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许多华人科学家选择美籍?

回答
华人科学家选择美籍,这背后涉及着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科学研究的环境、个人发展机遇、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因素等各个维度。

首先,美国在科学研究的土壤和基础设施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体现在几个关键方面:

世界顶级的科研机构和大学: 美国汇聚了无数世界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MIT)、加州理工(Caltech)、普林斯顿、以及国家实验室(如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等)。这些地方不仅拥有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更聚集了各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年轻的科研人员可以接触到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与最优秀的同行交流合作,极大地促进自身的学术成长。
充裕的科研经费和项目机会: 美国的科研经费来源多样,包括政府机构(如NSF、NIH、DOE)、私人基金会以及企业。这使得科研项目更加丰富,研究的自由度也更高。科学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判断来选择研究方向,而不必过分担心经费的限制。这种“自由探索”的空间,对于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突破性想法的科学家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跨学科合作和创新文化: 美国科研体系鼓励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不同领域科学家之间的碰撞,往往能激发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突破。同时,美国社会的创新文化也鼓励冒险和试错,允许失败,并从中学习。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对于追求原创和前沿研究的科学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个人职业发展和机会是吸引华人科学家的一大重要因素:

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 美国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除了学术界,科学家们还可以在蓬勃发展的科技公司(如硅谷的科技巨头)、生物技术公司、金融机构、咨询公司等找到用武之地。这些领域往往能提供更高的薪资待遇、更快的晋升机会以及更具挑战性的项目。
公平的评估机制和晋升机会: 尽管任何体系都可能存在不完美,但美国学术界和科研界的评估体系相对透明,更侧重于研究成果、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对于有能力和才华的科学家,无论其背景如何,都有机会获得认可和晋升。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市场转化: 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到位,这为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科学家们可以将自己的发明专利化,并通过创业或授权等方式获得经济回报,这对于激励创新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尽管种族歧视依然存在,但总体而言,美国社会相对多元和包容,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持开放态度。许多华人科学家在海外生活多年,已经习惯了这种环境,并且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人脉和社会网络。
对科学的尊重和重视: 美国社会整体上对科学和技术进步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尊重。科学家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他们的工作也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子女教育和家庭因素: 对于许多已婚有子女的华人科学家而言,美国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他们希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历史上的留学潮和人才外流: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有志于科研的中国学子选择出国深造,其中美国是重要的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人选择留在美国发展,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最终选择美籍也是自然而然的。
中美关系和政策变动的影响: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变化以及某些政策的出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华人科学家在美国的选择。但总的来说,美国吸引顶尖人才的磁力依然强大,并且许多在美华人科学家已经拥有了深厚的学术根基和人脉资源,改变国籍的选择并非易事。

总结来说,华人科学家选择美籍,是出于对世界一流科研平台、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更优越的个人成长环境以及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这是一种基于理性选择和现实考量的结果,也反映了美国在吸引和留住全球顶尖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当然,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内环境的改善,未来华人科学家在国内发展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但就目前而言,美国依然是许多华人科学家实现学术梦想和人生价值的重要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可以说典型的例子:

这个人早就被国人遗忘;

这个人是中国流行病学的奠基人。

这个人就是,“衣原体之父”汤飞凡

一、“开挂”般的学霸生涯

那么牛为什么少有人听说?具体原因后面说,先说说他为什么牛吧。

1897年,汤飞凡出生,湖南人。此后,这个人可以说是从小一路开挂,然后走上了人生巅峰,再然后,断崖式下跌,最后死于非命。

他传奇的一生从1914年开始。这么算来,那年他年仅17岁,就被湘雅医学院破格录取,成为它的第一届学生。

湘雅医学院又是什么牛校?

先不说它学术上多厉害了,咱们先看看跟汤飞凡一同“出道”的同学和校友就知道湘雅医学院在中国医学界是什么地位了:

张孝骞 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

谢少文 国际首次成功用鸡胚培养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

李振翩 病毒疫苗培养法创始人;

黄友岐 中国神经病学奠基人、中国神经科鼻祖;

王肇勋 中国心电图学创始人,1933年于国内首创心电图学;

林筱周 中国显微外科奠基人,著名耳鼻喉科学家;

刘泽民 中国皮肤性病学科创始人;

韩 明 中国移植医学奠基者;[1]

明白了么?学科带头人都不算什么了,从湘雅医学院前几届出来的人,不是创始人级别,都不敢跟人打招呼。

校友都那么牛,汤飞凡也不可能差到哪里去吧?

