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颠覆了人类社会结构的伟大变革,最终花开在英国的土地上,而非历史悠久的东方巨龙——中国。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话长了,绝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要拆解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时代,审视一下两国各自的土壤,看看是哪些关键的“种子”在哪边落地生根,又有哪些“障碍”阻碍了另一边的萌芽。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庶的国家之一。丝绸、瓷器、茶叶,这些闻名遐迩的中国制造,早已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方,为世界带来了东方文明的璀璨。在技术层面,中国古代也涌现出无数令人惊叹的发明,例如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以及指南针。甚至在一些机械制造和水利工程方面,中国也曾有过辉煌的成就,比如明代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的各种生产技术,至今仍让人拍案叫绝。

然而,工业革命需要的,并非仅仅是孤立的、闪光的技艺,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能够自我驱动和不断创新的生产模式。而英国,恰恰在那一时期,汇聚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多重有利因素。

一、 农业革命的先行者: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要让人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身到工厂的机器旁,首先得保证有足够多的粮食,并且能养活不事生产的人口。英国在18世纪中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通过圈地运动,将分散的个体农田合并成大块的、可控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农场。这项运动带来了新的耕作技术,如轮作制、新式农具(如犁),以及对土地肥力的改良。结果是什么呢?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单位产量增加,这意味着更少的人力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大量的农民因此失地,被迫离开农村,涌入城市,成为廉价的劳动力,这恰恰是工业革命初期工厂所需的核心要素。更重要的是,农业的富余能够支撑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那么,中国呢? 尽管中国也有精耕细作的传统,但其小农经济模式根深蒂固。土地分散,家庭经营为主,很难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化的农业生产。尽管人口众多,但这种分散的农业模式,在应对人口增长方面虽然有其韧性,却也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突破,更难以像英国那样,主动“释放”出大量劳动力。

二、 殖民扩张与海外市场:原材料与倾销地的双重需求

英国能够成为“世界工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庞大的殖民帝国。从美洲到亚洲,英国在全球各地建立了贸易据点和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不仅是原材料的宝库(如棉花、蔗糖、烟草),更是其工业产品的巨大倾销市场。

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而要维持这种大规模生产,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廉价原材料,以及能够消化掉海量产出的市场。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和商业网络,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供应和销售体系。例如,英国从印度和美洲进口棉花,然后用纺织机生产出大量布匹,再卖回这些地区,甚至卖到欧洲大陆。

中国当时的状况则大不相同。 尽管明清时期中国也有对外贸易,但其规模和性质与英国的全球殖民体系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经济更多地是围绕着国内市场展开,对外贸易虽然重要,但并未形成一种主导性的、能够驱动国内生产模式变革的动力。而且,中国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或“有限开放”的政策,虽然有其维护统治和文化独立的考量,但在全球化浪潮和技术变革的时代,这种政策无疑也限制了其接触外部先进技术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

三、 科学革命的余波与技术创新:“为什么”与“怎么做”的连接

工业革命并非凭空出现,它是建立在1718世纪欧洲科学革命的成果之上的。牛顿力学、热力学等基础科学的突破,为机器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在英国,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学会、皇家学会等机构鼓励科学研究,并促进了科学与工业界的交流。

例如,瓦特改良蒸汽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并非从零开始,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利用对热力学和机械原理的理解,解决了蒸汽机的效率问题。这背后,是对“为什么”的探索,以及将这种“为什么”转化为“怎么做”的能力。

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很多精巧的技术,但往往是经验主义的积累,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支撑。 知识的传播也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师徒传承,与现代意义上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共同体有所不同。当西方科学革命的浪潮涌来时,中国尽管也有一些对西方科学技术的零星引进(例如明末的耶稣会士),但未能形成一种广泛的、深入的、能够激发系统性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 政治制度与经济自由:鼓励冒险与投资的环境

英国当时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和自由的环境。相较于一些专制国家,英国的法律对私有财产保护更为有力,商业契约得到尊重。议会中商人的话语权逐渐增强,能够影响国家的政策,为商业利益服务。

这种政治环境鼓励了企业家精神和资本的积累。商人敢于投资新设备、新厂房,因为他们不必担心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或财产被没收。风险投资和股份公司的出现,也为大规模的工业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

