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整体人类来说,非天赋因素是根本的、核心的。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产生一个有天赋的人,无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或者在管理领域。
因此,人类稳定而持久的发展,只能依靠非天赋因素。根据大多数人的、平均能力来发展。而让平均能力可以稳定且较高的发展,需要非天赋因素来促进。包括勤奋、生活、工作习惯、心理因素甚至道德因素。
比如对自我惰性的超越,对贪婪的克制,对糜烂生活的远离等。因为普通人稍不小心,就会让生活翻车。而普通人对小聪明的依赖,通常会导致行为模式的失控;这种依赖,应用场景极为有限,在人生的后3/4历程中,几乎无用,而前1/4历程产生的路径依赖,会严重损毁后3/4的人生。
勤奋保证了绝大部分人人生的下限。
我猜想这可能也是一种经验总结。
天赋是人所不能改变的。但是,人总是可以努力的。努力了,无论原来天赋如何,都能有所提高。这都能加大在社会中获取更好机会的可能性。换言之,天赋是客观现实,努力是主观能动性。既然只有努力是自己能控制的,何不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呢?
另一方面,我认为,强调努力的文化,其实是比强调天赋的文化更先进的。
具体可以以看这篇文章:
https://www. stanford.edu/dept/psych ology/cgi-bin/drupalm/system/files/Intelligence%20Praise%20Can%20Undermine%20Motivation%20and%20Performance.pdf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Claudia Mueller和Carol Dweck在1990年代进行过一系列针对美国5年级学生的心理学实验。
当一个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有两种鼓励方法,一种是“你真聪明”,一种是“你真努力”。
实验发现,如果一直受到“你真聪明”的褒奖,学生会回避困难的或他们吃不太准的任务,而选择简单的任务,并且会过度重视他们的排名,而相对忽视具体的技能掌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希望因为失败而被视为“不聪明”的学生。
如果一直受到“你真努力”的褒奖,学生会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会倾向于参照其他完成任务的人的方法和技巧。
更近一步地,相比于受到努力方面褒奖的学生,受到聪明方面褒奖的学生:
遭遇失败后更倾向于放弃;
遭遇失败后表现会下降。
总而言之,强调天赋时,当人遭遇失败,此人会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笨。这时候,显然,由于天赋不足,放弃任务才是正确选择。而强调努力时,当一个人遭遇失败,此人会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这时候,加大努力程度,自然是一个好的选项。
相比于强调天赋的文化,在强调努力的文化中,人能够更平静地接受失败,会更倾向于挑战自我,更不倾向于回避困难任务,会更注重做事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排名。
所以我认为,强调努力、勤奋,比强调天赋、智商,是更优越的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拥有着上千年的科举历史,长期相对较高的社会流动性使得社会逐步熟悉了个人发展的有利方向。我想,这种强调努力和勤奋的文化氛围,就是这样一种朴素的经验总结。
天赋这个东西很难把握,很多人30岁的时候还稀松平常。50岁才大器晚成,在艺术领域更有60岁,70岁成功的。所以你不能过早的下断言。那么怎么办?就只能让他努力勤奋。直到他的天赋苏醒。
那么也有很多人到最后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稀松平常过了一辈子,但是却给他带来了欣慰,因为他曾经努力过了。
还有一种好处就是在努力的过程当中会不停的调整自己的方向,发现自己的天赋异禀,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如果你不努力去执行,去奋斗,你就不会发现你自己的东西。
其实如果不是强迫性的勤奋,本身就是一种天赋,这种勤奋就不能称为是勤奋,而是一种生命状态。不爱努力的人也是一种天赋。这类人尽管生活环境条件很差,他们也不愿意努力。一是因为他们没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其中遗传基因和环境造成的有很大关系。
如果你不勤奋,天赋可能就会默默的死去。所以天赋是要靠勤奋来展示的。
