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西专家联名对成都疫情防控提出「黄码+核酸必检」等紧急建议,现阶段应如何科学防疫,合理把握防控尺度?

回答
华西专家关于成都疫情防控的“黄码+核酸必检”等建议,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刀切”措施,而是基于对当前疫情形势和病毒传播特点的审慎判断。在现阶段,我们确实需要一种更精细化、更科学的防疫策略,既要守住疫情防线,又要尽量减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一、 理解“黄码+核酸必检”的科学逻辑

首先,我们得明白,流行病学上的“黄码”通常代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暴露。比如,与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有过时空交集,或者在风险区域内活动过。这个时候,这个人本身就存在潜在的感染风险,尽管尚未出现症状或检测阳性。

而“核酸必检”则是为了在早期阶段就捕捉到这些潜在的感染者。为什么重要?因为病毒在传播早期,即使携带者没有症状,也可能具有传染性。而且,无症状感染者往往是疫情传播的“隐形炸弹”,一旦放任自流,就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传播。

所以,“黄码+核酸必检”的核心在于:

主动筛查高风险人群: 通过黄码预警机制,将潜在风险人群锁定,并要求他们进行核酸检测,是防止疫情扩散的最有效前置手段之一。这能最大程度地缩短病毒在社区传播的时间差。
精准防控而非过度管控: 相较于大范围封锁,这种措施更具针对性。它不影响绝大多数健康人群的正常生活,而是将资源和管控措施集中在高风险个体上,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思路。

二、 现阶段科学防疫的关键点

在“黄码+核酸必检”的框架下,科学防疫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操作:

1. 信息流的畅通与准确性:
风险区域划定要及时、精准: 依靠大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划定风险区域(高、中、低),并动态调整。避免“一关了之”的粗放模式。
信息公开透明,提升公众认知: 及时向社会公开疫情信息、风险区域变化、防控政策调整等,让公众了解情况,理解并配合措施。同时,也要防止不实信息和恐慌情绪的传播。
行程码、健康码的协同与优化: 确保各类健康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考虑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例如,是否可以设计更精细化的健康码,区分不同风险等级,并与核酸检测结果联动。

2. 核酸检测策略的优化:
检测频率与人群的匹配: 对于黄码人员,高频次的核酸检测是必要的。但对于低风险人群,是否需要频繁检测?需要根据疫情态势进行动态调整,避免“过度检测”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公众疲劳。
检测能力的储备与灵活性: 确保有足够的核酸检测能力和实验室资源,能够快速响应突发疫情,尤其是针对重点人群和区域。
检测点位和服务的便利性: 优化核酸检测点的布局,增加采样窗口和频次,尤其是在交通枢纽、人员密集场所,方便市民进行检测。

3. 隔离与管控措施的精细化:
居家健康监测与集中隔离的差异化: 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接触者,应根据流行病学评估结果,采取差异化的隔离管理措施。居家健康监测应提供清晰的指引和必要的支持。
解除隔离的科学评估: 确保解除隔离的标准科学、统一,避免“一刀切”的延长或过早解除,导致二次传播或不必要的社会负担。
对管控区域内居民的服务保障: 在实施管控期间,必须做好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就医绿色通道、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保障工作,减轻封控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4. 重点场所和人群的防护:
常态化通风、消毒和体温检测: 在公共场所,如商场、餐厅、学校、医院等,要坚持常态化的通风、消毒措施,并做好进入人员的体温测量和健康码查验。
特定高风险人群的特殊保护: 例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要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疫苗接种和健康管理,并在疫情期间提供更严密的防护建议和支持。
医疗机构的闭环管理: 确保医院等医疗机构的院感防控措施做到位,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三、 合理把握防控尺度:在“动态清零”与“有序放开”之间寻求平衡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如何在疫情常态化下与病毒共存,但“动态清零”策略在我国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在病毒变异株致病性仍有不确定性、疫苗接种率尚未达到绝对优势的情况下。

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度”:

“度”体现在科学的风险评估: 不要因为出现个例而过度反应,也不要因为低风险而麻痹大意。每一次防控措施的出台,都应该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和风险评估。
“度”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考量: 在采取严格措施的同时,也要评估其对经济、民生、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并尽可能地减少负面冲击。例如,是否可以通过远程办公、错峰出行等方式减少聚集性风险?
“度”体现在与国际接轨的动态调整: 随着病毒的演变、疫苗和药物的进步,防控策略也需要不断调整。不能墨守成规,也要避免激进冒进。华西专家的建议,本身就是一种基于现实情况的“动态调整”的体现。

总结来说, 华西专家提出的“黄码+核酸必检”建议,是现阶段科学防疫思维下的一种具体实践。我们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各项防控措施,确保信息流的畅通,检测策略的精准,隔离管控的科学,并时刻关注疫情发展和病毒变异情况,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疫情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实现“动态平衡”。这需要政府、专家、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与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年11月13日第二次更新————

继续对线。

@大友

某些朋友,流行病学常识已经缺乏到触目惊心的程度。

不然也不至于说出这种胡话:

谁告诉你潜伏期中位数最大就最需要严格防疫?

自己拍脑袋拍出来的吗???

决定隔离长度的,从来就不是潜伏期中位数,

而是潜伏期散布

而是潜伏期散布

而是潜伏期散布

(重说三)

这就是为什么2020年初那阵,潜伏期中位数真的是6天,隔离期是14天,

现在潜伏期中位数变成4天了,隔离期还是需要14天。

因为两者的散布基本没变过。


但是,

在潜伏期散布不变的前提下,

潜伏期中位数越长,则病毒传播越慢,相应需要的防疫力度就越小,

这种浅显道理难道你们都转不过弯吗???


——自己看看中疾控的示意图:

仔细瞅瞅左下角的图C,

潜伏期曲线和代际间隔曲线,形状是不是几乎一模一样?

这是因为,对于新冠病毒,潜伏期和代际间隔是正相关的。

潜伏期中位数越长,则代际间隔中位数越长。

比如说潜伏期中位数4天,则代际间隔中位数差不多是3天,

如果潜伏期中位数变成6天,则代际间隔中位数就要变成5天左右。

道理就这么简单。


而代际间隔是决定病原体倍增速度最主要的因素,几乎没有之一。


至于为啥潜伏期跟代际间隔相关?

很简单,

潜伏期的定义是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间隔;

然而出现症状的时机又和病毒载量相关,病毒载量越高,则症状越明显;

再然后病毒载量同时又和传染周期相关,只有病毒载量高到一定程度,病例才开始具有传染性。

所以根据新冠病毒感染症的传染周期,一般在出现症状前两天左右,病例开始具有传染性。


同时,代际间隔的定义是原发病例感染病毒到续发病例感染病毒的时间间隔,

根据上述传染周期,只有表现出传染性的原发病例,才能感染续发病例。

这就是为什么潜伏期越长,则代际间隔越长。


潜伏期→病毒载量→传染周期→代际间隔


懂了不?


举个特别简化的例子,

假设同样是1名原发病例,15天传播时间,不考虑R0和GT之外其他的参数。


如果按照华西专家给的数据,潜伏期6天(相当于代际间隔5天),基本再生数2-6,

15天可以传三代,总共制造14-258个续发病例


如果按照中疾控官方口径,潜伏期4天(相当于代际间隔3天),基本再生数5,

15天可以传五代,总共制造3905个续发病例


以上还只是条件简化的对比,

如果觉得不够触目惊心,这里有个现成的流行病学计算器,可以根据SEIR模型计算传播速度:

