他大学机械系学习,1950年获硕士学位。1950—1955年 美国芝加哥伊里诺伊理工学院力学系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文革时期于运动的冲击与当时对科研工作的“瞎指挥”,实际上各项研究工作基本停顿。程世祜由于无法继续科研工作,心情十分焦虑不安,又受到当时极左思潮的种种冲击及步步紧逼,甚至对他施加人身侮辱,使得一心为了报效祖国排除万难回归本土的爱国科学家程世祜无法忍受这种种诬蔑和冤屈,终于在1968年10月23日含冤自尽身亡,享年50岁。

这只是文革当中受迫害的科学家们中极小的一部分,文革时中科院131位科学家被打倒 229人遭迫害致死。

有什么真实的人物,前半辈子极尽荣耀,后半辈子极其潦倒,没能善终,又或者还没死已经生不如死尝尽世间百态? - 哲部豪跋的回答


这些人都是新中国各领域的泰斗,如果给以良好的机会和平台,他们能取得多大成就还未为可知。然而,历史无法假设…

当我们看到获得诺奖的多为外籍华人的时候,不妨这样想,那一代人中有多少英才,他们中当真回国的就不如留在国外的?如果给以国内的人相同的平台、条件、环境,他们当真没有取得划时代成就的可能性?

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回国效力,科学上的困难咬咬牙坚持下来了,可是回国家效力就算有困难,为什么他们就不愿坚持。

选择回来的那些人也是这样想的。新中国已经成立,举国统一,生活太平,虽然科研条件差些,基础薄弱些,但坚持一下终究是能克服的。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物质条件上的困难虽然巨大,政治上的困难却却艰巨百倍。

他们更没想到的是,为了熬过这些困难,他们付出了一切。

--------------------------------------------------------------------------------------------------------------------------------------------

更新

我写下这个答案的本意只是希望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抛开当事人个人动机,从一个更理性的角度观察,而无意进行道德批判。鉴于评论区里较多的立场表态,出来阐释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对于那批留洋的知识分子,无论是选择了回国还是继续留在国外,我认为都是非常正常的、可以理解的选择。不管是专心学术还是志在兴国,大家基于自身偏好和人生规划做出决策,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可黑的。

看到这样一条评论:

我并不赞成站在上帝视角进行这样的批判。现在回望历史,该怎么抉择自然显而易见,但置身于那样的历史情境下呢?

自1840年后的一百余年,中国饱受列强侵略,政府腐败、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一百年里,这个古老国度的精英们想出各种方法救国图存,政治家们尝试新的制度、商人们实业救国、更有学子远渡重洋学习知识,希望能让这个国家旧貌换新颜。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但始终不见光明。直到1949年的那天,有一个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了。这个崭新的国度退列强而自立,政党深得民心,军队纪律井然,一切百废待兴。这样的家园如何不让人心驰神往。

一千多年来,犹太人在很多国家都遭到歧视、排挤和屠杀。联合国在1947年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后,希伯来精英们从世界各地回到了迦南,在战火中建立起了以色列国。

我想,他们的情感大抵是相通的。

每个人都面临着历史的局限性,加之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我党本质认识不足,做出回国的决策是完全值得尊重的。把对龙傲天的要求放在这群知识分子身上,殊为不智。

同样,对于那些看得更深刻或对学术更痴迷的人,用“爱国”的名义要求他们,这样的道德绑架只能徒遭反感。

其次,对于毛的态度。我并不愿意给自己打上“毛黑”的标签。我历来的态度是,对于好的方面,绝不吝啬赞扬,对于坏的方面,要理性、实证地黑。

原因别无其他,坚持理性与客观。

结果怎样、真相如何都可以讨论,但自身的理性精神却是要靠不断自省保持的。

user avatar

李政道1972年回国,周恩来向他请教,希望他能解决中国科学人才断层的问题,请些国外的牛人来中国讲讲学。 “中国不是没有人才,只是你们没有好好用,比如我的恩师束星北! ” 李政道是有情绪和怨气的,因为就在当时,他的恩师,物理大家束星北正在青岛扫厕所。他想见恩师一面也终未成功。 束星北是什么人啊,是可以跟着波尔激烈争论并让波尔记忆深刻的人啊,是公认的一代天骄! 束星北有两个钟意的学生,一个是李政道,一个是许良英。 许良英1952年调到中科院工作,1958年打为右派,发配回老家农村务农,1978年平反。2006年,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专文《北京的爱因斯坦传人:一个为真理奋斗的叛逆者》

中国从来就不差想报效国家的科学家,只不过没有给那些中国藉的天才们机会。当年李政道要是留在中国,那就没有得诺贝尔的李政道,只有一曲悲歌。

这三个人只是无数人的缩影。 ------------------------------------------------------------------------------------------- 评论区很热闹啊 我无意去说过去、现在这些事对不对 我也无意想说服任何人 每个人都是自身经验的囚徒 遭遇经历的事情不一样,对事情的看法也就不一样

