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科学和哲学对欧洲其他地方没有影响?

回答
关于波兰立陶宛联邦(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的科学和哲学对欧洲其他地区影响较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不重要”或“不先进”,而是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多个维度去审视。简而言之,其影响“有限”而非“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

1. 地理位置的相对边缘性与文化交流的阻碍:

波兰立陶宛联邦虽然在地缘上是欧洲东部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西欧的传统学术中心(如意大利、法国、英国、尼德兰)相比,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在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时代,这种距离意味着:

学术思想的传播效率较低: 新的科学发现、哲学理论以及著作的流通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中间环节。与直接受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核心思想冲击的地区相比,联邦的学者们接收新思想的渠道可能更为间接和迟缓。
“思想浪潮”的传递减弱: 许多在西欧引起的轰动性学术辩论和思想潮流,传到联邦时可能已经有所冷却,或者被当地的现实情况所过滤。这使得联邦的学术成果在“第一手”的交流中失去了部分先机。
语言障碍也起到一定作用: 虽然拉丁语在学术界是通用语言,但各地的学术著作和辩论仍然会涉及各自的民族语言。波兰语和立陶宛语并非当时的欧洲学术界主流语言,这无疑会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难度。

2. 政治体制的独特性与社会结构的影响:

波兰立陶宛联邦独特的“贵族民主制”(Szlachta Democracy)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其学术发展的轨迹:

贵族对学术赞助的局限性: 虽然贵族阶层(Szlachta)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但他们的兴趣和投入方向往往更侧重于政治权利的维护、军事事务以及个人财富的积累。相比之下,对纯粹科学或哲学研究的长期、大规模的系统性赞助,可能不如在一些更集权或商业更发达的欧洲国家来得普遍。
社会动荡与政治不稳定: 联邦在其历史后期,特别是17世纪,经历了频繁的战争(如大洪水时期)、国内政治的复杂斗争和外来势力的干涉。这些动荡极大地消耗了国家的资源和精力,使得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难以获得持续稳定的环境。战争的破坏性甚至会摧毁已有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机构。
教会的影响力变化: 虽然联邦早期有卡齐米日大帝等君主推动教育和文化发展,且大学(如克拉科夫大学)是重要的学术机构,但随着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浪潮,教会对教育和学术的控制与影响也发生了变化,这可能在某些时期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3. 学术发展的侧重点与创新方向的差异: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联邦的科学和哲学没有贡献,实际上在某些领域,它也有其独到之处:

天文与数学: 最显著的例子无疑是尼古拉·哥白尼(Mikołaj Kopernik)。他的“日心说”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贡献。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哥白尼的学说在提出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内部引起巨大的科学革命浪潮,而是在西欧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之后,像约翰内斯·赫维利乌斯(Johannes Hevelius)等天文学家在但泽(今格但斯克)也做出了重要的观测贡献,但这些贡献更多是具体观测数据和天体地图的完善,在理论框架上未能产生如哥白尼那样颠覆性的突破。
哲学: 在哲学领域,联邦也涌现过一些重要的思想家,例如受到人文主义和改革宗影响的学者,以及对政治哲学和法学有贡献的人物。然而,与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康德等奠定近代西方哲学基础的人物相比,联邦的哲学思想在体系化、原创性和对后世哲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上,确实显得较为有限。其哲学讨论更多是围绕古希腊哲学、基督教神学以及当时欧洲普遍存在的思想展开,较少形成独立、自成一派的学说体系。
其他学科: 在医学、法学、历史学等领域,联邦也有其贡献,例如在地方史、法律编纂等方面。但这些贡献更多是服务于联邦自身的治理和社会发展,其理论性和普适性可能不如西欧的某些学科发展那样对整个欧洲产生普适性的指导意义。

4. 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在西欧的“集中爆发”:

至关重要的是,16世纪至18世纪是欧洲科学和哲学发生“集中爆发”的时期,而这场运动的核心主要集中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尼德兰等地。这些地区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大学与学术机构的活跃度: 这些地区的大学和新兴的科学社团(如英国皇家学会、法兰西科学院)是新思想的温床,提供了交流、辩论和实验的平台,吸引了最顶尖的头脑。
印刷术的普及与信息传播: 印刷术的成熟和普及使得科学著作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在这些核心区域,新思想能够迅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发展。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西欧在航海、军事技术和商业上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和应用场景,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财富用于学术投资。
哲学上的“系统化”努力: 西欧的哲学家们,如培根( Bacon)提出的科学方法论,笛卡尔(Descartes)对理性主义的强调,洛克(Locke)对经验主义的论述,以及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对政治、社会、伦理的系统性探讨,构建了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

总结来说,波兰立陶宛联邦并非缺乏优秀的学者和思想家,其科学和哲学对欧洲其他地方影响有限,并非源于其自身的“落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

地理上的疏离感 削弱了思想传播的即时性和深度。
政治体制的独特性 和后期社会动荡 限制了学术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其学术发展的侧重点 可能与西欧“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核心创新方向 不完全一致。
而西欧核心区域 出现的思想“集中爆发”,以及与之配套的学术生态系统 的成熟,使得其思想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更为直接和广泛的影响。

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学术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对自身国家文化、政治和社会的贡献,以及在特定领域(如哥白尼的天文理论)的突破性贡献,但这些贡献未能如同西欧的思想浪潮那样,在当时的欧洲学术版图上形成主导性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KazimierzMarisa

我不知道你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拉黑并且删除我在你回答:

评论区里的回复:

我不得不把我原来的回复写成答案了。

在你的回答中,你是这么说的:

如果我的眼睛没看错,你提到的波兰历史时期是反宗教改革时期。

至少应该是16世纪后期的事情了。

而你在后面列的却是法国历史学家克劳德·卡洛曼·德·鲁希埃(Claude-Carloman de Rulhière)在他的著作中描述的16世纪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与你提到的反宗教改革时期几乎没有交集。

所以我找了一下反宗教改革时期的波兰的情况:

1595—1596年波兰当局强行推动布雷斯特教会联合,迫使联邦境内的东正教会从属于天主教的教统(但在组织上和礼仪上仍维持相当程度的自治),即所谓的“东仪天主教会”或者“合并教派”。这一行动受到正教会和正教徒的强烈抵制,最终没有完全成功。

同时波兰当局秉承教廷的指示,在国内颁行《禁书目录》,查禁了许多非天主教的书籍。1632年,波兰当局禁止兴建一切非天主教的教堂。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反宗教改革和波兰的天主教化不完全是通过暴力形式实现的:耶稣会士积极兴办教育和文化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成功将大部分新一代的波兰权贵子弟转化为天主教徒,包括在鲁塞尼亚地区声名显赫、长期在联邦政府内充当东正教徒领袖的维希尼奥维茨基家族族长耶热米公(1612—1651)也在1632年改宗为天主教徒。到了17世纪初,非天主教议员基本上被驱逐出了联邦瑟姆,除了路德宗(主要居住在德意志化严重的波罗的海沿岸公国和城市之中)以外其他非天主教信仰的信徒数量都在减少。

波兰在宗教上转向非宽容,特别是过去在政府中充当非天主教社区领袖/代表/发言人的权贵纷纷改宗,当然引起非天主教社区的恐慌。更重要的是,这些权贵在社区内一如既往的兼并土地、奴役民众现在都失去了过去“同宗保教”之下温情脉脉的面纱,反而带上了宗教压迫的色彩(实际上这些权贵本身未必是这样想的,比如上文提到的耶热米公曾试图维持跟东正教会的协力关系)。这最终诱发了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和大洪水(1648—1667)。