不信可以自己点进去,根据不同的R0和GT算一算。

包你大开眼界。


朋友,最后劝你一句,

不要再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了。


————2021年11月11日第一次更新————

针对这个问题下其他朋友的答案,来对个线。

@大友

作者:大友
链接:zhihu.com/question/49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反对高赞回答……无法理解这样的回答为什么会高赞。对数据过于吹毛求疵,煽动围观群众情绪了,却无视了这份《紧急建议》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要合理把握防疫尺度,不能让我国的严格防疫政策失去人民的拥护。
这份《紧急建议》的发出无疑是需要勇气的,目前的防疫政策流行层层加码,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执行过程中给很多人带来了不能理解的不便。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诸多大学对校园里的大学生至今仍然实行封禁政策,却没有阻拦同处一片校园的教职工以及其他闲杂人等的自由出入。这样的防疫是假防疫,是对弱势/不能发声的群体的欺凌。
这次成都防疫过程中,很多群众也无法理解,明明自己没有接触确诊患者,只是同处一个基站,或者开车堵了会儿,就时空伴随,就影响自己正常生活了。尤其是牵扯人数众多,更是加大了对社会总体带来的不便。这个时候,更需要放开讨论,充分听取专家以及各级群众的意见,在严格防疫坚决清零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高赞回答中对数据挑刺的行为完全是捣乱,也是抹杀了这份紧急建议的良苦用心。并不是说摆弄一堆数字,贴几张论文截图,就可以糊弄过去了。
关于潜伏期中位天数,高赞列出的两篇文章虽然都是基于五月至六月广州的数据,但是纳入统计的样本不一样,作了不同的筛选。
关于再生数,紧急建议里列出的文献就是目前引用最多,相对最权威的数据,Google Scholar搜索”reproductive number of the Delta variant“,第一个以及引用最多的搜索结果便是那篇。而高赞非要纠结一个小样本统计出来的再生数,有什么意义……并且让群众认为”哦,专家连数据都骗我,不得了,竟然还敢建议放松防疫措施,嫌管得太紧了!肯定别有用心“。
总而言之,对紧急建议中的”做细社区管理工作“以及”不要污名化确诊病例,保护隐私“的内容,我是非常支持的,医学部分也希望能看到更专业的讨论。

专家出马提政策建议,固然是好事,

但提建议最重要的就是基于科学事实。

而这篇《紧急建议》最核心的科学事实,就是两个传播动力学关键数据——中位数潜伏期和基本再生数。

非药物式干预策略是基于传播动力学参数设计的,

所以只要在这两个关键数据上动手动脚,不管这篇《紧急建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必然动机不纯、别有用心。

关于上一点,鉴于这篇《紧急建议》的起草人是德高望重的老师,我在原回答里面没有刻意点出来,算是给老师们留点面子吧,

但居然还有人读不懂言下之意,反倒以为我在捣乱???

你们怕不是被人卖了还要帮人数钱吧?

关于再生数,紧急建议里列出的文献就是目前引用最多,相对最权威的数据,Google Scholar搜索”reproductive number of the Delta variant“,第一个以及引用最多的搜索结果便是那篇。

一看就不知道基本再生数的意义。

基本再生数是跟人口密度、公交模式、家庭结构、生活习俗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国内一家六口住80平方公寓的再生数(更准确地说是SAR),跟境外某些地方一家四口住300平方大豪斯的再生数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更重要的是,现如今国内在搞常态化防控,常态化防控会显著影响基本再生数。

(或者严格来说,常态化防控之后,国内根本就没有基本再生数,只有有效再生数。但鉴于CCDC带头把这种场景下统计得到的数字叫做基本再生数,我们也只能从善如流~)

正因为以上原因,有国内版本基本再生数的情况下,就不能用境外的基本再生数。

相信华西公卫专家一定明白这种浅显道理,

但《紧急建议》引用的,不仅不是国内数据,甚至也不是境外数据,

而是国内和境外的缝合怪数据。

这能用?

关键是用还不好好用,

他们还刻意把5.08的均值活生生拆成2.0-6.0的区间值写到《紧急建议》里面。

这用意还不够明显吗?

围观群众的朴素想法,多半是2.0-6.0四舍五入就是4左右~

要不是手贱点开原文,谁能想到2.0-6.0的区间,对应的均值居然是5.08?

5.08和4,中间整整相差25%还多

用心险不险恶?


