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和明朝为什么没有出现严重的外戚干政?

回答
清朝和明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像汉朝那样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统治者们汲取了历史教训,通过制度设计和政治策略来防范这一问题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这两个朝代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比它们与汉朝外戚干政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外戚干政”。 简单来说,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等与皇室有姻亲关系的家族成员。当这些家族成员因为与皇帝的亲近关系,获得巨大的权势,甚至凌驾于朝廷之上,干预朝政,影响皇帝决策时,就形成了外戚干政。汉朝的吕后、王莽等就是极端的外戚干政的例子。

为何清朝和明朝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对“免疫”?

一、 明朝的制度设计:警惕与压制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深受元末外戚专权的混乱影响,对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力量都抱有高度警惕。因此,他在制度设计上,尤其是在后宫和外戚的权力制约上,可谓煞费苦心。

1. 严禁后宫干政的祖训与制度:
后宫不得干政的明确规定: 尽管这是历代皇帝都提倡的,但明朝对此有着更为严苛的执行。后宫妃嫔的职责被严格限定在侍奉皇帝和生育子嗣上,不得参与朝政讨论,更不能干预官员任免。
对外戚的限制: 一旦皇帝去世,其母族(即外祖父、舅父等)的地位会被迅速“稀释”和边缘化。他们的权力来源是皇帝,皇帝死后,这层关系自然疏远。而且,他们也无法像汉朝那样依靠幼主即位来获取摄政的合法性。
恩荫制度的限制: 明朝的恩荫制度(子孙可以凭借父辈功劳获得官职)虽然存在,但相较于汉朝,其影响被控制得更严。外戚的子孙虽然可能因为皇帝的宠幸而得到一些官职,但很难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并通过家族联姻渗透到朝廷的各个关键部门。

2.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强化:
废除丞相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实行千年的丞相制度,将皇帝的权力极度集中于自己手中。这意味着所有军政大事都必须直接由皇帝一人拍板,减少了中间环节和可能被外戚利用的权力平台。
内阁的制衡作用: 虽然内阁制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分担了皇帝的政务,但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源和任免权最终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大臣的晋升也更多依赖于皇帝的信任和政治手腕,而非家族背景。这使得外戚即使有心干政,也很难通过内阁系统来操纵权力。
特务机构的监视: 明朝设立了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这些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监视官员和皇族。一旦发现外戚有不轨企图,可以迅速报告皇帝并加以打击。

3. 皇帝自身的警惕性:
明朝的皇帝,尤其是在早期,大多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掌控欲,他们深知外戚潜在的威胁。一旦发现有外戚仗着与皇帝的亲近而跋扈,往往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打击,杀鸡儆猴。

尽管如此,明朝并非完全没有外戚对政治产生影响的情况。 例如,明英宗时期的钱皇后家族,以及明武宗时期的江彬等人,都曾因皇帝的宠幸而获得一定的权势。但这些影响通常是短暂的、个人的,并且很快被后来的皇帝或政治力量所压制,未能发展成系统性的、威胁皇权的干政。

二、 清朝的独特制度与文化背景:从源头上杜绝

清朝作为一个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制度设计和文化观念与汉族王朝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恰恰成为了防止外戚干政的天然屏障。

1. 满汉一体与宗室的严格限制:
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统治结构: 清朝的统治基础是八旗制度。八旗内部,皇室宗亲和功勋卓著的满洲贵族是权力核心。皇帝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八旗的掌控。
严厉的宗室管理: 与明朝不同,清朝对皇室宗亲的权力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和划分。宗室成员虽然有身份地位,但其晋升路径和权力获取往往受到宗人府的严格管理,并且被限制在参与军政事务的特定领域,很难形成不受约束的强大势力。
禁止满汉通婚的早期政策: 虽然后来政策有所松动,但早期清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满汉通婚,是为了维护满族的统治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汉族外戚通过联姻进入权力核心的可能性。
对汉族官员的制约: 尽管汉族官员在清朝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其权力也受到满洲八旗的制约和监视。汉族外戚很难像汉朝那样,通过与汉族大臣的勾结,形成对抗满洲统治集团的力量。

