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投清诸臣中,为什么洪承畴和李永芳被列入《贰臣传》,范文程和吴三桂却没有?

回答
明末投清的官员,如洪承畴、李永芳、范文程、吴三桂等人,其历史评价自古至今都备受争议。将他们列入《贰臣传》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褒贬”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研究的视角、史料的取舍以及对“贰臣”定义的不同理解。

《贰臣传》的设立与历史背景

首先,需要理解《贰臣传》的由来。这是清朝官方史书《清史稿》中的一个篇目,旨在记录那些在明清易代之际,从明朝投靠清朝的官员。《贰臣传》的设立本身就带有清朝官方的立场,它肯定了清朝的合法性,并将那些“背明投清”的官员视为“贰臣”。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贰臣传》视为绝对的史实评价。它更像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确立自身统治合法性,对前朝官员的一种“定性”。因此,我们评价《贰臣传》的记录时,需要结合更广泛的历史语境和不同的史学观点。

洪承畴与李永芳被列入《贰臣传》的原因

洪承畴和李永芳被列入《贰臣传》,在清朝官方的视角下,主要有以下几点考量:

明显的“归降”行为: 洪承畴在松锦大战中被俘,之后被清朝招降。虽然他后来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被俘后“归降”的事实,在清朝官方眼中,是一个明确的“贰臣”标志。清朝的策略是,将这些前朝官员,特别是那些在战场上被俘后归降的,作为“有功于大清”的证据,同时也是对明朝统治合法性的“否定”。
“被俘”与“效忠”的界定: 李永芳更是直接被俘后“剃发易服”,并在清军中任职。这种行为在明朝看来是绝对的背叛,而在清朝看来则是“顺应天命”的体现。将他们放入《贰臣传》,正是要强调他们“背明”的这一面,尽管他们后来对清朝的统治有功。
“表彰”与“警示”的双重功能: 撰写《贰臣传》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揭露”,它也包含着一种“表彰”的意味——即“你看,连这些明朝的重臣都能归顺我大清,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服从?”同时,这也对那些仍在观望或者心存反抗的明朝遗臣起到了警示作用。

范文程与吴三桂为何未被列入《贰臣传》?

范文程和吴三桂未被列入《贰臣传》,并非他们没有“投清”或“背明”的行为,而是清朝官方出于政治和策略上的考量,对他们的“定性”有所不同。

范文程:真正的“谋士”与“国师”
主动投靠与早期参与: 范文程与洪承畴、李永芳不同,他并非在战场上被俘后归降。他是在明末社会动荡,对明朝统治失望的情况下,主动选择投靠后金(清朝前身)。并且,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武将或文官,而是早期为后金提供政治、经济、军事策略的核心人物。
“汉奸”的另一种解读: 虽然从明朝的视角来看,他是典型的“汉奸”,但从清朝统治者的角度,他是“先知先觉”的“功臣”。他的地位远高于一般的降将,被视为清朝能够建立帝业的重要“国师”级人物。
“功劳”大于“罪过”: 清朝在确立统治后,更看重的是谁为自己奠定了江山,而不是谁在过程中“背叛”了前朝。范文程为清朝规划制度、招揽人才、制定政策,其贡献是奠基性的。如果将他这样关键性的“谋主”也放入《贰臣传》,反而会削弱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因为它意味着清朝的制度和早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背叛”之上。
“怀柔”与“一体”: 清朝在招降和管理汉族官僚时,采取了“怀柔”政策。对于像范文程这样能够提供长期价值的汉族精英,清朝更倾向于将其纳入统治体系,并将其定位为“有功之臣”,而非单纯的“贰臣”。这样有助于吸纳更多的汉族人才,稳定统治。