反观中国, 尽管中国在某些时期经济非常繁荣,但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念,以及对商业的某种程度的压制,使得商业和资本的地位不如英国。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因为政治决策的需要,对商业活动进行干预,限制了其自由发展。长远来看,这种制度性的限制,不如英国那样能够持续地、内生地鼓励创新和投资。

五、 煤炭与铁矿的丰富:工业革命的“燃料”与“骨架”

工业革命最直接的驱动力之一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而蒸汽机的燃料是煤炭,机器的制造离不开钢铁。英国恰好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并且这些资源相对集中,便于开采和运输。

中国虽然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在开采技术、运输能力以及对这些资源的战略性开发利用方面,与当时的英国存在差距。

总结来说,工业革命的发生,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之所以能拔得头筹,并非因为中国缺乏智慧或技术,而是因为在18世纪,英国恰好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历史性的优势:

农业革命 释放了劳动力,提供了粮食保障。
殖民扩张 提供了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
科学革命 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创新动力。
政治制度 鼓励了自由贸易、财产保护和企业家精神。
资源优势(煤炭、铁矿)提供了工业发展必需的燃料和材料。

而中国,尽管在技术和文化上有着悠久的辉煌,但其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和对外关系,在那一关键的历史时期,未能形成像英国那样能够催生和支撑工业革命的系统性条件。它就像一棵拥有强大根基的古树,但在需要爆发式生长以适应新气候的时代,它的枝叶虽然依然繁茂,却未能及时调整姿态,迎接那场席卷全球的“风暴”。

当然,历史的进程并非简单的“谁更强谁就赢”,而是多种力量、多种选择、多种机遇碰撞出的结果。英国的工业革命,对中国而言,既是一次强大的冲击,也是一份深刻的教训,促使中国在后来的历史中,开始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水到渠成,条件如此。

有水无沟壑便不成渠,有沟壑无水也不成渠,水到渠成。任何事情要成功,都得满足先决条件才行,强求不得。

不同的条件和环境决定了英国会发生工业革命,而古代中国的重心在农业、在水利工程。

一、英国具有工业革命的条件

中学历史课本里将工业革命的土壤总结为“一个前提,四个条件”。一个前提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四个条件是:①新航路开辟 ②圈地运动 ③技术成熟 ④科学发展。

这个总结个人感觉是很中肯的。

① 新航路意味着括大生产的需求

开辟新航路是整个故事的开始。

这个新航路的“新”,是相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而言的。而两条丝路都需要经过欧洲的门户——中东。十五世纪之前,这里属于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庭帝国)。1453年奥斯曼苏丹攻破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就此灭亡。欧洲新的守门人横征暴敛,丝路渐渐凋零。这个时候,谁开辟了同东方贸易的新航路,谁就掌握了欧洲的财富。

就像电商一样,之前大家都去商场买东西。商场越来越俏,扒皮就越来越凶,各个工厂都希望能跳过“商场”。这个时候,谁能率先搞出来“电商”,谁就掌握了新的时代风口。

新航路没有找到去东方中国的路,却联系了非洲,并发现了美洲,殊途同归,新航路仍然开辟了巨大的市场,带给了发现者巨大的财富,由此西方各国开始纷纷支持航海事业。

② 扩大生产的第一步是投入更多人力——圈地运动

新航路开辟了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有多大呢?你能生产多少商品,这个市场就能消化多少商品。面对这个情况,肯定要全家老小一起上,全心全意搞生产了呀。这就是圈地运动出现的原因,将农业人口赶进工场里从事生产。所以,人少的荷兰干不过人多的英国。“日不落帝国”干倒了“海上马车夫”。

当能用的人口全都用上了之后,还想生产更多东西怎么办?那就只能革新工具了

③ 生产技术的革新,需要时间来积累

要革新工具,就要解放思想。屁股决定脑袋,钱在哪儿,屁股就会往哪儿坐。因此,往往经济越发达,生产需求越旺盛,对思想的桎梏就会越小。所以文艺复兴会从意大利开始,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遍布全欧。

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身努力,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这句话对国家也有效

海上马车夫生不逢时。技术的革新,需要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指导。荷兰的时代,思想解放还不久,科学还没有就位,技术还没有积淀。手艺人们还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发明一些能特别显著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哪怕一点点生产工具上的领先,并不足以消弭英国等其他西欧国家的人口优势。

