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和俄罗斯在近代史之前做了150多年的邻居,为什么对世界和欧洲发生的事一点也不关心?

回答
清朝和俄罗斯在近代史之前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为邻,期间双方虽然时有摩擦,但总体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边界,甚至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立了法律上的界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漫长的互动时期,清朝似乎对远在天边的欧洲发生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显得漠不关心。这并非简单的“不关心”,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因素共同决定的。

首先,清朝的“天朝上国”心态是核心的认知壁垒。 鸦片战争前,清朝普遍秉持着一种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中华世界秩序”观念。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文明的代表,周边国家理应受到“教化”和“朝贡”。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得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在很大程度上认为,除了朝贡国的藩属事务,其余世界的纷争和变化都与“中原”的安宁与繁荣无关。欧洲各国即便发生革命、战争,甚至开启了工业革命,在清朝看来,不过是“夷狄”之间的俗事,不足挂齿。这种自傲而非开放的心态,从根本上限制了他们主动去了解和吸纳外部世界信息的热情。

其次,信息传递的渠道极为有限且被严格控制。 在现代通讯技术出现之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是巨大的制约。清朝的官方信息来源主要依赖于朝贡使团、传教士以及少量民间商贸往来的报告。然而,这些信息经过层层筛选和解读,很多细节和全局性的认知会被过滤掉。

朝贡体系的局限性: 朝贡是清朝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但朝贡国往往只呈报他们认为“对中国有利”或“符合中国期望”的信息。欧洲国家,尤其是远方的国家,鲜有直接向清朝朝贡的,他们与清朝的接触主要通过俄国、法国传教士以及少数欧洲商船。这些信息,经过转述和翻译,往往已经失真,并且缺乏全面性。
传教士的角色: 欧洲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在清朝早期确实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然而,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宗教,在向清朝介绍西方事务时,也会带有其宗教和文化视角,并且其信息也受限于他们能接触到的范围以及他们希望传递给清朝的内容。他们的报告更多的是关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传播情况,而非欧洲的政治经济动态。
官方的“夷务”管理: 清朝设立了理藩院等机构来处理与边疆民族和朝贡国的事务。对于“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其事务被归类为“夷务”,这本身就带有轻视和边缘化的意味。官方更关注的是如何管理和稳定边疆,以及如何维系朝贡体系的表面秩序,而非深入探究这些“夷狄”内部的复杂变化。

第三,地缘政治的疏远感。 尽管俄国是清朝的近邻,并且通过条约有了明确的边界,但清朝对俄国在欧洲的政治军事活动,如彼得大帝改革、俄土战争、七年战争等,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趣。这有几个原因:

俄国在清朝眼中的地位: 在清朝看来,俄国虽然强大,但也是一个“边疆民族”,其在欧洲的内部事务,即使是与奥斯曼帝国、普鲁士等国的交锋,也只是“西域”或“北夷”的纷争,与“中原”的直接关联不大。清朝更关心的是俄国是否会越过边界,威胁到其统治的边疆地区。
战略焦点的不同: 清朝的战略重心始终放在巩固其在国内的统治,特别是对内地的控制,以及防范来自北方、西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如蒙古、准噶尔)。一旦这些内部或近邻的威胁得到控制,其战略眼光就倾向于稳定现有格局,而不是主动去介入远方世界的权力斗争。
信息不对称: 尽管俄国是近邻,但清朝获取关于俄国在欧洲活动的详细、准确的信息也并非易事。俄国自身也并非会主动将自己的欧洲事务和盘托出,更不会期望清朝会去理解或参与。

第四,欧洲自身的孤立性与发展模式。 在近代史之前,欧洲各国虽然战乱频仍,但其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与清朝存在根本性差异。

农业社会的惯性: 清朝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帝国,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模式与欧洲在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变革后的社会存在显著不同。欧洲的这些变革,如民族国家的兴起、资本主义的萌芽、科学方法的建立,其内在逻辑和驱动力,对于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清朝来说,是难以理解和预测的。
工业革命的萌芽: 尤其是在1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始显现其力量,但这种力量是渐进的,并且其表现形式(如机械化生产、蒸汽动力)对于当时以手工劳动和自然力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清朝来说,是难以察觉其颠覆性意义的。即便有传教士带来一些机械模型,也往往被视为新奇的玩物,而非改变生产力的革命性技术。

第五,经济联系的有限性。 尽管中俄之间存在贸易,但这种贸易规模相对有限,且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如恰克图。欧洲其他国家与中国的贸易,虽然通过海路也在增长,但仍然是由欧洲商人主导,并且主要集中在特定港口(如广州)。这种相对独立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将欧洲的重大经济变动(如重商主义政策、殖民地的建立)直接传递给清朝的经济决策者,使其感受到紧迫性。