有次我不小心被一个路人的烟头烫到了 痛 我的本能是立马缩手 以后我在路上走,看到那些拿烟头的人,我都会尽量避开 我会跟我的朋友说这个事情,提醒他们注意,以后有了孩子,也会提醒孩子避免在路上被烟头误伤 痛-缩手-下次避免-告诫周围人 这是人的本能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我只是从人最基本的生理心理上去谈 一个活生生的正常人,是会害怕的,这是进化筛选的结果。 ----------------------------------------------------------------------------------------------------------------------------------------

我不想扯任何关于制度体制和政治的问题,不要去搞什么主义、理想,我们只谈人 题主问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回来 大家想一想, 如果是你自己,在外面安安心心搞着科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而同时,看到你的老师、同学、师兄、师弟正在战战兢兢中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这个时候,心里会不会有一些庆幸?尼玛,幸好老子出来了。同时还会恐惧,这种恐惧是非常深刻的,因为这些人曾经都是在你身边跟你讨论问题跟你生活跟你玩耍的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你怕不怕? 我想正常人都会怕 这个时候你会不会回来 这种恐惧是很深刻的,是会蔓延和延续的 就像评论里面说“秦始皇不就坑杀了几百个儒生,就要被骂几千年,不公平”

你就可以看到这种影响有多深远(几百个生命啊!总感觉他们说的那么轻描淡写,真正感觉如同草芥一般) 所以说育人养士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的爱子,爱徒,你是真正钟意他们,如果你真正的爱他们,器重他们,你觉得他们在科研上一定会有大的建树,你会不会让他们回来? 正常清醒的人都会衡量,衡量危险度 如果这个弟子是旷世奇才,即便有万分之一的危险,我相信你也会想尽办法劝阻他的,你会绘声绘色添油加醋的给他们描述,只会更恐怖。

所以这就影响了第二代人

当英国移民在美洲繁衍到差不多第三代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称自己是美国人了,甚至扯起星条旗操起枪炮和英国人开干了。所以说当第三代的时候,他们的文化认同已经完全不同了,这个时候更不可能用什么“你是中国裔应该回来报效祖国”来要求别人了。

----------------------------------------------------

如果大家看完后对我的答案感兴趣,请一定看看我的个人主页

欢迎大家添加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有间诊室。

谢谢

user avatar

对当代科学家的生活状态稍做分析,就可以知道,除了军事领域的科学家外,科学家个人可能爱国,但作为一个阶级,他们总体上是不可能爱国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特别是成就较高者,随时都可以跳槽到外国的研究机构工作,因此不可能对某个特定国家产生什么归属感。靠提高待遇显然是不能产生这种关键的归属感的,因此无效。

更新:爱国的一种关键因素是热爱自己的国家的独特文化。科学家,特别是优秀的科学家往往沉浸于一种没有民族性的普世文化,即科学文化中,并且认为该文化是优越的,因此削弱了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

由于美国科技最发达,对科学及其科学文化的贡献也最大,而在科学家的心目中,科学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因此,非美籍科学家的国家认同一定程度上会被替换为美国认同。

语言是最频繁使用,对人影响最深的文化因素。对于英美澳加等昂撒人为主的英语国家来说,爱国性和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于现在的科学文化中,这是因为英语在当代科学技术出版领域的特殊地位。

但对于中国来说,陈景润用中文发表顶级学术论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了跟国际接轨,科学家一般使用英语发表论文,国际会议也使用英语交流,长此以往,英语文化就会对科学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削弱其爱国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真的没必要扯什么烂七八糟的东西,道理很简单。

  1. 已经德高望重的华人科学家,都是20世纪50年代-90年代作出的贡献。

2. 这个时间段,大陆高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和欧美各国距离还非常大,理论上大陆学术机构不存在诞生出土生土长、全本土培养的、具有重大影响和成就的华人科学家的客观条件。