土豪波兰发生大洪水之后,天主教权贵们的异教恐慌仿佛就“自我实现”了。波兰兄弟会(塞尔维特唯一神论的信徒)由于特立独行地坚持拒绝服兵役,被瑟姆认为“里通”瑞典新教徒侵略者(谢天谢地瑞典人可是路德教徒),在1658年惨遭驱逐。洪水退去之后,瑟姆在1668年马上下令禁止天主教徒改宗其他宗教,在1673年立法禁止授予非天主教徒贵族头衔。从此,整个施拉赤塔阶级被彻底天主教化。到了18世纪初,波兰民族主义已经跟天主教挂钩,非天主教徒被禁止出任一系列的公职,包括被选入瑟姆。到了这个地步,甚至连天主教化的最大功臣耶稣会也被视为“非波兰”,遭到了驱逐出境的厄运,可以说是作茧自缚。

克劳德生活的那个世纪,波兰已经是:

到了18世纪初,波兰民族主义已经跟天主教挂钩,非天主教徒被禁止出任一系列的公职,包括被选入瑟姆。到了这个地步,甚至连天主教化的最大功臣耶稣会也被视为“非波兰”,遭到了驱逐出境的厄运

所以我真的不明白他当时是哪来的勇气颂扬16世纪的波兰的。

你竟然说我在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的明明是你好吧。

其次,对于其文章中的其他部分:

【 他的著作O poprawie Rzeczypospolitej在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都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按照商业套路,出版个什么著作,不说个“受到广泛好评”都不好意思出版。


【“没有法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没有权利,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波兰农奴:………………


【“农民不是你的奴隶,而是你的友邻。”】

北欧国家:(农民本来不就是你的友邻吗)?


【 他将敬虔等同于理性,将理性等同于法律。】

这理论甚是神棍。


【这本书在国外很有影响力,输出了波兰的"黄金自由''和民主制度的思想。】

托马斯·闵采尔:………………

托马斯·莫尔:………………



【1598年译本出现后在英格兰广受欢迎,连伊丽莎白一世也读过这本书,】

你们觉得。

“乾隆皇帝品尝过”和“乾隆皇帝赞不绝口”之间,是不是有一点微小的差别?


【而《哈姆雷特》里的丑角波隆尼尔名字的也来源于这本书。】

“丑角”

“哦大家看啊,波隆尼尔又像那个波兰人一样犯傻了!”

我觉得莎士比亚可能并不怎么肯定这本书…


【英国内战之前,它在议会派的小册子和传单中被广泛引用。光荣革命时期,席卷英国的动荡中可以看到它的主张。】

我不知道英国人为啥这么执着,逮着个波兰著作就不撒手了。

但如果这就是能查到的具体影响。

很显然法国人对这玩意儿并不感冒。


【虽然Goślicki从未写过“人人平等”,但却说过:


“有时候,一个被国王的暴政和强取豪夺行为公然激怒的人会理所当然地行使维护自己自由的权利。”】

“有时候”而不是“任何时候”

“会理所当然地行使维护自己自由的权利”

他有没有解释过,如果这个人,像波兰农奴一样,从未有过自由的权利,那他应该捍卫什么呢?


【据称这本书被阿尔格农·西德尼,罗贝托·贝拉尔米诺和托马斯·杰斐逊拜读过,不过没有证据表明这本书与《独立宣言》有直接联系。】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独立宣言》是怎么被牵扯进来的???


【Goślicki认为,杰出的议员对国家的贡献比国王或平民百姓更大:

因为国王独自一人,无法看清一切,他常常要么屈服于欲望,要么受情绪波动,干扰了他自由裁决的能力。同样,没有思想和头脑的无知群众(如谚语所说)也没有拥有这样的谨慎,而以美德、审慎和功绩卓著的的杰出人物组成的议会可以从客观角度出发,就如同观察的角度般关心国家的共同利益,认识到对国家有益的事,使其脱离动荡、叛乱和危险。】


“同样,没有思想和头脑的无知群众(如谚语所说)也没有拥有这样的谨慎,而以美德、审慎和功绩卓著的的杰出人物组成的议会可以从客观角度出发”

