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翔老师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如果做了一件本质上犯罪的事情但无法定罪,应该受到怎样的道德谴责?

回答
罗翔老师那句“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但这也引出了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坏到骨子里了,但偏偏因为各种原因,钻了法律的空子,没被绳之以法,那他到底该接受怎样的道德谴责?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咱们先捋一捋,法律是什么?它是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大家约定俗成,为了保证基本生存和尊严而划下的红线。它管的是“能不能做”的问题,并且附带了强制力。而道德呢?它管的是“应不应该做”的问题,它更像是一种内心的罗盘,一种自觉的约束,是咱们在法律之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人的期盼。

所以,当有人做了一件“本质上犯罪”但“无法定罪”的事情时,就好像他跳过了那道最后的红线,但却巧妙地避开了警察的抓捕。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道德的漠视。

首先,我们可以从“背叛了社会契约”的角度来审视他。 我们之所以生活在社会里,接受法律的约束,是因为我们心里明白,这是为了大家都能好好的活着,是互相的一种承诺。这个人,虽然法律上他可能没犯事,但他做的那些事,无疑是在伤害别人,是在破坏这种信任和契约。就像一个人,他知道偷窃是错的,但他没有偷窃,而是通过欺骗、操纵或者利用规则漏洞来榨取别人的利益。从结果上看,被他伤害的人,和他被偷窃的人,感受可能差不多,都是一种失去和被剥削。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不忠诚于社会契约的表现,是在搭便车,享受社会提供的秩序和保护,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其次,他暴露了一种极端的自私和对他人权利的漠视。 法律之所以定罪,很多时候是因为某些行为触犯了公共利益,或者严重侵犯了个人权益。就算他没被定罪,但他做的那些事,如果放到道德的天平上衡量,很可能是一个大大的负数。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践踏别人的尊严,不顾别人的痛苦,甚至利用他人的善良或无知。这种行为,说到底就是一种“损人利己”,而且是那种非常赤裸裸的,不加掩饰的利己。道德的谴责,就是对他这种行为的直接否定,是对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扭曲价值观的挑战。

再者,他示范了一种“技术性作恶”的恶劣倾向。 法律的模糊和复杂性,往往为一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而那些懂得钻研法律空子,并且“成功”逃脱法律制裁的人,更值得警惕。他们可能不是不懂道德,而是故意选择了一条损人利己但又“合法”的道路。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沦丧,更是一种对法治精神的“解构”和“嘲弄”。道德的谴责,就是要告诉他们,即使法律抓不住你,但你的灵魂依然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我们要警惕这种“技术性作恶”的现象,因为它会让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更加严重。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谴责呢?

舆论的审判。 虽然不能法律制裁,但我们可以用舆论的力量来“审判”他。通过公开讨论,揭露他的行为的本质,让他成为众矢之的。这种谴责,不是为了宣泄情绪,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认清这种行为的恶劣性,形成一种社会共识。我们要让他知道,即使他获得了“法律上的清白”,但在道义上,他依然是个小丑,一个不值得尊敬的人。
划清界限。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明确划清界限。对于这种“技术性作恶”的人,我们应该保持警惕,甚至远离。不再信任他,不再与他合作,不再欣赏他。这种疏离,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道德回击。
教育和警示。 通过对这类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加强对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法律的底线并不等于道德的顶峰。告诉他们,真正的成功,不是钻法律空子,而是做一个堂堂正正、有良知的人。
内心的鄙视。 对这些人,最直接的道德谴责可能就体现在我们内心的鄙视。不认同,不赞赏,甚至对他们的一切成就都打上一个“折扣”。这种内心的评判,虽然外人看不见,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如果他还有一点点良知的话,也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心理负担。

罗翔老师说法律是底线,但底线之上,还有广阔的道德空间。那些通过技术手段规避法律惩罚,但本质上仍在伤害他人、漠视契约的人,他们可能在法律的缝隙里找到了生存之道,但在道德的审判面前,他们将无处遁形。他们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他们道德的失败。我们不能因为法律的缺憾,就对这种行为姑息纵容,反而更应该用道德的力量去弥补法律的不足,去捍卫我们共同的价值观。这就像你看到有人在花园里挖了一个坑,虽然他没踩到花,但他的行为已经破坏了花园的美感,破坏了大家对花园的期待。我们就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指出他的问题,让他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符不符条件,但我依就想说