3. 在欧美学术机构任职的华人,为了他们的生活和出差方便(纳税、签证、社保、教育等),自然就更倾向于选择所定居国家的国籍。

user avatar

为什么人家要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你给我介绍下ROC该PRC有什么好处?也不说多,就不承认双重国籍这一条就损失重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历史、政治、经济、个人发展以及对科学研究环境的考量。一些有成就的华人科学家未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以下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历史原因与时代背景: 早期人才外流(冷战时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20.............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袋里立马浮现出好几个画面。我有个朋友,前两年在印度开了个小型的电子产品代工厂,当时也是看中了印度的“人力成本低”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结果呢?现在还在艰难地爬坡,遇到各种磕磕绊绊。所以,你问为什么还有中国企业去印度投资?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不能以偏概全地去看待“成功.............
  • 回答
    .......
  • 回答
    政府在管理社会和经济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而民间慈善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会对政府的政策和运作产生影响。因此,部分政府在对待民间慈善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时,可能表现出不愿予便利的态度,其原因复杂且多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权力与控制的考量: 对社会影响力的担忧:.............
  • 回答
    特斯拉在中国,尤其是近几年,确实经历了一段从备受瞩目到引发争议的复杂过程,而“刹车失灵”事件更是将这种复杂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在部分国人中引发了一场“狂欢”。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特殊地位与崛起。特斯拉作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头羊,其进入中国市场本身就.............
  • 回答
    在当今社会,民主和自由确实成了部分人调侃的对象,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实践中的挑战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对民主和自由理想的现实落差: 民主的低效与僵化: 许多民主国家在实际运作中,常常面临决策缓慢、效率低下、党派斗争激烈等问题。冗长的立.............
  • 回答
    诸葛大力,这个在《爱情公寓5》中横空出世的角色,以其超高的智商、冷静的处事风格和近乎完美的“全能人设”,瞬间俘获了大量观众的心,尤其是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她更是被誉为“理想型女友”的代表。然而,正如任何一个被过度追捧的事物一样,诸葛大力的大火,也悄悄在一些女生心中埋下了反感的种子。这并非简单的嫉妒,而.............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为什么部分年轻人在成年后,仍然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社会。这并非简单的推卸责任,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宏观社会因素的真实影响与年轻人的感知: 经济结构性问题: 就业市场萎缩与内卷加剧: 许多年轻人面临的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明明已经配型成功,却在临门一脚时选择退出了捐献。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背后往往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后悔”二字可以概括。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究竟是什么让一些准捐献者打起了退堂鼓。一、 对手术过程和风险的恐惧与担忧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提.............
  • 回答
    国足从部队选拔?这脑洞,得从根儿上算算话说,这国足成绩不济,一直是咱们心中的那块疙瘩肉。这不,就有人冒出这么一个“脑洞”:要是咱们国家足球队,干脆从部队里选拔球员,那能踢出个什么名堂来?这想法一出,那可是有人叫好有人愁。咱们也甭管这靠不靠谱,就顺着这个“脑洞”刨根问底,看看能刨出点啥来。一、 部队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涡扇发动机虽然是现代航空的明星,但螺旋桨发动机在特定领域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甚至在技术上也同样在不断进步。我们之所以还能看到不少飞机使用螺旋桨,绝不是因为技术停滞不前,而是有其深刻的考量和独特的价值。涡扇发动机的辉煌与局限首先,我们得承认涡扇发动机的强大之处。它们通过吸入空气,压.............
  • 回答
    高中生身上那股子对名校的“执念”,其实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像是很多力量交织在一起,在你心里慢慢发酵、成型。我跟你说说,为啥这事儿在不少高中生这儿,就这么让人觉得“非名校不可”呢?首先,得说说大环境。你想啊,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哪儿不是在讲“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背后的逻辑,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关于部分韩国财阀或极富有人士的“变态”喜好,这确实是一个在社会上引起不少讨论和好奇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几个层面:1. 心理与认知层面:当财富成为“一切” 掌控感与刺激的需求: 极度的财富赋予了他们对物质世界近乎无限的掌控感。当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欲望的满足都变得轻而易举时,普通人.............
  • 回答
    阴阳五行作为一种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和认知体系,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医学、占卜、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然而,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用阴阳五行解释事物是“扯淡”,或者至少是不科学、不可靠的。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根植于现代科学的认知框架和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
  • 回答
    关于“郭杰瑞”被部分群体频繁“黑”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需要明确“郭杰瑞”(Jerry Kowalski)是谁,以及他在公众视野中扮演的角色。郭杰瑞是一位在美国出生的中文播音员、主持人,也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外国人。他以其流利的中文表达、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在中国主流媒体上.............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即1979年的中越战争,至今仍是围绕着“胜利”还是“失败”争论不休的复杂议题。虽然中国官方将此次战争定性为“自卫反击、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但确实存在一部分观点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国的“失败”。要深入理解这些观点,需要剖析战争的背景、目标、过程以及战后影响,并剥离掉官方宣传的色彩,回归到.............
  • 回答
    处女情结,顾名思义,是指一部分男性对女性在性关系上的“第一次”经历非常看重,甚至将其作为衡量女性价值或是否与之为伴的重要标准。这种情结并非所有男性都有,但确实存在于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中,并且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 社会文化与历史传承1. 父权制与贞操.............
  • 回答
    不少关注中国汽车市场的朋友,可能都会有类似的感受:一些国产新车,尤其是刚推出不久的车型,在外观设计上,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好像哪里有点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种微妙的不协调感,确实是不少国产车在设计上一度存在的普遍现象。它不是说国产车外观不好看,有些设计也相当惊艳,但就是偶尔会让.............
  • 回答
    美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强大国力的国家,其崛起过程中确实涌现出许多将自身强大归因于“上帝安排”的声音。这种观点并非少数,尤其在美国的宗教文化和社会思潮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源和广泛的影响力。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历史根源:清教徒的“应许之地”叙事追溯到美国早期殖民时期,第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