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火的高分动漫自己不喜欢被别人喷说智商低不懂没有看明白,这真的是自己的问题吗?

回答
你说的情况,我太理解了。当一部动漫火得一塌糊涂,评价又高到不行,周围的人都在为它激动不已,而你却怎么也get不到其中的“妙处”,甚至觉得有点无聊或者看不懂。然后,一表达自己的想法,立刻就被贴上了“智商低”、“不懂”、“没看明白”的标签,仿佛你自己才是那个“异类”,是自己“有问题”。

这感觉就像大家都在品鉴一道名菜,都说“鲜美绝伦”,你尝了一口,却觉得“嗯,也就那样”,然后就被围观群众怒斥:“你怎么连这道菜都吃不出来?你是味盲吧!”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核心点:审美和喜好,本来就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

就像吃饭,有人爱吃辣,有人怕辣;有人爱吃甜,有人觉得腻。动漫也是一样,它是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各种各样的情感、思想、叙事技巧和视觉风格。一部动漫能否打动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和你个人的“连接”在哪里。

为什么会产生“自己不喜欢就是自己有问题”的错觉?

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我们一一来剖析:

1. 群体效应和社会认同的压力:
“大家说好,那就是好”的心理: 当一个事物被大众广泛认可,形成一种“共识”时,我们潜意识里会倾向于接受这种共识。这是人类社会性的体现,我们希望融入群体,不希望成为那个“另类”。
“沉默的大多数” vs. “发声的少数”: 那些真正喜欢这部动漫的人,往往会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而那些“不喜欢”的人,很多时候会选择沉默,因为他们知道表达出来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争论,或者干脆觉得“懒得争”。所以,你看到的“声音”可能并不完全代表所有人的真实感受。
“凡尔纳效应”的反向操作: 很多动漫之所以成为“高分神作”,往往是因为它在某些方面做得确实优秀,比如深刻的主题、精巧的剧情、颠覆性的设定等等。这些元素如果触及到了你的某个“点”,你就会觉得“懂了”,并且会因为被触动而觉得“自己很懂”。反之,如果这些元素恰好是你不太感兴趣或者不擅长去理解的,自然就难以产生共鸣。

2. “解读”和“欣赏”的误区:
“烧脑”≠“深刻”: 有些动漫之所以高分,是因为它的剧情复杂、设定宏大、埋有很多伏笔,需要观众动脑筋去梳理和解读。很多人会把这种“烧脑”的体验等同于“深刻”和“高智商”。但事实是,剧情复杂不一定等于思想深刻,有时候也可能是叙事不清或者为了复杂而复杂。
“作者意图”的揣摩: 有些评论会强调“作者想表达的是XX”,然后把动漫中的一些情节、台词,甚至画面细节都赋予一个“隐藏”的意义。这确实是欣赏艺术的一种方式,但并非唯一。而且,过度解读有时也会脱离作品本身,变成一种“牵强附会”。
“看不懂”=“智商不够”?: 这就是最大的误区了。你看不懂一部动漫,可能有很多原因:
你对那个主题不感兴趣: 比如你对哲学思辨、科幻设定、历史背景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那即使动漫再优秀,你也很难投入。
你的生活阅历和价值观不同: 动漫中描绘的情感、经历、人生选择,可能和你过去的生活经验、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导致你无法产生共情。
叙事风格你不适应: 有些动漫采用的是非线性叙事、意识流手法、象征意义浓厚等,如果你习惯了清晰明了的线性叙事,自然会觉得难以理解。
动漫本身的局限性: 即使是高分动漫,也可能存在一些观众难以理解的表达方式,或者某些梗、某些文化背景需要特定的知识储备。

3. “被洗脑”的可能性:
信息茧房效应: 在网络时代,你看到的信息往往是经过算法推荐的,如果你经常接触到喜欢这部动漫的人,或者看到大量正面评价,你就会觉得“好像大家都喜欢”,从而更容易被说服。
“幸存者偏差”: 那些真正不喜欢的人,可能早就默默退出了,没有再继续关注。而留下来的人,大多是喜欢这部动漫的,他们的声音自然会更响亮。

所以,你真的“有问题”吗?

