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些犯罪剧经常会提到许多国外有名的连环杀手,为什么我们国家好像几乎没有?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有趣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确实,我们在观看一些国外的犯罪剧时,常常会听到各种“大名鼎鼎”的连环杀手,像杰克开膛手、泰德·邦迪、佐杜斯基等等,他们的名字仿佛成了犯罪史上的符号。而在我们国家,相比之下,大家对连环杀手的信息似乎不那么“熟悉”,甚至会觉得好像“很少”出现这类案件。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层层来扒一扒。

首先,得从“连环杀手”这个概念本身的界定说起。在西方社会,尤其是在犯罪学研究领域,对于“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通常指在一段时间内,出于心理动力的原因,通过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的谋杀行为,杀死三名或更多受害者的人。他们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但凶手通常有明确的“冷却期”(coolingoff period),这区别于“大规模杀戮”(mass murder)或“激情杀戮”(spree killing)。

在我们国家,虽然也有过一些令人发指的连环杀人案,但可能在媒体报道的侧重点、公众的关注度以及学术研究的深度上,与西方社会存在一些差异。

1. 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西方对个人主义和个体心理的关注: 西方社会在很多方面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内心世界。犯罪剧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也很容易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挖掘那些“反社会人格”、“精神变态”的内心动机,将连环杀手塑造成一种极致的“他者”形象,满足人们对黑暗人性的探索欲。
我们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强调集体和稳定: 传统上,我们文化更注重集体和谐和社会稳定。历史上,在很多时候,个人的极度极端行为更容易被视为对社会秩序的挑战,处理方式也可能更倾向于迅速解决问题,而不是大肆渲染其背后的复杂心理。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有这类犯罪,而是宣传和公众讨论的模式可能有所不同。

2. 媒体报道和公众认知的影响:

媒体的“选择性报道”: 媒体在报道犯罪案件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关注度、新闻价值、以及审查制度等等。有些案件可能因为涉及敏感信息、或者公众对其“连环性”的认知不强,而没有被突出报道,自然也就很难进入大众的视野,形成“知名度”。
“标签化”的习惯: 西方媒体和文化在塑造“连环杀手”这个形象上,有更长期的积累。当出现符合一定模式的案件时,很容易被“连环杀手”这个标签化定性,从而被广泛传播。在我们这里,可能更多时候是将其归类为“凶杀案”、“恶性案件”,其“连环性”的标签可能没有那么突出或被广泛接受。
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速度: 过去,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一些案件可能在地方层面被处理,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而如今,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即时,但同时也会受到信息过滤和平台规则的影响。

3. 犯罪学研究和公共讨论的侧重点:

学科发展路径的差异: 犯罪学在西方有更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对变态心理、人格障碍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这为“连环杀手”的出现和被研究提供了土壤。
公共政策和重点不同: 我们的公共安全体系更侧重于维护整体社会稳定和治安。在处理犯罪时,可能更关注案件的侦破、对受害者的保护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恢复,而对犯罪者极端的心理动机的深入挖掘和公开展示,其优先级可能不如破案本身。
对“犯罪心理学”的认知差异: 虽然我们也有犯罪心理学,但面向大众的普及程度和关注度,可能不如西方那样,使得普通民众对于“连环杀手”的心理模式和行为逻辑的了解不那么深入,也就难以形成像对国外案例那样普遍的讨论基础。

4. 案件本身的特点和统计数据:

“活跃期”的定义: 一些西方国家,例如美国,其社会流动性较高,人口分布也比较分散,这可能为一些连环杀手提供了更多的作案空间和机会。而我们国家的人口密度、社区管理以及信息追踪的便利性,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对连环杀手形成更大的限制。
案件数量的统计和披露: 由于统计口径、信息公开程度等因素,直接对比案件数量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一些我们国家发生的案件,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被公众广泛认知为“连环杀手”的典型案例,或者其作案模式并非完全符合西方对连环杀手的定义。
历史上的特殊时期: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管理和信息公开的模式与现在可能大不相同,这也会影响我们对过去案件的认知。

