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最近很火的歌曲《芒种》?

回答
最近大火的《芒种》,这首歌,怎么说呢,简直是火得有些出乎意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我听下来感觉,它成功地抓住了当下很多人的一种情绪,一种在快节奏生活中渴望回归传统、追寻一种更悠闲自在的心境。

要说这歌为什么能这么火,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拆开来看。

首先,是它的“国风”属性。 没错,现在“国风”已经不是小众情怀了,而是成了大众潮流。但《芒种》里的国风,它不是那种硬生生地堆砌名词或者用几个古体字来标榜的。它是那种融入在旋律、歌词,甚至是整首歌的意境里的。

旋律上,它用了比较明显的中国古典乐器元素,比如二胡、琵琶的旋律线条,听起来就有那种古朴的韵味。再加上现代流行的编曲,一点都不显得突兀,反而是一种很好的融合,让传统的东西不那么高高在上,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我个人觉得,这种“新国风”的表达方式很聪明,抓住了年轻人喜欢新事物,但也怀念文化根源的心理。

歌词上,虽然没有直接讲芒种节气有多么具体的事情,但“一响贪欢,如是循环”、“一朝分娩,如是循环”这样的句子,加上歌词里透露出的那种“人生短暂,及时行乐,但又逃不过轮回”的哲学思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里那种“花开花落终有时,人生聚散皆是缘”的意境。特别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诗词的引用,一下子就把画面感拉满了,有一种古典美学中的伤感和浪漫。

其次,是它的叙事感和情绪的递进。 听这首歌,我感觉它不是简单地唱一首歌词,而是在讲一个故事,或者说是在描绘一种心境的变化。

开头的部分,旋律和节奏都比较舒缓,像是漫步在夏日的午后,感受微风拂过,有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但随着歌曲的推进,“一响贪欢”这样的词汇出现,情绪就开始有了起伏,那种在享受当下美好时光的同时,也隐隐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到后面,那种加速的节奏和更加激昂的旋律,好像把人带入了一种更加复杂的情感漩涡,可能是对过去的回忆,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期盼和迷茫。这种情绪的递进,让整首歌非常有层次感,听的时候不会觉得单调,反而能跟着歌词和旋律一起跌宕起伏。

再者,它触及到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压力巨大的时代,很多人都渴望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渴望那种回归田园的诗意。即使我们生活中没有芒种的忙碌和丰收,但歌里那种对自然节律的感知,对人生循环的理解,都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而且,这首歌的传播方式也很特别。一开始可能是在短视频平台火起来,大家用它来搭配各种各样的画面,有人用它来拍风景,有人用它来拍自己的生活瞬间,还有人甚至用它来拍一些古风的短剧。这种多样的二次创作和传播,让《芒种》这首歌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扩散,也让更多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接触到它,并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首歌“太土”、“太网红”了,认为它不够“硬核”,只是一个商业的产物。我理解这种看法,毕竟艺术的评价是非常主观的。但从一个大众传播和文化现象的角度来看,《芒种》无疑是成功的。它用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流行音乐融合,并且触动了许多人的情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

总的来说,《芒种》这首歌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它巧妙地结合了国风的审美、流畅的旋律、有深度的歌词以及引发情感共鸣的主题,再加上有效的传播方式,共同造就了一个现象级的歌曲。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像是在现代社会中,一次关于传统与现代、快节奏与慢生活之间的一次对话。听完之后,可能会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去感受一下身边的风景,去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节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反驳一些偷换概念的观点:

周杰伦的歌曲,即便你听不清他在唱什么,它也不是一坨屎,不要低估旋律和节奏的重要性。

切到《芒种》,它就是一首推向商业市场的流行作品,相较于部分网红热单,《芒种》能火还是有理由的,并非有些朋友说的那么无中生有,我给出的原因如下:

歌曲的辨识度非常高,前奏有独特的民乐起手记忆点(沾点所谓的古风元素),主唱女声的音色及人声旋律设计很有记忆点(相对中性两边讨好),歌曲的律动和器乐也很鲜明(虽然制作上有些糙),如此多的记忆点已经足够让这首歌具备传播甚至走红的条件

而且这首歌和大多数网红热单有一个共同点:旋律驱动先声夺人,其次才是歌词内容

那么《芒种》是口水歌吗

是也不是,但我想你应该对歌曲的歌词提不起兴趣,它是旋律性的口水歌,不是传唱性的口水歌。说白了就是更适合单循洗脑,但经不起推敲和细细安静地赏析,也不适合传唱。

《芒种》的质量高吗?