天赋就是先天带来的基因。但勤奋多是后天的,带有自我强制性的因素。或因为对环境不满或因为受到某种刺激强迫自己摆脱困境的一种行为。这种努力的行为一般人不会坚持很久。因为强迫自己去做某一件事情是会产生反感乏味或者是痛苦的。可以过分的强调勤奋而忽略了天赋,就很容易选错行业,选错行业就是人生规划中最大的失败。
很多人一生只去做一件事情,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做了,就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的方向了,这个首先是天赋的作用,然后才是努力。天赋是方向,努力的动力。很容易把事做到极致,多数原因都不是努力而是热爱。这种热爱也原于遗传基因是属于天赋的。是先天的,不是后天的。努力可以后天的。从这一点上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独一无二的天赋。重要的是先发现它。
所以夸大勤奋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观念。防止人对人生的消极态度。因为人类的惰性也是天然的缺陷天赋。夸大勤奋,贬低天赋其实都是有缺陷的形为。在人生的路上发挥自己的天赋作用,确实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勤奋。同时在了解自己的遗传基因的同时,也减少很多人生弯路。比如有人在数学上的天赋,有人在文学上的天赋,有人在经营上的天赋都不是勤奋就能比过的。所谓笨鸟先飞。什么先飞,它也飞不过鹰。不重视天赋,不重视遗传基因。使多少人在人生的路上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了解自己的天赋至关重要。了解自己的天赋就是找到了自己,就可以正确的科学的做自己的人生规划。免人生走弯路。
再说勤奋,勤奋是老实人的办法,无法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的时候,只能靠勤奋。天赋是生产优秀人才的唯一条件。天赋之后的是自然流淌的 勤奋。。。
例如没有艺术天分的人,靠勤奋的即使有一些收获,也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选择努力勤奋的人往往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努力是手艺人的事,离艺术很远。技艺上和方法上的造型能力但却不足以让你成为艺术家
天赋就是人的灵气。反之会局限于技艺的小范围内,当然,在画的过程中,你某一天开悟了。天赋可能来的迟了一点,天赋大器晚成。
我遇到很多年轻人都是在自己有没有天赋上困惑。甚至有人到了四五十岁,还应然在拷问自己有没有天赋。因为努力了很久,成绩并不大。天赋是水到渠成的事。前提是你的内心世界需要丰富,不能空虚。不只是艺术领域,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
再啰嗦一点儿,一个人能在对自己的领域道路上走多远,自己是不知道的。其他的你只要一直朝前走不停下就行。走得快慢是个人的体质问题。这也是天赋。实在痛苦的走不下去了,就毅然决然的改行,准确的说是你当初选错了行,现在要求你回归自己的本行,一切都不晚。
给自己希望,误导别人
知乎作为高学历平台,很多用户从事科研工作。容易遇到智力瓶颈。
但是在非科研领域,很多时候,轮不到拼智商。别的不说,有多少人能坚持十年不换行业。有多少人能在一个领域持续深耕。
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机会接触天赋的上限……
很多人没有遇到过,无论如何努力始终越过不去的天堑……
因为从没有触及天赋上限,所以这些人总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就能无限突进……
自然会觉得天赋不重要,觉得努力就一切皆有可能。
只有努力到天赋上限的人,才会望着那一道绝壁生出兴叹。
大多数人努力程度太差了……
还能有啥原因?
在清华和北大之间,艰难抉择的小傻瓜多了……
天赋和努力从来不是对立,而是一体的东西,很多人总想砍一条腿走路,也是没救了。
现代社会有个真相。
在绝大多数赛道中,天赋根本没用。
相较而言,勤奋的作用可能比天赋可见。即使在多数的勤奋,是过量投入的低效行为时,更强烈度勤奋仍然能获得少量正反馈或收益。
在现代化社会工业化社会,集约化的生产,规模效益和品控,取代了多数赛道小手工业者的精益求精。同时,由于研发的高投入和团队化,也极度减少了依赖天才科学家的科研赛道。
这时候,通过工业化的教育,社会将个人,培养为在社会分工平均素质上下浮动的状态,这个状态的上限并不取决于天赋,而更取决于教育周期和教育平台。一个数学天才,如果没有机会上较好的大学,他的天才和天赋大概率永无用武之地。而一个平凡之人,如果能通过高考过滤器,在最顶尖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依然可以成为某个科研赛道的中坚人物。
因为天赋没有用,所以教育的过滤器,首先在过滤遵守纪律,有韧性,能够忍受重复工作的人,而极少先筛选有天赋的人。前者更适合社会化大分工,更稳定,更不容易对社会规则进行挑战。
