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法在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时选择忍让,在德国进攻波兰后立即对德宣战?

回答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选择向希特勒妥协,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种“绥靖政策”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军事考量。

首先,英法两国对战争的厌恶感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教训依然历历在目,无数的生命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让人们对再次卷入大规模冲突心有余悸。当时的法国刚刚经历了政治动荡,社会分裂,军备也并非处于最佳状态。而英国虽然实力强大,但国内也存在反战情绪,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直接军事对抗。他们寄希望于希特勒仅仅是为了解决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问题,一旦其主要诉求得到满足,他就会停下来。

其次,英法两国对于德国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其空军力量,存在严重的误判。他们低估了德国在技术和组织上的进步,认为德国空军的实力足以对英法本土造成毁灭性打击。在慕尼黑会议上,他们甚至被德国展示的虚假军事力量所迷惑,对德国发动闪电战的能力感到担忧。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满足希特勒的部分要求,来争取宝贵的时间,以便更好地进行军事准备。

再者,英法两国在当时并不认为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值得为之发动世界大战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但其内部存在民族矛盾,例如斯洛伐克人和德意志人的分离主义倾向。英法两国也担心,一旦与德国开战,其他欧洲国家可能不会支持他们,甚至会袖手旁观。他们对苏联的态度也持谨慎态度,不确定苏联是否会真正履行其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承诺。

然而,希特勒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吞并苏台德地区后,他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1939年3月,德国悍然撕毁慕尼黑协定,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剩余的领土。这一行动彻底暴露了希特勒的真实意图——他并非仅仅是为了团结德意志民族,而是要通过武力征服和改造欧洲。

这一系列事件,尤其是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完全吞并,让英法两国意识到,他们的绥靖政策已经彻底失败,妥协只会助长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希特勒的承诺变得毫无价值,和平幻想彻底破灭。

在德国进攻波兰后,英法两国立即对其宣战,这并非毫无预兆。实际上,早在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两国就已经加强了对波兰的安全承诺。当德国军队跨过波兰边境时,英法两国终于看到了希特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为了维护国际秩序和自身信誉,也为了防止欧洲大陆被德国完全控制,英法两国毅然决然地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全面爆发。这一决定,是吸取了慕尼黑协定的教训,是在见证了希特勒扩张野心的真实面目后,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伯伦不是投降派,达拉第也不是亲德派,出现这种屁事就是由于帝国主义本质。

一战后传统上遏制德国的东线不存在了,而德意志的战争能力(工业和青年男性人口)还是压倒法国的。
法国在恐惧之下设计了了一个新的平衡体系。在东线建立了一系列小国并与之结盟搞小协约国,与英国同盟。
但是英国也很恐惧,对法国的同盟只适用于西线,也就是说德国主动进攻法国本土才参战。

这就岔劈了,本身小协约国是无力保护自己的,他们和法国的存在就靠两线作战对德国的威慑。
然而法国人在建立大杂烩执政联盟以压制火十字团(法国法西斯)之后,政府的任何行为都可能导致阁潮。法国内阁不是斟酌怕参战,而是怕作出参战与否的决定。
英国人又不能把保证伸延到东线,我法国为了捷克跟德国打起来,岂不是代人受兵?

在捷克危机开始发酵的时候,苏联出于对德国的恐惧(cp就是不一样啊,人家恐惧的反应就是另外一个路子),表达了对捷克的支持,走通了罗马尼亚的路子,准备营造一种罗马尼亚支持苏联去武装保卫捷克的假象。再用这种假象来引发法国阁潮,建立一个战争内阁,这样英国也就敢下场了,一战态势重现也就能把希特勒吓住。

叵耐,法国新东线的中坚,生存取决于本国与法国盟约的神奇宝贝国度波兰,声称一旦德捷开战它不能保持中立,他要打捷克,因为捷克切欣地区竟然有不少(不占绝对多数)波兰人!

