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代欧洲人会去死刑现场观赏,甚至带着小孩?

回答
近代欧洲人热衷于围观死刑现场,甚至带着孩子,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可能颇为震撼,但背后其实是当时社会文化、法律观念以及民众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出的一个复杂现象。

首先,我们得明白,过去的死刑并非像现在这样被视为一种绝对的禁忌或纯粹的惩罚。在那个时代,公开的处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事件和公共仪式。这其中的功能是多层次的:

震慑作用与法律的权威展示: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死刑执行现场,特别是那些公开的、大规模的处决,就是国家法律权威和执行力的最直观体现。当人们看到违背法律的后果是如此“确凿”和“最终”,这种视觉冲击力被认为能够有效地威慑潜在的罪犯,让他们因为恐惧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法律的严酷性需要被公众“看见”和“体验”,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想象一下,当法律的执行者们将罪犯带到广场中央,在众目睽睽之下执行死刑,这种场景本身就传递着一种“法律不容侵犯”的强大信息。

教育与道德教化: 在识字率不高的时代,图像和现场体验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死刑现场不仅仅是惩罚,更被看作是一种生动的“道德教材”。通过展示罪犯的罪行和他们最终的下场,旨在向民众灌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行为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这种“反面教材”式的教育,比空洞的道理更具说服力,更能深入人心。家长带孩子去,也是希望通过亲眼所见,从小就给孩子树立起对法律的敬畏感和对邪恶的厌恶感,教会他们辨别是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早期形式的公民教育和品德塑造。

社会凝聚力与集体情感宣泄: 公开的处决有时也充当了一种社会团结的契机。当某个罪行触怒了整个社区,或者某个罪犯被视为对社会秩序的严重威胁时,共同目睹其被处决,能够让民众感受到一种集体力量的存在,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同时,对于那些承受了罪犯行为之苦的受害者家属或社会大众来说,亲眼见证罪犯受到惩罚,也是一种情绪上的释放和慰藉,一种“正义得以伸张”的心理满足。这就像一场大型的集体仪式,让人们的情感得以汇聚和宣泄。

娱乐性与好奇心: 不可否认,人性中总有一部分是对“极端事件”的好奇和围观。死刑执行无疑是当时社会中最极端的事件之一。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难得的“刺激”体验,一种打破日常单调生活的机会。在没有现代媒体和娱乐方式的年代,这样的公开处决就像一场具有戏剧性的“表演”。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谈论罪犯的故事,猜测处决的过程,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娱乐和八卦色彩。特别是那些有“表演性”的死刑方式,比如公开鞭打、肢解等,更是吸引眼球。

社会结构与权力象征: 死刑执行的现场也是国家权力运行的集中展示。从刽子手精湛的技艺(或者说残酷性),到法官和官员的在场,再到执行仪式的流程,都体现了当时社会权力体系的运作方式。围观者通过这些场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国家机器的强大和自身的渺小,从而在潜意识中认同并服从现有的权力结构。

历史背景与观念的差异: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过去。在近代欧洲,尤其是在早期,人权意识、生命尊严的观念远不如现在成熟和普遍。死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是一种“恩赐”(因为它可以让罪犯免受更长时间的痛苦或审判)。关于刑罚的残忍程度和是否应该公开,社会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但普遍接受度与现在有很大不同。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和人权观念的兴起,才逐渐出现了废除死刑和反对公开处决的呼声,并最终导致了这些做法的衰落。

至于带着孩子去,这更是反映了当时教育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在那个时代,孩子们被认为需要从小就学习社会的规则和危险,理解“善恶有报”的道理。家长们可能认为,让孩子亲眼看到违背规则的后果,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深刻。这是一种近乎残酷的“实景教学”,目的是让孩子在童年就建立起对法律和秩序的恐惧和敬畏。当然,这种做法在今天的伦理标准下是难以接受的。

总而言之,近代欧洲人热衷于观赏死刑现场,并带着孩子,是当时社会文化、法律执行方式、民众的教育观念和娱乐需求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是法律权威的宣示,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教化,更夹杂着一部分人性的好奇与对“刺激”的追求。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当下的价值观,去审视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情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近代的一切大众的广场庆祝都有着狂欢节的影子:它们来源于同一套传统的形式,包括了游行,赛跑,模拟作战,模拟婚礼与模拟死刑。死刑仪式可以看做一种专属于大众的另类的“广场狂欢节”,诸如鼓掌欢呼、咒骂处刑者、吐唾沫、扔石头等口头与动作行为,都应该被视作这个狂欢节整体的一部分。