联系前文的【Goślicki从未写过“人人平等”】………


【他的著作也深深影响了被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称其为“欧洲同类宪法中的第一部”——五三宪法。】

深受【同样,没有思想和头脑的无知群众(如谚语所说)也没有拥有这样的谨慎,而以美德、审慎和功绩卓著的的杰出人物组成的议会可以从客观角度出发】这种思想影响的宪法…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假定上面的那些都有正面意义。

然后这些正面意义就被下面这位抵消了:


【4.Stanisław Wawrzyniec Staszic(​1755—1826)波兰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天主教神父、哲学家,哲学家、地质学家、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政治家。作为政治家,他是泛斯拉夫主义者(1815年后)和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波兰的许多改革。他因在“大瑟姆”期间的政治著作以及他支持瑟姆议会通过的五三宪法而被世人铭记。】

这段话里他最拿得出手的是他的政治成就:

“支持瑟姆议会通过的五三宪法”

投了个赞成票,竟然如此的了不起。

至于之后他这些头衔:天主教神父、哲学家、地质学家、作家、诗人、翻译家。

我们就默认他在这些方面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就了。

当然之后又有人补充了:

@近卫掌旗官

我看了一下,确实没有能对欧洲其他地方产生影响的东西。

不过有人可能会问了,这些成就看上去不俗啊,为什么就不能肯定他一下呢?

我们来看看中科院历任院长:

郭沫若

方 毅

卢嘉锡

周光召

路甬祥

白春礼

大家可以查查这几位的履历,看看他们的成就是不是比Stanisław差。

所以除了第一位,大家铭记过谁?


最后一位,按其经历来说,可以拿来类比的,是1848年德国革命时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一些革命者,换句话说不值一提。

当然如果你要说影响的话这位倒真有些国际影响。

如果你把他在俄国统治波兰时期做的事算作国际影响的话。

user avatar

在回答有没有影响之前我要问个问题:你们知道波兰立陶宛联邦有什么科学或哲学成就?

估计人们对这个享226年国祚的国家所取得的科学或哲学成就没什么印象,何谈影响。接下来我将列举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大背景及其科学成果与哲学成就。

大背景

波兰立陶宛联邦是欧洲当时政治思想的重要中心之一,其特殊的准民主政治制度备受哲学家的称赞。在反宗教改革时期,波兰立陶宛联邦以令人神往的宗教宽容而闻名。那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天主教徒、犹太教徒、东正教徒、新教徒和穆斯林(苏菲派)团体和平共处。

18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克劳德·卡洛曼·德·鲁希埃(Claude-Carloman de Rulhière)在他的著作中如此描述16世纪的波兰立陶宛联邦:

“这个国家是欧洲第一个体现宗教宽容的国家,而我们现在却以宗教为借口分裂。在这个国家,清真寺与基督教堂和犹太教堂并存。”

而波兰也拥有许多大学,其中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建于1364年),它与维尔诺耶稣会学院(建于1579年,现在的维尔纽斯大学)都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重要学术中心。而1773年成立的波兰国民教育委员会(Komisja Edukacji Narodowej)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教育部门。(如果你拿中国举例子的话那我没办法)

在这个宽松且多元化的环境下,思想的碰撞是在所难免的。

科学

提到波兰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人们往往会想到哥白尼,他提出的日心说轰动了当时的世界,奠定了现代天文学。当然啦,他去世的时候卢布林联合还没有发生,所以我不会细说他(悲)。不过波兰立陶宛联邦可不止一位科学家,我列举几位比较有名的。

1.Marcin Kromer(1512年–1589年)历史学家和地图学家


2.Michał Sędziwój (1566年–1636年)炼金术师和化学家。他发现了各种酸、金属和其他化学化合物的纯化和生产方法,并发现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他在舍勒发现氧元素之前,就认为空气中含有一种维持生命的物质-也就是氧气。他正确地认为这种“生命养料”的主要成分与通过加热硝石释放出的气体(氮气和氧气)是一样的。


