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清入关后见识了火器的厉害,为什么之后却对火器的发展持极消极的态度?是害怕汉人掌握先进火器不好控制?

回答
满清入关后,对火器的态度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到后来逐渐变得消极,甚至可以说是抑制火器发展。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害怕汉人掌握先进火器不好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入关初期:认识到火器的威力与迫切需求

满族最初是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他们的传统作战方式以弓马娴熟、冲锋陷阵为主。然而,在与明朝军队的对抗中,他们很快就领教了明朝军队装备的火器,特别是火炮的威力。

火器在攻城战中的作用: 明朝在军事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火器制造和应用经验,尤其是在攻城方面,火炮能够摧毁城墙,对满族的攻城战术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例如,在辽东地区的作战中,明朝就曾利用火炮有效抵御满族的进攻。
对明朝先进火器的震惊: 满族在入关过程中,接触到了明朝从西方(尤其是葡萄牙、荷兰)引进的先进火器,如红夷大炮。这些火炮射程远、威力大,对满族的骑兵冲锋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一些战役的失利让满族统治者深刻认识到火器对战争胜负的关键性。
为我所用,巩固统治: 为了顺利入关并消灭残余的明朝势力,满清需要掌握并运用先进的火器。因此,在入关之初,他们积极招揽明朝的工匠和技术人员,学习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技术。他们也利用缴获的火器,并开始建立自己的火器部队,例如在一些战役中就大量使用了缴获的火炮。

二、 清朝建立后:从实用主义到政治考量转变

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其对火器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内部政治局势和对外政策的调整而逐渐显现。

1. 政治安全考量:对汉族武装力量的“防范”是核心原因之一

“夷夏之辨”与民族压迫: 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天然存在着“民族矛盾”。满族统治者深知,要想长久维持统治,必须从各个方面对汉族力量进行制约和控制。先进的火器一旦被汉族大规模掌握,将成为一股难以预测的军事力量,极有可能威胁到清朝的统治根基。
武备“旗人优先”的政策: 清朝建立了一套“八旗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八旗子弟被视为国家军队的核心和统治阶层。在军事发展上,清朝倾向于将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优先配发给八旗军队,以确保其在军事上的优势地位。而对于汉族官员和军队,虽然也装备火器,但在数量、质量和先进性上往往存在限制。
对民间私造火器的严禁: 为了防止汉族民间力量的武装化,清朝对私自制造和持有火器实行严厉的禁止。这种政策不仅是为了防止叛乱,也是为了限制技术扩散。
对火器工匠的控制: 即使在需要火器的时候,清朝也对掌握火器制造技术的工匠进行严格管理和限制,防止他们将技术传播给更多汉族人。一些关键的技术和工匠往往被集中在中央政府控制的兵工厂,而不是分散到民间或汉族地区。

2. 军事思想的僵化与保守

传统骑射的优越感: 满族统治者仍然对传统的骑射战术抱有某种程度的优越感,认为这是他们征服天下的根本。在和平时期,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这种传统,而非大力发展可能威胁到其军事特性的火器。
对西方军事技术的警惕与排斥: 随着西方国家海上力量的增强,他们也带来了更先进的火器和军事技术。然而,清朝统治者对这些外来技术往往抱有警惕和排斥的态度。这种排斥既有对西方文明的文化优越感作祟,也有对这些技术可能落入汉族之手而失控的担忧。
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一旦战争威胁解除(例如在平定国内叛乱后),清朝的统治者便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火器的动力。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是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去研究和革新火器技术。而西方国家在那段时期,火器技术却在飞速发展。

3. 经济与财政的限制 (相对因素)

虽然清朝在初期也投入了一些资源发展火器,但与庞大的国家开销相比,火器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可能不是最优选择。特别是当其统治相对稳固,外部威胁减小后,财政压力可能会引导他们将资源投入到更“稳妥”的领域。
然而,这并非主要原因,因为清朝并非完全不发展火器,只是发展速度缓慢且受到严格的限制。

