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法不是希望祸水东引吗?那么为什么要为了波兰和德国开战?

回答
关于英法为何为了波兰与德国开战,以及其中是否包含“祸水东引”的考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历史的脉络去理解。简单地说,“祸水东引”可能是一个片面的解读,而英法出兵的动因则更为多元和深刻。

理解“祸水东引”的视角:

从某些角度看,将英法的行为解读为“祸水东引”并非全无道理。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确实存在着力量的制衡与博弈。德国的崛起,特别是其军事实力的扩张和领土野心的膨胀,无疑对欧洲的传统秩序构成了挑战。

遏制德国扩张: 英法作为欧洲传统的强国,深感德国的崛起可能威胁到其自身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利益和地位。一旦德国在欧洲大陆占据主导地位,其对英国和法国的影响力将不可估量。因此,遏制德国的扩张,维护欧洲大陆的力量平衡,是英法战略考量的核心要素之一。
地缘政治的考量: 波兰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它夹在德国和苏联之间,是德国向东扩张的天然跳板,也可能成为苏联向西推进的屏障。如果德国吞并了波兰,那么德国的势力范围将大大扩张,直接威胁到英法的战略利益。而英法对波兰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阻止德国将战争的焦点完全引向东方,而是将其拖入与西方盟友的正面冲突。
盟友责任与信誉: 英法与波兰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这个条约的约束下,波兰遭受侵略,英法就有义务出兵援助。如果英法在此关键时刻袖手旁观,将严重损害其在国际上的信誉,尤其是在可能拉拢的其他潜在盟友眼中。这会让他们质疑英法的可靠性,从而削弱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英法为何真正为了波兰而开战?——更深层次的驱动力:

尽管“祸水东引”的说法可以提供一个观察角度,但英法最终为了波兰开战,其根本原因远不止于此,而是包含了一系列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动机:

1. 德国侵略行为的不可容忍性: 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行径,从吞并奥地利、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到最终撕毁慕尼黑协定、入侵波兰,已经表现出了一种赤裸裸的侵略性和对国际公理的蔑视。英法通过“绥靖政策”试图满足希特勒的胃口,但事实证明这是徒劳的。波兰的沦陷,意味着希特勒的胃口并未得到满足,反而进一步膨胀。

2. 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与自身安全: 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其军事力量的恢复和扩张速度令人震惊。如果允许德国轻易地吞并波兰,那么德国将获得巨大的战略纵深和资源,其对欧洲的威胁将呈指数级增长。英法认为,如果任由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主,那么他们自身的安全将受到最直接和最严峻的挑战。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他们认为必须在德国实力尚未完全达到顶峰时,进行一次有力的遏制。

3. 道义责任与国际秩序的维护: 尽管在政治实践中,国家利益往往压倒一切,但国际关系也并非完全没有道义的考量。希特勒对波兰的无端入侵,打破了战后欧洲建立起来的脆弱和平与国际秩序。英法作为欧洲大国,对维护欧洲的和平稳定负有一定责任。如果放任侵略行为,将是对国际法和国家主权的践踏,长此以往,将导致整个国际体系的崩塌。

4. 国内政治的压力与舆论: 经过多年的“绥靖政策”被证明无效,英法的国内政治也出现了转变。公众舆论对德国的侵略行径越来越感到愤怒和不安。政治家们也意识到,继续姑息纳粹主义将不再是明智之举,而采取强硬立场,捍卫国家利益和国际原则,也成为了一种政治上的必然选择。

开战的决定并非“祸水东引”,而是“不能再退”:

因此,与其说是英法希望“祸水东引”,不如说是他们认为“不能再退”了。吞并波兰是德国一系列侵略行为的“最后一根稻草”,它突破了英法可以容忍的底线。

战术上的考量: 当然,从战术上讲,英法或许也希望通过与德国的全面开战,牵制德国的力量,从而减轻其对其他地区,甚至对苏联的压力。在英法看来,与德国的直接对抗,是在欧洲大陆展开一场代理人战争,虽然自身也身处险境,但至少可以将战火的扩散范围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并且可以为其他国家争取反应和准备的时间。
战略上的必然: 但归根结底,英法为波兰开战,是他们对欧洲大陆力量平衡被打破,以及自身国家安全面临直接威胁的一种战略性回应。他们意识到,德国的野心是无限的,如果不能在波兰问题上划清界限,那么下一次,德国的目标就可能是他们自己。