当然不会,这些校友里,如果把汤飞凡放进去,他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当时是湘雅医学院第一年正式招生,只招了30人,毕业人数更少,只有10人,汤飞凡就是其中之一。

你知道的,医学生7年苦读,学成之后社会地位和工作基本上都不会难找,尤其是从这么牛的医学院出来的,更应该是“香饽饽”,大把医院和机构抢他。

这是一般人思维。

汤飞凡不是一般人。7年苦读之后,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当个医生一辈子能治好多少病人?如果发明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却可以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2]

他没在说空话,转身又去了协和医学院进修了传染病学和细菌学。一修就修了3年。

协和医学院又是怎样的存在?

业内素有“南湘雅,北协和”之称。

它比湘雅医学院还早,1908年就正式开课,1914年就有第一批学员毕业。[3]

就这样,历经10年,南、北排第一医学院都被他学完了,就算在现在,也算是牛人中的牛人了。

在协和的第三年,汤飞凡又被更高学府奖学金录取了——哈佛大学医学院。

那年,他27岁。

17岁上大学,10年间不断开挂,在求学的路上扶摇直上,最后来到医学界最高学府。

这样的开挂人生莫说在国贫民弱的当时,就是在现在,也算是人中龙凤了。

二、回国报效

按照一般父母的想法,在哈佛大学学完,“混”个实验室主任或者去美国医院找个医生当当应该这辈子就不用愁了。

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也许同样认可他是个牛人,但绝对不会是我非常敬佩的牛人。

我敬佩他,是因为他的家国情怀。

3年后,尽管当时哈佛大学极力挽留,汤飞凡也毅然决然的回国了。对,回到那战火纷飞、贫困羸弱的中国。

只因为一封信。

这封信,是汤飞凡在湘雅医学院的老师,湘雅医学专校的校长,颜福庆寄给他的。

大家记住这个人,文章后面我会多次提到他。

信里没写待遇和许诺,只说:现在困难,然希望能回来帮助建设祖国医疗事业。邀请他来到颜福庆参与创办的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前身)[4]任教。

1929年,汤飞凡回到了上海,在中央大学医学院担任细菌系副教授。那年他32岁。

在中央大学医学院,汤飞凡边教学边研究,从1929年到1937年,汤飞凡先后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了16篇学术论文,为中国沙眼、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流感、致病性大肠菌炎等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5][6][7]

8年写了16篇国际论文,这还是在建校初期和资源极度匮乏的时候。难度不可想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又是受到颜福庆的邀请,汤飞凡毅然辞去上海一切职务,前往长沙,参与主持重建中央防疫处。

1939年,为躲避日军,防疫处迁至昆明。

在此期间,国内狼烟四起,流民失所。流行病肆虐也让抗战形势雪上加霜。

汤飞凡带领学生,利用极度匮乏的资源,生产出了高效、高质量的青霉素(五万单位一瓶)和疫苗制品。

汤飞凡治疗的药品,不但供给国民党军队,也供给包括共产党在内的抗战盟军。

加之日本采用细菌战杀害中国无辜民众,当时的中央防疫所大量制造抗菌药物和疫苗,挽救了数万名军民的生命,也使中央防疫所成为全亚洲最重要的防疫供给中心。

三、新中国功勋

(一)飞速灭鼠疫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央防疫所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任所长。

1950年,冀北察哈尔地区鼠疫肆虐,当时疫苗全靠从苏联进口,极度短缺,汤飞凡花了2个月,就研制出国人自己的鼠疫减活疫苗,并迅速生产了900多万毫升[2]

(二)中国灭天花早世界16年

大家都知道天花。

要在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生产自己的天花疫苗谈何容易。

但汤飞凡利用自创的“乙醚杀菌法”,能相对便捷大量的制造出天花疫苗,这让我国早在1961年便彻底消灭了天花病毒。比全世界早了16年完成。

(三)亲身试毒,攻克沙眼

知道有这个病,不算厉害;

分离出这个病毒,并证明就是这个小东西造成的这个疾病对人类才更为关键

因为只要分离出了病毒,就可以在实验室更方便的做实验,更快的找到杀灭病毒的方法。

但很遗憾的是,病毒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想要分离出来,谈何容易。

当时的新中国,沙眼就是这样的疾病。

全中国有超过55%的沙眼患病率,5%的致盲率。

在农村,几乎人人有沙眼,致病率高达90%。

为什么不治呢?去药店买个眼药水不就行了么?