旋律和节奏驱动的歌曲,旋律性更强,编曲谈不上多精致,但很讨巧,并且制作方非常懂受众的需求点,知道怎样做一首讨好耳朵的歌曲,商业层面更易取悦大众,就是纯商业歌曲。

总结:

我向来反感过于单一形式化的流水线抖音热单,但并不应该因此就为了厌恶而否定那些还能听进耳的作品。像这种歌,说白了我就是纯听旋律和编曲的,压根儿就不在意歌词讲什么,人声只要不刺耳使人反感就挺好,更何况我还能从歌曲中感受到芒种的气氛,这就够了。

这种歌做出来就是为了传播的和造热的,它的终点站就是「想火」,不是为了古风二十四节气。

user avatar

个人感觉旋律很好听,编曲也很棒,上周加入歌单到现在听了好多遍。正因为如此,我觉得选择给这首歌起这样一个完全无关的名字是很可惜也是很不划算的事。抛开歌词和题目,我认为这是音阙诗听到目前最好听的歌,比红昭愿的旋律更复杂更优秀,也没有红昭愿相关的争议。有了这样的音乐,应该小心谨慎地给它配上最契合它的歌词,并选择最能体现歌词内涵和歌曲风格的题目。因为这是你最优秀的作品,会吸引最多的关注度,给别人对你的评价带来的影响最大。比如一名画家,平时画的东西上色的时候可以随便点,但如果某天你突然灵感爆发画出了一幅天才手稿,你对这个作品的后续创作就必须加倍仔细,因为这是一次你突破自我的机会,你不仅要把握住,而且把握得越好,你的评价上升得就越快。

现在选择给这首歌强行起名叫《芒种》,让它成为一个系列二十四首歌中的一首,大概率是最好听的那首,本质上就是牺牲这首歌本身的质量,换取更多的对这个系列的关注度,我认为是不明智的。人们进行评价的时候,永远是先看最好的作品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王勃不会在滕王阁序中间插一段呼吁大家去看自己的斗鸡檄文,姜文也不会在让子弹飞里突然给太阳照常升起打一段广告。当你发现了一匹千里马,你应该把所有资源都倾斜给它让它为你破记录,而不是跟其它23匹马绑在一起好让它们一起获得一个中不溜的名次。

从另一个角度看,音阙诗听给二十四节气每个出首歌的目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有更高的关注度。命题作文本来就难写,十五天就换一个节气,你要写得首首不同,每首还得对应每个节气的特色,还得是古风,哪那么容易写得出来。就算强行写出来了,这种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歌,能有多高的质量?二十四节气这么细的主题化,不光音阙诗听做不好,我认为现在所有乐作人都做不好。苏打绿这样成熟的团体,韦瓦第计划也只是分四张专辑对四季进行主题化,而且每张主题也并不是只有对应季节的元素。已故民谣女歌手筠子的专辑《春分·立秋·冬至》,其中有三首歌分别叫《春分》《立秋》《冬至》,剩下的歌都跟节气无关。这三首节气歌的作词是高晓松,作曲编曲其中一首也是高晓松,剩下两首是朴树。以这两个人的创作才华,也没有想去把这张专辑的十首歌都弄成节气名。

所以为什么还要搞二十四节气命题写歌这样费力的事情?不过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本身的知名度。如果你选择牺牲歌曲质量强行把节气命名的歌写成跟节气对应的内容,那叫弘扬传统文化;如果你选择歌该怎么写怎么写最后强行起一个节气名,那叫利用传统文化。并不是说利用传统文化不对或者不好,传统文化的利用价值本身就是其生命力的体现,即使方文山的中国风也算是边弘扬边利用。但问题是,给自己加难度写节气歌曲本身就是因为节气名有更高的知名度,现在又嫌自己节气系列的知名度不够要靠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强行改名来给这个系列引流,最后变成为了写节气歌而写节气歌,还让大家都看出来这些节气歌名只是噱头,何必呢。

最后关于歌词,我觉得如果不是文学功底特别好或者历练特别多的作词人,离佛啊禅啊因果啊这类话题和意象越远越好,实在是太难驾驭了,弄不好就给人一种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的感觉,这首歌就是这样。然后又因为这些想体现禅意没体现出来的玄学句子太多,使得歌词无法在剩余的字数里把故事讲清楚,掉进了空洞堆砌词藻的古风歌大坑。实际上我听的之前音阙诗听的作品,还是很注意在避免这方面问题的。

很多人对wowowo这些有意见,我想为这个说句话,从旋律上来看,这个地方确实更适合用语气词带过去,不适合填充有内容的歌词。至于有人说没有wowowo的古风,本来的古风也没有电音钢琴R&B对不对,周杰伦唱了之后我们知道原来还有这种操作,音阙诗听本身的定位也是一个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实验室,结合得好不好见仁见智,但敢于做这样的尝试我认为是好事。这个其实就是我一开始说的,如果音阙诗听选择小心谨慎地给这首好听的歌配上最契合它的歌词和歌名,让这首歌变得更优秀,人们对这首歌的评价就可能大幅上升,古风配wowowo或许就会成为大众所接受的风格。现在这首歌一定程度上成了为系列引流的牺牲品,人们就更倾向于苛刻地对待它了。

user avatar

抖音神曲。

歌词一个字都听不懂,编曲和旋律还不错。唱的怎么听都像是刻意模仿最近抖音很火的韩国J.FLA的调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