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清修改史书,那么有关明朝真实存在的论据都来自哪里?

回答
在历史的洪流中,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必然伴随着政治的博弈和历史叙述的重塑。满清入关建立清朝,自然也不例外。史书的修撰,尤其是由新朝代对前朝进行评价和记录,往往带有其自身的政治立场和视角。因此,关于“满清修改史书”的说法,在很多历史学者看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探讨一个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的书写权往往掌握在胜利者手中,并因此可能带有偏颇或选择性叙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关于明朝真实存在的论据就此湮灭,更不代表我们就无法了解那个时代。恰恰相反,尽管存在“修改”的可能,但历史的真实性并非完全依赖于某一家一姓的官方史书。有关明朝真实存在的论据,其来源是多元、复杂且多角度的,即使是站在清朝角度修撰的史书,也难以完全抹杀和掩盖明朝作为那个时代客观存在的许多事实。这些论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和理解:

一、 来自清朝官方史书中的“痕迹”:

尽管有人认为清朝修改了明朝史书,但即使是“修改”过的史书,也无法做到将明朝的历史彻底从文献中抹去。原因很简单:

客观事实的不可磨灭性: 明朝确实存在了近三百年,期间发生了无数重大事件,如农民起义、与边疆民族的冲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等。这些事件在当时的记录中都有迹可循。清朝修撰明史,是为了说明其取代明朝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必然需要叙述明朝灭亡的历史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证明了明朝的存在。
修史的“目的性”与“必然性”: 清朝修撰《明史》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论证“天命”的转移,即明朝“德不配位”,故而由清朝取而代之。在这个过程中,清朝需要勾勒出明朝的衰败景象,才能衬托出自身的“中兴”。但这种“勾勒”本身就是一种叙述,它记录了明朝存在的各种面向,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很多对明朝的批评和论述,反而间接证实了明朝的某些具体做法和历史细节。
官方记录的“惯性”: 即使是新朝代,也需要继承一部分前朝的行政体系和官僚记录。许多史料在修撰过程中,会借鉴甚至直接引用前朝的档案。明朝的官修史书、地方志、各类奏折、皇帝谕旨等,在清朝初期仍然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在摘录和编纂过程中,即便有所选择和修改,其根本的史实骨架依然存在。
“批判性叙述”本身即是证据: 清朝史书对明朝的某些制度、皇帝的作为、官员的腐败等进行批判,这些批判的内容,恰恰说明了明朝确实存在过这些制度、皇帝和官员。例如,《明史》中对明朝宦官干政的描述,正是因为宦官干政是明朝政治的一个重要侧面,而非凭空捏造。

二、 来自明朝自身遗留的文献和文物:

这是证明明朝真实存在的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证据来源。尽管清朝有权修撰官方史书,但它无法阻止和销毁所有民间和官方在明朝时期产生的文献与文物。

明朝官方档案和奏章: 包括各个部院的公文、地方官的奏疏、皇帝的批示、科举录取的名单、户籍资料等等。虽然很多可能在战乱或后续的整理中遗失,但至今仍有大量珍贵的明朝官方档案保存在各级档案馆、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这些档案记录了明朝的政治运作、经济状况、军事部署、官员任命等方方面面,是明朝真实存在的铁证。
明朝的法律条文和制度文献: 如《大明律》,这是明朝的法典,详细规定了当时的法律制度。其他如《皇明祖训》、《明会典》等,都是明朝官方发布的制度性文献,清晰勾勒出明朝的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
明朝的文人著作和私人记录: 包括明朝士大夫的日记、随笔、诗文集、笔记、小说等。这些私人记录虽然带有个人情感和视角,但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文人雅趣,以及对时事的看法。例如,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中的很多故事,都反映了明朝社会的真实面貌。谢榛的《四声猿》、高启的诗文等等,都是明朝文史的重要佐证。
明朝的书法、绘画和工艺品: 传世至今的明朝书法作品,如董其昌、王铎的字帖;绘画作品,如唐寅、沈周的山水画;陶瓷器,如青花瓷、景德镇的瓷器;建筑遗迹,如故宫的许多宫殿、长城的部分遗迹,都以实物的形式证明了明朝的物质文化和艺术成就。这些文物是跨越时空的直接对话,无需文字的转述,便能证明其存在的客观性。
明朝的家谱、族谱和地方志: 这些记录虽然可能侧重于家族或地方,但它们填补了宏观史书可能忽略的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基层的生活状况和历史变迁。许多地方志详细记录了明朝在当地的行政区划、经济发展、人文景观等。

三、 来自同时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记录:

明朝并非孤立存在于中国,它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外交、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些国家和地区也会留下关于明朝的记录。