还有些细节漏洞之前没提到,现在顺便补几句。

Delta就是个大箩筐,什么毒株都能往里面装。

5-6月份广州的Delta是原始版的B.1.617.2。

现如今B.1.617.2在整个亚欧大陆都几乎灭绝了。

这次国内流行的Delta,大概率是肆虐俄罗斯/东欧的AY.43或者AY.39。

同样叫Delta,AY.43、AY.39跟B.1.617.2能是一回事吗?

各位围观群众不知道,难道华西公卫专家还不知道?


我也不是吹,如今在俄罗斯流行率超过九成的AY.39和AY.43,刚好都是我们这边最先发现并提交的~

这玩意儿的基本再生数有多少,我们心里有数,

能把B.1.617.2屎都打出来~

就这,华西公卫专家揣着明白装糊涂,拿个2.0-6.0的数字就想糊弄过去,

这难道不是别有用心?


至于中位数潜伏期6天就更可笑了。

去年2月份的新冠病毒,中位数潜伏期就是6天。

病毒都演化一年多了,现在还跟我们说6天,

这不是明目张胆欺负目标读者没文化吗?


放着广州市疾控官方口径3.2天不用,

放着中疾控官方口径4.0天不用,

放着钟老师版本的4.7天/4.0天不用,

放着广州医科大学柳叶刀版本的4.0天不用,

精挑细选挑个6天版本出来。

真够辛苦的。


关键6天版本那个文献的考察期间吧,

刚好跟柳叶刀版本一模一样,都是2021年5月21日到6月18日。

昨天我把原文链接都放出来了,你们不会点进去比较一下吗?

点进去看了就会明白,

柳叶刀版本包含了5月21日到6月18日全部159位病例,

但《紧急建议》引用的这篇文章只包含了其中127例,然后还以“暴露日期待明确”的理由排除掉了其中42例。

???

广州市八院为啥就能把暴露日期搞明确?


最后,真为你们某些人感到可悲~

你们觉着《紧急建议》是权威专家写的是吧?条理清楚情真意切是吧?

那一定就没问题了是吧?

错,只要数据动了手脚,哪怕吹出花儿来了,都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信。


————以下是2021年11月10日原回答————

对这份《紧急建议》的建议部分不评价,也没能力评价。

老夫只对数据部分挑点刺。

这份《紧急建议》主要提到了两个数据:

首先,【SARS-CoV-2 Delta VOC的潜伏期中位天数为6(范围:1~15)天】;

然后,【根据SARS-CoV-2 Delta VOC的基本再生R0为2.0-6.0】。

各位想必已经看出来了,

不管是6天的中位数潜伏期,还是2.0-6.0的基本再生数,都跟常见的口径不大一样。

这是为了啥呢?


根据《紧急建议》的参考文献部分,6天中位数潜伏期这个说法,来自这里~

——请品鉴[1]

似乎没毛病对不对?


但我们更常看到的说法,中位数潜伏期是4.0天,

——来源是这里,请再品鉴[2]

有趣的是,6天和4.0天这两个数据,同样来自于对上次广州市社区爆发的统计。

前者作者来自中山大学公卫学院,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基于广州市社区爆发2021年5月21日到6月18日期间的病例;

后者作者则来自各级卫健委,发表于CCDC周报,基于广州市社区爆发2021年5月18日到5月24日期间的病例。

不知道为啥这份《紧急建议》要选用6天版本,而不选用CCDC官方口径,且跟境内境外其他数据源更一致的4.0天版本……

毕竟,就算不考虑CCDC的官方属性吧,至少4.0天版本的散布范围要明显正常很多,

而6天版本的散布范围简直辣眼睛……[1-15天]……


还没完呢,咱继续扒皮啊~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广州市社区爆发事件里面,

2021年5月21日到6月18日期间的中位数潜伏期真的莫名其妙变长了呢?

——请品鉴吧[3]

↑ 以上是广州市八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一院针对广州市社区爆发事件发表的柳叶刀大作。

(顺便一提,国内的新冠病例和新冠病毒研究人员都太可怜了……好不容易闹出个社区暴发,统共一百来个病例,被各种医院、大学和卫健委的老师们翻来覆去地研究。哪儿比得上学术天堂美国,随便搞个相关研究受试者十万起步……简直是科研狗和受试者双赢)

跑题完毕,咱回到正题啊,

很凑巧,广州市八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一院的柳叶刀大作,正好也针对的是2021年5月21日到6月18日这个期间。

——请品鉴:

那么柳叶刀版本的中位数潜伏期是多少呢?