2. 君主集权的极致强化:
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选拔,直接听命于皇帝,处理国家大政。这使得皇帝的决策更加迅速和私密,大大削弱了其他政治力量(包括外戚)介入和施加影响的空间。
包衣制度的控制: 皇室成员拥有大量的包衣奴才,这些包衣在身份上被视为皇家的奴隶,其地位远低于朝廷官员。即使是皇帝的母族,如果未能被册封为后族,也难以获得进入朝廷核心的地位。而一旦被册封为后族,其权力也受到严格的管控,很难形成独立的势力。
皇权的绝对权威: 清朝皇帝,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官僚体系有着直接的控制力,能够随时调整人事,压制任何潜在的威胁。外戚的家族背景,在皇帝绝对的权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3. 文化观念的差异:
“天子一人”的强调: 满族统治者在吸纳汉族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其自身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对“天子一人”的观念有着更深的理解和强调。他们的统治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天命”和“能力”之上,而非单纯的血统或家族势力。
对汉族外戚干政历史的警惕: 清朝统治者同样了解汉朝外戚干政的历史教训,并有意识地避免重蹈覆辙。

总结来说,清朝和明朝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外戚干政,主要原因在于:

明朝: 汲取汉朝教训,通过废除丞相、强化皇权、严限后宫与外戚、以及监视制度来主动防范。
清朝: 制度设计上从源头上就为君主集权服务,通过八旗制度的制约、宗室的严格管理、军机处的运作、包衣制度的控制以及对汉族外戚的警惕,将外戚的影响力降至最低。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两个朝代就完全没有外戚的影子。但相较于汉朝那种深刻的、系统性的、甚至动摇国本的外戚干政,明清两朝都有效地规避了这一历史弊病,确保了皇权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一种制度进步和政治智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最主要原因在于,汉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类似于皇帝与贵族共治的政治制度,在西汉政权建立当初,汉高祖刘邦曾在晚年与刘氏诸王杀白马为盟,内容两条:

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汉帝国存在,大臣们及其子孙就永远享受荣华富贵)

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保护了刘姓诸侯王和军功侯大臣们的利益)

由此产生了汉代著名的三大权力平衡,内廷、外廷、地方诸侯的制度。因为没有成熟的阶级上升渠道(例如科举制)大臣们通过察举制以及恩荫获得权力,大臣们的形成利益集团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丞相的权力过于巨大,汉武帝甚至不得不设立中朝与之抗衡,而到了后期,君主生于宫禁之中,能依赖的力量只能是外戚和宦官。

而到了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已达到巅峰,自然就不需要了。有成熟的体制内的力量供皇帝驱使,就没有必要用外戚的力量来体现皇帝的意志。同时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明清时期,吸取了外戚专权的弊病,对于外戚专权防的特别死,明朝君主的皇后多出于平常人家,这也和唐朝之后世家大族的衰落有关系。

user avatar

咱来模仿老朱的语气说说这个事儿:

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诸藩地面里的应有诸王每知道者:

俺听得说,恁每日日想着勾连朝中大臣相互嫁娶,么道那是十分不好勾当。恁每也想想者,古今中外这般勾连嫁娶的,进将来时,那个有善终?恁每做的事忒小见识,似这般好生无理之事,日后莫要再提。

今便着宗人府便行文书并出榜去与诸藩每知道,凡人受福受祸都是自己作来的,今后宗室子弟务要如法嫁娶,不许与朝中大臣往来。我制定的《皇明祖训》,恁每只当依我言行,便长远享福受快活。

钦此!