三、 后果与历史影响

满清对火器发展消极保守的态度,导致清朝在军事技术上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在与西方国家交往中的被动: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西方列强以更先进的火器和船舰叩关时,清朝的军事力量已经显得不堪一击。鸦片战争的惨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清军装备的火器与英军相比,在射程、精度、威力、战术运用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
错失工业革命的机遇: 火器技术的发展是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侧面。满清对火器的保守态度,也反映了其对整个工业化进程的抵触和封闭。这使得中国错失了进入近代化的历史机遇,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来说,满清入关后对火器发展持消极态度,其核心原因确实在于“害怕汉人掌握先进火器不好控制”。

这是基于其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的政治结构和对汉族潜在反抗力量的警惕。
这种警惕体现在优先发展八旗军事力量,限制汉族武装,严禁民间私造火器等政策上。
同时,军事思想的保守、对西方技术排斥、以及缺乏持续创新的动力也共同促成了这一消极局面。

因此,虽然满清初期认识到了火器的威力并加以利用,但其后逐渐将火器的发展从一个纯粹的军事技术问题,转化为了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安全问题,最终导致其在军事科技上远远落后于时代,并为后来的历史悲剧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很多人将这一问题的成因归结于政治以及文化,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并没有那么复杂。一个国家的总体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只能将资源优先投入给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程度,大体上取决于对手的科技水平,以及国家面临的主要威胁。

好比说,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大力发展海空军,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中俄之间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假如有一天中美关系恢复到所谓“蜜月期”的水平,而俄罗斯与中国全面断交,那中国大量的研发一定会投入到陆战武器上。

事实上,当美国的对手是苏联的时候,各种堪称科幻的武器层出不穷。而当美国的对手是阿富汗、伊拉克的时候,王师的武器装备就开始跟着治安战走。清朝也是一样,清朝的前期和中期,除了跟俄国打过一仗之外,清朝发动的所有战争中,对手的装备无一例外都比大清的更差。而到了晚清时期,无论是洋务派、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对于外国船坚炮利的认识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在于要不要改变社会制度。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似乎应该是不断上升的。这其实是个很大的错误。因为武器装备与其它东西不同,这玩意儿产生不了任何实际的财富,所以历朝历代天下太平之后,国家一般都会裁军并且封存一些武器,剩余的兵力和武器只要能维系国防即可。另一方面,武器生产出来之后,不但要有人用,还要有人维护,越是昂贵、先进的武器,维护的成本越高。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武器装备并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要在保持先进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的平衡。

比如说,A国研发出了一款战斗机,载弹量5吨、最高时速1500公里/小时。那么,对于B国来说,研发一款载弹量10吨、最高时速2500~3000公里的战斗机就足以保证对A国的武器优势。假如B国非要搞一架载弹量500吨、最高时速8000公里的战斗机,理论上也不是不行,但这个战斗机维护所需要的高昂成本,可能要超过普通的战斗机数十倍。所以,除非A国搞出了载弹量400吨、最高时速5000公里的战斗机,否则B国是不需要搞出参数那么变态的武器的。

反之,如果A国某天自己把自己玩废了,一架战斗机都没有了,那么B国过不了多久可能也就要关一批战斗机生产线了。战斗机的研发单位,也会裁撤一部分,或者缩减经费。

世界各国军队在跟政府要预算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夸大对手的战斗力,也是源于此。

满清入关后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四周的所有国家,文明程度几乎全部落后于中国,武器装备水平也很一般。这使得清朝在对外战争中,即便只依靠相对落后的火器,也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使得大清根本没有研发新式武器的需求。尽管在当时,欧洲国家的火器已经开始了大发展,但是对于当时的清朝而言,它们对此了解并不多,更重要的是这些欧洲国家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对清朝形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把你放到大清皇帝的位置上,你也会觉得搞火器研发就是纯浪费钱。