足够的人才基础和教学资源,可以让教育在筛选完稳定人以后,再从中去筛选其中相对有天赋的,进行剩余的极少赛道的竞争。
在这个态势下,强调天赋非常重要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幻想,即使在社会中,真的有天赋的创新,可能比不上穷举和大数据调研下的创新,而且很显而易见的,这种创新被一堆稳定人工程师抄袭的门槛非常低,并且有无数办法可以规避版权风险。
这时候,勤奋被拿出来作为安慰剂,来激励民众。
勤奋的问题是,在一个领域的投入未必有积累,当勤奋的投入没有对自己技能和经验的积累时,就进入了瓶颈期,在瓶颈期之后所有的勤奋都是非常低效的——他往往变成了单纯消耗自己换取薪水的行为。
我们不应该迷信天赋,更不能迷信勤奋。
最重要的是,找到值得勤奋的赛道,让自己的勤奋不仅换来了薪水,还换来了未来的可能性。
这不容易,这需要缜密的个人计划,和对各个相关赛道的专业了解。
以上。
希望对勤奋的你有用。
有两种人会强调勤奋的重要性、低估天赋的重要性:
一、长期在一个天赋差不多的圈子里混,发现勤奋与否确实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成就拉开差距。譬如说,一个北大清华毕业的人长期只跟校友在一起混,他当然眼睁睁的看到很勤奋的校友有成就,很懒惰的校友荒废自己。于是,这些人就感概勤奋比天赋很重要。
类似的例子还有,一群已经进入乒乓球国家队的人,有人天赋稍逊但是靠勤奋弥补了天赋稍逊的不足(注意:他只是天赋稍逊,其乒乓球天赋碾压大部分国人毫无问题)。该乒乓球运动员总结自己运动成就的原因就会大谈特谈自己不靠天赋靠勤奋。
这种天赋稍逊但是已经是很高的人低估天赋的言论,广大一般群众不要太当真了。(可悲的是,这一类成功者说天赋不重要,知乎群众会疯狂点赞。为何点赞,因为成功者自己都说天赋不重要,当然比我这个非成功者说得对)
二、心理防御机制。大家认为“努力程度”是自己可控的,天赋是自己不可控的。如果天赋不重要、努力很重要,那么就意味着自己的学习生涯尽在自己掌握中,自己想让自己变牛,那是分分钟的事情。强调天赋不重要而努力重要,会让学业上的失败者减少焦虑感,失败者会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暂时性的贪玩,这就意味着只要自己收心上进,就有机会赶上成功者。
——————————————————————————————
天资高的人强调勤奋,那是高智商小圈子对比后的结论,一般群众不要信。
天资一般的人强调勤奋且自己践行,我们尊敬他们。
天资一般的人强调天赋不重要但是自己坚决不勤奋,那是在搞自我心理安慰呢!
人愿意承认自己懒,而不愿意承认自己蠢。
因为他们以为勤奋不是天赋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我认为勤奋和天赋都被过度夸大了,而环境对人的影响被严重低估了。
所谓“天赋”并非完全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发掘和培养的;勤奋也是一种可以由环境促成的习惯。
拿学业举例:重视教育的父母、和睦的家庭、耐心友善的老师、开放自由的校园,都能更大概率地培养出有求知欲、不厌学、掌握正确方法、充满上进心的孩子。他的外在表现很可能就是“有天赋”和“勤奋”。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智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阻碍兴趣发展的不是遗传,而是沮丧和对失败的恐惧:“在非凡的能力背后,我们发现的不是异常优越的遗传因素,而是持续不断的兴趣和训练。”
比如被称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他的音乐天赋并非来自遗传。他的父母喜爱音乐,从他很小时整个环境都充满了音乐。父亲是作曲家、小提琴手和教师,为莫扎特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以及最近的“天才少女”谷爱凌,她3岁进滑雪场,从小就有接触各种体育项目的条件,更难得的是有极其优秀的滑雪教练母亲给她专业的指导和意志品质的磨砺。这种早期启蒙和优越的训练条件即使在专业运动员中也很少见。
局外人无从得知这些家庭内部的细节,看到的只有“天纵”奇才。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儿童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这一适应过程便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他认为智力并非起源于先天,而是来自主体与客体(环境)的相互作用。
约翰·洛克也在《教育漫话》中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作为经验主义哲学家,他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过著名的“白板理论”,并系统性地批判“天赋观念”。
