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最主要原因在于,汉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类似于皇帝与贵族共治的政治制度,在西汉政权建立当初,汉高祖刘邦曾在晚年与刘氏诸王杀白马为盟,内容两条:
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汉帝国存在,大臣们及其子孙就永远享受荣华富贵)
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保护了刘姓诸侯王和军功侯大臣们的利益)
由此产生了汉代著名的三大权力平衡,内廷、外廷、地方诸侯的制度。因为没有成熟的阶级上升渠道(例如科举制)大臣们通过察举制以及恩荫获得权力,大臣们的形成利益集团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丞相的权力过于巨大,汉武帝甚至不得不设立中朝与之抗衡,而到了后期,君主生于宫禁之中,能依赖的力量只能是外戚和宦官。
而到了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已达到巅峰,自然就不需要了。有成熟的体制内的力量供皇帝驱使,就没有必要用外戚的力量来体现皇帝的意志。同时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明清时期,吸取了外戚专权的弊病,对于外戚专权防的特别死,明朝君主的皇后多出于平常人家,这也和唐朝之后世家大族的衰落有关系。
咱来模仿老朱的语气说说这个事儿:
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诸藩地面里的应有诸王每知道者:
俺听得说,恁每日日想着勾连朝中大臣相互嫁娶,么道那是十分不好勾当。恁每也想想者,古今中外这般勾连嫁娶的,进将来时,那个有善终?恁每做的事忒小见识,似这般好生无理之事,日后莫要再提。
今便着宗人府便行文书并出榜去与诸藩每知道,凡人受福受祸都是自己作来的,今后宗室子弟务要如法嫁娶,不许与朝中大臣往来。我制定的《皇明祖训》,恁每只当依我言行,便长远享福受快活。
钦此!
------------------------------------------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在关于外戚干政这方面十分明智地要求后世子孙从平民中选取皇后及后妃的办法,原则上避免与贵族联姻,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外戚干政这一过往王朝频繁出现的政治危机。
当然,即使是有,也是在皇权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而有意为之。比如:
(以上内容防杠)
以下长文预警:
明朝之前的政治格局更多的是皇帝与贵族(或世家大族)共治天下,有如汉唐至宋,皇室即与开国时出力的新贵族互相政治联姻以巩固其统治,这是由出于:
这在当时是个可靠的方式,这其中既有新贵族们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清算旧贵族的身家财产和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等等必然对皇帝的决策鼎力支持的现实考虑,也有皇室出于为下一代遴选忠实可靠的智库资源和培养可靠的政治班底的长远考虑。
综合而论,一般来说,与新贵族联姻有两个明显的优势:
所以汉唐及宋朝的皇后们往往出身权贵,大多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如从汉至宋,皇后往往出自这些世家大族(或贵族集团):
但这也衍生出了新的问题,且隐藏其中的巨大政治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浮出水面:
1、新贵族站稳脚跟后往往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并造成严重的权力冲突:
2、新贵族往往会在站稳脚跟后反过来威胁到皇权:
3、新贵族集团会在权力斗争中逐渐架空皇权并造成社会动荡,直至王朝灭亡:
时间推移到了明初,这类社会结构、政治格局及形势又产生了变化:
1、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世家大族势力逐渐衰落:
2、明朝初年的社会结构与汉唐完全不同:
老朱出身平民,在设计明朝的政治制度时大多参考了历史上各种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事件,典型的比如:
他就将一切可能威胁到皇室的因素全都考虑进去了,并作出了相应的安排以避免这类麻烦。
当然老朱本人并不担心外戚干政这类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是因为:
1、 现实因素:
2、主观因素:马皇后以身作则,从而彻底杜绝百年后新君登基时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3、 客观因素:马皇后以仁慈贤良著称,且她的家庭出身不存在对皇权的威胁:
老朱本人对于外戚专权向来深恶痛绝,他亲自制定了若干安排以彻底断绝外戚专权之可能性:
至于老朱让他自己的儿女们与淮西集团联姻的特例,则有他自己的深远考虑:
1、与老朱一起起家的淮西集团是他能掌控的,且最为可靠的政治力量:
2、老朱需要借与淮西集团的政治联姻让文、武官员互相掣肘,从而平衡朝堂之上的各方势力:
3、 老朱敏锐地意识到此时朝堂之上的各方势力与汉唐时期有了本质性变化:
这也使得老朱不再担心朝廷最为头疼的三股势力(文臣、武将、宗藩势力)能够大到威胁皇权的地步。
当然事后朱四还是奉天靖难并成功夺取了皇位,但这纯属朱允炆听信了齐泰黄子澄这两个穷酸迂腐的文人的谗言而作死在先导致的恶劣后果,此为后话,文题无关不展开。
老朱将后世子孙选妃这一重大问题正规化、制度化,并巧妙地和明朝的制度设计有所关联:
实际上,外戚势力庞大以至于酿成外戚专政向来是老朱严防死守的对象,而对于子孙后世能否具有如他一般压制朝廷各方势力的能力,他自己心里并没有底儿,所以他制定了详细规则,使得后世子孙有前例可循,并能有所制约:
等等,均必须从平民中选拔。
这套制度有一个极大的优势:
所以,通过简单的以引入从平民中为诸子择妃的方式,老朱达到了朝廷各方势力互相制约且制衡的目的,可谓是一石多鸟,十分明智:
老朱在洪武元年即修纂《女训》(后列入《皇明祖训》)作为管理家族的实践标准。为防止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老朱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所以即使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们也大多厚待外戚,有女册立皇后者其父兄大多受封高官显贵(仅享受待遇但依然禁止获得实权),而选后、选妃侧重平民百姓,对外戚极其提防,是保证了终明一朝未曾出现外戚干政的根本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