而到了晚清时期,当皇帝们真正见识过洋人火器的厉害之后,大清不仅借钱也要买洋枪洋炮,甚至还要自己建设兵工厂自产火器。就算是那些极端的守旧派,虽然还是坚持认为中国的仁义道德不能丢,但没有人敢说洋人的火器不行。

至于说防着汉人之类的话——江南制造局的创建人是谁?汉阳兵工厂的创建人是谁?各地海军学校的校长是谁?北洋、南洋、福建水师这些坐拥当时全国最先进的武器的的军官主要是汉还是满?全国各地编练的新军,有几个满人?如果都是满人,武昌起义还有可能爆发吗?

这时候的大清,是想好好造火器的。只不过是前期的基础太差,很多东西搞得虎头蛇尾。

另外,如果将明清作为对比,也会发现明朝时期的火器之所以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以及倭寇等海上力量的时候,火器是克敌制胜性价比最高的武器之一。特别是在面对骑兵的作战中,火器的优势极为明显。但到了清朝,中国北方基本被完全统一,蒙古更是成了大清的姻亲,同时自台湾平定之后,清朝再也没遇到过能直接对其形成威胁的海上军事力量。

清朝当然有烂的地方,但现代人也没必要把古人想得太傻。在一个对自己没有切实威胁的环境中,人的心态总是会怠惰的。能躺着挣钱,没有人想跑着。intel算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科技公司之一了吧?但是没有AMD的倒逼,intel肯定还是继续修炼自己的牙膏大法。没有小米、华为等品牌下场笔记本,联想也拿不出现在这样有性价比的产品。

最后,清朝对自己的成功有一种路径依赖,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除非能见识到更强大的力量。明朝虽然火器发达,但最后还是败于满清之手,这对于满清而言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觉得武器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最重要的因素。也别说清朝如何如何了,新中国又怎么样?虽说改革开放之后,一部分的确意识到了科技对于战争的意义,但若不是一场海湾战争,还有多少人还是抱着“抗美援朝我们都打赢了美国人”的想法继续认为靠强大的精神力量就可以无往而不胜呢?

user avatar

顺治五年上谕,允许百姓持有火枪;乾隆元年上谕,允许百姓持有火枪达到绿营制式的口径和身管长度。

雍正五年上谕,允许海商出海时携带火枪火炮;乾隆元年上谕,允许海商出海时携带的火枪、火炮达到绿营制式的口径和身管长度。乾隆五十九年上谕重申 地方官员不得禁止海商出海时携带火枪、火炮。

不是军盲的话,应该都知道口径和身管长度的限制,在近古时代线膛炮出现之前,火炮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 铸造的更轻便而耐用、更好的内膛闭气性而精准射程远,才是体现1500-1800年代的火炮技术进步的地方。

然而汉人在满清治下可以合法研究掌握先进火器的情况下,对研制先进火器更新换代(进而取得对朝廷的火器技术优势)实际上毫无兴趣。

浙闽粤的海商,都是汉族,可以合法研究掌握先进火器,但是毫无兴趣。实在船上火炮旧的不能用了,就去澳门或者马六甲巴达维亚买点西方二手货。

明末够乱世了,郑芝龙一直到崇祯十六年,还让朱成功专心科举,花重金拜师礼 去拜在水太凉门下。清中期一副太平盛世,大家都想着经商发达、科举守家,对发展火器毫无兴趣,这是儒教科举时代的自愚闭环。

就这种状态,还用靠在火器发展上因噎废食 来防范汉族掌握火器啊?