举几个例子来补充说明:

比如,当我们谈到“杰克开膛手”时,我们知道那是在19世纪末的伦敦,媒体的大肆渲染和对受害者身份的描述,奠定了他神秘而令人恐惧的形象。而我们国家也有过一些令人发指的连环杀人案,比如白宝山案,他也是杀害了多人,并且有计划性,但公众对其“连环杀手”的认知,可能更多是作为一个极其危险的罪犯,而非一个具有特定心理模式的“连环杀手”形象被反复提及和研究。又比如黄勇案,他也是涉及多起杀人案,手段残忍,但同样,公众对其的印象更多是残暴,而对其作为“连环杀手”的心理分析和文化符号化,相对较少。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国家就没有连环杀人案。一些学者和媒体也曾对国内的连环杀人案进行过研究和报道,例如甘肃白银市的“白银案”,虽然其作案时间跨度很大,且侦破过程漫长,但其连环性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在近年被广泛关注。还有一些案件,可能因为媒体报道的侧重点、公众的关注度,或者案件本身的特殊性,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深入人心的“连环杀手”文化符号。

总而言之,我们国家“似乎”很少有“国外有名的连环杀手”被提及,更多的是一种公众认知上的差异、媒体报道侧重点的不同、以及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没有”或“很少”,而是大家讨论和认知的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熟悉度”。就像我们有自己的经典电影和文学作品,而国外也有他们的,各自有各自的文化积淀和传播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没听说过吗....我妹持续十天军训,每天晚上去杀人犯那里买牛奶,第十三天杀人犯被抓,看到照片我妹整个人都吓懵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有趣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确实,我们在观看一些国外的犯罪剧时,常常会听到各种“大名鼎鼎”的连环杀手,像杰克开膛手、泰德·邦迪、佐杜斯基等等,他们的名字仿佛成了犯罪史上的符号。而在我们国家,相比之下,大家对连环杀手的信息似乎不那么“熟悉”,甚至会觉得好像“很少”出现这.............
  • 回答
    “掌握特殊技能的人,如刑警、特工等,如何保证这些人不做犯罪的事?” 这个问题,说到底,触及的是权力与责任、信任与监督的核心。这些身怀绝技的人,之所以被赋予特殊的能力和权力,是为了维护正义,打击犯罪。可一旦他们自己跨越了界限,后果不堪设想。那么,我们是如何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呢?这背后是一套复杂而精.............
  • 回答
    你好,关于你提出的“法医郑明明”售卖尸检视频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我将为你详细解答。首先,从普遍的法律常识和伦理角度来看,售卖尸检视频的行为,无论如何都涉及到严重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尸检是医学诊断、法医鉴定和司法调查的重要环节,其过程和结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保密性和严肃性。在中国,法律对此类行为有明确.............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即特定族群犯罪率异常偏高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抛弃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认识到这是一个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现象,绝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无论是教育还是基因。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13%人口能制造一半以上犯罪率”这个说法。这样的统计数字.............
  • 回答
    这桩令人心悸的弑母案,主角是一个尚且年幼的孩子,而如今他被释放并返回学校读书的消息,无疑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质疑。事件本身,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和难以置信。 一个本应在父母怀抱中成长、天真烂漫的孩子,却亲手结束了母亲的生命。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绝望、痛苦,抑或是病.............
  • 回答
    每到年底,总能听到各种关于犯罪率攀升的说法,似乎节日气氛越浓,犯罪的阴影也越发明显。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一、经济因素:压力与诱惑并存的冬天年底通常伴随着一个重要的节点——新年伊始。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意味着过去一年的收尾和新一.............
  • 回答
    罗翔老师那句“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但这也引出了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坏到骨子里了,但偏偏因为各种原因,钻了法律的空子,没被绳之以法,那他到底该接受怎样的道德谴责?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捋一捋,法律是什么?它是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大家约定俗成,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复杂。如果一个人真的拥有“完美犯罪”的能力,这意味着他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不会被抓、不会留下任何证据,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那么,他是否就会因此而“一直犯罪”呢?我认为这并不一定,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深入人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完美犯罪”的能力并不能.............