当时可不行。

因为当时医学界连导致沙眼的致病病毒都没找到。

曾经日本有个医学大咖——野口英世,他宣称找到了沙眼病菌——颗粒杆菌。

这是当时全世界的医学难题,因此野口英世也成了日本的民族英雄(他的研究成果还包含黄热病、梅毒和脊髓灰质炎),他的头像还被印到了日元纸币上。

但汤飞凡否定了他的研究成果。并在1955年,开创性的利用「卵黄囊分离法」成功从恒河猴身上成功分离出了沙眼病毒。

但因为猴子的眼部构造和人类不同,沙眼症状也不同,无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1958年,汤飞凡又亲身试验,将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眼中,在40天不治疗的情况下,采集信息,证明其分离出来的就是沙眼病毒。

就这样,先是英国,然后是全世界,都认可了汤飞凡的成就,他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人,因此沙眼病毒也被称为“汤氏病毒”

这种病毒比常见病毒大一些,又比常见细菌小一些。

汤飞凡的研究促使国际微生物分类学界将此类微生物单独归为一类——衣原体目[8]

这项伟大的研究,使中国在两年内,沙眼致病率直接从55%降到了6%以下。

(四)其他成就

除了沙眼衣原体,汤飞凡在之后的研究中还成功分离出了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小儿麻痹症)。这些病毒都是在当时人民深受其害的流行疾病。

病毒的成功分离让攻克和预防这些疾病成为了可能。

四、迟到的荣耀

1992年国家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三组邮票中,我们才能找到汤飞凡和他迟到的金质奖章。

六、国士无双

汤飞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帮助新中国抗击了鼠疫;消灭了天花;克服了沙眼;解决了麻疹和脊髓灰质炎,还发现了微生物学的一个新物种。

这应当是国人的骄傲!

与当代英雄人物钟南山相比又如何?

国士无双这个词,我相信,钟老爷子担得起,

但是,汤飞凡更担得起!

人才难得,更奈何无双之国士!

前不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9]

在60条总方针当中的第7条中,着重提出大力发展科技力量的战略方针。

科技,是人创造出来的。

我相信,

现在的我们,要比以前的我们更有担当。

现在的我们,要比以前的我们更有远见。

我们不愿再遭天灾,更不愿再出人祸。

莫叫国士寒心,莫要自毁前程。

参考

  1. ^百度百科: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D%97%E5%A4%A7%E5%AD%A6%E6%B9%98%E9%9B%85%E5%8C%BB%E5%AD%A6%E9%99%A2/763669?fromtitle=%E6%B9%98%E9%9B%85%E5%8C%BB%E5%AD%A6%E9%99%A2&fromid=9818063&fr=aladdin
  2. ^ab他一生从医,救人无数,61岁自杀,无葬礼祭奠,妻子为他保存骨灰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921/08/33003862_936802176.shtml
  3. ^百度百科:北京协和医学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D%97%E5%A4%A7%E5%AD%A6%E6%B9%98%E9%9B%85%E5%8C%BB%E5%AD%A6%E9%99%A2/763669?fromtitle=%E6%B9%98%E9%9B%85%E5%8C%BB%E5%AD%A6%E9%99%A2&fromid=9818063&fr=aladdin
  4. ^汤飞凡的前半生,为了这个人,5次改变命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316/21/49247701_737611506.shtml
  5. ^ Ward HK,Tang Fei-fan.A note on the filtration of the virus ofherpetic encephalitis and of vaccinia.J Experim Med,1929,49(1):1—4.
  6. ^ Zinsseer H,Tang fei-fan.Further experiments on the agent of herpes.JImmun,1929,17:343.
  7. ^百度百科 汤飞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1%A4%E9%A3%9E%E5%87%A1/1468562?fr=aladdin#1
  8. ^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 第三十卷 人物志 下册:湖南出版社,1995年12月:465-467
  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104/c64094-31917780.html
user avatar

1.研究到了一定的高度,你只能在美国,或者欧洲几个大学,国内你连找个讨论的人都没有。

2.圈子和垄断,虽然有人尝试打破这个圈子,但是现在什么小孩研究抗癌啊,某某大拿的学生才能某某啊,你一个外来人,融入不进去。自己的成果还有可能没了。或者你研究出来什么成果,最后只能恭敬的把大头让给别人,不然拿不到投资。

3.圈子和垄断也形成了恶性循环,就是他们拿钱容易,把钱往自己兜里装也容易,国家只能加大审核力度,然后他们可以花钱雇人钻空子,这个力度更大就给新人更麻烦了。可你放松审核力度呢,新人还是拿不到钱,还是这个圈子里拿钱。

4.这个没法说,82年的时候,很多科学家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当年打他们杀他们的人,居然摇身一变也成了当年的受害者和现在的改革闯将·········这特么找谁说理去

5.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拿个外国国籍再回国,你会发现轻松了很多,还能把自己家属安排一个行政岗位,来刁难土生土长的那些博士们。