吴三桂:“开关放炮”的“功臣”
战略性“招降”: 吴三桂的投降,在整个明清易代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他是镇守山海关的总兵,掌握着关宁铁骑,他的“开关迎驾”,直接导致了李自成农民军的溃败,也为清军入关奠定了基础。
“平定中国”的关键人物: 清朝将其视为“平定中国”的关键人物,是“倾全国之力,然后得之”。他的功劳在清朝统一中国过程中是不可磨灭的。
“功臣”与“恩宠”: 清初统治者非常清楚吴三桂的“功劳”,并且给予了他极大的恩宠和地位。他的行为更多被解读为“率众归附”,而非简单的“背叛”。如果将他列入《贰臣传》,那无异于否定了清朝能够顺利统一中国的关键步骤,也否定了对吴三桂这样的“功臣”的“恩遇”。
政治宣传的需要: 清朝需要宣传“归顺者昌”的理念,吴三桂这样的例子,是最好的宣传材料。将其列为《贰臣传》,会打击这种宣传效果。

史学研究的视角与《贰臣传》的局限性

从现代史学的角度来看,《贰臣传》的记录,虽然反映了清朝官方的政治立场,但它过于简单化了明清易代过程中复杂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那个时代的许多官员,都面临着站队的选择。他们的选择,既有对前朝的忠诚,也有对现实的考量,甚至有对个人前途的盘算。用简单的“忠”或“奸”来概括,往往会忽略了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们面临的困境。
“贰臣”定义的模糊: “贰臣”的定义本身就存在模糊性。是投降才算“贰臣”,还是主动投靠也算?是战败被俘才算,还是战略性投靠也算?清朝官方的《贰臣传》往往倾向于将所有从明朝“背叛”而来的官员都归入此类,但对关键人物则会网开一面。
官方史观与民间史观的差异: 《贰臣传》是官方史观的产物。而对于后人,特别是汉族史学家来说,看待这些人物的态度可能截然不同。我们更关注的是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作用,以及他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而非仅仅停留在“忠诚”或“背叛”的标签上。

总结

总而言之,洪承畴和李永芳被列入《贰臣传》,是因为他们在清朝官方的叙事中,属于“被俘”、“归降”的典型代表,符合清朝宣传“顺天而降”的策略。而范文程和吴三桂未被列入,则是因为他们对清朝的统治有着更为重要和基础性的“功劳”,清朝官方需要将他们定位为“功臣”或“元勋”,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同时也是出于政治宣传和招揽人才的需要。

理解这一差异,关键在于认识到《贰臣传》的设立本身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是清朝官方为了确立自身统治合法性而进行的史书编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而应将其置于明清易代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简单:乾隆帝钦定了《贰臣传》的标准,只包括在明朝有官职的人,不包括在明朝只有科名而无官职的人。

《清高宗实录》卷1375,乾隆五十六年三月甲午,载有一则上谕:

……张元锡服官本朝,并无劣迹,虽系明季庶吉士,未经授职,与曾任前明清要、靦颜改节者不同。非但不应列入贰臣乙编,并不应列入贰臣传内。乃国史馆臣不加详审,辄与冯铨、龚鼎孳诸人一例编辑,该总裁亦不免存偏袒附和之见。著饬行。该馆从前所办诸臣列传,有身事本朝而在胜国时仅登科第、未列仕版者,均著查明改正,毋庸概列贰臣,以昭信史。……

这一判据后来在《贰臣传》中得到体现。清初入关时投靠清朝诸臣,若在明朝已有职位,则属于“贰臣”;若仅有科名,并未得官,则不计在内。故而李永芳(在明朝为游击)、洪承畴都因此而成为“贰臣”;而范文程在明末仅为诸生,便不属“贰臣”。

不过即使没有这个判据,范文程也肯定不会算成“贰臣”,他早已被清朝统治者接纳为开国史叙事的一部分了。事实上,在上述判据正式提出十多年以前,乾隆四十一年《贰臣传》刚刚开馆时,乾隆帝就在上谕中点名范文程、李光地二人,认定此二人均系“纯一无疵者”,并声明《贰臣传》编纂的必要性,便是要让明清鼎革过程中的洪承畴、祖大寿、冯铨等人,与“纯一无疵”的范文程有所“辨别”。换言之,在提出上述判据以前,范文程就已经被确定为并非“贰臣”了。