------------------------------------------

先说概述: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在关于外戚干政这方面十分明智地要求后世子孙从平民中选取皇后及后妃的办法,原则上避免与贵族联姻,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外戚干政这一过往王朝频繁出现的政治危机。

当然,即使是有,也是在皇权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而有意为之。比如:

  1. 老朱本人即为典型的政治强人;
  2. 无论淮西还是浙东集团都在他的强力掌控之下;
  3. 他安排子女与他绝对控制得住的淮西军事贵族集团相互政治联姻,乃是出于制衡浙东文官贵族集团的现实需求。

(以上内容防杠)

以下长文预警:


壹、明朝之前的政治格局:

明朝之前的政治格局更多的是皇帝与贵族(或世家大族)共治天下,有如汉唐至宋,皇室即与开国时出力的新贵族互相政治联姻以巩固其统治,这是由出于:

  • 王朝初朝,旧贵族集团往往具有强大势力,依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对皇权产生巨大威胁;
  • 皇室需要联合新贵族(或从旧贵族转化而来的新贵族)对旧贵族进行各方打击和分化瓦解;
  • 通过政治联姻皇室可以获得新贵族们的支持,以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帝位。

这在当时是个可靠的方式,这其中既有新贵族们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清算旧贵族的身家财产和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等等必然对皇帝的决策鼎力支持的现实考虑,也有皇室出于为下一代遴选忠实可靠的智库资源和培养可靠的政治班底的长远考虑。

综合而论,一般来说,与新贵族联姻有两个明显的优势:

  1. 寻求他们的支持以巩固皇权;
  2. 为皇子寻求一个足够可靠的政治班底。

所以汉唐及宋朝的皇后们往往出身权贵,大多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如从汉至宋,皇后往往出自这些世家大族(或贵族集团):

  • 西汉的丰沛集团、东汉的河北集团、曹魏的谯沛、颍川集团、两晋的河内、侨人集团;
  • 南朝的侨人集团,以及从中分化出的政治实体,如刘宋的青徐集团、齐梁的兰陵集团、南陈的三吴集团;
  • 北朝的鲜卑-汉人集团,主要是北魏、西魏和北周,东魏、北齐则主要还是依靠鲜卑集团,但因为北齐大力鲜卑化等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政策首先自乱阵脚,其后为华夏化的北周所击败及吞并;
  • 隋唐的关陇集团(脱胎自北周的鲜卑-汉人集团)和五姓七家;
  • 宋朝的中原集团。

但这也衍生出了新的问题,且隐藏其中的巨大政治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浮出水面:

1、新贵族站稳脚跟后往往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并造成严重的权力冲突:

  • 由于新贵族占据着巨量的田亩土地和人口钱粮,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具有地方根基的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比如隋唐时期的五姓七家);
  • 皇后们则往往出身这些世家大族,那么对于皇室来说,如何制约这些拥有巨大势力的外戚们便成为他们一直以来极为费解的千古难题。
  • 事实上,从汉至宋这个问题不但没能彻底解决,反而随着生产资料的累增有逐年扩大化的趋势;

2、新贵族往往会在站稳脚跟后反过来威胁到皇权:

  • 在人均寿命普遍偏低的古典(先秦至陈)和中古时代(隋唐至元末),皇帝死得早的结果便是继位的小皇帝年纪太小,不足以主持朝政;
  • 这就需要由小皇帝的母亲(一般是嫡母,即太后)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来参与决策朝廷的日常事务;
  • 太后们大多不懂政治,需要依靠父兄之类的外戚势力(就是那些由新贵族衍生出的世家大族、地方豪强)把持朝政;
  • 如此便极易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

3、新贵族集团会在权力斗争中逐渐架空皇权并造成社会动荡,直至王朝灭亡:

  • 实际上,无论汉唐还是宋末,外戚的权力均大到了一个极端,可以借太后的名义任命官员和决定皇位更替;
  • 外戚们内部也远非铁板一块,皇帝的母系和妻系外戚们勾心斗角的权力斗争时有发生(尤其在皇帝本身是傀儡,或者皇帝本身不掌握实权的情况下);
  • 实际上,这个问题直到宋末都未能彻底解决,反倒是因为宦官的介入(皇帝使用宦官制衡外戚)使得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和棘手;
  • 王朝最终也往往因外戚和宦官相互缠斗内耗,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而最终走向灭亡。