3.Jan Brożek(1585年–1652年)博物学家:数学家、医生、音乐家、诗人、作家和天文学家。他是17世纪最杰出的波兰数学家,致力于数字理论(特别是完全数)和几何学的研究。他还研究了医学,神学和大地测量学。他解决的问题包括为什么蜜蜂会构建六边形的蜂窝,并证明六边形蜂窝可以用最少的建筑材料获得最大的使用空间。


4.Adam Adamandy Kochański(1631年—1700年)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是约翰三世·索比斯基的宫廷数学家并且还是国王儿子雅库布的家教。他撰写了许多科学论文,主要涉及数学和力学,还涉及天文学。他还发现了著名的求π近似,即Kochański近似:

Kochański与许多科学家如约翰·赫维留斯(Johannes Hevelius)和莱布尼茨合作过,因此他显然是当时对微积分有所了解的人。作为一名机械师,他是著名的钟表制造者。他建议用弹簧代替时钟的摆锤,并标准化时钟的擒纵轮数量。


5.杨·赫维留斯Jan Heweliusz(1611年-1687年)天文学家。他于1642-1645年观察太阳黑子,花了四年时间记录月球的表面地形,发现了月球经度方向的天平动并于1647年发表在自己的著作Selenographia sive Lunae Descriptio中。赫维留斯因此被称为“月球地形研究的创始人”。他还在1652年,1661年,1672年和1677年分别发现了4颗彗星,并猜测这些天体是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1661年的彗星很可能是2002年发现的池谷—张彗星。

1683年,为了纪念维也纳保卫战的胜利,他把新发现的一个星座取名盾牌座(Scutum),意思是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的盾牌。(天 主 之 盾 我 波 兰)


6.马尔钦·奥德拉尼茨基·波乔布特Martin Odlanicky Poczobutt(1728—1810)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和法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天文台台长,他在国外采购了大量新设备,之后波乔布特观测了日食和月食,彗星和小行星(包括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并计算了立陶宛大公国各城镇的地理坐标。此外,他还对水星进行了测量以计算其轨道,这些数据后来被法国天文学家杰罗姆·拉朗德使用。为了纪念波尼亚托夫斯基国王,他将一个16星星座命名为波尼亚托夫斯基的金牛座 (Taurus Poniatovii 事实上该星座是蛇夫座的一部分,该名称现已废弃不用)。他还是第一个系统地测量和记录立陶宛天气温度的人。

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人们将一个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古老大撞击坑命名为波乔布特环形山,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7.约翰·琼斯顿John Jonston(1603 – 1675)学者和医生,祖先是苏格兰贵族。他研究了哲学,神学和自然历史,并撰写了许多书籍,这些书籍的详细程度可被称为百科全书。其中一本《鸟兽虫鱼图鉴》『鳥獣虫魚図譜』(Historiae naturalis de quadrupedibus libri, cum aeneis figuris)被荷兰贸易总监向幕府赠送了荷兰语版本。 由野吕元丈译为《荷兰鸟兽虫鱼图解》『阿蘭陀畜獣虫魚和解』(1741)


8.Jan Krzysztof Kluk(1739—1796)自然学家、农学家和昆虫学家。他编写了许多动植物百科并发表了许多文章,这些作品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波兰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


9.Kazimierz Siemienowicz(1600–1651)炮兵,枪匠,军事工程师和火箭先驱。

1650年,Siemienowicz研制了含有狂犬病病毒唾液的炮弹。尽管这项实验的成功性尚不得知,但这证明了Siemienowicz认为狂犬病有传染性,不过人们直到18世纪才了解到狂犬病具有传染性。

尽管如此,Siemienowicz认为使用生化武器是不光彩的。 在著作中,他写道: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得生产任何有毒的炮弹,也不得发明其他任何掺杂毒药的炸药。此外,他们绝不将其用于破坏和毁灭人类,因为我们这个领域的第一个发明家认为这样的行为在圈子里是不公正的,不值得一个有心人和一个真正的士兵应用。”

