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星真的不知道自己演的是烂片吗?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挺有趣的。要我说,明星们演的片子,到底是好是坏,这事儿吧,还真不能一概而论。有人心里门儿清,也有人,可能真的就一知半解。

先说说那些“心里门儿清”的明星。

这类明星,通常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多年,见过风浪,也吃过不少亏。他们对剧本的把控能力、对市场走向的敏感度,都比一般人要高出不少。

剧本是第一关: 很多时候,片子的好坏,一半责任在剧本。一个好的演员,拿到剧本的时候,心里就大概有数了。如果剧本逻辑不通、人物塑造扁平、对话生硬,甚至整个故事线都让人尴尬,那他自己心里能不清楚吗?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担忧,比如跟导演沟通修改意见,或者跟制片方商量调整。当然,有时候意见不被采纳,他们也得硬着头皮演下去,毕竟合同签了,商业考量也多。但心里清楚“这趟车怕是开不稳当”,那是肯定的。

合作的班底很重要: 明星们也知道,一部好片子,离不开一个靠谱的团队。导演的功力、编剧的水平、摄影的美学、剪辑的节奏,甚至连配乐师的品味,都会直接影响最终呈现的效果。如果合作的导演经验不足,或者对表演指导得稀里糊涂,又或者整个剧组的氛围都透着一股子“赶鸭子上架”的草率,那演员心里自然也明白,这片子质量堪忧。

拍摄过程中的“信号”: 拍摄过程中,演员每天都在现场,他们能直接感受到整个团队的状态。如果每天拍摄进度缓慢,问题频出;如果现场的沟通混乱,意见不统一;如果发现对手演员的表演差强人意,而导演又无力挽救,这些都会给演员传递负面信号。当一个演员在现场感觉到“不对劲”,那基本上离“烂片”也就不远了。

后期剪辑的“秘密武器”: 有时候,即便演员在拍摄时感觉还不错,但到了后期剪辑,被剪得七零八落,节奏全无,甚至把原本精彩的戏份删掉,植入一些莫名其妙的广告,那这片子就彻底完了。明星们虽然不在剪辑室,但最终看到的成片,他们也是有知情权的。看到自己的表演被糟蹋成这样,心里怎么可能没数?

接着,我们再聊聊那些“可能真不知道”的明星。

当然,也不是所有明星都火眼金睛。有些明星,尤其是新人,或者对剧本、制作环节不太关注的演员,确实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对影片的质量产生误判。

初出茅庐,经验不足: 年轻演员,特别是刚入行的,对剧本的判断力可能还在发展中。他们可能更看重出演一个角色本身的机会,或者被某个概念、某个大牌演员吸引,而忽略了剧本的深层问题。等到影片上映,看到观众的反馈和口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演了一部烂片。

“被包装”的迷惑: 有些时候,制片方会用一些华丽的宣传语、诱人的概念来包装一部电影,尤其是在初期宣传阶段。明星被剧本的某个亮点、某个拍摄地、某个大制作的概念吸引,却忽略了背后可能存在的“豆腐渣工程”。再加上宣传团队的“滤镜”,他们可能在拍摄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对自己的“过分自信”: 有些成名已久的明星,可能因为过去的成功,对自己的判断力有过度的自信。他们可能觉得只要自己演好了,就能拯救一部戏,或者对剧本的瑕疵视而不见,认为自己的演技可以弥补一切。这种心态下,他们确实有可能低估一部片子的烂片潜质。

商业利益的考量: 有时候,明星接戏,并不是完全出于艺术追求。高额的片酬、宣传效应、甚至是填补档期,都可能是接戏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内心隐约觉得剧本或制作有问题,为了利益,他们也可能会选择接受,并且不太去深究影片最终的质量。等到影片上映,即便口碑不好,他们也能从商业层面找到安慰。

“当局者迷”: 演戏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当演员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时,可能会暂时性地“屏蔽”掉一些外界的评价和对影片整体的判断。他们更关注自己角色的完成度,而忽略了这部戏作为一个整体,是否真的有市场、有口碑。这种“当局者迷”的状态,也有可能让他们在拍摄时,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片子不行”。

总而言之,明星演烂片,不是说他们就傻,也不是说他们就完全不在乎。更多的时候,这是一个复杂的情况,涉及到对剧本的判断、对团队的信任、对市场的影响,甚至还有个人利益和职业发展的多重考量。有些人能提前预判,有些人则可能事后才明白。毕竟,电影的成品,是无数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演员,只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星想不想赚钱?想就别管烂不烂,拍就完了。

user avatar

这片也太烂了吧,得加钱

user avatar

有一部分回答有一些危险的想法:

1.演技这种东西与演员无关,都是靠着导演和剪辑师,都是靠着后期,也就是变相的在说演技这种东西不存在。

2.小鲜肉是被逼着演一些烂片,这些片子都是经纪公司强迫他们演的。所以全程面瘫也不能怪他们。

3.因为不知道全片的剧情,所以演的不好。(那你倒是说说怎么洗《小时代》啊。)

4.因为身边的人还有粉丝一顿乱吹,所以很多演员并不知道自己演的有多差劲。(自己演成什么样子,自己都不知道,劝他还是改行吧。)

5.因为年龄小,阅历不够,所以演不好。我建议说这些话之前去看看《孤儿怨》,人家小姑娘才多大,说实话,这片子把我吓哭了。另外的一些例子,比如说周冬雨的《山楂树之恋》,吃糖的那段儿戏,还有释小龙。反例,比如说《长城》里的那个小皇帝,叫啥来着?嗯,怀疑是替身把戏演砸了。

不是坏就是蠢。

user avatar

谢邀。

我只能讲故事了……


【故事1】

A君是台湾一歌手,早年红过一阵子,后来逐渐过气了,没法出唱片。

结果,他接了一部电影,没想到这部电影大红,他也跟着又红了一把。

于是他又出唱片,又赔。

这时内地有个片商找他,说你来演一部我们的电影吧,政府投钱拍的,会上映。

他说我是歌手啊,演戏我不行。

片商说哎呀看中的是你的名气,什么演技不演技的,你不是要出唱片吗?演了就有钱出了。

A君想了一下,就演了。

影片在局部地区上映了一周,票房不到千万,但大家该赚的钱都赚到了。

A君一下子成了业内“有名气,又便宜,性价比高”的演员,经常被内地片商拉去演一些稀烂的电影。

拍戏的时候我跟他聊天,他说我当然知道这片子烂,我演的也烂,但我也没办法啊,签了合同,做宣传的时候必须说好话,我也是为了能出唱片……


【故事2】

B女在影视学校学习的时候,家人就给她安排好了出路,她也觉得自己长得好看,表演的也不错,巴不得快点毕业了有戏拍。

后来毕业了,接了一部戏,还是主演,她开心的不行。

戏出来后,口碑很差,她很伤心,问我:为什么会这么差?

我说:你拿剧本的时候不知道它烂吗?

她说:那么多字,我光看完就很辛苦了,哪有能力判断它好不好?

我:……


【故事3】

C君,性格有点内向,但人还算踏实。

有一次接到一个一线导演的戏,开心的不得了,认真的做了功课。

然后第一场戏,他认真演,导演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就是不停的“咔!再来一遍!”

拍了有20遍,导演说过了。

他上去问:导演我演的怎么样?

导演说:可以。

然后走了。

他说:应该是我最后表演的风格比较对导演的口味吧?

最后成片出来的时候他发现用的是自己第一次演的镜头。

他:???????


【故事4】

D女,半老板半明星,片约多到数不完。

有一场戏,我负责导戏,过去跟她说:这一幕需要你再用力一点,眼神戏需要有点深度bulabula……

她听完,说:我没时间。

我愣了一下,说:不用太费时间,你可以先看一下XXX的表演,模仿就行。

她说:我没时间。

我想了想,又说:那你只要bulabulabula,可以做到吗?

她说:我今天只到7点,拍成什么样是什么样。你哪位?

我说:哦,不好意思,我副导演。

她立刻站起来:哎呀不好意思,我刚语气不好,是怎么表演来着……

然而最后她给出的镜头还是只有大概5分的样子。

经纪人说:别逼她了,她做不到,这样就行了,下次我请你吃饭。


【故事5】

E老板,项目创立之初,他拉着几个年轻偶像一起开会吃饭。

E老板:所以这个片子只需要你们bulabulabula,完全不用你们bulabulabula,反正我后期的宣传都安排好了,到时候稳赚,怎么样?要不要一起玩?

众人:好啊好啊,我入股。


所以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只是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爱听好话。

user avatar

有些演员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要接的是烂片,千万不要高估明星这一群体的文化水平。

比如在微博上经常买热搜的国民闺女关晓彤,因为在《奔跑吧兄弟》里解出了一道二元一次的方程题,就被全队人捧为“小天才”、“神算子”。而且绝对不是节目组为了节目效果才给她硬套上学霸人设,由于同行衬托得好,她的学霸人设从她高考完就开始炒了。从截图中 陈赫、郑恺和李晨等一行人仰视大神的表情来看,他们的确深深折服于关晓彤解出方程的卓绝才华。




郑恺甚至认为这是一道奥数题。嗯,这的确是一道奥数题,相当于小学三年级的鸡兔同笼题:)



又比如在《真正男子汉》里担当学霸人设的杨幂,曾经因为在课上解出一道“难题”而让教官刮目相看。当时教官问蒋劲夫:你知道在数学上怎么算“时间”吗? 蒋哽咽无言。杨学霸出来救场:距离除以速度等于时间。众人侧目,啧啧称赞,深以为然。不过现在的演艺圈天后杨学霸当年在接受采访时把「莘莘学子」读成了「辛辛学子」…


