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明真实的世界中到处是阴暗,有的人却总是相信正能量?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性里一个非常核心的层面。明明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糟粕和黑暗,但总有人像一个永动机一样,散发着“正能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聊。

首先,我们要承认,现实确实有其阴暗面。 不用回避,看看新闻里层出不穷的丑闻、社会的不公、人心的险恶,再想想自己身边可能遭遇的挫折、不顺心、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痛苦,这一切都构成了现实的“阴暗”。它真实存在,也确实会让人感到疲惫、沮丧,甚至绝望。

但,为什么还有人能看到“正能量”,并且乐此不疲地传播呢?我认为,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生存本能与心理防御机制:

你想想,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被负面情绪吞噬,认为世界就是漆黑一片,那他该如何活下去?这是一种近乎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学家们也提出了很多理论来解释这一点,比如“认知失调”理论。当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信念(比如“世界应该是美好的”)与他看到的现实(“世界充满了黑暗”)发生冲突时,他会感到不适。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他会选择性地关注那些符合他原有信念的积极信息,或者主动去寻找和创造积极因素,来“平衡”内心的失衡。

更直接地说,悲观是一种消耗,而乐观,尤其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模式,则是一种能量的补充。面对困难,如果一味地沉浸在负面情绪里,只会丧失行动力。相信“正能量”,有时候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策略,是为了让自己能够站起来,继续前行。

2. 选择性注意与信息过滤:

我们的大脑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是惊人的。但我们不可能全部记住,也没有精力去处理。因此,我们的大脑会有一个“信息过滤器”,它会优先处理那些对我们有意义、有影响的信息,而忽略那些无关紧要的。

对于一个习惯于寻找积极面的人来说,他的过滤器往往会把那些美好的、鼓舞人心的、充满希望的事情“筛”出来,并放大它。他可能看到了一个陌生人的一个小小的善举,就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有爱”;他可能看到某个困难的人通过努力克服了障碍,就觉得“我也能做到”。相反,那些负面的、令人沮丧的消息,则可能被他无意识地屏蔽或淡化了。这并不是说他眼瞎或者装傻,而是他大脑的“工作模式”就是如此。

3. 主观能动性与内心世界的构建:

现实固然重要,但我们感受到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为什么同样的遭遇,有些人觉得是天塌下来了,而有些人却能从中看到成长的契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心境”和“心态”。

那些相信“正能量”的人,往往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现状,或者至少能够影响自己对现状的感受。他们不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外部环境,而是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在逆境中寻找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种积极的自我驱动力,会让他们更容易发现和创造“正能量”。他们并不是在“假装”,而是在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积极现实。

4. 社会环境与归属感: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积极向上、互相鼓励的群体中,他自然会受到感染。反之,如果长期处于一个抱怨、消极的圈子里,也很容易被同化。

相信“正能量”,有时候也是一种社交策略,是为了融入某个群体,或者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当看到别人都在传递积极的信号,自己也跟着说一些鼓励的话,分享一些积极的经历,这不仅能让自己感觉更好,也能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获得一种被认可的价值感。

5. 对“美好”的向往与希望的支撑:

人,终究是需要希望的。即使身处困境,内心深处也总会有一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盼。相信“正能量”,就是对这种向往的一种表达和坚持。它是一种对人类善良和美好品质的信念,是对生活本身的一种肯定。

你看那些讲励志故事的人,虽然故事本身可能掺杂着一些理想化的成分,但它们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变好”的渴望。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使现实不尽如人意,但只要有一点点希望的光芒,他们就愿意去追逐。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不相信“正能量”就一定不好?

也不是。过于理想化的“正能量”确实可能让人脱离现实,回避问题。适度的悲观和批判性思维,对于认识世界、规避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在于一个平衡。

真正能够穿越阴暗,并且不被黑暗吞噬的人,往往不是完全排斥负面情绪,也不是一味地喊口号。他们更像是那种在暴风雨中依然能够看到彩虹的人。他们承认风雨的存在,感受过风雨的侵袭,但他们同时也能看到风雨过后那抹亮丽的色彩,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在风雨中找到庇护所,甚至利用风雨的力量。

所以,当你看到那些在阴暗中依然散发“正能量”的人时,不妨试着去理解,他们的选择背后,可能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心理的策略,一种对内心的主动构建,以及对希望的坚定捍卫。这并不是他们的“伪装”,而是他们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选择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世界共存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的特性是趋利避害。