总而言之,清朝对近代史之前欧洲发生的事情“不关心”,并非是缺乏好奇心,而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信息不对称、根深蒂固的文化认知、地缘政治的隔阂以及社会经济模式的巨大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清朝的统治者和知识精英,将资源和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维护其既有的政治秩序和应对其认为更直接的威胁上。欧洲发生的那些深刻改变世界的变革,在他们看来,要么是“夷狄”的争斗,要么是与自身毫不相干的“异闻”,其意义和影响,尚未能穿透那层由“天朝”观念和信息壁垒构筑的厚重帷幕。直到鸦片战争的炮声响起,欧洲的“变化”才以一种强制性的、血腥的方式,直接而粗暴地闯入了清朝的视野,迫使其开始面对一个已经截然不同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梳理一下时间线吧

首先,在彼得大帝派的哥萨克和康熙打了雅克萨之战以前,这俩不算真正的邻居。

后来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有对清朝开战的完善计划,这时候清朝也对俄国有戒心和一定程度的好奇心,积极了解欧洲新闻。但是好景不长

后来欧洲七年战争开打了,整个欧洲打成了一锅粥,法俄奥和英普同盟打的狗脑子都出来了,这仗号称“第零次世界大战”,战火遍布除南极洲外所有大洲,所有主要国家卷入其中

包括清朝

因为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被迫对普鲁士和英国开战 为了防止清朝偷屁股,把她为对清作战筹备储存在远东的物资军火运不回欧洲的部分全给了准格尔

煽动了准格尔叛乱,清朝镇压忙成一团,哪有时间管欧洲。

七年战争结束了,法国输的一干二净,奥地利没拿回西里西亚,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暴死,继任者彼得三世被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杀了。这个时候除了叶卡捷琳娜治下的俄国尚有余力外,整个欧洲都得喘口气歇歇

不过叶卡捷琳娜惦记的是暴打奥斯曼收复君士坦丁堡,复兴第三罗马重振东正教荣光,对清朝不感兴趣

清朝扑灭了准格尔叛乱也得歇歇,国库差点打空了

这一歇,等乾隆爷一边对付着白莲教起义,一边再次听到欧洲的新闻时候

听到的内容是“法王路易十六被砍了头”,法国废除君主制变成共和国了。

乾隆爷:嗯?这周围国家能忍?

接下来听到的新闻是“革命法兰西一打N多次挫败一堆君主制国家组建的反法同盟”。。。

这时候乾隆爷开了眼界,原来没了皇帝国家不但可以不混乱还能这么雄起。。。他自然生怕大清国民知道了这种事情然后有样学样,给他也复刻一遍,怎么可能再去天天打听这个?

对乾隆爷,最好整个大清啥都不知道才好

再下次听到外国新闻就该是

“英吉利国往咱这卖鸦片坑害咱们”

