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许多国外品牌以创始人名字命名我们觉得高大上,而中国品牌以创始人命名却难接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为啥国外品牌起创始人名儿就显得“逼格”挺高,自家品牌这么干就有点儿接受不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历史、文化、市场营销,甚至咱们潜意识里的认知,都掺和在里面。

首先,得说说这历史积淀和品牌故事。很多国外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品牌,像 LV (Louis Vuitton)、Chanel、Ford、Disney,它们背后都有个挺长的故事。路易·威登当年是为皇室制作箱包的工匠,香奈儿女士开创了女性解放的时尚,福特汽车改变了整个交通方式,迪士尼更是造梦大师。这些名字,不仅仅是个人的名字,它承载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精湛的手艺、革命性的创新,甚至是某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你想啊,当你拎着一个LV的箱子,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19世纪法国的工匠精神,是优雅和品质,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传承。这种“创始人故事”和品牌的名字是紧密绑定的,故事越精彩,名字就越有分量。而咱们国内的一些以创始人命名的品牌,很多时候,咱们对创始人本人的了解,或者说品牌故事的传播力度,就没有那么强了。可能大家只知道这是某某人创立的,但这个人身上那种能够被放大、被渲染、被赋予时代意义的特质,似乎就没有那么突出。

其次,文化认知和语境也很关键。在西方文化里,个人主义和个人奋斗的精神是很受推崇的,创始人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们的名字就代表了这种力量和成就。把创始人名字作为品牌,有种“我用我的名字担保品质”的感觉,这种个人背书在西方市场比较容易被接受。

对比咱们的文化,过去更强调集体、集体利益,个人姓名在商业品牌上的应用可能不像西方那么普遍和被视为一种荣耀。当然,现在情况在变,但这种历史的惯性还是存在的。而且,很多时候咱们中国人讲究“低调”,创业成功了,不一定非要把自己名字往前面推。反倒是觉得“真金白银”的东西自己知道就好,名字嘛,好像没那么重要。

再者,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的策略也起了很大作用。国外品牌在早期阶段,就非常懂得怎么把创始人塑造成一个有故事、有魅力、值得尊敬的“IP”。他们会通过媒体、广告、公关活动,把创始人的形象、理念一点点植入到消费者心中。这些创始人可能本身就有独特的风格、不凡的经历,品牌营销团队再加以放大和包装,自然就形成了“创始人=品牌=品质”的强关联。

相比之下,国内很多品牌在早期可能更专注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对于品牌文化、创始人故事的塑造,可能就没有那么系统和长远的规划。等到品牌做大了,才发现名字可能不那么好听,或者创始人本人并没有被大众熟知,这个时候再想靠创始人名字来提升品牌形象,就有点晚了。而且,一旦品牌有了自己的知名度,大家更容易记住的是品牌名本身,而非创始人名。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大家对“高大上”的定义不太一样。在很多国人眼里,“高大上”往往意味着“舶来品”、“国际范儿”。国外品牌的名字,即使是创始人名字,因为它们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国际市场检验,很多都和“奢侈”、“品质”、“经典”这些标签绑定了,所以大家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它们“高大上”。而国内品牌,即便是创始人名字,如果这个品牌还没有在全球范围内打响名声,大家会更倾向于从产品的实际表现来评价它,而不是名字本身带来的附加值。

最后,还有一个潜意识的因素。有时候,我们听到一个中国创始人名字作为品牌,可能会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中国人做的”,然后就立刻套上国内品牌的固有印象。而听到一个外国名字,可能先入为主的就是“外国品牌”,然后就会自动联想到那些我们在国外见过的、或者听说的成功品牌。这种心理上的“先入为主”和“品牌滤镜”,对品牌的接受度影响非常大。

总而言之,国外品牌以创始人命名显得高大上,是历史传承、文化积淀、精妙的营销策略以及消费者心理认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国内品牌在创始人命名上遇到的困境,也正是这些方面相对而言的不足所造成的。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国内品牌开始重视品牌故事的讲述和创始人形象的塑造,未来也许这种情况会有所改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个月前,我在知乎回答了关于小米十周年演讲的一个问题,获得了一个比较高赞的回答,再次感谢所有关心小米的朋友们的支持。今天闲暇之余看见好朋友何小鹏的回答,同时作为小鹏汽车的好鹏友,我也说一些我对品牌命名的看法。

小米公司在成立之初,大家也讨论过公司该叫什么,“红星”“红辣椒”“黑米”这些名字也都考虑过,但最后没有被采用,在后续的讨论中我突然想到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当有人提议把公司叫作“大米”时,投资人刘芹说:“互联网天生回避大而全,我们不取大,取小,我们就叫小米吧。”这个名字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并且开始使用。