6.最重要的问题,没那个岗位。我们华工的化学博士,毕业了大部分都只能出国或者去外企,因为国内的岗位就那几个,你没地方去啊。放眼中国富豪排名,不是房地产就是房地产。盖房子卖房子需要博士吗?剩下几个和高科技挨边的也大多是互联网。就算互联网吧,咱们国家有一个世界上最赚钱的游戏公司,然而一个3A的游戏大作都做不出来,干的就是骗小学生充钱。

你能怎么办?都在恰烂钱,就没几个搞产业升级的,用不着这么多博士啊·······

user avatar

科研很多时候是靠实力说话的,但是中国科研不是。

舍友的博导是发过cell一作的大佬,中国博士美国博后,来了我们这儿,双一流高校,双一流专业。

穷的要死,一天到晚靠他用自己工资掏钱做科研。口罩都要紫外照一照继续用那种@_@

当时我们学校找他可是算人才引进。然鹅,他没有投靠各派系大佬。年轻导师,一个人单打独斗打杂扯皮,没有精力搞科研还捞不到钱,越混越差。

我至今记得他上课的时候,跟我们说他人生第一篇cell是怎么做出来的。他做博后做了四年,他的合作导师只跟他交代了一件事:课题组近几年在做一个疾病的机制,你帮忙找找。

他前三年,学实验操作(他是跨专业做博后的)、参加研讨会、听学术报告、看文献、跑马拉松还学了小提琴。有一次和师弟听学术报告时,意识到snail通路的一个蛋白和他们课题组的一个目标基因可能有互作。然后觍着脸去报告人的实验室借抗体借试剂,回去一试,有戏!实验做了大半年,回国之后论文online了。

大家可能觉得这就是个挺有趣的故事。

我,一个在读博士,听了非常非常羡慕!

不用绞尽脑汁把帮导师凑发票,以各种名目帮他报销打车费、电话费、停车费、油费、生日酒席餐费

不用做账、填表、贴发票

不用跑腿、打饭、接孩子

不用帮导师写基金、编教材

不用帮导师审稿、上课、批改作业

不需要为了买个1000块的试剂,写几千字的实验方案、三方报价、市场调研

不用跟试剂公司的销售扯皮

不用身兼三四个课题,累得跟狗一样

不用被迫做各种乱七八糟的横向,然后看着导师收二十万,自己收两百块的薪酬

不用带本科生大爷不用带师弟师妹

不用每天早八点晚九点打指纹

有足够生活的补贴

有自己的空余时间

可以听到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

而且,导师是可以进行学术讨论的!而不是只会给你的ppt改格式的!

导师听得懂你在做什么!并且能够给一点意见!

每天睡醒,只需要想自己的课题!

太幸福了!!!

唉 ……

他本来是乡土情结回了国,现在要走了,在美国至少能安心做科研。

大牛起码有选择吧,那我们普通科研狗咧?

钱学森真他娘的伟大。

(咦?我发现打九键拼音qianxs第一个跳出来的词组是钱钟书,不好意思吼)

年纪越来越大了,在中国没有人会在乎你科研实力有多强,他们只会问你都30岁了为什么不结婚,都博士文凭了怎么这么穷,果然读书读太多就是没用。

我要努力奋斗好好考雅思,希望在另一个国度,可以捡起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好奇。

user avatar

那是以前的事,现在并不一定都这样。

user avatar

除了华人科学家,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都选择美籍啊。为什么非要把华人科学家单单提出来,制造话题呢?

原因也非常简单。美国有钱啊!