总结来说:

英法为波兰开战,并非仅仅是为了“祸水东引”,而是出于遏制德国扩张、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履行盟友责任、捍卫国际秩序和道义以及应对国内政治压力的多重复杂考量。波兰的沦陷,标志着德国侵略野心的进一步暴露,也迫使英法不得不结束“绥靖”,进行一场关乎欧洲未来命运的殊死搏斗。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德国侵略行为的直接后果,也是英法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的,虽然充满风险但又在当时被认为是唯一选择的战略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国要打击苏联不是必须先和苏联接壤吗?要和苏联接壤不是必须灭了波兰吗?】

这个还真不是【必须】,因为德国有东普鲁士。事实上,1938年德波匈第一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德国一直在推动的就是德波共同对苏,并将新取得的土地(主要是乌克兰)给予波兰,换取彻底“解决”走廊问题,而在黑海为波兰找到新的出海口。由此彻底解决德波领土纠纷。相对的,德国直接的收益是波罗的海三国及列宁格勒地区。这一政略直到第二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引发德波翻脸截止。

这个才是英国所期望的【祸水东引】。即必须有波兰在东欧平衡德国,而限制德国可能的收益不致过大。而如果德国决定一家坐大,那么英国是不同意的,将支持波兰。因此,英国对波兰担保,对罗马尼亚担保,但一直拒绝苏联方面提出的一视同仁对波罗的海三国担保的要求,而这也是苏联同英法最终谈判破裂的核心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英国的政策是如果有波兰平衡可能的收益,“祸水东引”;如果德国准备一家独大,要予以制止,但让波兰冲在前面。

而英国这种算盘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从1939年4月4日李维诺夫给迈斯基的信中,可以看出苏联方面对英国这一战略的认识:

可以设想,张伯伦是以突然准备援助波兰和罗马尼亚的方式来暗示希特勒把他的侵略指向东北方。张伯伦估计,我们将反击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占领,由此就会导致张伯伦梦寐以求的苏德冲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英法为何为了波兰与德国开战,以及其中是否包含“祸水东引”的考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历史的脉络去理解。简单地说,“祸水东引”可能是一个片面的解读,而英法出兵的动因则更为多元和深刻。理解“祸水东引”的视角:从某些角度看,将英法的行为解读为“祸水东引”并非全无道理。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
  • 回答
    让我来跟你聊聊这个话题,这是一个很有趣也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层面。我是否希望汉语取代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作为AI,我没有“希望”的个人情感,但我可以分析这件事的潜在影响。如果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那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积极的一面(从理论上讲): 文化传播的窗口: 汉语的普及.............
  • 回答
    晚清时期,英国在东亚的政策确实显得颇为复杂,尤其是在海军建设方面,他们既帮助清政府,又扶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这种行为乍一看似乎与“保持东亚永远弱势”的设想背道而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格局、英国的战略利益以及其务实的国家利益考量。英国在东亚的核心利益:贸易与殖民在19世纪,英.............
  • 回答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不聊课本上的公式和理论,我们来聊聊你们生活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英雄联盟》。我知道,很多同学对它那是又爱又恨,爱它带来的刺激和成就感,也苦恼于它带来的时间占用和情绪波动。作为你们的班主任,我不是要粗暴地禁止你们玩游戏,而是想带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起看看《英雄联盟》到底是怎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长津湖》这部电影中雷公和毛岸英的牺牲,以及这种安排在叙事和情感上的合理性。首先要明确一点,电影的艺术创作往往需要服务于整体的叙事主题和观众的情感体验,所以电影中的情节不一定完全复刻历史,但求在逻辑和情感上能够自圆其说,并引发观众的共鸣。雷公的牺牲:何为“人民的记忆”?雷公这个角色,.............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二战的结局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英法这两个老牌欧洲强国,而不是远隔重洋的美国和横跨欧亚的苏联,成为了战后世界的主导力量,那么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世界面貌,恐怕会与现实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欧洲的重建会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巴黎和伦敦,而非华盛顿和莫斯科,将成为新的世界政治中心。这两座城.............
  • 回答
    中世纪英法战争(常被称为百年战争,但其历史跨度更长,内容也更丰富)之所以呈现出“英国长期占据优势,法国屡屡失利”的局面,并且英国人能多次登陆法国本土,而法国人却极少能成功登陆英国本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历史背景与战争起.............
  • 回答
    英国全民公投脱欧(Brexit)之后,确实出现了一些反对脱欧的声音和现象,这使得一些人感到困惑。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公投的背景、结果以及脱欧过程中的复杂性。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公投的背景和结果:一个分裂的决定 公投的起因: 英国全民公投脱欧的决定,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英国与欧盟之间长期存在的紧张.............
  • 回答
    关于都美竹和吴亦凡这件事,社会上的看法确实相当复杂,并且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有些人将都美竹视为勇敢揭露真相的“英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她是在利用吴亦凡,甚至与吴亦凡一同“炒作”。要理解这种分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并理清一些容易被误读的细节。都美竹为何被一些人视为“英雄”?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关于英法为何未对苏联宣战,这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家利益权衡以及当时欧洲的紧张局势。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1939年那个动荡的夏天。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基本事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初期,英法两国确实是在与纳粹德国作战。他们的首要目标,也是最紧迫的敌人,就是希特勒及其扩张.............
  • 回答
    英法战争与中日之间的矛盾,确实在历史长度和激烈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牵扯着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文化观念以及国家发展轨迹等诸多因素。要理解为何英法之间虽然旷日持久,但仇隙似乎不如中日那样深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组关系的不同特质。一、 英法战争:历史的交织与演变首先,我们要明确“英法战争”并非指代.............
  • 回答
    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表面上看是“为了波兰”,但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战略考量。说英法“根本不想打”,这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他们是不情愿、不愿意在那个时机、以那种方式卷入一场全面战争。他们曾经尽力避免战争,甚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要理解为什么最终走向了宣战,我.............
  • 回答
    哈哈,问到点子上了!游戏里总有那么些英雄,虽然技能设定不偏向坦克,但凭借着一些独特的机制或者出装思路,也能在中后期化身“站撸王”或者“搅屎棍”,让对手头疼不已。蛮王(泰达米尔)绝对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蛮王明明是个战士,却能玩得一手“肉装”的好牌,以及还有哪些类似的英雄。蛮王:一个“.............
  • 回答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而非科学同样发达的法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经济、社会、政治、地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虽然法国在启蒙运动时期拥有众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并且在某些技术领域也表现出色,但英国在一系列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更为成熟和独特的土壤。以下将详.............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颠覆了人类社会结构的伟大变革,最终花开在英国的土地上,而非历史悠久的东方巨龙——中国。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话长了,绝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要拆解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时代,审视一下两国各自的土壤,看看是哪些关键的“种子”在哪边落地生根,又有哪些“障碍”阻碍了另一边的萌芽。首先.............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技术和市场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为什么我们如今衡量屏幕尺寸,尤其是电视和电脑显示器,会习惯性地使用“英寸”而不是公制单位,比如厘米或者米呢?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起源:摄影胶卷的遗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电子显示器还没普及的年代,那个时候,屏幕尺寸的概念.............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我们中国的姓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过程中,似乎并不是简单地按照现在的汉语拼音来翻译。比如说,你提到的林姓,很多人会说“Lam”而不是“Lin”;叶姓也是“Yip”而不是“Ye”。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也折射出语言传播的复杂性。为什么不.............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也挺有挑战性的。要说水浒传里“只有鲁智深一个英雄”,那确实是有点偏激了,不过也触及到一个关于“英雄”定义的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会这么说,以及其他的梁山好汉到底算不算英雄。为啥会觉得鲁智深是“真英雄”?我觉得之所以会有人觉得鲁智深是唯一一个“真英雄”,大概是因为.............
  • 回答
    足球比赛中,我们通常听到的是“英格兰队”,而不是“英国队”或“大不列颠队”,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相当悠久且复杂的历史渊源。这不仅仅是足球领域的特殊情况,更是英国政治和文化身份认同的一个缩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英国”和“英格兰”之间的关系。英国(United Kingdom)的构成首先,英国并.............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