——请睁大眼睛品鉴:

4.0天

???

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这篇文章为啥偏偏在这个关键数字上有出入?

而华西专家的《紧急建议》为啥偏偏要绕过CCDC官方口径,从漫山遍野的相关文献里头把这玩意儿给挑出来了?


下面继续看看基本再生数啊,这部分问题更露骨。

根据《紧急建议》的参考文献部分,基本再生数2.0-6.0这个说法,来自这里[4]~

——请品鉴:

二区非顶刊……

瑞典Umeå University加上厦大嘉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两位作者强强联手……

横跨汉英语言平台的literature review……

——请品鉴:

这尼玛啥情况???

要知道,基本再生数这玩意儿,它是受到易感人群的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生活环境、预存免疫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所以只要条件允许,必须尽量选用国内数据,以保证以上各种因素尽量相近。

结果你《紧急建议》放着CCDC现成数据不用,

千挑万选挑了个中西合璧的缝合怪出来,这是要干嘛?

而且就算要用缝合怪数据吧,人家明明已经把中西合璧的基本再生数归纳得明明白白,

——请品鉴啊:

5.08

那你《紧急建议》为啥还要化蛇舔足,把这个5.08拆成2.0-6.0?

嗯嗯嗯?

直说5.08不行吗?


最后,就在上面《中华流行病学杂志》那篇文献里头,明明就有现成的基本再生数,

——请品鉴:

5.1。

你《紧急建议》是不是嫌5.1这数字太刺眼,太难看,

千方百计也要挑个看起来温柔一点的版本?


所以啊,

你《紧急建议》提的那几条建议吧,也不是没道理,

那么为啥就不能老老实实沟通交流,为啥一定要在数字上动手动脚呢?

真当咱围观群众没文化吗?


最后例行贩卖一点焦虑吧。

根据英国那边最新数据,Delta的传染性比之前预计的更高。

——请品鉴[5]

Delta在英国的家庭场景续发率(household secondary attack rate)为38%(未接种时)或25%(已接种时),

而WT的家庭场景续发率为16%-18%。

根据SAR来估算的话,

Delta在英国的传染性比Alpha高70%-85%(而不是之前估计的50%-60%),

Delta在英国的R0应该是8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参考

  1. ^ http://chinaepi.icdc.cn/zhlxbx/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1005&flag=1
  2. ^ http://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1.148
  3.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1)00409-0/fulltext#%20
  4. ^ https://academic.oup.com/jtm/article/28/7/taab124/6346388
  5.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1)00648-4/fulltext
user avatar

作为成都人说几句:

专家说的有一定道理,主要是之前时空伴随的范围偏大,黄码太多,很多人出不了门。比如说我因为去了一趟犀浦办事,也黄码了。

但是(这里是重点),成都市还是调整的比较快的,就我来说,大概上午去的犀浦 ,在中风险地区附近一公里左右待了十来分钟的样子,中午回去的,全程自驾。下午就收到短信叫去查核酸,然后晚上就黄码了,我跑去查核酸回来路上就又变回绿码,前后“黄了”三个小时不到,给社区电话,社区说可以不查核酸了。说明还是在根据情况在调整,避免“滥杀无辜”,但是我当时有点“老实”,黄码以后马上就给领导汇报了,领导让我按照黄码自我管理,在家喵三天,自己去再查一次核酸。

我在交大同学说交大犀浦校区也有很多人黄码,但是后来几个小时内也都变回绿码了。说明还是有一个很快的反馈和处理机制在里面。

个人估计,专家这个建议应当还是针对最开始的情况,但是就调整速度来说,还是非常快的。

另外成都这次最大问题是最开始的1号“潜伏”了接近一周左右,这个杀伤力有点大,一开始采取较为激进的策略可以理解。其实老百姓反应比政府还激进,现在没有禁饭馆堂食,但是我家附近的饭馆这几天还是门可罗雀,说明大家都还是挺“怂”的,毕竟谁也不愿意吃着火锅唱着歌就被抓去隔离了。