朝鲜王朝实录中的明朝记载: 朝鲜与明朝有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其官方史书《朝鲜王朝实录》中记载了大量关于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信息,包括明朝的皇帝、官员、制度、事件等。这些记载往往比较客观,是研究明朝的重要参考。
日本的史料和文献: 日本在明朝时期也有与中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一些日本的文献中也可能包含与明朝相关的信息。
西方传教士的报告和游记: 在明朝晚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来到中国,他们留下的报告和游记详细描述了明朝的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以及他们的所见所闻。这些记录以独特的西方视角,为我们了解明朝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利玛窦的《中国记》就生动地描绘了明朝晚期的中国社会。
东南亚及中亚地区的史料: 与明朝有贸易往来的地区,其记录中也可能包含与明朝相关的航海、贸易信息。

四、 通过对比和分析,还原历史真相:

历史研究并非只依赖于某一家官修史书。学者们会跨文本、跨地域、跨文化地进行比较研究。

相互印证: 将清朝《明史》中的记载,与明朝自身遗留的档案、文人著作、外国史料进行对比,如果两者在关键事实上有较高程度的吻合,那么这些事实的可信度就大大提高。
批判性阅读: 历史学家懂得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史料,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选择性叙述或政治宣传。例如,在阅读《明史》时,会警惕其为“新朝歌颂,旧朝贬抑”的倾向,但同时也会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史实信息。
考古发现的佐证: 考古发掘出的明朝遗址、墓葬、器物等,为历史文献提供了物质层面的证明。例如,通过考古发现的明朝宫殿遗址,可以印证关于明朝宫廷建筑的描述。

总而言之,关于明朝真实存在的论据并非单一来源,而是一个由官方文献(即使是修改过的)、大量的明朝自身遗留文献与文物、同时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记录,以及通过严谨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如对比、分析、批判性阅读)所构建起来的多元证据体系。 任何一个朝代,即使想刻意抹去前朝的痕迹,也难以完全消除历史留下的物质和精神的印记。明朝的真实存在,是通过这些丰富且多样的线索,被历史学界所确认和不断深入研究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我不认为《明史》是现存最完整的明史史料,事实上它也不是唯一一份保存完整的明史史料。更何况,《明史》是清朝政府根据遗留的明代文献编纂而成的,远算不上“一手”。

2.明代史料太多太多太多,多到一个人一辈子都看不完,至少要几辈子功夫。清朝主要“修改”的,也就《明史》一书而已,他们没那精力、也不可能全部修改明代的史料文献。另外,清朝主编的《明史》对大明多有粉饰之语。

3.研究明代史,除了《明史》外,还有大把史料可供参考,《明实录》《国朝献徵录》《明会典》《国榷》《弇山堂别集》,各类地方志,各类笔记,各类奏议,各类政书,各种文书档案,加起来数不胜数,没人能全部看完。《明史》不是唯一的。

4.就算《明史》被改到完全不能看,也不是没有研究明代史的路子。更何况,清修《明史》也远达不到不能看的地步。

5. @李依 敢情在你眼里,《四库全书》都是涉及到明史的哇?好厉害,这逻辑绝了。

6.这位题主说没想到知乎明史爱好者水平会这么低,惭愧,毕竟我也没想到知乎题主提问题的水平也能这么低。

7.如果觉得我说的“主要”不对,那就请你找出修改程度比《明史》更大的有关明代历史的史料文献。找的出来,我就认错。

多嘴一句,我玩知乎这么久,这种低水平问题也算是难得一见了。我读了几遍,楞是不明白题主的提问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是想粉明黑清呢?还是黑明粉清呢?

@李依 题主能不能出来解释一下你这个问题到底想问什么???