1650年,Siemienowicz发表了Artis Magnae Artilleriae pars prima。书中有许许多多新奇的发明。两个多世纪以来,这本书在欧洲被用作基本的火炮手册。它的火药配方用了一个多世纪。该书提供了用于创建火箭、燃烧弹和其他火药器械的标准设计。火箭那一章是关于用于军事和民用目的的火箭的构造、生产和性能以及多级火箭,火箭喷射器和带有三角翼稳定器的火箭(而不是光秃秃的杆子)的介绍。

波 兰 可 以 上 太 空


他还是野蛮6里的大将军

哲学

拜选王制所赐,波兰立陶宛联邦诞生了许多政治哲学家。

1.Andrzej Frycz Modrzewski(1503—1572)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人文主义者和神学家,被称为“波兰民主之父”。 他的著作O poprawie Rzeczypospolitej在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都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没有法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没有权利,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农民不是你的奴隶,而是你的友邻。


2.Wawrzyniec Grzymała Goślicki(1530—1607)贵族、波兹南主教、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以De optimo senatore一书而闻名。这本书随后以四种英文译本出现:1598年,1607年,1733年,最近一次的翻译是1992年。而这本书对欧洲民主政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他认为法律高于统治者,统治者必须尊重法律,并且违背其意志统治人民是非法的。 他将敬虔等同于理性,将理性等同于法律。该书的许多思想都是波兰贵族民主的基础,并基于Skarbimierz的Stanisław的14世纪著作。不过这本书已经有400年没有翻译成波兰语了。

这本书在国外很有影响力,输出了波兰的"黄金自由''和民主制度的思想。 1598年译本出现后在英格兰广受欢迎,连伊丽莎白一世也读过这本书,而《哈姆雷特》里的丑角波隆尼尔名字的也来源于这本书。英国内战之前,它在议会派的小册子和传单中被广泛引用。光荣革命时期,席卷英国的动荡中可以看到它的主张。虽然Goślicki从未写过“人人平等”,但却说过:

“有时候,一个被国王的暴政和强取豪夺行为公然激怒的人会理所当然地行使维护自己自由的权利。”

据称这本书被阿尔格农·西德尼,罗贝托·贝拉尔米诺和托马斯·杰斐逊拜读过,不过没有证据表明这本书与《独立宣言》有直接联系。

Goślicki认为,杰出的议员对国家的贡献比国王或平民百姓更大:

因为国王独自一人,无法看清一切,他常常要么屈服于欲望,要么受情绪波动,干扰了他自由裁决的能力。同样,没有思想和头脑的无知群众(如谚语所说)也没有拥有这样的谨慎,而以美德、审慎和功绩卓著的的杰出人物组成的议会可以从客观角度出发,就如同观察的角度般关心国家的共同利益,认识到对国家有益的事,使其脱离动荡、叛乱和危险。

他的著作也深深影响了被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称其为“欧洲同类宪法中的第一部”——五三宪法。

怎么样,这也不算输出?


3.Piotr Skarga(1536—1612)耶稣会传教士、传记作家、雄辩家和波兰立陶宛联邦反宗教改革的领导人物。由于他的演讲天赋,他被称为"波兰的博须埃''。

Skarga是早期波兰立陶宛联邦政体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并批评联邦的统治阶级及其宗教宽容政策。 他主张以牺牲议会和贵族为代价来加强君主的权力。

他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Żywotyświętych是几个世纪以来最受国外欢迎的波兰语书籍之一。他的另一本重要著作是政治专著Kazania Sejmowe,该著作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流行,当时他被视为预测波兰分裂的"爱国先知''。


4.Stanisław Wawrzyniec Staszic(​1755—1826)波兰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天主教神父、哲学家,哲学家、地质学家、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政治家。作为政治家,他是泛斯拉夫主义者(1815年后)和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波兰的许多改革。他因在“大瑟姆”期间的政治著作以及他支持瑟姆议会通过的五三宪法而被世人铭记。