这个判据并不都是乾隆帝拍脑门。清前期关照明末史事的文人都一直面对忠诚观念界定的问题——在明清鼎革之际,人们面临许多选择,后人应该怎样评述这种选择,怎样的选择才是“忠”?自全祖望以降,已有史家赞成把“是否在明末得官”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只不过国史馆对这一指标执行得非常机械——毕竟是皇帝亲自批示的标准,臣下只能遵循其事——只要有传记的历史人物曾入仕明朝,就要列入“贰臣”,进而导致一些在明朝仕宦不显或事迹不多、主要事迹都在降清后,又或许是对清朝开国颇有立功之人,也被划入了“贰臣”行列,如鲍承先(明末为参将,降清后屡有战功,官至秘书院大学士)、张勇(平定“三藩之乱”中立有大功,《鹿鼎记》大家都看过)、卫周胤(明季为监察御史,清人入北京后授原官,后官至兵部侍郎)等。这些人列名史传,原本是清朝对他们的表彰;然而乾隆帝修改标准,国史馆机械执行,让这些原本意在表彰的传记列入“贰臣”,反而成了贬斥。在这种情况下,《贰臣传》的编纂变为一种无意志的机械工作,入选与否已经和忠诚观念不尽相同,失去确立忠诚观念“反面典型”的本意了。

同理,尚可喜与耿仲明也都是明末已有职位、继而投清,故入《贰臣传》。(为避免误解,这里废一句话:尚可喜与耿仲明都没有叛清,叛清的是尚之信和耿精忠。)这里也可以看到清国史馆处理人物时的江化之处:耿仲明、耿继茂、耿精忠三人,居然分列在《贰臣传》、《大臣画一传》、《逆臣传》三处。