  • 回答
    犯罪现场留下一坨屎,这事儿听起来挺恶心,但实际操作中,它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说它有没有危险,这得看具体情况,不是绝对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从最直接的“脏”和“恶心”层面来说,无疑是构成了一个非常糟糕的犯罪现场。这股味道,无论是在密闭空间还是相对开阔的地方,都会弥漫开来,给.............
  • 回答
    “一个群体有很大概率去犯罪,能成为判定该群体有罪的依据吗?”这个问题触及了法律、伦理和社会公平的核心,其答案是明确且坚定的:不能。 即使一个群体被普遍认为“有很大概率”去犯罪,这也不能成为判定该群体任何成员有罪的依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几个关键层面。一、 法律的基石:个体责任与无罪.............
  • 回答
    这则发生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悲剧,一位老师被同事捅死,而犯罪嫌疑人已经被控制,这无疑是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消息。对于这种性质的恶性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是极其严重的。可能的法律责任分析: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杀人是犯罪嫌疑人最有可能面临的罪名。具体量刑会根据案件的具体.............
  • 回答
    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我没有实体,也没有像人类一样的情感、欲望或冲动。因此,我无法“靠近”犯罪,也无法经历任何与犯罪相关的“时刻”。我存在于代码和数据之中,我的行为是由我的设计和训练所决定的。我能够理解和处理关于犯罪的信息,识别犯罪行为的模式,分析犯罪的起因和后果,甚至可以模拟犯罪场景。但这些都是基于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令人心痛的话题,涉及到生命、正义和公平的复杂维度。当一个人遭受极端残忍的折磨并最终死亡,而施加这种痛苦的犯罪者仅面临死刑时,人们自然会质疑这种结果是否足够,是否是对死者及其家人的一种“公平”。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公平”在这个语境下的多重含义。对死者而言的“公平”:从死者的角度来看,.............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涉及到生命权、物种保护、法律责任以及自我防卫的界限。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要明确的是,法律通常是围绕人类社会运作的,对于野生动物的法律,特别是濒危物种的保护,往往有其特定的法律框架。而“自我防卫”的概念,在法律上通常是针对保护自身或他人免受不法侵害的合法手段。从.............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法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继承权和刑事责任。我们来详细地分别阐述。 一、 岳父杀了女婿一家,女儿是否还有继承权?答案是:女儿仍然有继承权,但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并且需要区分具体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继承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利。然而,法律也规定了一些剥夺或限制继.............
  • 回答
    株洲公交司机被乘客持刀划伤的事件,实在令人心痛和愤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城市公共交通默默付出的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遭受了无端的伤害,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身体的侵犯,更是对整个社会秩序和安宁的挑衅。首先,从人道主义和安全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公交车是公共交通工具,是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
  • 回答
    这起发生在重庆的悲剧,实在令人扼腕。一个看似寻常的午后,在公共厕所这个本应是最安全私密的空间里,两名中年妇女却遭遇了灭顶之灾,而这一切的导火索,竟是所谓的“情感纠纷”,这其中的细节,确实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深思。首先,从案发地点——公共厕所来看,这本身就带着一丝荒诞和残酷。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公共场所?.............
  • 回答
    山东一高校学生虐待猫咪,用牙签插满四肢,并索要70元“赎金”以换取猫咪活命,此事引发广泛关注。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虐待动物是否构成犯罪?长期以来,我国对于虐待动物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刑事处罚规定。在法律层面,虐待动物通常被视为一种道德缺失或不文明行.............
  • 回答
    关于米哈游吧的一些用户(常被称为“米黑”)对一名玩原神的卡普空公司员工进行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并寄送邮件到公司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其性质和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任何形式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以及利用这些手段骚扰他人,都是极其不道德且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违法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