5.胡戈·斯图姆伯格·科万塔伊Hugo Stumberg Kołłątaj(1750—1812) 天主教神父、政治活动家、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波兰著名的宪法改革者和教育家,也是波兰启蒙运动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科万塔伊活跃于政坛上。他在改革中表现突出,领导一个非正式组织“科万塔伊车间”(Kuźnia Kołłątajska)。作为爱国党的领导人,他组织起草“给斯坦尼斯瓦夫·马瓦赫夫斯基的几封匿名信”(1788年-1789年)和“波兰国家政治法”(1790年)。

科万塔伊是五三宪法的合作编纂者,他也成立了国家宪法之友会以帮助贯彻宪法。

1792年,在反宪法联盟胜利之后,科万塔伊逃到萨克森莱比锡,在那里他与伊格纳奇·波托茨基共同编写《波兰五三宪法的采用与废除》(On the Adoption and Fall of the Polish May 3 Constitution,1793年)。在流亡期间,他眼见俄国违背保障波兰国土的承诺,于1793年与普鲁士联手第二次瓜分波兰,他的政治观点转为激进,主张用武力恢复国土、驱逐俄国与普鲁士的军队。

1794年,他参与了科希丘什科起义,并与其他人联合起草起义条例(1794年3月24日)和波万涅茨宣告(1794年5月7日),领导国家最高委员会的财政部,并支持起义的左翼波兰雅各宾派。

在起义遭到镇压后,科万塔伊被奥地利人囚禁至1802年。1805年,他与塔德乌什·恰茨基在沃文(沃尔黑尼亚)成立克热梅涅茨学园。1807年至1808年间,他遭到俄方当局拘捕。

在华沙公国,他在被禁止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下,查看并提出重建发展波兰的计划(《自提尔希特条约起被称为华沙公国的波兰一部分的目前地位的备注》,1809年)。