“天赋观念”和“天赋能力”不仅缺乏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弊大于利。极端情况下,“天赋”可以被用来为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做辩护,认为统治者有统治的“天赋”。比如持天赋观念论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依照先天禀赋的优劣划分公民等级,认为在社会分工中每个人所从事的行业和担任的职务,应由天生的秉性决定。
回到教育的问题。很遗憾的是,优秀的老师并不太多,甚至一部分相当不合格,尤其是在小学初中阶段。
我清楚地记得小学班上成绩不好的同学是如何被老师当众羞辱的:一次次地被说笨、脑子不行、比别人差、不是学习的料。老师带头嘲笑,习惯服从权威的学生自然会孤立他、排挤他。
这个孩子可能在幼小的时候就因为缺乏鼓励,陷入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分数和排名让他恐惧,直到发展为听课都因感到痛苦而无法集中注意力。
不仅如此,其他同学的孤立甚至校园霸凌可能让他不愿去学校,在教室的每分每秒都如坐针毡。
从很小就对学习完全丧失了兴趣,缺乏激励、不愿投入,自然会显得“没天赋”、“不上进”。
阿德勒也有类似的看法:
大部分情况下,在那些逃学、表现极差、显得笨拙或难以管教的孩子看来,学校都是一种人为地让人感到不快的环境。他们并非真的愚蠢,在找借口不去上学或伪造父母笔记方面,他们总能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性。但是,他们在学校外认识了许多其他逃学的孩子。在这些同伴身上,他们得到的欣赏和肯定比在学校里要多得多。他们觉得能参与,受重视的圈子不是学校课堂,而是校外团伙。(《超越自卑》第七章)
而一个“开窍早”的孩子,会受到多得多的优待。
我小时候仅仅是因为成绩好,就获得了各种不该属于自己的荣誉和机会(作为学生代表演讲、做护旗手、接待校领导之类)。算不上朋友的同学也会给我买零食,送挺贵的生日礼物。很多从小成绩好的人都很清醒地觉察到,因为成绩能获得许多肯定、表扬、正面激励以及巨大的成就感,因此会更有动力投入时间在学习中,以便保持这个习以为常的优势。
我高中在一所很好的大学的附中就读,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是这所大学的教授,他们重视教育,能给孩子积极的引导。班里出过几个竞赛金牌,和一个进入国家队的“学神”。在这个极其狭窄的理科实验班的圈子里,大多数人的家庭背景都很好,成长经历都一帆风顺,很容易让大家缺乏反思,忽略自己所处的优越环境是多么珍贵的小概事件。当其他变量都被控制时,资质或努力确实能造成一些区别。但如果放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考察,我和这些同学们未必最用功或最聪明,考入名校很大程度上是非常幸运地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安逸地随波逐流的结果。
我也偶尔被叫“学霸”,被老师和同学夸“聪明”,甚至一度真以为自己聪明。直到后来发现,别人的家长并不都像我父亲一样,会提前帮我熟悉校园环境、陪我读很多书、在家帮我模拟考试、在我人生的每个新阶段到来前预告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不好意思讲了自己的一堆事,如果让别人感到不适我可以修改或删除)
大多数人没有机会系统深入地了解和自己背景差很多的人群,不能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自我反思。成功易滋生傲慢,成功者常常有失偏颇地对自己的成就归因。人们盲目崇拜成功者,将他们的话奉为圭臬,以讹传讹,以为天赋异禀或勤奋过人就是全部的原因。
人们喜欢传颂惊人的天赋,因为它带有传奇色彩,人们像瞻仰奇观一样对天才啧啧称奇;人们也喜欢表彰过人的勤奋,因为它给普通人希望,人们爱听凡才通过奋斗逆天改命的励志故事。
但塑造对下一代有利的环境,让他们成为“幸运的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份沉重得让人回避、分散得难以追究的责任。它才是影响最大多数人命运和成就的因素。
把责任全部推卸给个人天赋和个体努力,容易让教育者忽略自己的职责:
作为老师,请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轻易断言一个孩子缺乏天赋、无法成功,更不要把成绩看作唯一重要的事,甚至羞辱学生的人格。要知道爱迪生小时候也曾因为成绩差还学母鸡孵蛋,被老师骂“无脑”(addled),让他妈妈接他回家。
作为家长,请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帮他疏导应试教育和扭曲的价值体系带来的压力。言传身教,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以及乐观坚韧的心态。带他尝试不同的爱好,不要打击他对世界的好奇心,不要否定他、拿他和别人比较。
