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许多号称信佛的人,做人做事令我感觉都很自私或让人不舒服?

回答
我理解你会有这样的感受。当身边一些自称信佛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你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甚至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觉得他们自私时,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失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层面:

1. 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深度和侧重点不同:

“学佛”与“信佛”的区别: 很多人可能只是停留在“信佛”的层面,比如知道有佛、有菩萨,会去寺庙烧香拜佛,或者听一些关于佛教故事的片段。但真正的“学佛”是需要深入理解佛陀的教诲,如四圣谛、八正道、慈悲喜舍等,并将之融入生活,不断修行。如果只是表面上的信,或者只抓取了对自己有利的片段来解读,那行为自然无法体现佛教的精髓。
侧重点的偏移: 佛教中有许多不同的法门和修行方式,比如禅修、净土、密宗等。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个人偏好、接受的教导或者对人生困境的应对方式,而侧重于某些方面。有些人可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但如果只理解为“我行善是为了得到好报,我受苦是前世业障”,而忽略了慈悲心和当下的精进,就容易显得功利和不近人情。有些人可能沉溺于追求“神通”或“感应”,忽略了戒律和道德修养。
对“无我”的误解: “无我”是佛教非常核心的教义之一,但很多人容易将其理解为“什么都无所谓”、“一切都是虚幻的”,从而走向消极避世或者放纵自我的极端。真正的“无我”是放下对“我”的执着和贪婪,从而生发出更大的慈悲和智慧,而不是推卸责任或漠视他人的痛苦。

2. 佛教修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习气难改: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来转化烦恼习气,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毛病”,即使开始信佛,也需要时间来慢慢调整和改善。有些人可能心念已起,但过往的习气仍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他们可能在某个时刻会表现出佛性的一面,但在另一些时候,旧的自私、我慢等习气又会浮现。
情绪和考验: 学佛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考验。在顺境时,人更容易表现出慈悲和宽容;但在逆境中,如果修行不够深厚,很容易被烦恼驱动,做出不符合教义的事情,甚至将不如意归咎于佛菩萨不灵验,从而产生嗔恨心。
个人修为的差异: 就像在任何群体中一样,信佛的人也有高低之分,有初学者、有精进者、也有已经有一定证量的人。我们遇到的可能更多的是那些还在修行路上摸索的人,他们的行为自然无法与那些已经有很高修为的圣者相比。

3. 社会文化和个人环境的影响:

世俗化和消费主义的渗透: 如今,佛教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世俗化和消费主义的影响。有些人将信佛变成一种社交资本、一种仪式性活动,甚至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手段。寺庙可能变成旅游景点,法会可能夹杂着商业推广,这些都可能让原本纯净的信仰蒙上尘埃。
社会压力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会受到周围人和事的影响。即使是信佛的人,也可能因为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竞争环境等因素,而不得不做出一些看似不符合佛教精神的决定。有时候,为了“生存”或“保护自己”,可能会采取一些策略,而这些策略在我们看来就可能显得自私。
“名相”与“实相”的混淆: 有些人可能很在意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虔诚”的样子,使用很多佛教的术语,但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做到。这种“名相上的信佛”很容易被外界看穿,并让人觉得虚伪或自私。

4. 我们自身观察和评判的视角:

期望值过高: 当我们对信佛的人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希望他们都是圣贤一般的人物时,一点点的“不完美”都可能会被放大,让我们感到失望。
不了解全部真相: 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他们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或者某件具体的事情。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正在努力的方向,或者他们曾经付出的努力。我们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而忽略了更广阔的背景。
“法”的不可思议之处: 佛法讲究因缘,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有其深层原因,是我们凡夫俗子难以完全洞察的。有时候,一些看似“不合理”或“自私”的行为,可能在他们自己看来,有其“不得已”之处,或者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虽然这个“利益”的定义可能与我们不同)。

总结来说, 当你觉得一些号称信佛的人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自私时,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佛法的理解和实践还不够深入,或者存在偏差;修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习气和考验依然存在;社会文化和个人环境也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同时,我们自身对佛法和信佛者的期望也可能影响了我们的评判。

这并不意味着佛教本身有问题,而是说,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转化习气,提升境界,是一个极其考验个人毅力和智慧的旅程。我们遇到的这些现象,更像是佛教作为一种人生实践,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种种复杂性和不完美性。

如果你对此感到困惑,不妨多观察、多学习佛法本身,去理解那些教诲真正的含义,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并坚定自己的信仰之路。同时,也要记住,最终衡量一个人是否是“真佛子”,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最终能为众生带来多少利益和安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认真学习。