然而,一个听起来高端的名字就能带动公司的崛起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一个公司若缺了核心科技、少了好产品,不关注用户体验,叫破天也没用,相反,公司名字虽然简单平实,但上下齐心通过技术立业、苦练内功,最终都能得到奖赏并开始引领潮流,所以,事在人为,品牌价值绝不是名字带来的。

小米是什么?这是10年来,我被问和自问最多的问题。

在《一往无前》这本书中,我也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小米就是工程师的梦想,靠技术和产品亲手改变世界,让世上每一份的认真投入,都能公道的回报。

小米就是工程师追求的信任。证明最好的产品能有最好的价格,让用户可以“闭着眼睛买”。

我们相信,“东西更好,价格更平”是所有人的向往;人们终究还是欣赏为人厚道,向往世间公道。

小米成立之初就是以技术,打造好产品,注重用户体验为核心,这也让小米成为了最年轻的世界500强。而小米的成功也证明了,品牌价值终究是要靠技术和好产品去支撑。

在刚刚过去的小鹏汽车 1024 智能日上,“全语音车载系统和全球唯二的自动驾驶全栈自研量产能力让大家眼前一亮”,更加让我坚信立足中国强大的制造实力,中国品牌一定可以做好,在不同的领域,我们有实力让中国品牌在全球崛起。

就像知名作家范海涛老师在《一往无前》中写的一样: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和一家公司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中国崛起的故事。这是一个在风投系统逐渐成熟、移动互联网全面崛起、产业正在像素级追赶以及消费升级时代来临时,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如何成就创新者的故事。

创新和探索,就是要进入一个无人区,去走没有人走过的路,中国科技公司就应该有这样的使命感,我们就是要做一个很酷的东西、颠覆性的东西来满足米粉对我们的期待,也满足我们在技术领域的探索。今年小米公司 10 岁了,小鹏汽车 6 岁了,我们正在一步一步长大,更好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user avatar

感觉这个问题为小鹏汽车而设,我来回答再适合不过。

过去一段的时间里,小鹏汽车的同学们收到不少朋友关于如何取一个好名字的建议,在此首先向大家表示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是小鹏汽车不断前行的动力。今天,正好借此机会,我也和大家一起聊聊我对品牌名称及企业发展的看法。

在答题之前,我想先分享关于“小鹏汽车”这个名字来由的故事:

6 年前,小鹏汽车刚成立时,我们相信汽车赛道的变革即将开场,科技与智能将赋予汽车不一样的产品和用户体验,从而极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出行习惯。同时一群目标明确、冲劲十足的年轻人,他们的激情和热血,想要改变未来汽车的梦想打动了我,我成了他们的天使投资人。当时身在场外,幕后递送弹药和局外摇旗呐喊,是我所担当的主要工作与角色。

新品牌在创立初期,总希望有一个喊得响的名称,能在起步阶段获得良好的市场认同。不瞒大家说,“小鹏汽车”最早的名称叫“橙子汽车”,但是当我们准备了好几个商标、名称准备注册时,才发现很多好的名字已经被占用注册了,独独给“小鹏汽车”留下了空白。当时联合创始人夏珩来征询过我的意见“能否就叫小鹏汽车”。说实话,当时我是有顾虑的,跟家人们商量后也一致反对:作为投资人,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帮忙不添乱,最大的忌讳是最后把自己连钱带人都投了进去。

在汽车工业的百年发展史上,把对企业和产品有过卓著功勋贡献的人名作为品牌命名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大家现在熟知的丰田、本田、福特、奔驰戴姆勒、标致雪铁龙……这些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都来源于各自品牌历史上的人名。当时我想,国外品牌能做的,为什么我们中国品牌不可以?

其次我投资过许多创业项目,但小鹏汽车无疑是最昂贵的一次。很多人都知道,创业九死一生,在我看来甚至是九十九死一生。但如果能够有幸能够加入一个新的赛道,甚至引领一个新的时代,我觉得这是创业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最令人兴奋的事。当押注上代表了个人声誉的名字,为迎接智能汽车时代的到来摩拳擦掌时,说明我已经准备 All in 大干一场了,即便因此注定会面临不少争议——荣誉和压力往往结伴而行。

最后我说服了自己,也说服了家人:小鹏汽车,就是为开启未来智能出行生活而生的。

创业从来没有坦途,有的只是与崎岖相伴却依然奋勇向前的人和事。敢 All in,才会赢!