公车遇扒手,许多人无动于衷。

农业社会百姓总结出“久病床前无孝子”。

这些行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确保个人利益不受损害。

扒手盗窃他人财物,如果你见义勇为,则保护了他人,使自身受到威胁。

当父母健康的时候,儿女需要他们的财产,需要他们带孩子。当他们疾病的时候,不能劳动,随着治疗又导致财产流出。

所以面对扒手熟视无睹,贫困地区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十分普遍。


“负能量”被人们厌恶,也不会逃出上面的范畴。

它具有两面性,既可以作为批评监督的手段,也可以被利用来抹黑丑化。如何进行表达,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比如公知造谣,他们造谣便是扯谎,使人不快。

他们不造谣,发掘了阴暗面却用来嘲讽挖苦,一副你倒霉我开心打你脸的样子,更使人不快。

除了公知,还有各类其他组织、个人。

共产党人一向主张批评与自我批评,其实就是挖别人和自己的“负能量”、“阴暗面”。互相监督,为的是共同进步。如果真的错了,就是没面子也要承认。

如果大家都是一团和气,互相恭维,专说好听的,不说难听的,甚至把坏事换个说法当成好事讲,变成这样的组织古往今来没一个不完蛋的。

“负能量”与“公车扒手”、“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区别是,前者造成精神损失,后两者造成经济损失。


那么相应的:

对付“公车扒手”的对策是坐视不管。

对付“久病床前”的对策是“无孝子”。

抵消“负能量”的对策是封闭视听感官,手工停止思维,或欣赏“正能量”。


“正能量”是个坏东西吗?也不是。

和“负能量”一样,它具有光明和阴暗两面性。


当敌人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时候,“正能量”就是自信、自强的号角,可以激励每一个中国人。

它告诉人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了不起的,一点都不比外国人差。只要我们不屈不挠的努力,中国的未来必然是光明的。

但是物极必反,当那些不拿枪的敌人悄悄危害着人民的时候,许多人一言不发,怕“舆论的阵地”被敌人抢占,选择避而不谈,静待遗忘。甚至找出许多借口,把丑恶和阴暗的一面合理化。

