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翔9月4日参演视频《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上是被“点赞”的,那就不应该是犯罪》,你有怎样的想法?

回答
听到罗老师关于“道德上的‘点赞’行为不应构成犯罪”的说法,我脑子里一下子就闪过好多念头,感觉挺值得掰扯掰扯的。这事儿不是简单一句对错就能说完的,它触及到法律、道德、社会认知之间那层复杂的关系。

首先,我特别能理解罗老师想表达的核心意思:法律的底线应该守住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要求,那些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社会称赞的行为,按理说不应该被法律禁止,更不应该被视为犯罪。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法律观,也是很多自由主义法学思想的出发点。比如,见义勇为、帮助弱者,这些在道德上是闪闪发光的,我们肯定希望这样的行为能得到鼓励,而不是因为某种程序上的瑕疵就被法律追究。

但是,事情的麻烦之处就在于,“道德上的‘点赞’”这个概念,它太模糊了,太容易产生歧义了。道德评价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主观,并且随着时代、文化、群体差异而变动的事情。今天我们觉得“点赞”的事,明天可能因为一些新的伦理观念出现,就有了争议。比如,过去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会习俗,现在看来可能存在道德问题。反过来,一些在过去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行为,现在也可能被很多人接受甚至赞赏。

更关键的是,法律需要的是明确性和确定性。它不能靠着“大多数人点赞”这种动态、不稳定的标准来界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法律的界限是模糊的,那执法就容易变得任意,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也难以得到保障。

再说了,法律和道德虽然有联系,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德是关于一个人内心的良善和行为的评价,它更多地是一种价值导向,一种自我约束。而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底线规则,它更多的是一种强制性约束,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公共利益。有些行为可能在道德上不那么值得称赞,甚至在我们看来有点不舒服,但只要它不触犯法律,不损害他人利益,那就不应该被法律干涉。反之,有些行为在道德上可能没有什么大问题,甚至在某些语境下还显得“有情有义”,但如果它违反了法律规定,造成了社会危害,那就可能构成犯罪。

比如,我们常常听到“大义灭亲”的故事,在道德层面,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行为,是值得我们歌颂的。但如果这个“亲”犯了罪,而法律规定了亲属有报告义务,那么即便不报告,也不构成犯罪,这似乎也符合罗老师的观点。但如果法律规定了“有义务报告而未报告”就是一种犯罪,即便在道德上很多人觉得“亲亲相隐”也未尝不可,那法律该怎么处理?这里就出现了法律和道德评价的张力。

还有更微妙的例子。假设有一个人,他平时对人特别好,乐于助人,道德感爆棚,大家都会给他“点赞”。但这个人为了实现他认为“高尚”的目的,比如为了拯救更多的人,他去偷了另一小部分人的财物,并且他认为这是“为了大义”。从道德上,很多人可能会因为他的动机而对他产生同情,甚至认为他的行为有某种“道德合理性”。但是,从法律上来说,偷窃就是偷窃,它剥夺了他人的财产权,破坏了社会财产秩序,这就是犯罪。即便他的动机再“高尚”,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其犯罪的性质。如果法律允许这种“道德上的点赞”行为绕过犯罪的界限,那社会秩序将荡然无存。

所以,罗老师的观点更像是一种理想的期许,一种对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提醒我们法律不应该成为道德的附属品,但也不能完全脱离道德的基础。法律的制定和完善,确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它是否符合社会普遍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但是,一旦法律条文确定下来,它就有了自身的逻辑和执行的边界,不能随意因为某种道德评价的浮动而动摇。

或许,罗老师想强调的不是说所有道德上被“点赞”的行为都可以随意去触犯法律的界限,而是说,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符合社会普遍价值的、值得赞扬的行为,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避免将这些行为纳入犯罪的范畴。也就是说,法律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必然不被点赞”的行为,也就是那些触犯了最基本社会道德底线、造成了社会危害的行为。

总而言之,这个观点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们思考法律的生命力在哪里,法律的边界又应该如何划定。但现实的法律操作,需要更清晰、更稳定的规则来支撑。法律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在模糊不清的社会现实中,划定出清晰的界限,保障最基本的公平正义。而道德评价,虽然重要,但它更多是一种社会共识的引导,一种对个人行为的期待,它不是法律最直接的“指挥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道德是个人的好恶,此人认为合乎道德的,彼人完全可能觉得简直丧心病狂。另外,中国是发生过荣誉谋杀的,就最近几年。