科万塔伊在其《物理道德秩序》(1811年)中,借鉴“物理道德秩序”中的重农论思想,建立了一个强调人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自然依赖性的社会伦理系统。在于科万塔伊死后的1842年出版的《关于人类起源的历史原则的决定性分析》中,他尝试体现关于社会进化和地质学概念的第一份波兰说明。在于科万塔伊去世后发表的《奥古斯特三世统治时期最后几年的波兰教育结构》中,他从教育和文化的历史的角度上,开拓了波兰研究领域。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对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科学成果与哲学成就有所认识了吧。而这些成就也影响的整个世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波兰立陶宛联邦(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的科学和哲学对欧洲其他地区影响较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不重要”或“不先进”,而是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多个维度去审视。简而言之,其影响“有限”而非“不.............
  • 回答
    设想一个穿越时空的奇幻场景:波兰立陶宛联邦,那个曾经横跨东欧的庞大共和国,以其17世纪初的鼎盛疆域,奇迹般地存续至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假设,而是一次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国际地位的深度推演。如果这样的联邦真的存在,它将是21世纪地球版图上一颗举足轻重的星辰。一、 疆域与人口:一块巨石,承载.............
  • 回答
    波兰立陶宛联邦与奥斯曼帝国都曾是宗教宽容的典范,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生活在那里的犹太群体都怀有同样的怀念之情,或者有着相同的历史走向。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对波兰立陶宛的怀念,以及塞法迪犹太人最终建立以色列,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看看这其中的具体缘由。关于阿什肯纳兹犹.............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波兰立陶宛共主邦联的王朝被称为“雅盖隆王朝”(Jagiellonian)而不是“格迪米纳斯王朝”(Gediminid),这背后涉及一段复杂的历史演变和王朝继承的脉络。简单来说,虽然格迪米纳斯是立陶宛大公国的奠基者之一,其家族的权力基础也确实源自他,但将邦联的王朝命名为“雅盖隆”是因为将王朝.............
  • 回答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选择向希特勒妥协,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种“绥靖政策”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军事考量。首先,英法两国对战争的厌恶感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教训依然历历在目,无数的生命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让人们对再次卷入大规模冲突心.............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这可真是一场精彩的跨次元对决!如果基纽使出他那标志性的“身体交换”术,佐助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天手力”,这盘棋就变得相当有意思了。咱们来好好拆解一下,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个能力的运作方式: 基纽的“身体交换”: 这是一个瞬间完成的超能力,目标是将自己的意识转移到对方的.............
  • 回答
    波兰沿海地区没有形成像德国一样发达的大城市群,这背后有多重历史、地理、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历史因素:割裂的统一与发展 长期被分割的历史: 波兰的海岸线在历史上曾被多个国家瓜分和统治,包括普鲁士(后来的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等。这种长期的政治割.............
  • 回答
    关于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一带盛产美女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片广袤的东欧土地,历史文化交融,地理环境独特,孕育出的女性普遍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貌特征。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民族融合。斯拉夫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数千年,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基因.............
  • 回答
    关于波兰为何能相对顺畅地获得F35战斗机,而不是像某些国家那样面临漫长的等待和复杂的“排队”过程,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地缘政治、军事需求、经济实力以及国家战略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波兰所处的战略位置及其对安全的紧迫需求,是其能够优先获得先进武器装备的根本原因。 自2014年.............
  • 回答
    在探究波兰游击队与犹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充满历史沉重感且涉及多重因素的议题。简单地用“仇恨”来概括可能过于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在战争的残酷现实和长期的历史积怨下,一些波兰游击队员对犹太人持有负面情绪,甚至采取了敌对行动。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背景、社会现实和个.............
  • 回答
    波兰能涌现出如此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游戏大厂,并非偶然。这背后是一系列历史、经济、文化和人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意土壤: 故事讲述的传统: 波兰拥有悠久的文学和戏剧传统,对宏大叙事、深刻人物塑造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着天然的偏爱.............
  • 回答
    二战前,波兰之所以不同意苏联过境救援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的历史事件。并非仅仅是苏联的要求“太过分”,而是涉及到了波兰的国家安全、政治立场、历史恩怨以及对苏联意图的深刻怀疑。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具体情况:背景:慕尼黑协定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困境1938年9月,英法两国为了避免战争,与德国签订.............
  • 回答
    波兰选择支持乌克兰是一个复杂但战略性非常强的决定,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以下将详细阐述波兰支持乌克兰的原因以及对波兰是否会直接加入冲突的分析。一、 波兰为什么选择支持乌克兰?波兰对乌克兰的支持是全方位的,从军事援助到人道主义援助,再到政治外交上的协调。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地缘.............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为何入侵波兰?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与动机1939年9月17日,苏联军队越过波兰东部边境,标志着对波兰的入侵。这一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对东欧的未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入侵波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错综复杂历史、政治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苏联为何入侵波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复杂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以及政治策略。简单来说,英法作为波兰的盟友,没有向苏联宣战的原因是 它们当时主要的目标是阻止和对抗纳粹德国,并且对苏联的战争意图和实力存在误判,同时也被苏联的外交策略所限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英法对德国的战略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议题。将波兰当前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简单地归结为“趟浑水”或者不反思历史,可能忽略了波兰自身独特的历史经历和它对当前地区安全格局的深刻认识。首先,我们得明白,波兰的历史与俄罗斯(以及更广泛的东斯拉夫世界)的关系,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
  •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
  • 回答
    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之所以会瓜分波兰,这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因素交织推动,最终导致了波兰作为独立国家的消失。这背后是欧洲大国间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以及它们各自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考量的结果。要理解这次瓜分,我们得先看看当时的波兰是什么样的。在18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
  • 回答
    网上关于“波兰支持日本侵华”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并且不少人深信不疑。你提到自己至今未找到明确证据,也感受到这背后可能存在对波兰的偏见,这是一种很敏锐的观察。我来试着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种说法的根源和现实情况,同时避免用那种刻板的AI语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实是,波兰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