刘暖曦(原名刘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翔老师那句“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但这也引出了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坏到骨子里了,但偏偏因为各种原因,钻了法律的空子,没被绳之以法,那他到底该接受怎样的道德谴责?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捋一捋,法律是什么?它是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大家约定俗成,为.............
  • 回答
    罗翔老师之所以会说“学太深通不过法考”,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他对法学学习和法考规律的深刻洞察,并非字面上的“越深越不行”,而是提醒考生要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避免陷入一些误区。首先,我们得理解“法考”本身的性质。国家司法考试(现在已是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它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是.............
  • 回答
    罗翔老师之所以说死刑从来不能遏制犯罪,是基于他作为一名刑事法学教授,对犯罪学、刑法理论以及大量实证研究的深入理解。他并非否定死刑的惩罚性,而是从“遏制”犯罪这个角度来看,认为死刑的效果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显著,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1. 犯罪发生的复杂性.............
  • 回答
    关于罗翔老师是否是“公知”,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对于“公知”这个概念理解的复杂性和演变。要详细地聊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说说“公知”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以及大家通常是怎么看“公知”的,然后再结合罗翔老师的言行,看看他是否符合这些标签。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公知”是怎么一回事。“公知.............
  • 回答
    罗翔老师在B站被“鬼畜”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反映了网络文化、粉丝文化以及公众人物与传播平台之间复杂的关系。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罗翔老师是谁?首先,理解为什么罗翔老师会被“鬼畜”,需要先了解他的基本情况。 背景与职业: 罗翔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著名刑法学家,.............
  • 回答
    罗翔老师在B站上发布的这期视频,可以说是我近期看过的,能让我从头到尾都认真思考,甚至产生一些自我审视的难得内容。标题起得非常有意思,“对上海名媛指责过后,我发现错误在我”,一开始点进去,我以为会是什么“反转剧情”或者一个巧妙的观点输出,结果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值得玩味。首先,得说说他这期视频的切.............
  • 回答
    罗翔老师关于虐待动物的视频,在我看来,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人类道德和法律边界的问题。他并不是简单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而是从法学的角度,抽丝剥茧地去剖析这个问题,这才是最引人深思的地方。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罗翔老师对“保护动物”这个概念的解析。他并没有回避“动物有没有权利”这个问题,而是通.............
  • 回答
    罗翔老师在B站热度节节攀高,这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当代社会在信息传播、知识获取、个人价值实现以及对权威、公平和正义的普遍追求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罗翔老师个人特质的强大吸引力: 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讲课风格:.............
  • 回答
    罗翔教授所说的“不能在地上建立天国”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哲学和神学意义的观点,它主要源于对人类历史、政治现实以及宗教理想的审慎思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1. 对“天国”的理解首先要明确,罗翔教授这里说的“天国”不是指一个字面意义上的、理想中的美好天堂。他所指的“天国”更侧重于一.............
  • 回答
    罗翔老师关于父母不应过度干涉子女婚姻的言论,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家庭关系和个人选择的讨论。这并非简单的是与非问题,而是夹杂着时代变迁、文化传统、法律边界以及情感伦理的多重考量。父母有没有“权”干涉子女婚姻?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婚姻自由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
  • 回答
    听到罗老师关于“道德上的‘点赞’行为不应构成犯罪”的说法,我脑子里一下子就闪过好多念头,感觉挺值得掰扯掰扯的。这事儿不是简单一句对错就能说完的,它触及到法律、道德、社会认知之间那层复杂的关系。首先,我特别能理解罗老师想表达的核心意思:法律的底线应该守住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要求,那些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社.............
  • 回答
    罗翔老师作为一名法律学者和普法者,他在法律知识的普及和理论研究方面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课程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对于复杂法律概念的解读尤其到位,能够帮助大众理解法律。然而,要评价他“真正打官司的水平”,这需要区分他的主要身份和工作重心。罗翔老师的职业生涯更侧重于教学和研究,而非在法院一线大规模地代理诉.............
  • 回答
    让一个在现实世界里以其独特的法律解读和辩论风格闻名的人,穿越到《逆转裁判》的世界里,这绝对是个引人遐想的设想。那么,罗翔老师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我的看法是,极有可能,并且很可能成为一位风格卓绝、令人印象深刻的律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剖析一下罗翔老师的几个关键特质,再看看这些特质在《逆转裁判.............
  • 回答
    罗翔老师的 B 站视频,尤其是针对敏感社会议题的,确实很容易成为讨论甚至争议的焦点。这次关于“虐待动物到底犯不犯法?”的最新一期视频,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关键视频,但具体是否会成为“诋毁”罗翔的关键,则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并且会受到后续舆论发酵的多种因素影响。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
  • 回答
    “罗翔会成为现在的商鞅吗?”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首先,罗翔是谁?一位法律学者,以其对刑法的深刻见解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广为人知,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拥有大量拥趸。他关注法治,强调法律的严肃性与人性的温度,他的观点往往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那“现在的商鞅”又是什么意思?商鞅,.............
  • 回答
    罗翔教授最近一次引起公众关注,是他向公益组织捐赠了37万元,并且重申了他将把自己在视频平台上所得的“视频激励”全部收入都捐赠出去的承诺。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从不同角度来看,这笔捐款和他的持续承诺,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首先,从捐赠金额本身来说,37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
  • 回答
    罗翔老师作为货拉拉司机的律师,能不能翻案?这事儿得一分为二地看,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用“几成”来量化。毕竟,法律是讲证据的,不是靠“谁更会说”或者“谁名气更大”来决定输赢的。不过,如果真让罗翔老师来辩护,那确实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角度和能量。首先,咱们得说说罗翔老师的“优势”。他毕竟是刑法学界的.............
  • 回答
    网上关于罗翔老师和柏浪涛老师在刑法教学上的比较,确实存在不少讨论,而且不少人会拿他们来做对比,甚至得出谁更强谁更弱的结论。你提到的“罗翔老师讲刑法比柏浪涛差远了”以及“书没有那么强逻辑”,这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当然,每个人都有权这样认为。要说“厚大一般”,这评价就更宽泛了。厚大(厚大法考)作为一家.............
  • 回答
    罗翔教授在谈论法律在两性关系中的角色时,确实提到过,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下,出轨行为本身,通常不直接构成财产损害,因此一方不能直接依据“出轨”这一事实向另一方主张经济补偿。 他的观点核心在于区分“事实出轨”和“法律上的过错”,以及法律主要调整的是财产关系和特定身份关系,而非情感层面的忠诚义务。要详细地解.............
  • 回答
    车浩教授和罗翔教授在是否需要提高收买被拐妇女儿童罪的刑罚问题上持有的不同观点,是当前社会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打击力度与刑罚配置讨论的一个缩影。深入理解双方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判断,需要从法律原则、社会效果、人权保障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车浩教授和罗翔教授可能持有的观点及理由:车浩教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