查禁私制私藏,和宗族械斗争田争水能拉出上万火枪手对射,并不矛盾啊。乾隆末年最大的一次宗族械斗,都特么两万火枪手玩起排枪对射了,都是合法有证照的火枪。可是汉人在宗族械斗上能拉出两万火枪手玩排枪对射,反清起义却没有啊。

反清起义第一次能拉出两万那么多火枪手,那都到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李秀成时代才有了。


最后说一点

武器科技史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庞大深奥的领域,但是中国纯文艺思维几千年来根深蒂固。

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那个学问,研究魏源、洪仁玕、康有为、孙文 讲的某句话的思想深度,什么“启蒙”,什么“开放”,什么“农民起义新高度”、“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那论文是汗牛充栋。

讲讲科技细节,就没几句话了。以至于国内研究北洋水师/近代中国海军史的顶尖研究者,全是非建制派的。建制派们,学军事的不懂历史,学历史的不懂军事。姜鸣老师,本职证券公司的,业余爱好研究海军史;陈悦,本职开旅行社的,业余爱好研究海军史。结果业余爱好吊打正规军,成了全国研究北洋水师的深度广度上都是最顶尖的研究者。

研究北洋水师/近代中国海军史,或多或少,还有日本的汗牛充栋的旧档案可以利用,还有少量的英法德的旧档案可以利用。或多或少还有些外国同行可以交流。

北洋水师的主炮晾衣服之类论证他们腐败无能、军纪废弛之类的不白之词,最终靠民间研究者翻找日本研究者对日军档案的研究,而得以沉冤昭雪。

而清代火器落后这种巨大宽泛问题,你甚至没有外国同行的只言片语,可以帮你做公信力的脚注,发不了论文,终究只不过是没人(没课题经费)有兴趣的网上吹水聊天而已。

user avatar

资料表明,李鸿章曾国藩的军队使用的武器,其先进程度不说世界第一,也是前5,在亚洲就是第一。

大清的武器装备超过了当时的美国。

这两位大人都是亲自上战场的,打过很多仗。自由民主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武器杀人快他们还不知道么?他们又不是傻子。

他们当时购买的德国装备,在全球都是领先的。

这是李鸿章买的大炮,放到50年后的二战时期,打日本还是先进的。

不仅大炮本身先进,四周还有混凝土掩体,你看那混凝土的厚度,就是一个碉堡啊。

英国产的狙击步枪,清朝不仅购买,还国产化量产。

再说海军,你们以为大清海军还是长袍+马+大辫子么?

错!大清海军和现在的海军一样,都是大檐帽,肩抗步枪。

他们的装备,比八路军还先进。

这不是民国的军装,这是清朝的军装。

但是,说清朝武器不行并不完全是后人的想象,也不是后人的诋毁,这些大人自己也公开这么说。为什么呢?

一来可以向朝廷要求拨款买武器。我们淮军太苦了,前线战士都是赤手空拳跟洋人拼,皇上要拨款给我们啊!

二来可以为失败找后路。敌人武器先进,我们输了是应该的。假如我们赢了呢?那就是以弱胜强,是要永载史册的。

加上皇帝自己信息也不对称,认为茶叶蛋就要30两白银一个,合人民币5万。下面的大臣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也认为清军失败的原因是武器不行。

核心问题来了:清朝一败再败,如果不是武器的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

或者说深一点,武器先进能否挽救一个濒临灭亡的命运?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问题以及下面回答问题的不少人都挺不学无术的。

嘉庆朝山东蓬莱绿营冷热兵器之比已经达到5:5了。

为什么会觉得清朝对火器发展持消极态度?

user avatar

康熙十三年议定: 八旗步兵二万一千余名 ,其中鸟枪步兵就要占一千七百三十七名 ,其比例约为千分之八十三。康熙十五年 设立的陕西、宁夏八旗驻防 ,委任鸟枪前锋校十六名 ,鸟枪前锋一百八十四名 ,鸟枪拨什库四十八名 ,鸟枪马甲九百五十二名 ,鸟枪步甲七百七十六名。

而汉军营:

八旗汉军马兵、鸟枪手 ,每佐领增十八人 ,共二十人演习鸟枪。”才在此之上设立八旗汉军火器营

此时是康熙二十二年

汉军八旗平均每旗十门,满蒙八旗则为四十门左右。

但你要说怕汉人不好控制,那还确实没法反驳

子母炮系八旗火器 , 各省改造 ,断乎不可——《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user avatar

亲,你到过厦门不?