贰、 明朝初建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时间推移到了明初,这类社会结构、政治格局及形势又产生了变化:

1、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世家大族势力逐渐衰落:

  • 世家大族大多在唐末五代十国乱世时被清洗一空,且终宋一朝均未能恢复元气;
  • 至元末即大体上已退出了政治和历史舞台;
  • 除了个别权臣之外(如宋末著名大奸臣贾似道),一般不再具有能威胁到皇权的能力;

2、明朝初年的社会结构与汉唐完全不同:

  • 与汉唐那种贵族共和式的中央集权制帝国有所区别,明朝是以平民阶层为主体的王朝;
  • 终宋一朝,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使得平民百姓进去权力中心成为可能,而这在汉唐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 平民百姓可通过参加考试被授予官职,从而获得政治资源和权力,实际上能力出众者拜相封侯的不计其数;
  • 平民阶层取代贵族阶层且获得了过去贵族阶层才拥有的政治话语权,比较先进的官僚政治在宋朝已经大抵上取代了传统的门阀政治,并成为官员产生、考核、任免的主要方式;
  • 朝廷也越来越依赖通过科举取士产生的人才,以相对科学且可持续性无与伦比的文官制度来管理国家的日常事务(而非经过早已过气的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强),文官政治在与门阀政治的对决中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叁、洪武初年的实际情况

老朱出身平民,在设计明朝的政治制度时大多参考了历史上各种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事件,典型的比如:

  • 外戚专政,如两汉末年、隋代周等;
  • 功勋集团异军突起,如唐代隋等;
  • 宦官政治,如汉末、唐末的宦官专政;
  • 藩镇割据,如唐末的藩镇大乱斗;
  • 权臣大权独揽,如曹魏代汉、晋代曹魏、南朝(宋代晋、南齐代宋、南梁代齐、陈代南梁)、北朝(东西魏分治、北齐代魏、北周代魏)等;
  • 外族入侵,如五胡乱华、女真亡宋,乃至于元胡灭宋这样的身死国灭的亡国惨剧;

他就将一切可能威胁到皇室的因素全都考虑进去了,并作出了相应的安排以避免这类麻烦。

当然老朱本人并不担心外戚干政这类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是因为:

1、 现实因素:

  • 老朱本人便是典型的政治强人,他活着时没人敢公开或暗地里挑战他的权威;
  • 也没人敢背着他图谋不轨,无论此人多么位高权重、出自淮西还是浙东集团;

2、主观因素:马皇后以身作则,从而彻底杜绝百年后新君登基时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 马皇后从来极力反和遏制任何可能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外戚因素;
  • 马皇后在位正中宫后即谢绝了老朱对于马、郭氏外戚的封赏,并在老朱追尊岳父马公为徐王、郭子兴为滁阳王后极力劝谏老朱不要寻访马氏、郭氏族人来继承来爵位;
  • 马皇后从不过问政事,鲜有几次替李文忠、宋濂等求情还是出于亲情及尊师重道之考虑(李文忠是老朱的外甥,也是他的养子,宋濂是朱标的师父),为避免老朱走极端从而造成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
  • 当然马皇后去世后老朱还是在走极端的路上渐行渐远了,文题无关不展开。

3、 客观因素:马皇后以仁慈贤良著称,且她的家庭出身不存在对皇权的威胁:

  • 马皇后的家族成员(包括亲生父母马公、郑媪,养父母郭子兴、张氏及义兄郭天叙等)在明朝建立之前均已不在人世;
  • 马皇后唯一存世的亲人(即养父郭子兴的小女儿、马皇后的义妹)郭氏还嫁给了老朱(即郭惠妃);