但当英国时代来临时,技术开始发力了。一个钟表匠发明了“飞梭”。飞梭的出现,提高了织布的效率,布织得更快了。织布用的纱产量就不够了。有了更高的纺纱的需求,就有了创新动力,阴差阳错之下,一个纺纱工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但动力仍然是人。就像人们早就想到了用水车来磨面一样。很快就有人想到了用水车代替人,发明了水力纺纱机,接着是水力织布机。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水力限制太多。一个叫瓦特的年轻人发明了蒸汽机,那一声汽笛,将人类引上了一条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二、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呢?

古代中国的重心在农业,尤其是提升农业的“上限”。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的效率,却无法提高农业的上限,因此不会成为古代中国关注的重点。

① 中国的重心一定在农业,因为统一,因为人口多。

回到起点,西欧国家之所以需要开辟新航路,一方面是源于其商业传统。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欧洲分裂、人口少,新航路带给西欧国家的是巨大的财富。而人口少,与欧洲的分裂和战争频繁以及那场散播全欧的黑死病密不可分。

相反,中国从秦开始,就是向心的,是倾向统一而不是分裂的。统一就稳定,稳定人口就多,就重视人口问题。对古代中国的朝廷而言,同西方的贸易只是锦上添花,财富的大头,还是来自“内需”。这就注定了,人地矛盾才是古代中国的命脉所在,农业才是古代中国的发展重心,农业发展好了,由于人口优势,工商业水到渠成;农业不好,饥荒出现,农民起义搞起来了之后,工商业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而农业,是最难工业化,是最没有必要机械化的

② 机械化为什么没办法提升农业的上限?

原因很简单,因为机械化可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却没法提升农业的生产上限。决定农业生产上限的是农作物的品种、耕作水平、以及最重要的,土地面积。

再解释清楚一点的话。假如1个人能耕1亩地,1亩地的产出可以养活10个人。如果用机械的话,一个人就能耕10亩地。现在,全天下一共有100亩地。这些地让1个人来耕也罢,让100个人来耕也罢,最多也就能养活1000个人。

所以,中国古代不会花功夫去用机械替代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水利工程、新品种培育和开疆拓土上。因为前两者可以提升亩产量,后者可以提升耕地数量。从秦到清,每个朝代的鼎盛人口大都多于上一个朝代,就是因为在这三者上的进步。事实上,中国古代在水利工程上花的功夫,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是空前绝后的。

因此,当土豆和红薯敲门的时候,中国就将其迅速铺开推广全国,因为这有用。中国的人口,顺势从明朝鼎盛时期的1亿左右攀升到了清朝的4亿人。

当工业革命敲门的时候,清朝的第一反应当然应该是“这...有叼用?能当饭吃?