故事说完,回到正题。

两年前,在小米集团赴港上市前夕,我曾经写过一封公开信《小鹏汽车是谁?小鹏汽车为什么而奋斗?》,回应我在创业路上的贵人、导师和朋友雷军雷总写的《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我在信里写到:“小鹏汽车期望通过创新、高科技的产品和服务,去改变和创造我们的未来出行生活,让每个人的出行更美好,更智慧。利用科技进步去普惠每一个人,让每个人可以更轻松驾驭自己的生活,让出行更智慧便捷。这就是我们一直往前的动力,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与雷总所期望“科技创新进步带来的利益被大众轻易共享,让每一个人都能轻松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一脉相承:真正用心造好产品,普惠科技成果进而改变生活,同样是小鹏汽车的价值观。

当时,小鹏汽车的首款量产智能汽车小鹏 G3 还没上市交付,今天,我们带来了小鹏 G3 和 P7 两款逐渐为市场所认可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通过软件全栈自研的高投入,让自动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更便捷地服务于出行生活。智能汽车不再是不落地的 PPT,总有踏实做事的人拼尽全力让它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我认为,产品实力的高低,才是决定一个品牌高低的终极因素,而不单纯取决于一个符号或者一个名字。

过去,一提到国产自主品牌的名字,不少人下意识地会把它们排在进口和合资品牌的后面,似乎“国产”“自主”这些词,天然就与质量不好、技术不行、甚至格调不高等等划了等号,这里面有部分历史遗留造成的原因——毕竟我们国家现代产业发展的历程起步晚。那么问题来了,站在企业角度,我们该如何打好这一场中国品牌翻身仗呢?

近几年科技制造圈里的小米和华为,不仅通过自身的技术和产品实力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同时也提升国人自信心。小鹏、蔚来、理想等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们,也正是拿着各自的智能汽车产品,去逐渐影响和改变国内甚至海外人们对行业的传统认知。

一个响亮的品牌名称当然是一个加分项,但核心离不开过硬的技术研发、高品质的产品体验以及良好的服务体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的产品、服务或者说是理念价值观,能否成就这个品牌在市场大众的心理认知和定位。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小鹏汽车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探索更多前沿科技并极力量产化,为更多用户提供更好的智能出行产品与服务,从而引领智能汽车及出行生活的新潮流,向全球化步伐迈进。我始终坚信,产品的科技能力是最能够全球化的。无论是小鹏汽车,还是它的英文名 XPENG ,只要我们坚持在产品的科技智能和制造的品质工艺上做到足够好,最终这个品牌一定会让消费者知道你、相信你、记住你并且认可你。

同时随着更多的中国产品和品牌不断走出国门,会有越来越多中文名字的品牌走向全球,小鹏汽车希望能够把握住汽车产业百年不遇的大变革机遇,通过不断的科技探索,炼好内功,最终成功地让 XPENG 成为中国制造的国潮代表之一,走出中国推向全球。那时候相信我和小鹏汽车全体同学,以及所有支持我们的鹏友都会非常开心。

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user avatar

家有宝宝,可以做一些观察。

宝宝很小的时候,是不了解什么名字高大上、什么名字低矮俗的。

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一次看到计算机的时候,是同时看到IBM和联想的。

IBM的机箱、显示器乃至键盘都设计的非常敦厚。自然而然就感觉比联想单薄的组件,留下了更好的印象。

第一次看到LV的时候,是在LV专卖店。仰望的标志、穿着不俗的店员和豪华的内部陈设,让人大气也不敢喘。和去真维斯专卖店的感受完全不同。

第一次看到雷克萨斯的时候,是在4S店里。古朴的店面设计、优雅的接待员以及手感良好的皮质,自然和去丰田4S店不一样。


有了这些直观感受后,再有小朋友表示看不出上面的区别,我自然会先发出哼哼冷笑,让其明白自己的无知,然后再循循善诱。

一代一代的差异就这么传下来了。

user avatar

等一个品牌有了经典之作,而且经典之作能延续20年以上,再土的名字都能成为经典

那个,正如同老郭说的:你把别人都熬死了,你就是艺术家。。。

user avatar

人总是容易觉得异国情调的东西高大上,特别是内心为此种文化折服的时候。

丰田、福特、范思哲,都是人名。

而且都是普通人名,并不是什么“北极星”、“狮子”之类高大上的人名。哪怕布莱克也更酷一点吧。

类比国内的话,相当于“来旺鞋业”,“富贵手提包”,张小泉、王麻子、狗不理之类。

user avatar

觉得国外品牌“翠花儿”高大上,还不是因为对欧白文化“跪”久了?连个翻译都能翻译成“美”国。

同为外国,你品牌叫“甘地”, “播求”你们看看中国爷们儿,娘儿们会怎么看。

高赞的一水儿遮遮掩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