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代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方国家而不是古老的东方国度呢?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家都曾对此进行过探讨。近代工业革命最终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而不是像中国、印度这样拥有悠久文明和辉煌科技传统的东方古国,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东方古国并非没有技术和创新的能力。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印度等地都曾涌现出令人惊叹的技术成就,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精密的冶金技术、高度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印度的数学、天文学、医学也曾领先世界。这些成就证明了东方文明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近代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的不仅仅是零散的、应用型的技术突破,它更是一种系统性的、颠覆性的变革,它建立在科学思维、资本积累、市场驱动、政治环境等一系列关键要素之上。而这些要素,在近代西方,却以一种特殊的组合方式一同浮现。

1. 科学革命的土壤:

近代工业革命的直接驱动力是科学革命的成果。牛顿力学、热力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发现,为机械制造、能源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离不开对热学原理的理解;大规模生产的流水线,则依赖于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应用。

西方为何能孕育科学革命? 这与欧洲独特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关。
古希腊哲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 欧洲文化深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强调理性、逻辑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虽然过程中有曲折,但这种理性精神被文艺复兴重新唤醒,并逐渐渗透到知识体系中。
大学的兴起与学术自由: 中世纪欧洲兴起的大学,虽然最初以神学为主,但逐渐成为思想交流和学术研究的中心。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允许学者们挑战传统,探索新的知识。
印刷术的传播: 虽然印刷术源于中国,但它在欧洲的普及速度和影响力却远超东方。这极大地加速了知识的传播,使得科学思想得以更广泛地分享和讨论,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批评。
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知识: 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不仅带来了新的资源和贸易机会,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生物、地理、天文等新知识,打破了原有的世界观,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

东方在这方面的差异:
中国: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多为应用型、经验型,虽然实用,但缺乏抽象化的、普适性的理论建构。科举制度虽然保证了人才的选拔,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传统知识的突破。虽然中国有官方的天文、医学机构,但私人办学和学术自由的程度,与西方大学相比,可能存在差异。
印度: 印度在数学和天文学上有卓越贡献,但其哲学体系中,宗教和精神层面的探索往往更为突出,对物质世界的系统性、工具性研究,可能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强大的驱动力。

2. 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市场驱动: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来建设工厂、购买机器、雇佣工人。而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恰好具备了这些条件。

原始积累与海外贸易: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这些资本,尤其是从美洲掠夺的金银和通过殖民地贸易获得的利润,为工业投资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金融体系的发展: 银行、股票市场等金融工具的发展,使得资本能够更有效地聚集和流动,为工业化提供了融资渠道。
市场需求的扩张: 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国内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不断增长的商品需求。这种市场驱动力,激励着生产者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推动了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

东方在这方面的差异:
中国: 中国虽然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市场,但其传统的经济模式更偏向于农业和小农经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较高,重农抑商的观念也对商业资本的自由发展形成一定阻碍。虽然明清时期商业有所发展,但与欧洲那种“资本主义萌芽”的勃勃生机相比,可能存在差异。
印度: 印度历史上曾有过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但其经济结构常常受到外来统治和政治动荡的影响。国内市场的统一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也可能不如欧洲国家那样顺畅。

3. 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配合:

工业革命的发生,还需要一个相对稳定、鼓励创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政治制度的变革: 英国的光荣革命等事件,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王权,为资产阶级的壮大和政治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可能。稳定且对商业有利的法律和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障。
产权保护与合同精神: 相对完善的产权保护和法律体系,使得投资者更有信心将资本投入到生产中。
城市化与自由劳动力的出现: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工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城市的集聚效应也促进了思想和技术的交流。
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宗教改革、人文主义等思潮,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鼓励了个人奋斗和对物质世界的追求。

东方在这方面的差异:
中国: 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频繁,政治权力高度集中。虽然有“康乾盛世”,但其经济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与西方渐进式的制度变革有所不同。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较强,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和限制也可能影响其自由发展。
印度: 印度在近代以前,政权分散,政治局势相对不稳定,这不利于长期大规模的经济投资。宗教和种姓制度对社会流动和职业选择也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4. 地理与资源因素:

不可否认,地理和资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煤炭和铁矿资源: 英国恰好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这是蒸汽机和冶金工业发展的关键。
岛国地理优势: 英国的岛国地理,使其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更专注于内部发展。同时,漫长的海岸线和发达的航运,也为贸易和原材料的获取提供了便利。

总结一下,近代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方,而没有在东方古国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区别可能在于:

科学革命的突破: 西方孕育了以理性、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方法,并将其与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动力。
资本主义的成熟: 西方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核心的经济体系,能够有效聚集和驱动生产要素。
社会政治结构的适应性: 西方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渐进式的制度变革,为新技术和新经济模式的生长提供了土壤。

东方古国并非没有智慧和创造力,但它们在近代转型时期,未能形成类似西方那样,将科学、资本、市场、政治等要素有效整合并互相促进的系统。这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交织的结果,是不同文明在不同历史语境下,走向不同发展道路的体现。这并不是说东方文明“落后”,而是说它们在近代全球格局下,未能抓住工业革命这个关键的历史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没有近代发生工业革命的古老的东方国度,却能用70年的时间,再经济上超越绝大部多数西方国家呢?

题主的问题再否定近代中国,

而我的问题在肯定现代中国。

那么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是不是一个国家?

答案一定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国家,但是属于不同的政府。

那么问题找到了,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是因为政府不同。

深究一下,为什么政府不同,国家的发展就完全不一样。

答案是,中国是一个集权制统一的大国。他具有丰富的资源,幅员辽阔,人口资源众多。整个国家发展取决于政府的治国水平。

为什么清政府治国能力差?

答案是,因为清政府违背了中国治国的思想——天下为公。

具体,他不能公平对待,占人口绝大多数汉人。他的权力建立在旗人优先,满蒙联合之上。依靠是武力统治国家。所以他的治国只是依靠武力榨取整个国家财富,来维系旗人特权以及满蒙联盟。说白了内卷严重

为什么新中国治国能力强?

答案是,新中国以民为本

因为新中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他的使命是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是为了整个国家人民共有利益,而非一个集团,或者少数人群利益而服务的。说白了内卷不严重。

为什么清政府治国能力差,还能存在260年?

答案是:他们利用北方人的骁勇善战,实现满蒙联盟共同剥削全国财富,瘦中国,而肥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反抗必然会因为民间物资的缺少而虚弱。反而旗人却可以支配大量的物资指挥蒙古骑兵,旗人甲士,骑兵,迅速平乱。

为什么清王朝打不过西方军队?

清王朝军队最大特色不是正规战争,虽然初期一百多年,确实他们也是优秀野战兵团,但是经过一百多年修养,他们遇到的最多的战斗,都是治安作战。而这样战斗激烈程度,以及对于士兵在战场上的忍耐力,远远不如西方世界刚打完拿破仑战争的正规军队。所以打不过是必然。