这就很尴尬了,面对这种绝境捷克是打不了的,捷克就只好举手投降。小协约国就完蛋了,法国面临绝境弄不好也会崩溃,英国就只能捏着鼻子下场保证波兰的独立…

user avatar

确切的说英法是在德国对苏台德地区提出领土要求时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但是德国并吞捷克时英法不能算忍让,因为随后英国就将他的军事保证给了波兰。

苏台德是当地日耳曼族居多数并表示出了并入德国意愿,在英法看来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同时英法也不愿意为东欧打世界大战,所以认为可以满足德国的“合理要求”。

但慕尼黑英法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在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的同时,竟然既没有宣布,也没有没有要求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部分的主权做出担保。

这被希特勒把这认为了是英法对他进一步并吞捷克的默认,毕竟波西米亚历史上也是德意志的组成部分——他真的那么做了。

但是英国从此把为德国合并周围日耳曼地区,之前对奥地利、苏台德以及之后对但泽的日耳曼地区的合并要求都理解为希特勒扩张的借口,所谓的“出兵苏台德是解决民族问题,出兵布拉格是帝国主义”

因此在希特勒并吞捷克斯洛伐克之后,英国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决定给波兰安全担保(之前英国只对法国担保,坚决不肯对法国的东欧盟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担保,即德国进攻法国,OK,英国支持法国。德国进攻波兰或者捷克,法国为了支援他们参战,对不起,这和英国无关。)

而既然有了英国的支持,1870年以来一向警惕德国的法国自然就强硬了,继续表态支持波兰。

于是在希特勒仍然基于民族自决要求走廊和但泽的时候,波兰认为既然有英法支持,就可以顶到底。

希特勒继续认定“我在慕尼黑领教过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有魄力打世界大战的角色”,于是希特勒认为他和斯大林签一个让英法看到注定不可能援救波兰的协议后,他发动的应该只是一场德波战争而不是世界大战。

但是英法竟然说话算话,所以希特勒只好打那场他本来没想打的世界大战了。

简单的说,在慕尼黑,张伯伦其实不是阴险毒辣的祸水东引,而是一个天真的君子。

相信可以用让步满足德国的“合理”请求避免战争

相信对波兰的担保就可以吓阻希特勒

相信既然给了波兰担保那么说话就该算数,哪怕实际救不了波兰也要对德国宣战

PS:当时英国就有人指出,苏德条约的情况下,救波兰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因为就算英法联军打败了德国,苏联也必然乘机占领波兰——所以主张要不惜一切也要达成英法苏协议,不是真的用这个打德国,而是用这个吓阻德国,因为波兰只有在德国被吓住不发动战争的情况下才能生存。

至于波兰担心的,苏联会不会利用这个协议钻空子在波兰驻军占领波兰(波兰因为这个所以不同意和苏联合作)

