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的人到底如何看待后金?

回答
明末时期,国人对后金(后来称清)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局变化、地理位置、个人经历以及信息传播而呈现出复杂且多样的面貌。简单地说,不是所有人都是一开始就恐惧或憎恨后金,也有人曾抱有幻想,或者将其视为利益工具,但总体而言,随着后金的崛起和对明朝的持续压迫,负面情绪逐渐占据主导。

一、 初期:模糊、蔑视与潜在的威胁

后金,最初只是一个东北边疆的游牧民族政权,其崛起之初,在明朝统治者和大多数汉族精英眼中,更多的是一个“边患”。

信息不对称与地域隔阂: 明朝疆域辽阔,中央政府对辽东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更遑论更远处的建州女真。许多内地官员和百姓对后金的认知是模糊的,仅仅知道是“北边的野人”,是需要边镇将领去“剿抚”的对象。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后金的威胁在早期并未被广泛和深刻地认识到。
惯性思维的轻视: 明朝长期以来都有与北方民族打交道的经验,无论是蒙古各部还是女真各部,他们习惯于将其视为可以通过羁縻、分化瓦解或武力镇压的“边患”。后金的出现,在很多人看来,并没有跳出这个范畴。他们认为,只要中央政府投入足够的兵力和财力,就能将其“平定”。
辽东士绅的复杂态度: 辽东是后金直接的邻居,当地的士绅、军官和普通百姓对后金有着更直接的感受。初期,一些人可能因为后金的军事优势而感到恐惧,但也有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在边疆利益受损、或者与中央政府关系不睦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将后金视为一种“利用”的对象,或者至少不希望中央政府过早地投入巨大资源去彻底消灭他们,以免影响当地的经济和秩序。例如,一些与后金有贸易往来的商人,或者因为官场倾轧而失势的官员,可能会有不同的盘算。
萨尔浒之战前的“乐观”: 在萨尔浒之战前,尽管辽东战事频仍,但明朝中央政府似乎并未将后金的威胁上升到生死存亡的高度。许多战役的失利被归咎于将领无能或兵力不足,而非后金本身的实力。这种“鸵鸟心态”也反映了部分精英阶层的认知偏差。

二、 中期:震惊、恐惧与战略收缩

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是明朝与后金关系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这场战役彻底打破了明朝的幻想,让后金的实力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失地之痛”与国家安全的警钟: 辽东大片土地的沦陷,数万明军的覆灭,以及辽东地区无数百姓的生灵涂炭,给明朝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他们开始意识到,后金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轻易被碾压的“边患”,而是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野心的对手。
恐惧情绪的蔓延: 随着后金一次次在辽东取得胜利,甚至威胁到关宁锦防线,恐惧的情绪开始在明朝内部蔓延。尤其是生活在辽东附近的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或被屠戮,或被裹挟,或逃亡内地,对后金的看法充满了仇恨和畏惧。
“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悲哀: 明朝朝廷为了应对后金,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招抚、分化等。但这些策略往往效果不彰。更令人扼腕的是,为了弥补辽东的军事空虚,明朝被迫从其他边防线调兵,甚至征调关内民壮。与此同时,一些明朝将领为了自保或牟利,也出现了与后金勾结,或者将后金的威胁淡化的现象,这使得整体的认知更加混乱。
对后金政权的复杂认知: 在恐惧的同时,一些明朝官员也开始审视后金的政治和军事制度。他们看到了后金在军事组织上的严密(八旗制度),在军事动员上的高效,以及在宗教和民族政策上的“拉拢”。这种审视,虽然带着敌意,但也促使他们开始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个对手,而不仅仅是将其视为一群“蛮夷”。

三、 后期:仇恨、绝望与复杂的生存考量

随着后金步步紧逼,甚至几次兵临山海关,明朝的生存危机愈发显著。此时,对后金的看法,更多的是被仇恨、绝望和一种复杂的生存考量所笼罩。

民族仇恨的升温: 随着战事的深入和人口的损失,民族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后金在占领区实行的一些政策,如剃发易服(虽然这是在入关后大规模推行,但在辽东早期已有迹象,如强制纳贡、人口转移等),在明朝百姓看来,是对其民族认同的挑战。这种仇恨情绪,在明朝灭亡后,尤其是在抗清斗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统治阶层的分化: 尽管大部分明朝官员和士大夫仍然忠于明朝,但也有一些人因为长期的政治斗争、个人前途的渺茫,或者对明朝统治的绝望,而选择了投降。这些人对后金的态度,可能从最初的敌视转变为顺从,甚至成为后金的效犬。他们的存在,也使得外界对后金的看法更加复杂。
普通百姓的生存选择: 对于生活在战乱地区或被后金占领地区的普通百姓而言,他们的看法更多是出于生存的本能。他们可能憎恨后金的侵略和带来的痛苦,但当现实的统治者是后金时,为了活下去,他们也可能被迫接受新的统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而选择“顺从”。
信息传播的过滤与塑造: 到了明末,随着书籍和舆论的传播,对后金的负面宣传也逐渐增多。朝廷和士大夫阶层为了动员民心、巩固统治,往往会将后金描绘成残暴不仁的敌人。这进一步固化了许多人对后金的负面认知。