就如同现代的美军,他们作战经验很难在战场上打得过俄军或者中国军队。这帮人打治安战都习惯了,出则飞机掩护,直升机保护,几辆装甲车就能横扫一切,根本没有对抗敌军重武器,被电磁干扰,失去空中掩护的训练科目。打打上帝扫射的民兵武装份子还行,如果是正规军,他们那种有动静就缩回装甲车。坐等敌人进攻战术,恐怕直接就会挨一顿60火炮覆盖,全体阵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家都曾对此进行过探讨。近代工业革命最终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而不是像中国、印度这样拥有悠久文明和辉煌科技传统的东方古国,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东方古国并非没有技术和创新的能力。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印.............
  • 回答
    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社会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变革的时期,其间的事件相互影响,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欧洲乃至世界。除了您提到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还有许多至关重要的事件和趋势。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一、 中世纪晚期(约10世纪 15世纪)的奠基与转型虽然我们通常将中世纪视为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但其晚期.............
  • 回答
    社会现代化思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用“工业化与民主化”就能概括得了的空泛概念。它更像是一套关于社会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何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宏大叙事,以及支撑这种叙事的诸多理念和实践。百科上说它指近代以来工业化与民主化,这确实是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和重要标志,但绝不是全部。想象一下,人类社会就像一个在时间.............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为何中国没有像印度那样,被一个或少数几个外国势力彻底瓜分并沦为殖民地?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中国自身的特殊性,更离不开当时世界格局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确实在近代遭受了严重的半殖民地化。列强通过鸦片战争、一系.............
  • 回答
    近代英国军队之所以青睐“排队枪毙”这一战术,并非一时兴起或者盲目模仿,而是当时历史、技术和社会背景下,一种相对高效且可行的作战模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多方面的驱动因素。一、 火器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排队枪毙”的核心在于步枪的射击效率和纪律性。在火绳枪、燧发枪逐渐取代火门枪、火绳枪的.............
  • 回答
    要理解近代中国百姓为何在接受基督教与佛教上表现出差异,我们需要深入考察中国社会长期的文化土壤、宗教观念以及基督教传入时所面临的独特环境。这并非简单的“接受”或“不接受”,而是一个复杂互动、观念碰撞与文化融合的过程。首先,我们得从佛教在中国扎根的深厚历史说起。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
  • 回答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除了少数非洲和中东国家外)的政权确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性,这使得许多人开始质疑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今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近代国家崛起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古代王朝的周期性更替,又被.............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近代清朝和沙皇俄国,同为封建体制下的国家,一个饱受列强欺凌,另一个却能跻身列强行列,这背后涉及到的是两国在政治体制的稳定性、经济结构的韧性、军事现代化的程度、社会动员能力以及战略思维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较量。首先,让我们掰开了聊聊两国的政治体制的稳定性。清朝,尤其是到了近代,其政治体制.............
  • 回答
    要说近代尼德兰(荷兰)为什么没有像某些欧洲大陆国家那样进行大规模领土扩张,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而非单一因素能完全解释。这涉及到荷兰独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更广阔的欧洲地缘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近代”这个时间跨度相当长,从大致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一直到我们今天所说的“.............
  • 回答
    想当年,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或是文人骚客,住的可都是那一方方别致的庭院,或是欧洲那些气派的庄园。一方天地,曲径通幽,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自成一景,那是何等的风雅自在。欧洲的庄园更是讲究对称、宏伟,彰显着贵族的权力和品味。可如今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钢筋水泥搭起来的高楼大厦,一层层叠上去,千篇一律,少了几.............
  • 回答
    近代中国湖湘地区政治人才辈出,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现象,其背后是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造就了这一独特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馈赠”:从被压迫到崛起,孕育变革动力 长期的边陲地位与文化融合: 湖南(古称“湖.............
  • 回答
    近代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沉重的印记。在这些屈辱的谈判桌上,李鸿章的名字如影随形,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西方列强更是明确点名要求他出面,否则便拒绝谈判。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西方列强为何如此“钟情”于这位晚清重臣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跳出“西方列强都是铁板一块,只想.............
  • 回答
    近代以来,确实鲜少出现像古代那样,某个富可敌国的大工厂主,手握重兵,自成一方势力,建立起类似“钢铁王国”这样的局面。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剖析近代以来国家权力、资本运作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首先,国家权力的集中与强化是关键原因。近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承与变迁的深层原因。同样是深受西方思潮影响,为什么日本的和服至今仍能与现代服饰并存,甚至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而我们熟知的汉服,在近代经历了一番波折后,复兴之路却显得更为曲折和不易?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细细聊聊。一、历史基础的差异:服饰的“根.............
  • 回答
    要说人力车为什么“近代才出现”,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变迁和技术演进的故事,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恰逢其时。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有“需求”这块地基。你想啊,在更早的时代,人们出行主要靠两条腿,或者骑马、坐轿子、坐牛车。这些方式,要么速度慢,要么成本高(比如养马、雇轿夫),要.............
  • 回答
    近代印度和中国之间“过不去”的说法,其实涵盖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复杂的互动和矛盾。要深入理解,需要梳理一下其中的脉络。历史的渊源:并不总是“过不去”首先,要纠正一个可能存在的误解:近代并非印度和中国关系史上唯一的阶段,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敌对。事实上,在更早的时期,两国之间有过相对和.............
  • 回答
    近代满族人才辈出,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满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清朝的统治政策、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以及满族在这一过程中的独特地位等多个角度去审视。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自我革新的动力满族自建立清朝以来,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与许多其他民族不同,满族在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战争形态、军事技术、士气维持、指挥体系乃至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简单地说,近代战争能够承受极低的伤亡率依然保持阵地,而古代战争稍有损失就可能崩溃,其根本原因在于近代战争体系的整体效率和韧性远超古代,并且其核心驱动力和战场管理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下面.............
  • 回答
    近代欧洲人热衷于围观死刑现场,甚至带着孩子,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可能颇为震撼,但背后其实是当时社会文化、法律观念以及民众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出的一个复杂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白,过去的死刑并非像现在这样被视为一种绝对的禁忌或纯粹的惩罚。在那个时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核心,也是历史学家们反复探讨的议题。与其说近代中国精英阶层“爱”抛弃传统而接纳西方,不如说他们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在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被迫或主动地进行了一场关于“何去何从”的深刻反思和艰难抉择。这个过程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绝非简单的“爱”或“不爱”可以概括。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