如果德国和波兰开战

——德国战胜,波兰被德国统治

——德国战败,有战时允许苏军入境协议(苏联已经同意只在战争开始后才进驻,也就是不存在战前就利用盟国身份驻军搞特洛伊木马),苏联会乘机占领波兰

——德国战败,没有战时允许苏军入境的协议,苏联也会在英法打败德国的时候占领波兰

对波兰有啥本质不同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选择向希特勒妥协,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种“绥靖政策”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军事考量。首先,英法两国对战争的厌恶感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教训依然历历在目,无数的生命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让人们对再次卷入大规模冲突心.............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能够在与德国的空中对抗中,尤其是在不列颠空战中取得那样的“55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是双方工业实力、技术水平、军事战略、人员素质乃至国家意志的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技术与工业的较量:谁的产品更胜一筹? 飞机设计与性能.............
  • 回答
    德国驱逐舰部队:二战中为何步履蹒跚,难敌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驱逐舰无疑是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灵活机动,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从为主力舰提供屏护,到反潜作战,再到独立的破交袭扰,无一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同盟国强大的海军阵容时,德国的驱逐舰部队却显得相对黯淡,其表.............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德国和苏联在电子领域的历史发展确实与英美存在一些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直”不如英美。事实上,两国都在不同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从整体的产业化规模、商业化创新速度以及市场主导地位来看,英美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趣!把“理解”的英文“understand”想象成“在站下面”,德语“verstehen”想象成“倒着站”,这是一种非常生动的、很有想象力的联想,但也得从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词源的角度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语言的演变和词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祖先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的.............
  • 回答
    咱们聊聊这英、法、德、美四个国家在中国人嘴里的“特殊待遇”,为啥它们能简称为“英”、“法”、“德”、“美”,而其他国家就没有这种“单字+国”的待遇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历史的烙印:最早的接触与认知首先,得把时间拨回到近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初期.............
  • 回答
    德甲在中国不如英超和西甲那么火,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咋回事。首先,得从“历史遗留”问题说起。中国球迷接触欧洲足球,最早的那批很多都是因为英超和西甲。英超起步早,加上早期像曼联、阿森纳这些球队在中国积攒了大量人气,加上那时候英超联赛的宣传攻势也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英美法德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在世界大战时,并没有设立与苏联政治委员(政委)完全等同的职务。为了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先理解苏联政治委员的独特背景和职能,然后对比英美法德军队在世界大战时期的组织结构和思想基础。 苏联政治委员(Politruk)的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复杂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以及政治策略。简单来说,英法作为波兰的盟友,没有向苏联宣战的原因是 它们当时主要的目标是阻止和对抗纳粹德国,并且对苏联的战争意图和实力存在误判,同时也被苏联的外交策略所限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英法对德国的战略重.............
  • 回答
    如果英国在二战初期就向德国投降,那绝对会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转折点。这不是简单的换个国旗那么简单,它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彻底重塑整个世界。首先,我们得明白,英国的投降并非是“握手言和”,而是被迫接受纳粹德国的条件。这些条件必然是屈辱且严苛的。欧洲的格局彻底改变: 纳.............
  • 回答
    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和英法与德国之间的一些互不侵犯协议受到不同程度的“抨击”,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较。要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背景、条约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在后续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我们比较的对象: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
  • 回答
    德国君主称“皇帝”(Kaiser)而英法等国称“国王”(King/roi),这一现象源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复杂政治传统、历史进程和文化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遗产1. “神圣罗马帝国”的特殊性 在中世纪,德意志地区长期存在一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关于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和政策导向的深层原因。虽然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是西欧的经济强国,但生育率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其中的一些逻辑。首先,咱们得承认,生育率低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挑战,但各国表现确实有差异。英法.............
  • 回答
    关于英法为何为了波兰与德国开战,以及其中是否包含“祸水东引”的考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历史的脉络去理解。简单地说,“祸水东引”可能是一个片面的解读,而英法出兵的动因则更为多元和深刻。理解“祸水东引”的视角:从某些角度看,将英法的行为解读为“祸水东引”并非全无道理。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
  • 回答
    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表面上看是“为了波兰”,但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战略考量。说英法“根本不想打”,这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他们是不情愿、不愿意在那个时机、以那种方式卷入一场全面战争。他们曾经尽力避免战争,甚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要理解为什么最终走向了宣战,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存在这样的认知差异。青岛和大连这两个名字,一提起,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德国租界”、“日本占领”的历史画面,甚至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和城市风貌。而威海和湛江呢,虽然同样有着被外国势力统治过的经历,但似乎在公众的认知度上就显得“低调”了许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要.............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即“巴巴罗萨”行动,无疑是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最惨痛的决策之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是:为何希特勒会在尚未完全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就贸然将战线向东拉长,与一个拥有巨大纵深和人力资源的国家为敌?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古德里安坦克军团直逼莫斯科的关键时刻,为何又被命令转头攻打基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