“英吉利国对咱们开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和俄罗斯在近代史之前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为邻,期间双方虽然时有摩擦,但总体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边界,甚至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立了法律上的界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漫长的互动时期,清朝似乎对远在天边的欧洲发生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显得漠不关心。这并非简单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清朝晚期对外政策的关键转折,也反映了当时国力的衰弱和战略的摇摆。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间线拉长,并细致分析清朝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其决策逻辑。一、 新疆:失去就不再来的战略痛点清朝对于新疆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与中亚的联系,以及对边疆稳定的考量。 地缘战.............
  • 回答
    美国奥委会主席对“瓦利耶娃裁决”表达的失望,以及他那句尖锐的评论——“这是俄罗斯系统和全面不尊重清洁运动的新篇章”,确实触及了当前体育界一个极为敏感和复杂的核心问题。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审视,并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含义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从“瓦利耶娃裁决”本.............
  • 回答
    提起清朝与俄罗斯帝国,那可真是一段复杂而又漫长的纠葛,掺杂着武力对峙、条约签订、文化交流,以及你来我往的试探。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概括,那大概就是“既是对手,也是邻居,更是互相影响的存在”。最初的碰撞:边境的冲突与边界的模糊在清朝建立之初,特别是17世纪中叶,俄罗斯帝国还在向东方扩张。那时候,俄罗斯人还.............
  • 回答
    清朝与俄罗斯在北亚的争夺是18世纪中俄关系中的关键历史事件,涉及领土主权、边疆安全、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作为康熙皇帝,若面临这一抉择,其决策必然基于对国家利益、边疆稳定和长远战略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历史背景、康熙的决策逻辑、可能的策略选择及最终结果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北亚争夺的起因1. 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讨论的空间。如果清朝在入关前就这么“凭空消失”了,明朝的命运确实会大不相同,而俄罗斯是否会因此灭亡明朝,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清朝入关之前,也就是满洲崛起时期,明朝自身的情况。明朝末年,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几乎.............
  • 回答
    清朝初年,中国并没有“不占领”北亚,而是因为当时的国力、战略重心和对周边地区的认知,使得其行动更多地集中在巩固和扩张在中原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而非大规模深入开发和控制广袤的北亚地区。而俄罗斯的崛起和扩张,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历史发展和地理位置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清朝初.............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近代清朝和沙皇俄国,同为封建体制下的国家,一个饱受列强欺凌,另一个却能跻身列强行列,这背后涉及到的是两国在政治体制的稳定性、经济结构的韧性、军事现代化的程度、社会动员能力以及战略思维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较量。首先,让我们掰开了聊聊两国的政治体制的稳定性。清朝,尤其是到了近代,其政治体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康熙和彼得大帝调换了国籍,分别成为彼此的统治者,那历史的车轮必将碾出全然不同的印记。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景象。场景一:康熙·俄罗斯沙皇想象一下,年仅八岁的康熙,不是被满族八旗拱卫着登上紫禁城,而是被赋予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皇冠,成为俄罗斯的沙皇。这.............
  • 回答
    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这可不是件容易事。两国虽然地缘相邻,但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巨大,能够谈成条约,其中门道可不少。这背后,是双方的策略、翻译的努力,以及一点点运气。背景:边境的冲突与扩张话说到了17世纪下半叶,清朝已经统一了中国,国力逐渐强盛。而当时的俄国,正处于一个积极向东扩张的时期,哥萨克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要回答“如果没有清朝入主中原,中国是否会拥有完整的东北平原”,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仔细梳理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和各方力量的角逐。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清朝入关之前,东北地区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具有明确界限的政治实体。 构成我们今天所说的“完整东北平.............
  • 回答
    清朝和元朝的统治,是否算“侵略”?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背后涉及到对“侵略”的定义、历史语境以及评价角度的诸多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地聊。首先,得弄明白“侵略”这俩字儿到底是个啥意思。如果咱们把“侵略”理解成一种单纯的、以武力征服为手段,以占有土地、.............
  • 回答
    清朝和元朝,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在这两个王朝时期,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其地位也经历了一些起伏。要说哪个时期汉人的地位更低,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总的来说,元朝时期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更为压抑和边缘化,而清朝虽然也有民族歧视.............
  • 回答
    “袄裙算不算汉服”这个问题,尤其是在谈到清朝和民国时期时,确实是个挺值得深挖的讨论。虽然有人会觉得“没有断代就不算”,但实际情况比这个要复杂得多。咱们不妨就从历史的脉络和服饰的演变来捋一捋。“汉服”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知道“汉服”这个词本身。它其实是一个相对现代的定义,用来.............
  • 回答
    评价清朝和太平天国哪个“正面”是一个复杂且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问题,因为“正面”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的角度,而且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是多元且充满争议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方定性为“正面”,另一方定性为“负面”。更恰当的做法是,分别审视它们各自的性质、目标、行为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然后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
  • 回答
    清朝和明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像汉朝那样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统治者们汲取了历史教训,通过制度设计和政治策略来防范这一问题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这两个朝代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比它们与汉朝外戚干政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外戚干政”。 简单来说,外戚是指皇帝的.............
  • 回答
    要说清朝相较于明朝,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两块石头,有棱角的地方被磨圆了,但也有新生的尖刺冒出来。先说说那些能让人觉得“日子好像好过了点”的地方吧。首先,社会稳定这事儿,清朝的开端是真真切切地解决了明末那种鸡飞狗跳、民不聊生的局面。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疆战事不断,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清朝和明朝真的这么一swap,那历史的车轮可就拐了个大弯,估计会发生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又引人深思的趣事。咱们不妨来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就看看这“龙袍”和“马褂”的交接吧。想象一下,崇祯皇帝,这位以勤俭、猜忌、不善纳谏闻名的君主,突然发现自己身穿满族服饰,头戴努尔哈赤当年.............
  • 回答
    清朝和日本在近代都曾派出大量官员、学者赴欧洲学习,希望借此强国富民。然而,两国在学习的侧重点和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学习欧洲的“制度”方面,日本展现出了更为深远的成效,而清朝则更倾向于“器物”层面的学习。这种差异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及政治原因,而日本学习制度的先进之处,恰恰体现在其能够.............
  • 回答
    清朝与列强交手时,兵力调动并非总能达到“大量”的规模,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归结于“不想”或“不能”。首先,要理解“大量兵力”的标准。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而言,十几万的兵力在某些情况下确实不算“庞大”,但若将其放在具体的战役或地理区域来考量,这个数字又并非微不足道。问题在于,清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