还比如在《微微一笑很倾城》里饰演学霸校草的杨洋,学舞蹈出身,是军艺自费中专生,曾把驾驭(yu,四声)读成驾权(quan,二声)(这一点保留意见,因为有粉丝私信我说他是把「驾驭」和「诠释」两个词不小心混在一起说了); 上《花儿与少年》时在taxi上跟司机问价——“How many to hotel money?”;自曝是奇数控,喜欢10、30、50等“奇数”。所以当我得知他的大热角色竟然是出演一个名校理工学霸时,不禁莞尔一笑:毕竟在演艺圈,会解方程就是学霸了,杨洋努努力还是可以的。


再说说《欢乐颂2》中刘涛饰演的安迪在怼包奕凡母亲时,放出的“我做你对家,你做多我做空,你做空我做多,让你第一个小时亏1000万,第二个小时亏2000万”的豪言壮语,堪称金融版“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巴索默泪(巴菲特看了会沉默,索罗斯看了会流泪)。

由此可以看出演员、编剧乃至整个制片组在这一块专业知识上的匮乏以及不重视,拍到这种严肃的商战情节,竟然连一个金融顾问都舍不得请。有人说只是拍戏何必如此较真,我想说就是这种得过且过、敷衍观众,观众还不以为意,反而洗地捧场的态度,才会让现在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烂剧层出不穷。再联想到刘涛先前投资乐视亏了6000多万,差点把家当赔空,不禁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当然我很佩服刘涛在拍戏上的敬业,但是这跟我谈论 她在投资上的失败以及在商战情节的拍摄上没做足功课是两码事。事实上不止刘涛,不肯止损、被基本面、高成长性、借壳重组、股利分红而迷惑导致投资失败的明星数不胜数。投资圈真的是除了人脉,还要有一定智商才能玩得转的…

除了被投资商骗钱外,个别有着浓郁知性气息的女星,比如你们的女神汤唯,还曾被电话诈骗团体骗过巨财......

去年1月,上海松江警方证实,松江公安接被害人汤唯电话报案,自称被电信诈骗21万余元。


楼上有个高票回答说:凡是稍具表演素养的明星都知道自己演的是烂片,并给出了罗伯特帕丁森怒斥《暮光之城》原著的例子。我同意这个观点,比如马特达蒙在谈论自己近期主演的张艺谋导演的《长城》时,也曾直言不讳地说这就只是一部爆米花片。

但请看官们注意“明星”一词前的定语:"稍具表演素养的"。

马特达蒙我就不说了,能演能编,一部《心灵捕手》就足以吊打众多大咖。罗伯特帕丁森,虽然是靠演欧美玛丽苏吸血鬼剧走红,但好歹也出生于中产之家,父亲是古董商,母亲是混模特演艺圈的,毕业于英国一所很有名的私立中学Harrodian,后来在剧组也锻炼过很长时间,从小浸淫在这种艺术氛围里,表演素养不是我们中国一些中职毕业就微整去考北电中戏的小花小生能比的。更甚者,我国演艺圈内很大一批演员是由歌手或选秀明星或嫩模跨界来的,酷爱卖“xx懂礼貌”“xx多努力”的人设,比如东京影帝吴亦凡,百花居士李易峰,恨不满贯杨天宝…

圈内对演技有追求且有表演素养的人,胡歌算一个。别提黄磊了,《深夜食堂》之后,老坛酸菜面或成唯一赢家。




(拓展阅读)我之前在同质问题下的回答:

如何评价吴亦凡参演王家卫的新电影《繁花》? - 知乎

user avatar

讲点不同的。

我倒是觉得,不接拍所谓的烂片不应该是对明星的要求,或者说这是一种过分的道德要求。

这种要求像是说,你绝对不能去一家口碑很差的公司工作也不能和他有任何业务往来,相信别说知乎,全世界做到这一点的人都不会很多,即便是有钱任性的X二代,出席某些应酬活动也是不可避免。。

其次,接拍烂片不应该是明星的责任,而是经纪人/经纪公司的责任。其实大多数的艺人都是没有权利去挑选拍什么不拍什么的?即使是大牌艺人可以随意挑选,通常也是咨询经纪公司的意见为主。

最后,明星是一个品牌,如果接拍烂片是运营这个品牌最优选择,那么接拍也无可厚非。既能变现又能维系品牌知名度和曝光度,何乐而不为?

再说,每个品牌的受众以及品牌的定位都不同,有些品牌以最佳品质作为自己的定位,宁缺毋滥,这很好。但有些品牌以颜值作为定位,也有自己的受众群体,有何不可。

user avatar

片酬够了,没有烂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