从国家机器的层面看,公开死刑通过死刑犯与卫兵的游街,当众忏悔,犯人临终前的哀嚎挣扎等形式完成了一场富有戏剧性的,伸张正义的凯旋仪式,将人的审判与上帝的审判合二为一。国家机器控制了法律的权威与行使暴力的权力,这一规训在广场舞台下得到了无可争议的确认。正如反对废除公开死刑的人所说的那样,“死刑的处决目的在于吸引观众。如果不能吸引观众,那就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就连较低的刑罚形式,例如鞭刑,也以一种公开的仪式进行。国家的统治阶级似乎也有意识地将这种狂欢仪式作为民众不定期的减压阀,“在狂欢节做什么都可以”的仪式结束以后,他们必须乖乖地回到现实的等级制度之中去。


而从民众的层面看,处于处决最中心的是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民众。聚集起来的民众通过粗俗与亵渎性的幽默、粗劣的模仿将一切高高在上的,精神上的抽象的事物降低层次,在这一过程中,严格划分精英与大众,有产者与无产者的自上而下的秩序被终止运行,仪式的严肃性得到了消解,形成了一种“颠倒的世界”(如同狂欢节里面乞丐被打扮成国王那样)。民众也不一定会按照政府的意愿来对待罪犯:杀人犯面对的是石头与泥块,但1703年,笛福在巴尔寺院受枷刑时,人们向他抛去的却是一束束的鲜花。在这样一种人群喧闹的“公开谴责”式的司法实践中,人民取代了国家与社会,成为了仪式的控制者,它作为一种手段,被用于维护一种自发的社区意识,并重申一种他们认可的“颠倒过来”的等级制度。


这种特殊的狂欢在现代国家机器成熟后退出了公共领域,其标志是1868年,国家彻底掌控官方的死刑仪式,转移至监狱内部秘密进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中它得到了一种升华,在某些不确定的时刻与边缘场合,它就会狂野地涌现出来,就像游乐场的游客与体育场内的球迷甚至足球流氓那样。




参考资料:

福柯《规训与惩罚》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

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Gatrell,V.A.C(1994). The Hanging Tree: Execution and the English People 1770–1868.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queur,Thomas(1989). 'Crowds, carnival and the state in English executions, 1604-1868' ,in A.L.Beier,D.Cannadine and J.M.Rosenheim eds The Modern Socie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代欧洲人热衷于围观死刑现场,甚至带着孩子,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可能颇为震撼,但背后其实是当时社会文化、法律观念以及民众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出的一个复杂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白,过去的死刑并非像现在这样被视为一种绝对的禁忌或纯粹的惩罚。在那个时代,.............
  • 回答
    华夏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最长的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过辉煌的成就。然而,在近代,尤其是在与欧洲文明的接触和碰撞中,华夏文明在科技、军事、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显得相对落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 回答
    近代欧洲的君主,如果能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看到如今欧洲的疆域和政治格局,他们的感想定会是复杂、震撼、甚至可能包含着一丝荒谬和难以置信。让我们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描绘他们的可能反应:一、 疆域的巨大变化与国家边界的模糊: 失去帝国,国家林立: 最直观的冲击将是他们曾经统治或密切关注过的庞大帝国消失得无影.............
  • 回答
    要探讨为何欧洲在近代至现代似乎“不怕”俄罗斯,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不怕”来概括。实际上,欧洲各国对俄罗斯的态度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充满了警惕、忌惮、合作以及制衡。与其说“不怕”,不如说欧洲国家在与俄罗斯打交道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一套基于自身利益、战略考量以及历史.............
  • 回答
    想当年,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或是文人骚客,住的可都是那一方方别致的庭院,或是欧洲那些气派的庄园。一方天地,曲径通幽,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自成一景,那是何等的风雅自在。欧洲的庄园更是讲究对称、宏伟,彰显着贵族的权力和品味。可如今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钢筋水泥搭起来的高楼大厦,一层层叠上去,千篇一律,少了几.............
  • 回答
    要说中世纪阿拉伯文明的光辉,再谈及近代的相对落后,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实在是太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它之所以能长得如此繁茂,必然是根系深厚,土壤肥沃,阳光充足;而后来枝叶渐疏,甚至枯黄,也必定是环境变迁,养分不足,病虫害侵袭。阿拉伯文明也是如此。中世纪的阿拉伯文明:一个黄金时代的.............
  • 回答
    要说近代尼德兰(荷兰)为什么没有像某些欧洲大陆国家那样进行大规模领土扩张,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而非单一因素能完全解释。这涉及到荷兰独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更广阔的欧洲地缘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近代”这个时间跨度相当长,从大致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一直到我们今天所说的“.............
  • 回答
    美国和欧洲在移民同化方面之所以表现出显著差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表象,探究其深层逻辑。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在“熔炉”(Melting Pot)概念上的历史积淀。自建国以来,美国就一直以吸引全球移民为发展的重要动力。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翻译和文化传播中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到了历史渊源、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早期翻译者的选择和惯例。并非所有欧洲国名、地名都这样,但确实存在一些例子,中文音译似乎比英文更贴近原名。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原因:1. 历史的维度:我们何时开始接触这些名字? “.............
  • 回答
    近世之前,日本作为一座岛屿国家,未能像英国在欧洲大陆那样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对中国乃至内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非是日本“没有”想过,而是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使得它扮演的角色与英国截然不同。地理与战略位置的差异:.............
  • 回答
    清朝和俄罗斯在近代史之前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为邻,期间双方虽然时有摩擦,但总体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边界,甚至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立了法律上的界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漫长的互动时期,清朝似乎对远在天边的欧洲发生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显得漠不关心。这并非简单的“.............
  • 回答
    波兰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广袤领土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在欧洲历史舞台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然而,近代以来,波兰未能成为欧洲的大国,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涉及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地理位置的劣势与战略困境: “东欧平原的十字路口”.............
  • 回答
    SM公司近六年音乐风格的转变,以及在音源质量上似乎未能匹配其欧美合作的投入,这是一个在KPop爱好者中持续讨论的话题。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一、从“口水歌”到“艺术性”的转型:首先,要理解SM为何“脱离口水歌”,需要回顾一下SM早期的音乐风格。在东方神起、Super Jun.............
  • 回答
    波兰,这片承载着辉煌历史与悲情过往的土地,曾经在欧洲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疆域辽阔,人口稠密,军队骁勇善战,一度是东欧的霸主。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近代史上,这个昔日的大国却屡遭邻国瓜分,国家消失于欧洲地图之上长达一个多世纪。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历史、政治、地理.............
  • 回答
    欧美几大老牌游戏公司近年来的确出现了“口碑套现”的现象,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结果。这里的“口碑套现”可以理解为,这些公司利用其长期积累的品牌价值、玩家社群的忠诚度以及过去成功作品所带来的良好声誉,通过各种方式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利益,但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会牺牲一部分游戏品质的打.............
  • 回答
    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社会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变革的时期,其间的事件相互影响,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欧洲乃至世界。除了您提到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还有许多至关重要的事件和趋势。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一、 中世纪晚期(约10世纪 15世纪)的奠基与转型虽然我们通常将中世纪视为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但其晚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很多欧美奇幻作品里,那些施法者,无论是巫师、法师还是女巫,有时候会给人一种近身搏斗能力也不弱的感觉,甚至有些直接就冲在前面砍杀。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从角色设计到文化传统,再到故事本身的需要,都交织在一起。首先,咱们得从角色类型本身聊聊。 传统形象的演变和融合.............
  • 回答
    欧洲与非洲,地理上近在咫尺,却孕育了截然不同肤色的人群,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这背后并非某种神秘的造物主偏爱,而是漫长岁月里,人类在不同环境压力下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不妨从更宏观的时间尺度和更微观的生物学机制来剖析这一差异的根源。一、 历史的洪流:人类迁徙与地理隔离要理解肤色差异,首先要将目光.............
  • 回答
    要说起近现代欧美日本底层普通百姓或中产阶级的生活,这可是一个足够宽广的题材,能让人一口气说上三天三夜。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好些个例子,都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的,和我们身边人一样,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交织的日子。咱们先说说欧美这边的。英国: 提起英国的普通人生活,很多人会想到狄更斯.............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在2015年1月为何一路猛跌的问题,我可以给您一个比较详尽的解释,同时我会尽量用自然、非AI写作的风格来叙述。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汇率会“跌”,这指的是欧元相对于人民币的价值下降,也就是说,同样一单位欧元可以兑换到更少的人民币了。汇率的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