在厦门大学本校区外的白城海滩隔壁,有个知名的旅游景点,胡里山炮台。那个炮台从明朝就有,清军接手以后也派兵驻守。道光二十一年大扩修了一次,加了100多门炮,叫石壁炮台,鸦片战争以后被英军被毁,1891年又赶紧原址重建,买了当时先进的克虏伯大炮,号称pao王,直到解放后还能用,所以解放以后一直是解放军驻守,直到1984年才变成旅游景点。

蜻蜓又不是傻子,能一发入魂跟你拼刺刀干嘛?大炮手持魂器这种东西多多的才安心。

问题是当时,清军的魂器的技术实在不行,没有紧跟时代,承平日久,打的都是那些不会魂器的敌人,魂器这玩意需要练的,不是给你一把刀你就能上手,鸦片战争说白了被人拉了起码半个世代打加上清军打仗思维僵化,而且各地自己有小算盘,不可能赢。你就想想,如果中国还是用抗美援朝的军队思想去打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军,哪怕是80年代的军队,大家不都是步枪飞机大炮嘛,你觉得还能靠顽强的意志搞定?这也是为啥海湾战争对我军刺激极大,陡然加速裁军跟军队现代化的进度的原因。

user avatar

不是

  1. 满清最初见识了火绳枪与前装炮的厉害后,立刻应用。清军入关是清军火绳枪使用率很高
  2. 康熙年间满清见识到了燧发枪和臼炮的厉害,但是康熙拒绝使用燧发枪,是因为燧发枪可靠性比火绳枪低,而且哥萨克骑兵是旧式骑兵而非近代骑兵,康熙朝没见到基于燧发枪和插入式刺刀的线列战术和骑墙冲锋,自然不会觉得燧发枪有啥好的。但康熙经此一战大力推动了清军火炮更新。
  3. 乾隆年间清朝见识到了火帽燧发枪与枪刺以及小型化长管火炮,榴霰弹等武器,以及配套的线列战术,空心方阵和近代骑兵骑墙冲锋的厉害,但是已经没有办法了,因为火帽燧发枪和枪刺的仿制与火炮小型化 需要标准化工业和一定的化学理论与数理基础。清朝已经无法追上了
user avatar

那些反驳的根本没有找到切入点!

后金建立之初,满洲贵族就十分重视火器的运用和制造。早在1621年,后金军就已经拥有了火炮,并用它们攻打辽阳城,1622年已经开始仿制缴获明军火炮,1623年后金出征蒙古昂阿贝勒,成建制的炮队已经完备,可以随军出征1633年,后金又迎来一个大礼包,孔有德率领明朝精锐火炮部队投降后金并获重用。至此,后金又白得了明朝最精锐的火器部队。后金重用俘获的明军工匠,在明军火器的基础上又新研制了一批火器,其质量已经超过了明军现役火器(明末政附部门fu败,偷工减料严重,自造的火器质量并不高),后金实力大增,为其入关定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朝、满清双方的交战对敌,各牵系其命运,故在武器装备的引进、学习、研制上都不惜血本。满清也曾制造装备弗朗机等火器用以对抗明军装备弗朗机等火器的野战军队,用红衣大炮对付中国装备红夷炮等火器的高大城池。但天下大定之后,便用种种手段削弱绿营汉兵的火器力量,比如鼓励汉军学习弓箭技术而压制学习火器,逐步回收绿营掌握的大炮等重要火器,到了雍正时,绿营已经没有独立编制的火器营了。这使得绿营的火器质量越来越低劣,不但品质低劣,而且绿营要取得和使用较好的火器更是需要层层审批,千难万难。