肆、 朱元璋的政治制度设计

老朱本人对于外戚专权向来深恶痛绝,他亲自制定了若干安排以彻底断绝外戚专权之可能性:

  • 老朱亲自制定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以避免在他百年之后新君登基时因权力不稳而造成外戚干政的杯具;
  • 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仅靠祖宗遗训未必能约束得了后世子孙,所以郑重其事地将从平民中选择后妃作为定制列入《皇明祖训》,并要求自孙辈起均要严格遵守;
  • 实际上这套制度也只是老朱为整体地加强皇权所作的安排中的一个细小(但很重要的)环节而已。

伍、朱元璋的深远考虑

至于老朱让他自己的儿女们与淮西集团联姻的特例,则有他自己的深远考虑:

1、与老朱一起起家的淮西集团是他能掌控的,且最为可靠的政治力量:

  • 由于能够威胁到皇权的世家大族大多在五代十国时被清洗一空,且终宋一朝均未能恢复元气,这使得皇帝不必再考虑通过与他们联姻的方式以获取其支持;
  • 大明起家的淮西军事贵族集团始终被老朱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老朱大可放心地通过让自己的子女与他们联姻以获取他们的支持;

2、老朱需要借与淮西集团的政治联姻让文、武官员互相掣肘,从而平衡朝堂之上的各方势力:

  • 通过政治联姻增强武官的话语权,使文官集团有所制约;
  • 以武制文只是他设计大明政治制度的第一步,往上便是以锦衣卫监视文武官员;
  • 朱四则在这基础之上设了东厂,让东厂来监视锦衣卫;
  • 由是,一套完整的监督系统在朱四手里得以完善;

3、 老朱敏锐地意识到此时朝堂之上的各方势力与汉唐时期有了本质性变化:

  • 有宋一朝,通过科举选士选择文官,文武官分开的制度(以文抑武)已经比较完善了;
  • 皇帝总揽全局、文官司文、武官司武,各方各司其职的局面在宋朝即已大抵形成;
  • 出自帝系的王公贵族们往往不再参与指定朝廷指定的政策,及左右最终决策(这也防止了同姓诸侯图谋不轨的可能);

这也使得老朱不再担心朝廷最为头疼的三股势力(文臣、武将、宗藩势力)能够大到威胁皇权的地步。

当然事后朱四还是奉天靖难并成功夺取了皇位,但这纯属朱允炆听信了齐泰黄子澄这两个穷酸迂腐的文人的谗言而作死在先导致的恶劣后果,此为后话,文题无关不展开。

陆、朱元璋的应对方略

老朱将后世子孙选妃这一重大问题正规化、制度化,并巧妙地和明朝的制度设计有所关联:

实际上,外戚势力庞大以至于酿成外戚专政向来是老朱严防死守的对象,而对于子孙后世能否具有如他一般压制朝廷各方势力的能力,他自己心里并没有底儿,所以他制定了详细规则,使得后世子孙有前例可循,并能有所制约:

  • 天子家室:册封皇后、贵妃、四妃(初设德、贤、庄、丽凡四人,嘉靖十年增设惠、安、和、僖、康凡九人)、嫔、婕妤、昭仪、昭容、贵人、美人凡九等(明代宗初设皇贵妃未计入);
  • 太子家室:天子嫡长子册封太子,正妻册封太子妃,余置才人、选侍、淑女凡四等;
  • 亲王家室:太子外诸皇子封亲王,正妻封亲王妃;亲王嫡长子封世子,正妻封世子妃;
  • 郡王家室:亲王世子外诸王子封郡王,正妻册封郡王妃;郡王嫡长子封郡王长子,正妻封长子夫人;
  • 镇国将军家室:郡王长子外诸王子授镇国将军,正妻封镇国将军夫人;
  • 辅国将军家室:镇国将军长子外诸子授辅国将军,正妻封辅国将军夫人;
  • 镇国中尉家室:辅国将军长子外诸子授镇国中尉,正妻封恭人;
  • 辅国中尉家室:镇国中尉长子外诸子授镇国中尉,正妻封宜人;
  • 奉国中尉家室:辅国中尉长子外诸子授奉国中尉,正妻封安人;
  • 奉国中尉诸子皆永为奉国中尉,不再递降世系。