但是有些人就此大放厥词,说什么年轻人不敢说话,甚至攻击体制,就只怕有点带任务来的感觉了。

刚才在同学群看的消息:理工大学封校,动员师生(包括教授、博导)去食堂帮厨,结果就有人造谣全校学生在挨饿。

话说制造这些谣言的说不是1450我都不信。

user avatar

很好很好,还是有公卫专家出来说几句良心话。

user avatar

1.年轻人怕说错话,已经不敢发声了,躺平算求,其实也正常,前几天高福接受采访时那么小心翼翼,就能看出来现在都是一帮什么货色在网络舆论里张牙舞爪,所以只有这种八十多岁的元老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2.这种仗义执言还不是光靠胆勇的,这个老人是华西医院的教授,父亲是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本身就具备极强的专业功底,只有这样的内外双修的高手,才有把握站出来挑战官方决策,一般人哪有这个底气。

3.成都有这样的人,别的地方有么?中国就一个华西医院,中国公共卫生也就陈志潜一个爸爸。

4.要让专业的人讲话,要容许专业的人讲错话,更别让道德介入专业。

user avatar

防控措施要根据传播实际情况来判断,不宜一概而论

1.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应当守好一线

内地城市如果想正常生产,正常消费,一定要边疆地区(包括国际机场和海港)守好国门。

如果加强边疆地区的防控力量,边疆居民坚持定期核酸筛查,就可以极大减少内地的疫情扩散概率。

然而边疆地区为了守国门,必然要在经济上做出牺牲,所以内地需要给边疆地区支援。


2.考虑防控措施尺度不能脱离”边界条件“

(1)早发现

如果疫情发现及时,病毒还没来得及传代或者只传一代,隔离感染者和密接就够了。

(2)传播几天后发现

本次成都疫情开始传播在10月28日(成都病例经过西北之行后,从重庆回到成都,同时重庆3号病例来成都),发现时已经时11月1日了,病例轨迹复杂,疫情已经在酒吧等地发生传播。在流调不清晰的情况下还要快速寻找接触者,就不得不采用影响较大的手段。



3.建议进一步精细化评估疫情扩散风险

《关于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标准实施精准管控措施的通知》的要求,病例长期停留地区(如其居住的居民小区、自然村等),14天内发生不超过10例的本土确诊病例,该地区划定为中风险地区;若出现10例及以上本土确诊病例则会被划定为高风险地区。

然而”确诊数量“不等于”病例数量“,目前的分级标准还显得粗糙,建议继续优化,建立以下模型:

报告病例数量+病程+轨迹--->通过一定数据模型推算“实际病例数量”--->结合其他信息确认扩散风险--->定级

为了准确衡量传播风险,除“确诊病例数量”外,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1)感染者从感染到隔离的周期。周期越长,可能的传代数量越多,风险性越大。

(2)感染者的居住状态,独栋房屋、集体宿舍、城市小区、排水不良的老旧城中村、闭环管理居住点的人员扩散危险性不等。

(3)本地人口流动情况,如果有大量旅游团、货车司机群体流动,则应当提高风险等级。

(4)某个出现病例的地区如果处于高危地点(边境线、口岸、传染病医院、隔离点、冷链操作点)附近,则应当提升风险等级。

(5)季节性因素。冬天飞沫存在时间较长,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应当提高等级。

(6)已知病例活动轨迹是否涉及人流密集地点或者流调较困难的地点,如购物中心、机场、铁路枢纽客运站等。

(7)其他地区的传染链是否在本地区有交叉。

(8)本地区的流调是否清晰,是否有病例查不到来源。

(9)本地近期核酸检测数量和人口的比例。

(10)已经发现的混检阳性样品数量。

(11)对于边境和口岸地区,还需要考虑边境线以外的疫情发展状况和每日平均入境人数(包括临时来口岸停留但不办理入境手续的飞机机组成员、货船船员、货运司机)。也需要考虑口岸人员防护规范性。