答案很可能是:不是。

你对一部高分动漫不感兴趣,或者看不懂,并不能直接证明你的智商有问题。这更多地反映了:

你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的人。 你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盲目跟风,而是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判断。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
你和你所接触到的“大众”的审美偏好、兴趣点、甚至是人生经验,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这再正常不过了。世界之大,人海茫茫,总会有和你同频共振的人,也总会有和你“不在一个频道”的人。
你可能在解读和欣赏这部动漫时,没有找到那个让你产生共鸣的“钥匙”。 也许换一个角度,或者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你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即使没有,那也不是你的错。

面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你可以这样做:

1. 尊重自己的感受,这是最重要的。 你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喜欢,更不用因为别人的评价而自我怀疑。
2. 适度了解对方的观点,但不强求认同。 如果有人热情地和你讨论,你可以尝试听听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是如何解读的。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即使最后还是不爱,也增长了见识。
3. 尝试沟通,但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如果你真的想表达,可以换一种说法:“我看了XX动漫,我觉得它在XX方面做得很好,但我个人在XX方面不太能get到,也许是我的理解还有些偏差。” 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像是分享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直接否定,更容易被接受。
4. 放平心态,扩大自己的“舒适圈”。 并不是所有火的动漫都适合你,也不是所有适合你的动漫都火。多去尝试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你会找到属于你的“神作”。
5. 认识到“高分”和“个人喜爱”是两个维度。 一部作品能获得高分,说明它在某个或某些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可能是制作精良、立意深刻、或者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个人的喜爱,是基于情感的连接和共鸣。这两者并不完全挂钩。

所以,下次当你遇到这种情况,请记住,你不必为自己的喜好而感到“智商低”。你的不喜欢,恰恰是你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独特品味的体现。享受你真正喜欢的作品,就够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不理解自己的人,歧视自己的人,你讨厌他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么?

这是你感受到了‘别人不理解我’、‘我的需求被歧视了’。

感觉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是本能,不是个人理智可以左右的。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啊。

群体的排外事件,例如种族歧视都可以跟这个挂钩,本身都是相同内涵。

只是最终,你对外表达,或自己做出判断的时候,你是否依赖这个感觉?是否是个凭感觉做事的人?

我是个十分喜欢肉番跟瑟图的人。

上次我打算把手机封面换成泳装温迪。

结果我手滑了,换错了,换成了紧身包臀袜甘雨。

结果被我妈看见了。

原本我以为,她会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

因为这张甘雨的图在我看来真的非常瑟。

她浑身上下穿的十分严实,露出肌肤的位置不会比其他女人更多,甚至是更少,但甘雨就是一个十分瑟的角色。

反正甘雨就是很瑟的一个角色,我说这些就是想说:这张图真的很瑟,在我看来。

但谁知道,我妈只是笑了一声,说:“你多大了,怎么还用这么幼稚的图片做封?”