总结来说,明末时期国人对后金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轻视到重视、从警惕到恐惧、再到普遍仇恨的演变过程。

初期,更多的是区域性的“边患”认知,夹杂着轻视和战略误判。
中期,萨尔浒之战后,后金的实力让明朝上下震惊,恐惧和对国家安全的担忧成为主调。
后期,随着战争的持续和明朝的衰亡,对后金的民族仇恨、对统治阶层分裂的无奈,以及普通百姓为生存的复杂选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后金的更加复杂和深刻的看法,但总体而言,由于其侵略者的身份和战争带来的苦难,负面评价占据了绝大多数。

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了一些明朝士大夫对后金军事制度、政治手段的某些“借鉴”式观察,但这种观察是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进行的,很难说是一种积极的看法。而对于那些选择投降的明朝官员,他们的“转变”并不能代表整个明末国人的普遍立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嗯,降清的人与坚持抵抗的人对清朝看法是不一样的。黄宗羲与顾炎武早年与晚年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清朝未入关之前与入关后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普遍对清朝的态度类似于拿破仑第二次登陆法国时法国媒体对拿破仑的态度:


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吃人的魔鬼向格腊斯前进→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波拿巴占领里昂→拿破仑接近枫丹白露→陛下将于今日抵达自己的忠实的巴黎。


比如李定国虽坚决主张要“严辨夷夏之防,以中国为重”(《南明史》),但是李定国的主张连自己儿子都没有说服,李嗣兴在李定国死后立刻就投降了清朝。


从正常逻辑而言,一个人天天坚持一个理念,结果连自己儿子都没能说服,这不但是这个人的悲哀,也是这个理念的悲哀。


至于黄宗羲,他晚年对康熙帝一口一个“圣天子”,对清朝一口一个“国朝”,称赞康熙皇帝统治之下是五百年之名世,还在《山西右参政吁之丘公墓碑》中将清军称为“王师下江南”。


今圣天子无幽不烛,使农里之事,得以上达,纲常名教不因之而盖重乎。


公卿不下士久矣,何幸身当其盛也。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朝野相贺,拭目以观太平,非寻常之宣麻不关世运也。


而明末另一位反清大儒唐甄,对清朝的评价更是夸张:


唐子曰:大清有天下,仁矣


同样,在明末遗民里有人大骂元朝“禽兽”,也有人公开怀念元朝对民众统治的宽松。


胜国(元朝)时,法网疏阔,征税极微。吾松(江)僻处海上,颇称乐土。——《五茸志逸随笔》 ·清·吴履震


总的来说,清军未入关之前,普遍舆论就是痛骂后金是夷狄、是禽兽;清军入关后普遍舆论就是盛赞清朝是国朝、圣天子、王师。


尤其明亡之外,从绝对数量而言,像王夫之那样痛骂清朝是夷狄、是禽兽的儒家士大夫是极端少数派,王夫之在曾国藩兄弟追捧之前,知名度在清朝是非常低的,甚至可以说没多少知道。


而类似黄宗羲晚年盛赞清朝是国朝、康熙是圣天子的士大夫是绝大多数,而且大多很有名。


你愿意相信哪位明末士大夫以及政治人物关于清朝的言论能代表当时的“民意”,完全看你自己价值取向。


其实元朝灭亡后,怀念元朝的舆论也挺多的。

user avatar

明末人概念里没有起义一说,就是流贼,一异质文明更是胡扯,古代的中国大一统王朝本来就是有两面性的,华夏和蛮夷兼而有之,一块硬币的两面 ,但还是一块硬币

user avatar

在明清鼎革之际,当时的明、清、朝鲜、日本、西方人等均认为明是中国,清是相对于中国的另一个国家,其入关消灭明朝,就是中国的亡国。而以李顺为代表的汉族农民起义是中国国内的改朝换代。

之前有类似回答请移步:

简单懒得看直接看下面:

《清初复明运动》,何龄修


《南明史》,顾诚


《鞑靼征服中国史》,帕莱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时期,国人对后金(后来称清)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局变化、地理位置、个人经历以及信息传播而呈现出复杂且多样的面貌。简单地说,不是所有人都是一开始就恐惧或憎恨后金,也有人曾抱有幻想,或者将其视为利益工具,但总体而言,随着后金的崛起和对明朝的持续压迫,负面情绪逐渐占据主导。一、 初期:模糊、.............
  • 回答
    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朝堂腐败,而在这其中,魏忠贤无疑是那个最为臭名昭著的名字。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权欲熏天、祸国殃民的奸臣形象。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载中,对魏忠贤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复杂因素在起作用?要了解魏忠贤,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发迹的脉络。他出身贫寒,早年甚至曾为.............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了解文革翻案洗白者思想根源的诉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政治、个人经历、情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看法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需要剥离掉一些非本质的论述,专注于他们可能持有的核心观点和动机。首先,要明白一点,所谓“翻案洗白”的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人,以及.............
  • 回答
    嘉靖帝,说起来是个挺复杂的人物,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他的一生,可以用“隐逸”、“迷信”、“独断”这几个词来概括,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这些标签之下,藏着一个极具争议且深刻影响了明朝走向的帝王。首先,他上台的过程就带着点戏剧性。原本他是安陆王朱厚熜,并非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是因为正德帝没有子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明末历史的复杂性、小说创作的逻辑以及读者口味的演变。前几年明末穿越小说“清一色去朝廷”而鲜少描写“三十六营”的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一、 创作的易得性与主流叙事模式 朝廷是权力的核心,易于切入: 明末朝廷,无论是万历中后期、天启、崇祯,都.............
  • 回答
    这个问题太实在了,问到心坎儿里去了。你说“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这说明你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状况,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这样。我们很多人,一旦沾上“喜欢”这两个字,脑子就开始不受控制,明明心里翻江倒海的,嘴上却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样,或者干脆变成了一副浑身带刺的样子。别扭,对,就是这个词。喜欢一个人,本该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确实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很多人提到“单机游戏”,脑子里立刻浮现的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不受他人打扰,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的画面。但如果说到《黎明杀机》这类游戏,它玩起来明显是跟其他真人玩家对抗或者合作,怎么也会被归到“单机”的范畴呢?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单机游戏”这个概念到底是怎么回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性里一个非常核心的层面。明明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糟粕和黑暗,但总有人像一个永动机一样,散发着“正能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承认,现实确实有其阴暗面。 不用回避,看看新闻里层出不穷的丑闻、社会的不公、人心的险恶,再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了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个复杂层面。我们都知道,蒋介石身上确实存在着不少争议和批评的声音,用“黑料多”来形容也并非夸张。但与此同时,围绕他的吹捧和赞誉的声音也一直存在,而且不少人至今依然对他抱有相当的肯定。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深入分析:一、 历史叙事的选.............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历史分期和民族认同的理解,以及“满遗”这个概念在当今舆论中的含义。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理解“满遗”这个词的指向。这个词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仍然对满族统治、满族文化或满清王朝抱有正面情感,甚至鼓吹恢复某种满族特权或历史叙事的人。在一些民族主义思潮中,“满.............
  • 回答
    回看历史的长河,宋朝和明朝的末世,无疑都是风雨飘摇、风云变幻的动荡时期。然而,当人们在回首这两段历史时,感受到的基调却大相径庭:宋末,人们更多地会想起那些坚守到最后、血洒疆场的忠臣义士,他们的名字如岳飞、文天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明末,留给后人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那些卖主求荣、投靠异族的“汉奸”.............
  • 回答
    .......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其中一些至今仍被反复提及和讨论。以下是一些中国人从明朝灭亡中学习到的主要历史教训,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统治阶层的腐朽与内部矛盾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党争与政治内耗: 明朝中后期,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之.............
  • 回答
    明末的政治斗争,尤其是围绕着阉党和东林党展开的权力博弈,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一页。要评判哪一方“作恶多端罪不可恕”,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简单的好坏二元对立所能概括。事实上,双方都曾扮演过积极和消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在不同的历史视角下,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阉党:权力的阴影与王朝的晚钟.............
  • 回答
    近些年,关于《红楼梦》创作背景的新解读此起彼伏,其中一种颇为引人关注的观点认为,这部巨著并非简单写于康乾盛世,而是隐藏着对明末政治气候的深刻影射,甚至是在文字狱的严酷审查下,作者借贾府兴衰来讲述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这种说法之所以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解读,并非空穴来风。首先,.............
  • 回答
    明末满清入关与近代日本侵华,这两段历史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苦难,但细究其动机、过程、方式以及最终目标,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即便日本人“侵占”中国,其行为模式也未必会与清朝完全一致,这取决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一、 明末满清入关与近代日本侵华的区别首先,我.............
  • 回答
    明末汉族大面积投降满人,是否受到元朝“破窗效应”的影响,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直接量化的历史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破窗效应”,然后分析明末汉族社会和元朝灭亡的背景,最后尝试将两者联系起来,并指出其中的局限性。1. 理解“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最初是由社会学.............
  • 回答
    关于明末小冰期导致的水太凉,进而成为满清得天下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一些历史爱好者和通俗读物中。但如果深入分析,这种解释虽然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却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将复杂历史事件简单化了。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末小冰期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并不是说冬天突然变成了北极,而是指一个相对较.............
  • 回答
    明朝人,尤其是中后期,与清朝人相比,他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条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好”。两者都有其时代特色、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而且即便在同一个朝代内部,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差异也极其巨大。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掰扯掰扯:精神状态的差异: 明朝的开放与自由.............
  • 回答
    对于一个真心热爱明朝的人来说,看待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过程,恐怕是一笔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情感账。这既不是简单的“踩一捧一”,也不是一味地怀旧,而是一种带着深刻的历史理解和情感投射的审视。首先,“明朝情结”的核心是什么?对于许多明粉来说,喜欢明朝,不仅仅是喜欢它的服饰、建筑,更是一种对“华夏文明最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