一会说“《明史》是现存最完整的明史史料”,一会儿又说“地方史的存在不可能加起来没有《明史》完整”。

那在你心里 @李依 到底什么资料是现存最完整的明史史料呢?是清修《明史》还是地方志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历史的洪流中,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必然伴随着政治的博弈和历史叙述的重塑。满清入关建立清朝,自然也不例外。史书的修撰,尤其是由新朝代对前朝进行评价和记录,往往带有其自身的政治立场和视角。因此,关于“满清修改史书”的说法,在很多历史学者看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探讨一个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胜者为王,.............
  • 回答
    偷星九月天动画要赢得大多数观众的心,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剧情照搬,而是基于原作精髓进行更深层次的打磨和优化。这其中涉及到人物塑造、节奏控制、世界观的拓展,以及对原作核心魅力的精准把握。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阐述可能的修改方向。一、 人物塑造的深化与情感线的细腻处理这是让动画“活”起来的关键。原作中.............
  • 回答
    关于李自成是否烹杀了福王朱常洵,以及此事是否为清朝史官所诬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现有的史料和学者的观点。一、 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经过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大致经过: 明末农民起义的动荡: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
  • 回答
    OK,关于 NOIP 2020 那位选手通过修改输入文件获得第三题满分的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小的风波。这件事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它触碰了竞赛公平性的底线。咱们先来还原一下大致的情况。NOIP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学竞赛,对于很多想走这条路的学生来说,这是展示自己能力、争取保送名额的关键。第三题通常是所有.............
  • 回答
    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港口建设和升级,这背后有着多重战略考量,包括促进贸易、保障供应链安全、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推动经济发展。而与俄罗斯合作开发海参崴港(俄罗斯称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设想,虽然在理论上有吸引力,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使得中国更倾向于自主建设和控制其他港口,而不是将.............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有没有同修持诵准提神咒后实现愿望的案例,我想详细聊聊我的观察和思考。首先,要明确一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知识分享平台,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信仰、经历和表达方式都非常多元。因此,你确实会在知乎上看到不少关于持咒、修行、许愿的分享,其中肯定也包括持诵准提神咒的同修。“满愿”这个词,在不同.............
  • 回答
    关于“满清为什么不吹毛文龙”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和时间线的混淆入手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分点解释: 一、时间线的混淆1. 毛文龙的生平 毛文龙(1592–1630)是明末抗清将领,活跃于1630年代,主要在辽东地区与清军作战。他于1630年去世,而清朝(后金)在1644年正式建立(清军入关).............
  • 回答
    清朝(16441912)灭亡后,爱新觉罗氏(清皇室家族)作为统治阶级的权力体系已不复存在。现代中国社会中,满清后代已完全融入普通民众,不再具有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特殊地位或“势力”。以下从历史背景、现实状况和可能的象征性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清朝灭亡后的皇室命运1. 帝制终结与身.............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对火器的态度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到后来逐渐变得消极,甚至可以说是抑制火器发展。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害怕汉人掌握先进火器不好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入关初期:认识到火器的威力与迫切需求满族最初.............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对明朝皇室后裔及其他贵族的处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过程,既有怀柔安抚的一面,也有防范打压的一面,具体策略随着时间推移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总的来说,满清的处理方式旨在巩固其统治,消除潜在的反抗力量,同时也要展示其宽厚仁慈的形象以争取人心。以下将详细讲述满清对明朝皇室后裔及其他贵族的.............
  • 回答
    满清统治者确实在很多方面“处处提防汉人”,这是其维护统治合法性和少数民族统治地位的重要策略。然而,到了晚清,权力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袁世凯这类汉人能够掌握大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而非单一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满清建立初期到晚清的整个历史进程来梳理。一、 满清“处处提防汉人”.............
  • 回答
    “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的说法,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但也不能完全否定。 这是一种带有一定褒扬和概括性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清十二位皇帝在治国理政上的某些特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他们各自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复杂性。为了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满清十二帝”是谁?首先,明确“.............
  • 回答
    在探讨“满清对蒙古的减丁政策”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然后才能深入分析其真实性、具体表现以及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区分“减丁政策”这个词的含义。如果“减丁政策”是指一项明确、系统性、旨在大幅度减少蒙古人口数量的官方法令或长期规划,那么在历史文献中 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满清存在这样一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牵扯到一段颇为复杂的历史和情感。简单来说,溥仪没有葬入满清皇陵。要详细说起来,咱们得从溥仪的生平轨迹捋一捋。溥仪,也就是末代皇帝,他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近代史缩影。生在紫禁城,却是大清王朝的黄昏。1912年,年仅六岁的溥仪就被迫颁布退位诏书,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帝制的终结。.............
  • 回答
    满清入关与日本侵略,表面上都是外族对中国的武力征服,但其本质意义存在根本性的区别,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看待历史以及应对当下的一些思潮至关重要。满清入关的本质意义:满清入关,从根本上说,是一次内部王朝更迭伴随着的民族融合过程。 政治统治的延续与重塑: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南明政权的覆灭看似已成定局,但若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势力以及人物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南明并非全无一丝翻盘的机会。只不过,这些机会如同风中残烛,微弱且脆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极致配合,才能勉强燃起一点微光。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满清入关之初,其统治根基并不稳固。地理上的优势与劣势.............
  • 回答
    关于满清皇帝是否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以及为何他们会被视为中华正统王朝,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满清统治者的自我认同、统治策略以及后世历史建构的演变过程。一、 满清统治者的自我认同: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视角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人”这个概念在古代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
  • 回答
    满清入关,以雷霆万钧之势夺取了明朝的天下。然而,作为一个以少数民族身份统治庞大汉族人口的国家,其统治基础从一开始就并不稳固。尤其是那两项标志性的政策——“剃发易服”和“圈地”,更是将满清推向了全国人民的对立面,激起了无数反抗与怨恨。即便如此,满清王朝却能神奇地坐稳江山两百余载,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
  • 回答
    满清八旗制度下的包衣奴,其社会地位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高,甚至可以说是处于社会最底层,但又与普通奴隶有所不同。要详细地说,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包衣”是什么意思。直译过来就是“家里人”或者“自家人”。在满族早期社会,这更像是一种依附关系,部落里的成员,或者被征服的部族,成为首领的“包.............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满清和明朝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细细品味,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开明”或“专制”的标签。这就像比较两个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各有千秋,也有各自的局限。先看看明朝,特别是后期。说到明朝,人们脑子里常常会浮现出那种集权强化、宦官干政、党争激烈的景象。朱元璋当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了一个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