作为学生,不要因为自己努力过还没取得好成绩就认为自己缺乏天赋、不是那块料,从而自暴自弃。尝试换一种方法,甚至换一条赛道。要知道你的现状不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不要沮丧、不要向内归因、不要自我攻击。
因为这些话是说给那些愿意勤奋的人听的。
其实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多的人都清楚地知道,无论一个人有多勤奋,在真正的「天赋」面前,都不值一提。
比如学习,最顶尖的那一小撮学霸,很少有靠着勤勤恳恳不断刷题进入世界一流学府甚至到科研领域深造的,多数人都是天赋党,在他们眼里,学习本身是一件越深入越愉快的事情。
我中学时代成绩最好的几位同学,在其他人还在誊抄错题集背大段的文科重点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预判下一次考试老师会出什么类型的题目,一道题最多有几种解法,以及某个朝代到底是哪些小事促成了具体的历史走向。
比如表演,记得一段关于某个知名演员的采访中,记者问,如果没有天赋的人进入到表演行业,怎么样才能突破自我越演越好呢。
那位演员的回复我记不太清,大致意思是,没有天赋的话,还是趁早放弃吧。
在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例子,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挖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然后走上人生坦途,又或者在某个方面天赋异禀,成为专家之后拿到了源源不断的资源。
伤人吗,在现实世界里,伤仲永的事情其实不算多,对于极为有天赋的人,天赋永存。因此这个词的英文叫作gift,礼物,是老天给的,其他人类换不回抢不走的。
但是好在,真正有天赋的人不多。
更多的人,如你如我,都站在中等得接近平庸的起跑线,我们有相似的出身,容貌基底,成长经历,智力水平。
这种时候,「勤奋」就开始显现出它的力量了。
减肥30斤可以让多数小胖子脱胎换骨,认真防晒长期护肤可以让你的皮肤光泽提升几个度,保持阅读可以令人变得更加清醒而伶俐,扎扎实实听课加上刷题,放心,你的考试成绩或许不是最好的,但一定不会太糟。
如果说「天赋」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上限,那么「勤奋」则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托底,防止我们掉入那些至暗时刻。
所以我说,夸大勤奋贬低天赋的话是说给愿意勤奋的人听的。
毕竟勤奋有时候真的太累了,作为一个屡败屡战减肥界的西西弗斯,我知道那些能够减下30斤的人为了删除掉这些脂肪流过多少次汗和泪,而但凡你进入过职场,你就应该知道那些凭借自身努力站上顶峰的大佬们,在谈笑风生的背后有过多少次逼自己倒下又爬起。
我们在极为疲惫的关头,就需要有一些话,一些哪怕明知道半真半假的话,来讲给那些没什么天赋但愿意勤奋的人听,让他们能够继续咬着牙撑下去。
用《白夜行》里的经典台词来讲就是,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没关系的,我早就知道自己可能永远走不到山顶上,但只要一直努力往前走,沿途依然有不同于山顶的曼妙风景。
因为勤奋一点更容易一些。
我们都知道天赋很重要。但是,你的天赋是什么呢?
我马上41岁了,找了快10年了,真的,一直在找我自个儿的天赋,完全找不到!前段时间都特么去看怎么算命了……
简单点说,我
回过头来看,浮生如梦,一事无成!
我的天赋在哪里?我的赛道在哪里?
别说当年,现在我回头看,都看不明白。
学霸?又考不上清华北大。而且这天赋我也完全没用上啊!我那些同学,不管高中大学,成绩挺好的,也都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日子,平平常常没啥天赋的样子。
闯劲?说实话,那时候也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让我再这样干,我真的怕。我现在办培训班,多的是想法,想了很久的想法,就是不敢甩开膀子干。
管理?为人处世?知乎上10万关注?……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或者自以为是。
明白我说的啥了吧?
天赋,非常重要。发现你的天赋,给你的天赋一个舞台,做你天赋领域里的事情,是一件非常美好,但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一般人,一天到晚盯着天赋,其实没啥用,除了心理安慰。
如果你确实尽力了,但还是很惨,像飞哥一样,你可以安慰自己:我没有这个天赋。但前提都还是勤奋呀,是不是?没有真努力一把,你都不知道你是不是真有天赋,有时候:
我做培训这三年,是真有体会:天赋决定你的上限,努力决定你的下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