科学家不是魔法师。每天靠冥想写论文,进行科学研究。人家要做实验。带团队做实验。而这需要经费。

而中国目前还很穷。我相信,当中国的每一个城市的每一间公共厕所的坑旁边都有取用不尽的卫生纸的时候,就会有大批的科学家选择中国长期居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人科学家选择美籍,这背后涉及着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科学研究的环境、个人发展机遇、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因素等各个维度。首先,美国在科学研究的土壤和基础设施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体现在几个关键方面: 世界顶级的科研机构和大学: 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不少摄影圈的讨论点。其实说“许多”职业摄影师偏爱 iPhone 而不倾向华为,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并非绝对的定律。很多情况下,这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结果,不是单凭某一项就能完全解释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生态系统与工作流的顺畅度: iPhone 的闭环生态: 这是.............
  • 回答
    .......
  • 回答
    许嵩在华语乐坛的地位,可以用一个词概括——独一无二且极具影响力。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拥有庞大粉丝群体、占据各大榜单头条的“流量巨星”,但他所开创的音乐风格、他对歌曲创作的态度以及他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都让他在这个圈子里占据了一个难以被轻易复制的独特位置。要详细说他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 回答
    波音 737 MAX 在中国市场重获适航许可的消息,无疑是给波音公司打了一剂强心针。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官僚程序上的进展,其背后蕴含的意义非常深远,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对波音公司意味着什么?1. 重新打开全球最大航空市场之一的大门: 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航空市场之一,其航空公司的飞机采购量巨大,对.............
  • 回答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最近的采访中透露,高通(Qualcomm)正在积极地向美国政府申请向华为出口芯片的许可。这一消息无疑为正承受美国禁令压力的华为,以及深陷专利授权纠葛的高通,都可能带来重要的转折。高通此举的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高通为何会采取这一行动。高通是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技术和半导体公司,其.............
  • 回答
    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拥有“灰色收入”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什么是“灰色收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灰色收入”。在中文语境下,“灰色收入”通常指的是不属于合法工资性收入,但又非完全意义上的非法收入,而是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
  • 回答
    许多中国人不愿意打官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层面的根源,也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下面我将详细地从几个主要方面来阐述: 一、 历史文化与传统观念的影响1. “息讼”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和为贵”,强调家庭和睦、邻里和睦、社会稳定。历代统治者也倾向于维护社会秩序.............
  • 回答
    “许多事都归咎于资本”是一个在社会讨论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资本在现代社会经济运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带来的各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我们说“归咎于资本”时,往往是指将社会问题、经济困境、甚至个体的不幸,归因于资本的运作方式、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弊端、以及掌握资本的群体(资本家).............
  • 回答
    人们喜欢夸大勤奋、贬低天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心理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甚至还涉及到我们对成功、价值和个人能力的理解。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心理层面的原因:1. 控制感与自我效能感 (Sense of Control & Selfefficacy): 勤奋是可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是不少知乎老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感慨:“知乎怎么越来越像贴吧了?”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咱们在使用知乎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让曾经那个“严肃、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多了些熟悉的、甚至有些怀念(也有些无奈)的“贴吧味道”。要说起来,这.............
  • 回答
    咱这儿聊聊,为啥那么多咱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如今这个时代,会对明朝那会儿的事情格外上心,甚至带着点“喜欢”的情感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单单是历史课本上的几个时间线和皇帝名字,这里头门道可多了,咱一点一点掰扯开了说。首先,得从明朝给咱留下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遗产”说起。一是“硬实力”的体量和韧性。 明朝.............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一些网民群体中确实存在着负面看法,甚至出现一些极端言论,希望它们被俄罗斯“灭国”。要理解这种现象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恩怨、地缘政治、民族主义情绪以及网络环境的放大效应。一、 深厚的历史羁绊与集体记忆:苏联阴影下的伤痕波罗的海三国与.............
  • 回答
    关于女性在性方面“崇洋媚外”现象受到抨击的讨论,其实触及了社会中一些非常复杂且敏感的神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看看它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首先,我们要明白“崇洋媚外”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负面的、价值判断的色彩。它暗含着一种对自身文化、民族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外来的东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为啥国外品牌起创始人名儿就显得“逼格”挺高,自家品牌这么干就有点儿接受不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历史、文化、市场营销,甚至咱们潜意识里的认知,都掺和在里面。首先,得说说这历史积淀和品牌故事。很多国外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品牌,像 LV (Louis Vu.............
  • 回答
    神舟笔记本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品牌那样获得广泛博主推荐,其原因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体,涉及品牌定位、产品策略、市场营销、用户体验以及行业生态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品牌定位与目标受众的差异化 神舟的“性价比”标签: 神舟最鲜明的标签就是“高性价比”。长期以来,神舟专注于为追求.............
  • 回答
    许多经济学家对诸如“牛奶可乐经济学”这类通俗经济学书籍持保留甚至轻视的态度,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1. 科学严谨性与简化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追求: 经济学是一门追求严谨、逻辑自洽、基于证据的社会科学。它试图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来理解和预测经济现象,.............
  • 回答
    确实,这种现象存在,并且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说明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仍然认为中国人很穷: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滞后: 历史刻板印象的残留: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形象被广泛传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确实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和发展,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以及数学的更广阔发展方向。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这种建议的流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强大普适性和金融、计算机领域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1. 数学作为“万学之母”的优势: 严谨的逻辑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注意到笔记本的 PD 充电器功率标注里,65W 似乎比 60W 更常见一些。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技术细节、商业考量以及市场选择,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功率(瓦特 W)是衡量充电速度的关键指标,它决定了设备能从充电器那里获得多少能量。在 USB PD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