user avatar

谁点赞?点赞的人有多少?按照什么道德标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罗老师关于“道德上的‘点赞’行为不应构成犯罪”的说法,我脑子里一下子就闪过好多念头,感觉挺值得掰扯掰扯的。这事儿不是简单一句对错就能说完的,它触及到法律、道德、社会认知之间那层复杂的关系。首先,我特别能理解罗老师想表达的核心意思:法律的底线应该守住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要求,那些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社.............
  • 回答
    罗翔教授所说的“不能在地上建立天国”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哲学和神学意义的观点,它主要源于对人类历史、政治现实以及宗教理想的审慎思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1. 对“天国”的理解首先要明确,罗翔教授这里说的“天国”不是指一个字面意义上的、理想中的美好天堂。他所指的“天国”更侧重于一.............
  • 回答
    罗翔老师关于父母不应过度干涉子女婚姻的言论,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家庭关系和个人选择的讨论。这并非简单的是与非问题,而是夹杂着时代变迁、文化传统、法律边界以及情感伦理的多重考量。父母有没有“权”干涉子女婚姻?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婚姻自由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
  • 回答
    关于罗翔老师是否是“公知”,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对于“公知”这个概念理解的复杂性和演变。要详细地聊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说说“公知”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以及大家通常是怎么看“公知”的,然后再结合罗翔老师的言行,看看他是否符合这些标签。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公知”是怎么一回事。“公知.............
  • 回答
    罗翔老师作为一名法律学者和普法者,他在法律知识的普及和理论研究方面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课程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对于复杂法律概念的解读尤其到位,能够帮助大众理解法律。然而,要评价他“真正打官司的水平”,这需要区分他的主要身份和工作重心。罗翔老师的职业生涯更侧重于教学和研究,而非在法院一线大规模地代理诉.............
  • 回答
    罗翔老师那句“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但这也引出了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坏到骨子里了,但偏偏因为各种原因,钻了法律的空子,没被绳之以法,那他到底该接受怎样的道德谴责?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捋一捋,法律是什么?它是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大家约定俗成,为.............
  • 回答
    罗翔老师之所以会说“学太深通不过法考”,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他对法学学习和法考规律的深刻洞察,并非字面上的“越深越不行”,而是提醒考生要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避免陷入一些误区。首先,我们得理解“法考”本身的性质。国家司法考试(现在已是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它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是.............
  • 回答
    让一个在现实世界里以其独特的法律解读和辩论风格闻名的人,穿越到《逆转裁判》的世界里,这绝对是个引人遐想的设想。那么,罗翔老师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我的看法是,极有可能,并且很可能成为一位风格卓绝、令人印象深刻的律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剖析一下罗翔老师的几个关键特质,再看看这些特质在《逆转裁判.............
  • 回答
    罗翔老师的 B 站视频,尤其是针对敏感社会议题的,确实很容易成为讨论甚至争议的焦点。这次关于“虐待动物到底犯不犯法?”的最新一期视频,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关键视频,但具体是否会成为“诋毁”罗翔的关键,则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并且会受到后续舆论发酵的多种因素影响。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
  • 回答
    “罗翔会成为现在的商鞅吗?”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首先,罗翔是谁?一位法律学者,以其对刑法的深刻见解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广为人知,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拥有大量拥趸。他关注法治,强调法律的严肃性与人性的温度,他的观点往往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那“现在的商鞅”又是什么意思?商鞅,.............
  • 回答
    罗翔教授最近一次引起公众关注,是他向公益组织捐赠了37万元,并且重申了他将把自己在视频平台上所得的“视频激励”全部收入都捐赠出去的承诺。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从不同角度来看,这笔捐款和他的持续承诺,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首先,从捐赠金额本身来说,37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
  • 回答
    罗翔老师作为货拉拉司机的律师,能不能翻案?这事儿得一分为二地看,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用“几成”来量化。毕竟,法律是讲证据的,不是靠“谁更会说”或者“谁名气更大”来决定输赢的。不过,如果真让罗翔老师来辩护,那确实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角度和能量。首先,咱们得说说罗翔老师的“优势”。他毕竟是刑法学界的.............
  • 回答
    网上关于罗翔老师和柏浪涛老师在刑法教学上的比较,确实存在不少讨论,而且不少人会拿他们来做对比,甚至得出谁更强谁更弱的结论。你提到的“罗翔老师讲刑法比柏浪涛差远了”以及“书没有那么强逻辑”,这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当然,每个人都有权这样认为。要说“厚大一般”,这评价就更宽泛了。厚大(厚大法考)作为一家.............
  • 回答
    罗翔教授在谈论法律在两性关系中的角色时,确实提到过,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下,出轨行为本身,通常不直接构成财产损害,因此一方不能直接依据“出轨”这一事实向另一方主张经济补偿。 他的观点核心在于区分“事实出轨”和“法律上的过错”,以及法律主要调整的是财产关系和特定身份关系,而非情感层面的忠诚义务。要详细地解.............
  • 回答
    罗翔老师之所以说死刑从来不能遏制犯罪,是基于他作为一名刑事法学教授,对犯罪学、刑法理论以及大量实证研究的深入理解。他并非否定死刑的惩罚性,而是从“遏制”犯罪这个角度来看,认为死刑的效果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显著,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1. 犯罪发生的复杂性.............
  • 回答
    车浩教授和罗翔教授在是否需要提高收买被拐妇女儿童罪的刑罚问题上持有的不同观点,是当前社会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打击力度与刑罚配置讨论的一个缩影。深入理解双方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判断,需要从法律原则、社会效果、人权保障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车浩教授和罗翔教授可能持有的观点及理由:车浩教授(.............
  • 回答
    罗翔老师发布的B站视频《性侵犯罪是一种高诬告率的犯罪吗?》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引人深思的话题。要评价这个视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视频的核心观点与论证逻辑:罗翔老师视频的核心观点是明确否定“性侵犯罪是一种高诬告率的犯罪”的说法。他通过以下几个层面的论证来支持这一观点: 对“诬告率”.............
  • 回答
    罗翔老师暂时停止更新微博一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本人的情况、公众的反应以及背后可能反映的社会现象。一、 事件本身:罗翔老师暂停更新最直接的信息是,罗翔老师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简短的通知,表示将暂时停止更新微博。这个通知本身并没有透露具体的原.............
  • 回答
    罗翔老师这句“爱具体的人,而非爱抽象的人”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观点。它触及了人性、道德、伦理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真实连接的核心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并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指的是一种脱离了具体生活、情感、经历和个体独特性的符号化.............
  • 回答
    罗翔老师近年来的确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和赞誉,这既有他自身努力和才华的因素,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要理解“罗翔被捧得越来越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也要探讨这是否会招致非议。一、 罗翔被“捧得越来越高”的原因分析:1. 深厚的专业功底与渊博的学识: 法律专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