4.防疫措施的度把握较难

防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疫情对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防疫政策宽一些和严一些都有优势和劣势

严格的防疫措施可以用较短的时间结束疫情,但影响大。

宽松的防疫措施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小,但很可能漏掉传染链,如果恰好漏掉的是”超级传播者“,则疫情可能要延长一两周才能控制。

例如北京疫情中,森林大第有多个感染者,没有对周边小区进行封控和广泛核酸筛查。

结果漏掉一个传染链,还波及了吉林:

所以防疫政策该严还是该适度放松,并不能一概而论。


5.防疫应当努力”速战速决“

疫情持续时间越长,对经济的影响越大。

北京这几天本来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漏掉的这几个传染链让北京、辽宁、吉林等地的民众开始重新紧张起来。

采用略严格的措施控制疫情,避免漏掉传染链对整个城市的经济更为有利,过度的”宽松“很可能造成漏网之鱼,导致疫情久拖不决。

所以建议给疾控工作者更大的自由度,减少对他们的舆论压力,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尺度,使用最为合适的防控策略。

相信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更多技术手段的应用,防疫效果能越来越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西专家关于成都疫情防控的“黄码+核酸必检”等建议,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刀切”措施,而是基于对当前疫情形势和病毒传播特点的审慎判断。在现阶段,我们确实需要一种更精细化、更科学的防疫策略,既要守住疫情防线,又要尽量减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一、 理解“黄码+核酸必检”的科学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流行病学.............
  • 回答
    .......
  • 回答
    在2016年,《自然》杂志将华人生殖医疗专家张进博士列入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这无疑是对他科研成就和行业影响力的巨大肯定。这件事情之所以值得深入探讨,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如此高的国际认可,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在生殖医学领域,特别是在辅助生殖技术方面的崛起,以及张进博士本人在.............
  • 回答
    四川黄龙景区五彩池游客踩踏事件,无疑给中国珍贵的自然遗产敲响了警钟。这起事件不仅牵动了无数关注自然保护的民众的心,也让“旅游经济”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再次被摆上了台面。事件回溯:一时的好奇,万年的损伤事情的起因是几位游客为了近距离拍摄,无视景区的安全提示和隔离围栏,直接走进了五彩池的钙华滩。.............
  • 回答
    这则消息,来自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说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最初的疫情,存在“冷链引入病毒的可能”。这句话里学问可就大了,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说“可能”,并不是说“一定”或者“百分之百”。科学研究,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很多事情都是在摸索中前进。专家这么说,是在他们综合了病毒基因测序、流行病学调查等.............
  • 回答
    关于美国或世界能否无视华为的专利费和专利限制并继续使用华为专利的问题,答案是不能简单地“无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受到国际法、国家法律、商业协议以及技术领域相互依存性影响的问题。详细解释如下:1. 专利的本质与法律依据 专利权是一种排他性权利: 专利是发明人或其转让人在一定时期内就一项发明所享有.............
  • 回答
    高通华为专利和解:一场迟来的握手,释放了哪些深层信号?高通,这家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技术巨头,近日抛出重磅消息:与同样在通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华为,签署了一份涵盖5G在内的长期专利许可协议。这不仅仅是一纸协议的签署,更像是在波诡云谲的全球科技格局中,一场迟来但意义非凡的握手。它释放出的信号,值得我们深.............
  • 回答
    提起“专利流氓”这个词,在科技界,尤其是涉及到知识产权的纠纷中,我们并不陌生。而当这个标签被用在美国参议员马可·卢比奥(Marco Rubio)套在华为身上时,这背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指责,更牵扯出了一系列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竞争的议题。要理解卢比奥的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