想想戴梓的下场吧!人被找借口流放,发明的连珠铳和子母炮也被雪藏。其中“子母炮”受明佛朗机炮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来,它是由一门母炮和若干子炮组成。子母炮又有纯铸铁和铸铁镶木把之分,前者利城防,后者便野战。虽然满清统治者迫于形势仍然让绿营使用子母炮(尽管需要层层审批),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先进的武器也会给绿营使用。满清对汉人的歧视与防范仍然存在。不只是火器,一些先进的战术操作要领和口号也成为“八旗秘法”。武器的制造要符合规定的形制,不得擅自更改,比如某个倒霉蛋由于模仿欧洲形制造一艘船被砍头。对此,我们不难想象为何满清的军事战术与武器发展得如此缓慢,为何对西方带到眼前的先进火器如此迟钝。

注意,这里所说的蒙古征服是指满清入关,因为当时的西方传教士把满人称为鞑靼人。诚然,满清是准许百姓拥有一定数量的火铳,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火铳品质低劣,对八旗统治构不成威胁。但是汉人中的精英分子若胆敢改进火器和出海船只,那么戴梓和广州那些被砍头的海商便是下场!(清中期仍开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极少数中国商人若得到清廷许可,可参与广州到吕宋一线的海外贸易,但对船只大小和人员出海时间有严格限制,船只能造近海航行的形制,导致中国自西汉以来传承千年的造船技术大幅退步和萎缩,船员逾期不归者则株连全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对火器的态度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到后来逐渐变得消极,甚至可以说是抑制火器发展。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害怕汉人掌握先进火器不好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入关初期:认识到火器的威力与迫切需求满族最初.............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南明政权的覆灭看似已成定局,但若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势力以及人物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南明并非全无一丝翻盘的机会。只不过,这些机会如同风中残烛,微弱且脆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极致配合,才能勉强燃起一点微光。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满清入关之初,其统治根基并不稳固。地理上的优势与劣势.............
  • 回答
    满清入关,对于明朝皇族而言,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战争的残酷,加上胜利者对前朝皇室的清算,使得无数明朝宗室成员,包括那些曾经锦衣玉食的王妃、郡主、公主们,一夜之间跌落尘埃,沦为俘虏,甚至成为满洲贵族的奴婢。关于具体有多少皇族女眷沦为奴隶,这并非一个能够精确到数字的问题。原因有几个方面: 战乱中的数.............
  • 回答
    清军入关,对于北京这座千年古都而言,无疑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而在这场变革中,满族文化的影响,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至今仍能触摸到那些不可逆转的改变。首先,最直观的改变便是城市格局的重塑。满族统治者为了彰显其统治地位,对北京城的整体布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最核心的体现便是“.............
  • 回答
    满清入关与日本侵略,表面上都是外族对中国的武力征服,但其本质意义存在根本性的区别,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看待历史以及应对当下的一些思潮至关重要。满清入关的本质意义:满清入关,从根本上说,是一次内部王朝更迭伴随着的民族融合过程。 政治统治的延续与重塑: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
  • 回答
    满族妇女在入关前,其社会地位相较于汉族传统社会是更为突出的,但这种突出并非绝对的平等,而是带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烙印。要详细了解这一点,需要从她们的生活、婚姻、财产继承、参与社会活动等多个层面来观察。一、 家庭内部的地位与权力在满族社会,家庭是基本单位,而妇女在家中的地位是比较受尊重的。这主要体现在几.............
  • 回答
    满清入关,推行“剃发易服”的政令,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文化冲突和政治震荡。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面对如此严苛的要求,为何没有爆发大规模的、足以撼动清朝统治的起义?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老百姓怕死”所能概括。一、初期反抗的惨烈与震慑:首先,我们不能说完全没有起义。事实上,在清军入关初期,.............
  • 回答
    关于“满清入关200年了,依然在镇江屠城”的说法,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历史理解上的误解,需要我们结合史实来辨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镇江屠城”并非发生在满清入关200年之后,而是发生在满清入关初期,即1645年。 满清入关是在1644年,所以镇江屠城事件距离他们入关的时间是很近的。那么,镇江屠城是怎.............
  • 回答
    满清入关,其根本目的并非为了“解放广大汉民,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虽然历史的进程常常伴随着复杂的动因和意想不到的后果,但从满清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入关的主要目标是获取政权,巩固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1. 争夺天下,建立统治:满清的入关,首先是一场政治和军事上的征服。在明朝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
  • 回答