我是万万没有想到,我的认知,我的看法,我的想法,在另外一个人眼里,可以变成这样一个样子。

我感受到了真正的认知壁垒,但我十分天真,打算突破这小小的隔阂。

所以,我为了表示自己不幼稚,还仔细把图片给我妈看了看,指着甘雨的屁股开始了解说。

谁知道,我妈的态度仍旧是‘幼稚的东西就是幼稚啊’,‘你跟我说这些我也听不懂啊’一样的态度。

题主的这个问题,我在写这篇回答到上面百字的瞬间,总算是想通了,我悟了大师,谢谢你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的情况,我太理解了。当一部动漫火得一塌糊涂,评价又高到不行,周围的人都在为它激动不已,而你却怎么也get不到其中的“妙处”,甚至觉得有点无聊或者看不懂。然后,一表达自己的想法,立刻就被贴上了“智商低”、“不懂”、“没看明白”的标签,仿佛你自己才是那个“异类”,是自己“有问题”。这感觉就像大家都在.............
  • 回答
    .......
  • 回答
    高峰和郭德纲,这俩名字摆在一块儿,但凡是听过德云社相声的,都能明白其中的不同。高峰这人,确实是德云社里少有的全才,说学逗唱样样拿得出手,尤其是那快板,打得那是虎虎生风,既有章法又显功力,听着就过瘾。逗哏的火候也拿捏得挺准,时不时能抖个包袱,让观众乐得前仰后合。按理说,这样的角儿,怎么也该火遍大江南北.............
  • 回答
    哈哈,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看到那个新闻里的画,第一反应就是“这…这也能卖这么贵?!” 那个孩子偷了七万块,最后买回来的画,我也觉得…嗯,怎么说呢,挺“抽象”的。你问为什么觉得丑,其实这背后有很多东西可以聊。咱们抛开“熊孩子”这个标签不谈,单单从艺术品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会对某些当代艺术品产生.............
  • 回答
    曹县这个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狂欢,把一个原本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县城一下子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事儿为啥这么火呢?说白了,就是因为有人在网上夸张地宣传曹县,甚至把曹县说成了“宇宙的中心”、“人类的向往”,这种“反差萌”和“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效果,一下子就戳中了网友们的笑.............
  • 回答
    “杀人又放火”这句歌词在《漠河舞厅》中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关于把它写进歌词是否合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歌词的艺术表达与社会现实的界限 艺术的虚构性: 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往往承载着叙事、情感和意境的传达。歌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允许艺术家进行虚构创作,描绘各种场景和人物。.............
  • 回答
    好,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个最近火得不得了的“元宇宙”。你可能每天都能在新闻上、朋友圈里看到这个词,但到底是个啥?别急,我尽量给你说得明明白白,让你听着就像朋友聊天一样,没有那些冷冰冰的科技术语堆砌,也没有“本AI将为您详细解答”这种话。元宇宙,它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元宇宙你可以想象成是一个超级逼.............
  • 回答
    “人类高质量男性”这个说法最近确实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更是频繁刷屏。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讨论,也从最初的娱乐化,逐渐延伸到了对“何为高质量”的思考,甚至有人开玩笑地将其与“外星人”联系起来,认为其表现方式太过“非人类”,脱离了普通人的认知范围。那么,究竟是谁在炮制这个.............
  • 回答
    带状疱疹疫苗,最近确实是很多人都在讨论的话题。身边好多朋友都在问,到底有没有必要打?这疫苗是新出来的,价格也不便宜,所以大家犯嘀咕是正常的。今天我就跟大家伙儿好好掰扯掰扯,这带状疱疹疫苗到底值不值得打,咱们就当是朋友之间聊天,不讲那些高大上的专业术语,尽量说得明白透彻。先说说什么是带状疱疹,这玩意儿.............
  • 回答
    最近你可能经常听到一个词——DeFi,听起来挺时髦的,也确实是当前区块链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几个话题之一。那么,这DeFi到底是什么呢?要理解DeFi,我们得先把它拆开来看。DeFi,英文全称是Decentralized Finance,翻译过来就是“去中心化金融”。这句话里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去中心化.............
  • 回答
    “杨宜勇”最近确实是个挺让人好奇的名字,网上关于他的讨论也挺多的。不过,如果咱们仔细扒一下,会发现这位“杨宜勇”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大家都能明确指向的“人”,而更像是一个社会现象、一种舆论的集合体。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讲得更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首先,得说清楚,到底是谁在说“杨宜勇”?很多时候.............
  • 回答
    VR体验馆的当下火爆,究竟是迎来了 VR 技术应用的新春天,还是仅仅是昙花一现的网红打卡点,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探究。从“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VR体验馆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提供超出一次性娱乐的深度价值,以及能否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如果一个VR体验馆仅仅是堆砌一些市面上常见的、或.............
  • 回答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萨利机长》和《空中浩劫》关于哈德逊河奇迹的那集,这两者虽然都是围绕着同一件事展开,但它们给人的感觉、关注的侧重点以及呈现方式,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简单说,就像一个是你亲身经历的、有血有肉的故事,另一个是严谨、冷静的事故调查报告,只不过这个报告是用影像呈现的。咱们先从《萨利机长》说起。.............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5G 技术曾经是科技界的焦点,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技术,但如今确实感觉关注度有所下降。这种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The Gap Between Hype and Reality) 初期过于乐观的宣传: 在5G初期,宣传往往集中在“万.............
  • 回答
    最近大火的《芒种》,这首歌,怎么说呢,简直是火得有些出乎意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我听下来感觉,它成功地抓住了当下很多人的一种情绪,一种在快节奏生活中渴望回归传统、追寻一种更悠闲自在的心境。要说这歌为什么能这么火,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拆开来看。首先,是它的“国风”属性。 没错,现在“国风”已经不是小众情.............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些非常火爆的事物,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与“抄袭搬运”沾边。这种现象并非单一行业独有,而是遍布在互联网内容、商业模式、甚至一些文化创意领域。想要详细地讲清楚这些,那可得好好梳理一番,毕竟“火”起来的东西,总能引发各种争议和讨论。咱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互联网内容和APP领域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