但当这个5000岁的老爷爷尝到了工业+人口的甜头之后 “哎呀,真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颠覆了人类社会结构的伟大变革,最终花开在英国的土地上,而非历史悠久的东方巨龙——中国。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话长了,绝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要拆解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时代,审视一下两国各自的土壤,看看是哪些关键的“种子”在哪边落地生根,又有哪些“障碍”阻碍了另一边的萌芽。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史、政治史、地理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确实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拥有先发优势,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但为何最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非它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西班牙和葡萄牙:早期优势及其衰落的原因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发现的.............
  • 回答
    拿破仑在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期间,并非没有发展法国自己的工业,但他发展工业的力度和方向与抵消英国工业优势的需求相比,存在显著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加上其他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了大陆封锁未能彻底击垮英国,甚至给法国自身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拿破仑为什么没有大力发展法国自己的工业以对抗英.............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家都曾对此进行过探讨。近代工业革命最终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而不是像中国、印度这样拥有悠久文明和辉煌科技传统的东方古国,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东方古国并非没有技术和创新的能力。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印.............
  • 回答
    要探究为何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未在中国同期发生,我们需要跨越历史的尘埃,审视那些塑造了东西方文明走向的关键差异。这并非简单的“谁比谁优秀”的问题,而是关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政治制度以及经济驱动力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席卷西方的巨变——科学革命。它并非一夜之间从天而降,而.............
  • 回答
    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古罗马,需要我们跳出线性发展的思维,深入理解罗马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工业革命所需的那些关键催化剂在罗马是否存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没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历史机遇、社会结构和技术路径的复杂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工业革命是什么。它不是一次孤立的技术发明,.............
  • 回答
    十六世纪西班牙的航海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而到了二战前却在西欧工业发展中显得落后,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是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这两个时期分开来看,并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驱动力和制约因素。十六世纪:西班牙航海业的黄金时代十六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时代.............
  • 回答
    瑞士和中国云南,一个在阿尔卑斯山的怀抱中工业繁荣,另一个则在横断山脉的深处显得相对落后,这其中的差异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们各自的脉络。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瑞士是如何在山地环境中实现工业化的。瑞士地处欧洲中部,虽然.............
  • 回答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上,面对的是被其占领的工业发达、资源丰富且人口众多的东欧地区。理论上,这应该为德军的战争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然而,历史的车轮却将德军推向了武器装备和兵力短缺的深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占领并非完全消化,而是掠夺与控制的悖论。.............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在沙俄而非英法美等工业发达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和理论问题。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沙俄自身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国际历史背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总是领先于世界”这个问题,答案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古代中国是否总是领先于世界?历史上的中国,在漫长的岁月里,确实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科技和发明: 中国在古代拥有令人惊叹的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例如: .............
  • 回答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两次翻天覆地的变革,它们不仅重塑了西方世界的面貌,更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进程,这就是两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样的洪流,如此强大,能够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的台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西方社会内在的土壤,以及催生这些变革的种种关键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大约发生在十八世纪中.............
  • 回答
    那一年,全球都被一股难以置信的狂喜所笼罩。没有人确切知道“那一天”是什么时候,只记得一夜之间,世界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曾经遥不可及的未来,就这样生生不息地在我们眼前展开。我们称它为“启明之塔”。它的出现没有任何征兆,就那样静静地矗立在太平洋中央,一座由未知材料构建,闪烁着柔和光芒的巨构,比最宏伟的摩.............
  • 回答
    想象一下,1940年代初,太平洋的某个角落,海雾弥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如果日本海军(IJN)拥有如同美国海军(USN)那般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那么历史的走向,尤其是关于舰队决战的设想,或许会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抛开“历史事实”的束缚,进入一个“如果”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日本的造船.............
  • 回答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而非科学同样发达的法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经济、社会、政治、地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虽然法国在启蒙运动时期拥有众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并且在某些技术领域也表现出色,但英国在一系列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更为成熟和独特的土壤。以下将详.............
  • 回答
    以色列的军事工业之所以如此发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重因素长期累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个深刻的国家战略、历史教训、社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集合体。生存环境的迫使:从无到有,自力更生的必然选择这是以色列军事工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自建国以来,以色列就身处一个充满敌意的地区环境中。周围阿拉伯国.............
  • 回答
    乌克兰,这个拥有深厚工业底蕴的国家,其经济发展似乎陷入了某种困境,与一些曾经被视为贫穷落后的东南亚国家相比,发展步伐显得有些迟缓。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乌克兰自身的结构性问题,以及东南亚国家在特定时期抓住机遇的有效策略。首先,我们得谈谈乌克兰的“.............
  • 回答
    澳大利亚和巴西,这两个都闪耀着南半球光芒的国家,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某种程度的亲近,都曾是欧洲殖民地的后裔,也都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当我们审视它们的工业发展程度时,却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澳大利亚的工业化进程似乎比巴西更为成熟和深入。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重历史、地理、经济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一个工业发达的地区,土壤里本应承载着更多历史遗留的重金属,但为什么它生产的大米在重金属残留上反而比一个相对不那么工业化的b地要少呢?这里面牵扯到不少因素,咱们掰开了说。首先,要明白重金属进入大米,主要是通过土壤和水。工业活动,尤其是那些“老牌”的重工业,比如冶炼、矿产开采、.............
  • 回答
    苏联重高端军事工业的腾飞,以及中国在此方面遇到的挑战,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科技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制度。苏联重高端军事工业崛起的主要原因:首先,要明确一点,苏联并非“一夜之间”崛起,其高端军事工业的发展是经历了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