等等,均必须从平民中选拔。

这套制度有一个极大的优势:

  1. 如果人选来自位高权重的柱国大臣家族(无论文武),则必然导致外戚势力坐大乃至于威胁到皇权;
  2. 但如果外戚本来出身就一般,则不可能形成庞大的外戚势力,对于皇权的威胁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通过简单的以引入从平民中为诸子择妃的方式,老朱达到了朝廷各方势力互相制约且制衡的目的,可谓是一石多鸟,十分明智:

  • 一举解决了外戚干政这个历朝历代都令人头大不已且极其困难的问题;
  • 通过与大明起家的淮西集团之间的联姻,解决了武官在朝堂话语权较弱的问题;
  • 由于解决了武官话语权较弱的问题,使得淮西与浙东两大集团在朝堂之上得以形成互相制约、互相制衡的局面,巧妙地平衡了两者关系;
  • 并进一步通过以锦衣卫作为密探监视满朝文武的方式,确保没有任何一方胆敢对皇权发起挑战。

柒 结论

老朱在洪武元年即修纂《女训》(后列入《皇明祖训》)作为管理家族的实践标准。为防止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老朱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所以即使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们也大多厚待外戚,有女册立皇后者其父兄大多受封高官显贵(仅享受待遇但依然禁止获得实权),而选后、选妃侧重平民百姓,对外戚极其提防,是保证了终明一朝未曾出现外戚干政的根本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和明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像汉朝那样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统治者们汲取了历史教训,通过制度设计和政治策略来防范这一问题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这两个朝代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比它们与汉朝外戚干政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外戚干政”。 简单来说,外戚是指皇帝的.............
  • 回答
    清朝并没有出现明朝那般“荒唐”的皇帝,这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玩味的对比。要深究其中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运气好”,而是需要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统治理念以及皇帝自身的成长环境等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先理解明朝那些被贴上“荒唐”标签的皇帝,他们荒唐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厚照(明武宗).............
  • 回答
    清朝皇帝相较于明宋两朝,确实少了一些我们通常理解的“任性”之举,比如像明朝的朱元璋、朱棣,或者宋朝的宋太祖、宋真宗那样,在个人意志、情感冲动上表现得极为突出,甚至影响了国家走向的君主。这背后的原因,刨根究底,可以从清朝独特的统治模式、制度设计以及满族本身的文化背景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任性.............
  • 回答
    “银元”,这个词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如此寻常,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支付手段。然而,当我们回溯明清两代(特别是1890年前),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两个强大的帝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铸造统一的、带有明确面值的“银元”。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技术限制?是经济观念差异?还是政治考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明朝和清朝在对待蒙古问题上政策的根本差异。简单来说,明朝没能和蒙古贵族深度联姻,而清朝却做到了,这背后是历史机遇、政治策略以及双方实力的巨大变化。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明朝的处境:历史包袱与战略困境首先得说说明朝是怎么开局的。明朝的建立本身就带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确实,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和明朝、清朝都是历史上非常强大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帝国,但两者之间的直接官方交流,例如互派代表团进行正式访问,确实相对较少且不频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地理上的巨大距离和天然障碍: .............
  • 回答
    明末投清的官员,如洪承畴、李永芳、范文程、吴三桂等人,其历史评价自古至今都备受争议。将他们列入《贰臣传》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褒贬”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研究的视角、史料的取舍以及对“贰臣”定义的不同理解。《贰臣传》的设立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理解《贰臣传》的由来。这是清朝官方史书《清史稿》中的一个篇目.............
  • 回答