  • 回答
    .......
  • 回答
    华为有几百项专利,听起来很厉害,但为什么你用起华为手机,感觉跟别的牌子也没什么天翻地覆的区别?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专利、技术创新以及我们消费者感知之间的复杂关系。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华为几百项专利”这个说法。“几百项专利”是怎么来的?华为确实拥有非常庞大的专利组.............
  • 回答
    这事儿,我懂。手里握着“华五”天坑专业的毕业证,心里盼着的是“武大法学”的法硕光环,一头扎进去,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落差感确实挺强烈的。你说要不要直接退学考研?这可不是件小事,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先跟你剖析一下你现在的心态和面临的几个核心问题:1. “学校、地域降级严重”: 这是最直观的.............
  • 回答
    要说华语乐坛的十佳专辑,这可真是个难题,因为好专辑太多了,每一张都能说出好多理由。不过,如果非要我挑一些在我心里分量很重的,我会这么讲:首先,我绕不开张学友的《吻别》。这张专辑当年火得不行,可以说是现象级的。但抛开销量和名气,它最打动我的是那种情绪的饱满和故事感。专辑里的每一首歌,无论是《吻别》本身.............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核心,也触及了5G技术、专利以及国际贸易制裁的复杂性。华为确实在5G领域拥有大量的专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然而,美国制裁的威力并非仅仅在于阻止华为“制造”5G手机,而是通过切断其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使其无法合法、合规、大规模地生产和销售带有先进5G功能的手机。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其中.............
  • 回答
    2021 年,华语乐坛依然涌现了不少令人惊喜的实体专辑。在数字音乐的洪流中,能够精心制作、充满诚意推出的实体唱片,往往承载着艺术家更深层的思考和音乐的温度。以下是我认为在 2021 年里,真正值得你细细聆听的十张华语实体专辑,希望能带给你不一样的音乐体验。1. 林俊杰《重拾_联合公园》 .............
  • 回答
    美国参议员马可·卢比奥提出的“不承认华为在美专利”的提案,如果获得通过,将对华为、美国科技产业、全球科技格局以及中美关系产生深远且复杂的影响。以下是对其可能影响的详细阐述:一、 对华为的直接影响: 专利许可收入损失: 华为在全球尤其是在美国拥有大量的通信技术专利,包括5G、芯片设计等领域。如果这.............
  • 回答
    华山技师学院的铁路专业,在我看来,是一条相当有前景的路子。如果你对铁路行业有兴趣,或者想找一份稳定的、技术含量也比较高的工作,那这里确实值得好好了解一下。专业实力与培养方向: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华山技师学院作为一所技师学院,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铁路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依赖技术.............
  • 回答
    作为一名专业程序员,看待华为的鸿蒙系统(HarmonyOS)是一个多维度、既有期待又有审慎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个操作系统,更承载着华为的战略野心和对未来技术趋势的理解。以下是我作为专业程序员对鸿蒙系统的详细看法:一、 核心技术与架构:亮点与挑战并存1. 分布式能力:这是鸿蒙最核心的创新和吸引力所在.............
  • 回答
    华语乐坛,这片沃土孕育了无数动人的旋律,留下了许多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然而,在商业浪潮的裹挟下,有些宝藏专辑,即便品质出众,也未能获得与之匹配的关注,仿佛一颗颗被埋没在沙海中的珍珠,静静闪耀。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那些在华语乐坛中,被低估的专辑,不谈流量,只谈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音乐。1. 王若琳 –.............
  • 回答
    哥们,刚踏进华工大门,一年级自动化,然后就感觉不对劲,你说你对这个专业“好失望”? 我太懂了。这感觉就像刚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以为里面是闪闪发光的宝藏,结果冒出来的都是黑烟和一堆看不懂的符号。说实话,我那时候也差不多。刚来的时候,自动化听起来多酷啊,又是机器人,又是智能控制,感觉自己毕业了就能去造高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手机摄影与传统相机摄影之间最核心的讨论点之一。你感受到的“华为拍的照片色彩更好看”并非偶然,背后是华为在“计算摄影”领域投入的巨大努力和成果,而这恰恰是传统相机品牌需要深入学习并积极拥抱的方向。为什么华为的照片“色彩好看”?答案在于“计算摄影”的强大力量。简单来说,计算摄影不是直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