至于吴三桂,是因为他入了《逆臣传》(“三藩之乱”之故),就不再选入《贰臣传》。

这方面的情况可以参见陈永明:《贰臣传、逆臣传与乾隆帝对降清明臣的排斥》,收入《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投清的官员,如洪承畴、李永芳、范文程、吴三桂等人,其历史评价自古至今都备受争议。将他们列入《贰臣传》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褒贬”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研究的视角、史料的取舍以及对“贰臣”定义的不同理解。《贰臣传》的设立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理解《贰臣传》的由来。这是清朝官方史书《清史稿》中的一个篇目.............
  • 回答
    明朝人投清的性质,是维护国家统一还是汉奸卖国行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评价这一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动机、行为后果以及不同视角下的解读。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 明朝末年的衰败: 到了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农民.............
  • 回答
    明末清初和宋末元初这两个历史时期,都发生了王朝更迭,士大夫群体也面临着同样的“忠君”困境,但他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一个选择了“投诚”以求自保,另一个则选择了“殉节”以证清白。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思想观念、士大夫群体的构成以及统治者策略的差异。一、 明末士大夫“投清”:生存现实与政治现实的交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明清两朝历史变迁的根本原因。要说清末有一批士大夫给清续命,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对比明末,情况确实大不相同。我们得细致地梳理一下这其中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给清续命”是什么意思。 在清末,尽管清朝已经内外交困,摇摇欲坠,但确实有一批人,他们并没有立刻转向革命或者彻底.............
  • 回答
    明末通州总兵杨国栋最终是投降了清朝的,这一点是历史记载比较明确的。不过,关于他投降的具体时间和具体过程,以及他投降后的境遇,有一些细节需要梳理和补充,以还原一个更完整的画面。杨国栋的背景与通州总兵的任职杨国栋本是明朝的一位武将,官至通州总兵。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在明朝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地处北京畿辅之.............
  • 回答
    明末与清(后金)议和,这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若要探讨明朝“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个艰难的目标,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梳理出几个关键的可能途径,并深入剖析其可行性与挑战。核心前提:认识并正视后金的崛起与实力首先,明朝必须放弃“天朝上国”的傲慢,真正认识到后金并非如边患般.............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我是一个喜欢在起点上刷书的普通读者,我也会有同样的疑问。毕竟,穿越小说涵盖的时代太多了,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各种各样的主题都有。但偏偏是宋末和明末,这两个中国历史上充满变数和悲情的时代,却少有那种“完美帮助元、清避开所有不利、入主中原”的穿越小说。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
  • 回答
    兄弟,看到你这17支基金的明细,我真替你捏把汗。亏损到怀疑人生,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遭遇,尤其是在最近的市场环境下。不过,先别急着否定自己,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你从这个“坑”里爬出来,或者至少让你未来的投资不这么“刺激”。咱们先来把你的17支基金“扒”出来溜溜,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 回答
    明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与欧洲的火器技术差距确实存在,但这种差距并非绝对,而是受历史、技术、地理、军事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技术差异与联系: 一、火药与火器制造技术的差距1. 火药配方与工艺 明朝:明末火药主要依赖传统配方(硝、硫、炭比例),但技术相对稳.............
  • 回答
    魏忠贤是明末著名的宦官,活跃于天启(16201627)和崇祯(16271644)年间,因受明熹宗(天启帝)的宠信而权倾朝野,成为明朝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权臣之一。尽管其行为多以专权和腐败为主,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确实参与了一些具体事务,这些事务对明朝的衰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梳理其.............
  • 回答
    明末的关宁锦防线是明朝在辽东地区最后的军事防御体系,其成败直接关系到明朝在辽东的存亡。若从历史背景、战略意义、实际运作及失败原因等角度分析,该防线不应被舍弃,但其作用的发挥需建立在更完善的军事、政治和后勤体系之上。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关宁锦防线的战略意义1. 地理屏障 关(山海关).............
  • 回答
    明末(17世纪中叶)欧洲各强国的陆军与清军在正面野战中的胜负,需要结合当时双方的军事技术、组织结构、战略战术及历史背景进行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明末欧洲强国的军事概况1. 主要国家与军队特点 英国:17世纪中叶正值英国内战(16421651年)期间,军队以克伦威尔领导.............
  • 回答
    明末辽东“无将可用”的局面,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多种深层次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政治体制、军事制度的弊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深刻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体制的腐朽与人才选拔的扭曲1. 党争与政治倾轧对人才的扼杀: 明朝后期,文官集团的.............
  • 回答
    明末财政陷入困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长期积累的矛盾和短期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追溯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一、 封建经济结构的内在局限性与僵化:这是最深层次、最根本的原因,它决定了明朝财政收入的“天花板”以及应对危机的脆弱性.............
  • 回答
    明末,明军在野战中对阵八旗兵屡屡失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场表现差异,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AI痕迹”,以一种更具历史厚重感和烟火气的方式去剖析。一、 根本性的体制之殇:腐朽的统治与军备的萎靡首先要明白,明末的军队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士兵,他们的命运与整个明朝的统.............
  • 回答
    关于明末袁崇焕是否使用了“反间计”,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袁崇焕并没有真正成功实施一个完整的、由他主动策划并执行的反间计,但他的某些行为和策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被后金(清朝)利用,并且在客观上达到了类似反间计的效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反间计.............
  • 回答
    明末时期,国人对后金(后来称清)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局变化、地理位置、个人经历以及信息传播而呈现出复杂且多样的面貌。简单地说,不是所有人都是一开始就恐惧或憎恨后金,也有人曾抱有幻想,或者将其视为利益工具,但总体而言,随着后金的崛起和对明朝的持续压迫,负面情绪逐渐占据主导。一、 初期:模糊、.............
  • 回答
    明末明军主力是被农民军和清军前后夹击,共同作用下逐步消灭的,并非单一一方的绝对力量。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农民起义的爆发、清军的崛起、明朝自身的腐朽以及各方势力的博弈。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一、 农民军的兴起与对明军的消耗: 背景: 明末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天灾人祸.............
  • 回答
    明末汉族大面积投降满人,是否受到元朝“破窗效应”的影响,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直接量化的历史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破窗效应”,然后分析明末汉族社会和元朝灭亡的背景,最后尝试将两者联系起来,并指出其中的局限性。1. 理解“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最初是由社会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时期对比、国家治理能力、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个人因素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明末和北宋末年都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但它们的根本性质、核心矛盾以及最终走向存在显著差异。而崇祯皇帝是否“傻缺”以及他是否“错失了机会”,这更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为了更详细地解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