    满清入关,人口确实远不及明朝。要说他们靠“智谋骗来”天下,未免过于轻描淡写,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简化为一场骗局。事实上,满清夺取明朝江山,是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和残酷的军事行动的结果。与其说是“骗”,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历史的缝隙,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优势。一、 时代背景:明.............
  • 回答
    如果满清入关时选择了一条彻底的汉化之路,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截然不同,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在分岔口选择了另一条更为宽阔的河道。这并非简单的“汉人统治”或“满人统治”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触及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政治上的融合与驯化: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如.............
  • 回答
    日军侵华和满清入关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外族统治时期,其结果却截然相反,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原因: 一、 满清入关与日军侵华:根本性质的差异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两者对中国的占领和统治目的。 满清入关:被中国接纳并最终融合的统治者。 目的:.............
  • 回答
    满清入关,对汉人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其早期在镇压反抗过程中出现的屠杀行为,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话题,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伤痕。要全面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非简单地贴标签。历史背景:兵临城下与“非我族类”首先,我们要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攻.............
  • 回答
    客观上来说,满清入关与李自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李自成对满清入关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并非是唯一或决定性的因素。要详细分析这一点,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一、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背景与直接影响: 瓦解明朝统治的根本原因: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明朝末年的腐朽统治、财政枯竭、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才是导致农民.............
  • 回答
    穿越成崇祯,唯一目标是不让满清入关,这绝对是个千斤重担,难度系数爆表。但如果真的只有这一个目标,并且能够坚定不移地去执行,成功的可能性并非为零,只是需要极高的智慧、魄力,以及一点点运气。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成功概率到底有多大,以及需要怎么操作。首先,咱们得认识到崇祯穿越前的处境有多糟。1. 内部.............
  • 回答
    崇祯皇帝若将各省督抚皆封王,此举之于阻止满清入关,实乃一场风险极高、且胜算渺茫的豪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封赏”问题,而是牵扯到明末复杂的政治格局、军事实力、社会矛盾以及最高统治者的威权。首先,我们得正视一下崇祯皇帝的处境和封王可能带来的“好处”:崇祯皇帝登基以来,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大明.............
  • 回答
    好,这问题可真够劲的,让我这把老骨头都感觉热血上涌。穿越到南明?还是个家族掌舵人?这可真是赶上了风口浪尖上的日子。满清铁骑已经踏过了山海关,中原的锦绣江山说变色就变色,这会儿的南明,说句不好听的,就像风中残烛,摇摇欲坠。作为这个家族的掌舵人,我得为几代人的生计和名声负责,不能随随便便就跟着那摇摆不定.............
  • 回答
    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在遭遇蒙古灭宋、满清入关、日本侵华等一系列剧烈冲击后依然能够传承至今,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其自身文明特质的韧性,也有历史进程中的巧妙融合,更有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一、.............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想象力的历史假设。如果满清未能入关,明朝是否能顺利完成资本主义转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明朝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其自身存在的制度、经济和社会条件。一、明朝内部的经济与社会土壤:资本主义萌芽的种子是否足够深厚?我们先来看看明朝在1644年之前已经显现出的一些“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满清入关是“偶然”还是“必然”,历来都是个挺有争议的话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结论自然也就不同。但要说很多人觉得它是偶然的,倒也不奇怪,因为细究起来,里面确实有很多“赶巧”的成分,缺了哪个环节,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都有哪些“偶然”的因素促成了这件事: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