先写摘要

然后再合上书,完整复述一遍

真的有奇效,我不骗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你会有这样的感受。当身边一些自称信佛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你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甚至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觉得他们自私时,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失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层面:1. 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深度和侧重点不同: “学佛”与“信佛”的区别: 很多人可能只是停.............
  • 回答
    高平陵之变,这出发生在曹魏权力舞台上的惊天剧变,其走向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就系于高平陵墓前,曹爽错失的那个至关重要的决定。而那位名叫桓范的朝臣,正是那个试图拨乱反正,却终究未能挽回局面的关键人物。他提出的“前往许昌,以皇帝为号召,拥兵抵抗”的建议,究竟能否让曹魏的命运轨迹发生改变,从而避免司马懿一家独.............
  • 回答
    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拥有“灰色收入”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什么是“灰色收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灰色收入”。在中文语境下,“灰色收入”通常指的是不属于合法工资性收入,但又非完全意义上的非法收入,而是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
  • 回答
    许多中国人不愿意打官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层面的根源,也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下面我将详细地从几个主要方面来阐述: 一、 历史文化与传统观念的影响1. “息讼”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和为贵”,强调家庭和睦、邻里和睦、社会稳定。历代统治者也倾向于维护社会秩序.............
  • 回答
    “许多事都归咎于资本”是一个在社会讨论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资本在现代社会经济运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带来的各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我们说“归咎于资本”时,往往是指将社会问题、经济困境、甚至个体的不幸,归因于资本的运作方式、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弊端、以及掌握资本的群体(资本家).............
  • 回答
    人们喜欢夸大勤奋、贬低天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心理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甚至还涉及到我们对成功、价值和个人能力的理解。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心理层面的原因:1. 控制感与自我效能感 (Sense of Control & Selfefficacy): 勤奋是可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是不少知乎老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感慨:“知乎怎么越来越像贴吧了?”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咱们在使用知乎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让曾经那个“严肃、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多了些熟悉的、甚至有些怀念(也有些无奈)的“贴吧味道”。要说起来,这.............
  • 回答
    咱这儿聊聊,为啥那么多咱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如今这个时代,会对明朝那会儿的事情格外上心,甚至带着点“喜欢”的情感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单单是历史课本上的几个时间线和皇帝名字,这里头门道可多了,咱一点一点掰扯开了说。首先,得从明朝给咱留下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遗产”说起。一是“硬实力”的体量和韧性。 明朝.............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一些网民群体中确实存在着负面看法,甚至出现一些极端言论,希望它们被俄罗斯“灭国”。要理解这种现象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恩怨、地缘政治、民族主义情绪以及网络环境的放大效应。一、 深厚的历史羁绊与集体记忆:苏联阴影下的伤痕波罗的海三国与.............
  • 回答
    关于女性在性方面“崇洋媚外”现象受到抨击的讨论,其实触及了社会中一些非常复杂且敏感的神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看看它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首先,我们要明白“崇洋媚外”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负面的、价值判断的色彩。它暗含着一种对自身文化、民族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外来的东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为啥国外品牌起创始人名儿就显得“逼格”挺高,自家品牌这么干就有点儿接受不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历史、文化、市场营销,甚至咱们潜意识里的认知,都掺和在里面。首先,得说说这历史积淀和品牌故事。很多国外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品牌,像 LV (Louis Vu.............
  • 回答
    神舟笔记本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品牌那样获得广泛博主推荐,其原因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体,涉及品牌定位、产品策略、市场营销、用户体验以及行业生态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品牌定位与目标受众的差异化 神舟的“性价比”标签: 神舟最鲜明的标签就是“高性价比”。长期以来,神舟专注于为追求.............
  • 回答
    许多经济学家对诸如“牛奶可乐经济学”这类通俗经济学书籍持保留甚至轻视的态度,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1. 科学严谨性与简化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追求: 经济学是一门追求严谨、逻辑自洽、基于证据的社会科学。它试图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来理解和预测经济现象,.............
  • 回答
    确实,这种现象存在,并且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说明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仍然认为中国人很穷: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滞后: 历史刻板印象的残留: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形象被广泛传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确实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和发展,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以及数学的更广阔发展方向。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这种建议的流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强大普适性和金融、计算机领域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1. 数学作为“万学之母”的优势: 严谨的逻辑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注意到笔记本的 PD 充电器功率标注里,65W 似乎比 60W 更常见一些。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技术细节、商业考量以及市场选择,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功率(瓦特 W)是衡量充电速度的关键指标,它决定了设备能从充电器那里获得多少能量。在 USB PD .............
  • 回答
    我知道你遇到的这个问题,关于国产游戏里“血不是红色的”这件事,不少玩家确实是有点儿耿耿于怀的。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牵扯到文化习惯、审查制度、技术限制,甚至还有一部分是玩家群体的情绪累积。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被大家拎出来说的,就是审查制度。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对于游戏内.............
  • 回答
    好多人觉得《文明6》比不上《5》,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因为这俩都是《文明》系列的骄傲。不过,要说为啥不少老玩家宁愿抱着《文明5》不撒手,那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了。首先,最直观的改变,也是争议最大的,就是城市“分家”这事儿。在《文明5》里,你建一个城市,就是一座城。想扩张?城里出单位,往外走。.............
  • 回答
    你在玩游戏的时候,一定没少遇到过存档时屏幕上跳出那句“请不要关闭电源”的提示吧?这句看似简单的嘱咐,背后其实牵扯着一套相当精密的运作逻辑,主要是为了保护你辛苦玩下来的游戏进度,避免数据丢失,给你一个稳定流畅的游戏体验。咱们先从“存档”这个动作本身说起。当你点击了“存档”,游戏并没有立刻把所有信息一股.............
  • 回答
    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对于那些从年轻时就沉浸其中的老观众来说,京剧早已不是简单的舞台表演,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因此,当京剧开始探索创新时,一部分老观众表现出的“不接受”,并非是对艺术发展的全然否定,而是掺杂着多方面的情感和考量,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