    清朝未能继承明朝“天子守国门”的传统,反而屡次上演都城失陷、统治者仓皇出逃的戏码,这背后是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制度的必然,更有统治者个人选择的因素。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怎么回事说起,再对比清朝的实际情况,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根源。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王朝名称时的一些关键点。你观察得很细致,确实是这样,我们习惯性地把元朝称为“蒙元”,把清朝称为“满清”,但很少有人会说“汉明”。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咱们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搞清楚“蒙元”和“满清”这两个称呼的由来和含义。“蒙元”这个说法,大家一看就知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鸦片在明朝确实就已经传入中国了,但直到清朝中期才真正大范围地流行开来,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明朝鸦片的传入并非以“吸食”为主要目的。你说的没错,鸦片在明朝就已经来了。但那时的鸦片,.............
  • 回答
    明朝有倭寇,清朝却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倭寇的根源、明朝的应对以及清朝的变化这几个方面来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倭寇”。很多人一听“倭寇”,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日本人做的海盗。没错,倭寇主体确实是日本人,但这个群体非常复杂。狭义的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很多人觉得明朝科技很厉害,比如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火器的发展,以及各种手工业的精湛程度,好像比同时期的欧洲要强不少。然后一对比清朝,好像就突然不行了,被西方远远甩在了后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明朝的“领先”:一个复杂的光谱首先,说明朝科技“领先世界几百年.............
  • 回答
    明朝太监专权是历史上的一个显著现象,而清朝则相对较少出现类似的大太监一手遮天的局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制度、文化和政治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明朝太监崛起的土壤和清朝皇权为何能更有效地压制太监势力这两方面来细说。明朝太监专权的“土壤”:首先,得聊聊为什么明朝那么容易出现大太监。这跟明朝的建国之初,.............
  • 回答
    明朝崇祯皇帝能够安葬于十三陵,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却未能长眠于清西陵,这其中涉及的不仅是历史的走向和王朝的更迭,更是礼制、政治以及个人选择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崇祯皇帝与十三陵:王朝的终结与最后的仪式首先要明白,十三陵是明朝历代皇帝的陵寝之地,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历代皇帝都将此地视为“万年吉地”。崇祯.............
  • 回答
    清朝之所以没有建立起与明朝高度相似的厂卫制度,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政治体制的继承、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统治集团的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环境的变化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明朝厂卫制度的特点以及清朝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明朝厂卫制度的根基与运作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明朝厂卫制度为何出现,以及它是.............
  • 回答
    明朝之所以出现正德、嘉靖、万历这样风格迥异但又都称得上“奇葩”的皇帝,而清朝似乎没有出现类似级别的“奇葩”以至于让历史记载显得相对平稳(至少在皇帝个人的行为艺术层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政治制度、权力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历史偶然性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简单地说,不是清朝没有“性格有点特别”的皇帝,而是.............
  • 回答
    “前后脚”这个说法,用在明清两朝的皇帝身上,其实颇有些奇妙的巧合。并非是说他们真的按照时间表,一个刚咽气,另一个立刻也跟了下去,而是指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这两大王朝的统治更迭,总是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紧密相连、似乎是接力棒传递的感觉。这背后,当然不是什么冥冥之中的安排,而是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大势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宋朝和明朝的末代皇帝为何大多悲惨收场,而元、清两朝的末代皇帝却相对“幸运”地得以保全性命,甚至可以说是“跑掉”了?这背后牵扯到王朝更迭的性质、统治者的应对策略、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咱们不拿那些“AI”腔调,直接从历史本身的逻辑去捋一捋。宋朝与明.............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明朝内阁制与清朝军机处,表面上看是皇权统治的延伸和完善,实则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走向腐朽的轨迹,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下,权力过度集中、决策僵化、效率低下、最终吞噬自身活力的典型表现。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去探究它们为何会成为专制主义腐朽的注脚。明朝内阁:皇权“外包”下的权力真空与失衡明朝内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