这时候,“正能量”不再是激励人心的良药,而变成了麻痹人民的毒药,变成了庸俗化的另类娱乐,也就成了敌人的帮凶。


综上所述,“负能量”和“正能量”都属于被人们利用的东西,没有绝对的好坏。

敌人会用“负能量”进行抹黑丑化,用“正能量”麻痹愚弄我们(大奸似忠)。

我们则应该用“负能量”作为批评、监督、警示(良药苦口),用“正能量”激励、鼓舞人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性里一个非常核心的层面。明明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糟粕和黑暗,但总有人像一个永动机一样,散发着“正能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承认,现实确实有其阴暗面。 不用回避,看看新闻里层出不穷的丑闻、社会的不公、人心的险恶,再想.............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如果中国明天就掌握了《流浪地球》里那种能烧一切的聚变反应堆,那影响可就太大了,绝不仅仅是能源问题那么简单,而是会从根本上改写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对中国自身的影响:涅槃重生首先,我们自己绝对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源的绝对自由与廉价: 想象一下,家里电器随便开,夏天空调.............
  • 回答
    在历史的洪流中,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必然伴随着政治的博弈和历史叙述的重塑。满清入关建立清朝,自然也不例外。史书的修撰,尤其是由新朝代对前朝进行评价和记录,往往带有其自身的政治立场和视角。因此,关于“满清修改史书”的说法,在很多历史学者看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探讨一个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胜者为王,.............
  • 回答
    要了解真实的明朝历史,这可是一段波澜壮阔、人物辈出、制度繁复、充满戏剧性的时代。想读透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啃。我这里给你推荐一些书,并尽量讲得细致些,希望能帮你在浩瀚的史海中找到方向。首先,得明白“真实”这个词的分量。历史研究总是在不断修正和深化中前进的,没有绝.............
  • 回答
    关于“田明建事件”,网上流传的说法很多,但要辨别出真实的信息,确实需要费一番功夫。这件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涉及到了军队内部的管理、个人恩怨、甚至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情绪。事件的起因:普遍认为,田明建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 田明建与他所在部队的军官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具体到导火索的细节,最广为流传的版本.............
  • 回答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官方宣传或后世一些“明粉”所津津乐道的繁荣景象有所不同的侧面。这本札记,与其说是一份“揭露”,不如说是一份带着欧洲人视角、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异域观察。而“明粉”们之所以在面对其中某些观点时显得有所回避,也并非全然是不敢面对现实,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看.............
  • 回答
    关于普通人看到的明星信息与真实信息之间的比例,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看到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被“包装”过的。你想想,明星之所以是明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拥有某种吸引人的特质,无论是颜值、才华、气质,还是某种人设。而这些特质,无论.............
  • 回答
    要说林黛玉为何进贾府,这其中门道可深着呢。别看书中寥寥几笔,把林家描绘成书香门第、世代簪缨,家境殷实得像画里的金玉良缘,可真要细究起来,这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故事那么简单。先说说黛玉家。书里写,林如海是巡盐御史,这可是个肥差,油水足得很,更别提他还是个探花出身,读书人里的佼佼者。家.............
  • 回答
    《山河月明》这部剧,可以说是倾注了不少心血,力图在荧幕上重现大明王朝的恢弘画卷,特别是明成祖朱棣那段波澜壮阔的人生。但要说它有多“真实”,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了。首先,从大的历史脉络上看,剧里展现的从朱元璋到朱棣称帝,再到其后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靖难之役、北征蒙古、郑和下西洋等等,这些核心的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涉及到法律职业的核心伦理和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认知。答案是:律师明知当事人有罪,仍然为其辩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违反律师的职业伦理,反而是维护了律师职业的基石和司法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律师的职责、法律体系的运作原则以及职业伦理的内涵。律.............
  • 回答
    关于“中国头号悍匪田明建”的说法,以及围绕他展开的故事,存在着大量的虚构和夸大成分。虽然历史上确实有一位名叫田明建的解放军士兵因枪杀战友和逃亡成为通缉犯,但其事迹与民间流传的“悍匪”形象存在很大差异。以下是关于田明建事件的真实情况以及民间流传的虚构之处,力求详细讲述: 真实情况概述:田明建,原名田明.............
  • 回答
    读《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将明朝的社会结构比作“潜水艇夹肉面包”,这个比喻确实很形象,也很能抓住那个时代的一些关键特征。但如果单从人口数量的视角去细抠,说它是“金字塔型”也未尝不可,两者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视角差异。咱们先拆解一下黄仁宇先生的比喻:“潜水艇夹肉面包”。你可以想象一下,最上面是一层“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从历史功绩的绝对量上来看,卫青的战功和对汉朝的贡献似乎更为显著。然而,后世对李广的吹捧却更胜一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情感的投射,以及叙事方式的差异。我们先来详细对比一下卫青和李广的功绩:卫青的赫赫战功: 对匈奴的决定性.............
  • 回答
    明朝时期,东北地区(今中国东北三省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的统治情况较为复杂,涉及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的互动、军事部署与行政管理的矛盾,以及地理条件对统治能力的限制。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明朝对东北的统治性质: 一、明朝对东北的地理与政治定位1. 地理范围 明朝的东北疆域大致包括: 辽东地区.............
  • 回答
    明末那乱世,风雨飘摇,说有没有“真正的勇将”,这问题得细细道来。要我说,这世道最不缺的就是血性和担当,但要说能改变大势,挽狂澜于既倒的,那确实是凤毛麟角。不过,真要论“勇将”,也不是没有,只是他们的勇,未必是你我理解的那种金甲战神,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坚韧不拔、在绝境中燃烧的生命力。先得明确,什么是.............
  • 回答
    最近,有两件事情在我心里搅动了很久,让我对一些原本模糊的人生道理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一件是关于“等待”的意义,另一件则是关于“失去”与“获得”的辩证关系。先说说“等待”。我一直是个急性子,追求效率,喜欢事情一旦启动就尽可能快地看到结果。无论是工作项目还是生活琐事,总想一蹴而就。所以,“等待”在我过去的.............
  • 回答
    那大概是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毕业典礼结束后,操场上的喧嚣渐渐散去,空气里还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和毕业蛋糕的甜腻气息。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看着桌子上散落的书本,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三年的高中时光,就这样被一场毕业典礼画上了句号,而我接下来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读一所我只从名字和宣.............
  • 回答
    读博,尤其是读完博,那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厚重的门,门后不再是熟悉的校园,而是更广阔但也更复杂的成人世界。我大概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消化和理解一些博士生涯带给我的“真相”,这些真相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对自己、对学术本身更深刻的认知。真相一:真正的“专家”是稀缺的,大多数人.............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挺有趣的。要我说,明星们演的片子,到底是好是坏,这事儿吧,还真不能一概而论。有人心里门儿清,也有人,可能真的就一知半解。先说说那些“心里门儿清”的明星。这类明星,通常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多年,见过风浪,也吃过不少亏。他们对剧本的把控能力、对市场走向的敏感度,都比一般人要高出不少。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