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清入关人口那么少为何能取得明朝的天下,是不是完全靠智谋骗来的天下?

回答
满清入关,人口确实远不及明朝。要说他们靠“智谋骗来”天下,未免过于轻描淡写,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简化为一场骗局。事实上,满清夺取明朝江山,是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和残酷的军事行动的结果。与其说是“骗”,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历史的缝隙,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优势。

一、 时代背景:明朝的内忧外患,给了满清机会

理解满清为何能成功,首先要看当时的明朝。明朝末年,可以说是内外交困,腐朽统治已深入骨髓。

政治腐败与党争: 晚明时期,朝廷内部派系林立,党争激烈,例如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斗争,消耗了大量的政治资源,使得国家机器运转失灵。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朝政混乱,官员贪污腐败,民不聊生。朝廷无法有效应对危机,也失去了民心。
经济凋敝与财政枯竭: 连年的战乱、灾荒以及沉重的赋税,使得明朝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财政收入锐减,但军费开支却居高不下,国家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这直接导致了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也无法有效镇压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的爆发: 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虽然这些起义军最终未能建立稳固的政权,但他们严重削弱了明朝的统治基础,消耗了明朝大量的兵力和财力。明朝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边境压力: 东北方向,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崛起,对明朝构成了持续的军事威胁。明朝在辽东战线上投入巨大,却屡屡失利,这进一步加剧了其财政和军事困境。

可以说,明朝自己已经千疮百孔,这为满清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们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趁着明朝“病入膏肓”时,找到了切入点。

二、 满清的崛起与军事优势:精锐的八旗兵

与衰败的明朝军队不同,后金(清朝)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领导下,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的先进性: 八旗将满族、蒙古族、汉族等民族的士兵组织起来,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这使得他们既有强大的战斗力,又能自给自足,将整个族群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八旗士兵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斗意志顽强,尤其擅长骑射,在战场上具有优势。
战略眼光的运用: 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奠定了后金的根基。皇太极则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并采取了“汉抚蒙,蒙制汉”的策略,成功争取了蒙古部落的支持,壮大了自身实力。他还采取了“抚剿并用”的策略,对于愿意归降的明朝官员和士兵,给予重用;对于抵抗者,则予以严厉打击。
对汉族先进技术的吸收: 满清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学习和吸收明朝的先进军事技术,例如火器制造。他们还招降纳叛,收编了大量明朝降将和士兵,其中不乏有经验的军事人才。

三、 入关前的策略:借刀杀人与诱敌深入

满清入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精密的策略布局。

“借刀杀人”: 当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破北京,明朝灭亡后,满清并非立刻挥师南下。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守将吴三桂,因为父亲被李自成扣押,而自己又对李自成心存不满,选择与满清勾结。
“劝降”与“诱降”: 满清看到了吴三桂的矛盾,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利益许诺,成功说服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这便是著名的“请兵”一说,虽然真实情况复杂,但满清确实是利用了明朝内部的矛盾,让明朝旧部替他们打开了入关的大门。
“诱敌深入”: 清军入关后,并没有急于全线进攻,而是步步为营,在与李自成大顺军的较量中,利用其骑兵的优势,在山海关附近击溃了李自成的主力。然后,趁着李自成兵败,明朝残余势力尚未集结,迅速占领了北京,并开始大范围的军事推进。

四、 并非“骗”,而是“征服”与“收编”

满清入关,固然有其策略和手腕,但绝非仅仅依靠“智谋骗来”。

强大的军事征服: 满清占领中国,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不愿归降的明朝军队和农民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例如,扬州、嘉定等地发生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杀事件,都表明了满清征服的血腥和残酷,这与“骗”的性质相去甚远。
利用人心: 满清在占领北京后,为了稳定局势,采取了一系列收买人心的措施。例如,宣布继续执行明朝的一些制度,保留了部分汉族官员,并且声称要为崇祯皇帝“复仇”,以争取部分明朝遗民的支持。同时,他们还大力宣传农民军的残暴,以显示自己的“仁政”。
“顺者昌,逆者亡”: 满清的策略是明确的“顺者昌,逆者亡”。对于愿意归降的汉族官员和地主阶级,他们给予了政治上的承认和利益上的保障,从而稳固了统治基础。例如,洪承畴、孙之亰等明朝降将,都在清朝获得了重用。
满汉一体的宣传: 随着统治的深入,满清也逐渐推行“满汉一体”的政策,虽然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并非完全平等,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也为清朝的长久统治打下了基础。

总结:

满清入关,并非单凭“智谋骗来”,而是通过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明朝自身的衰败: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为外部力量的介入提供了可能。
2. 八旗制度的军事优势: 强大的军队是实现征服的基础。
3. 精明的战略部署: 抓住了时机,利用了矛盾,采取了“借刀杀人”、“诱敌深入”等策略。
4. 军事征服与政治收编相结合: 通过武力压制抵抗,同时通过利益收编和政策安抚来巩固统治。

因此,说满清入关是“完全靠智谋骗来的天下”,是对历史的一种极端简化。这其中既有策略和智慧,更有残酷的军事征服和复杂的政治博弈。他们是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并且以强大的执行力,最终实现了对整个中国的统治。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也是一种力量的角逐,其中掺杂着智慧、野心、勇气,当然,也少不了鲜血与牺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要看整个大明末年的战争形势才能得出答案,崇祯帝心慈手软,李自成张献忠投降复叛多次,满清方面则坐等李自成和大明朝廷军队的内耗进一步加剧以图渔利。大明朝两线作战,损耗巨大,加上皇朝末年,和数十年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大明皇朝最终被大顺推翻。满清趁机勾结辽东汉奸军阀进攻农民起义军并在汉奸的帮助下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在这之后南明朝廷和农民起义军摒弃前嫌,共同抗击鞑虏,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

就连数次投降复叛的张献忠临死前都说:大明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之。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崇祯帝虽是亡国之君,但是并非由于他个人的原因导致大明亡国,相反崇祯帝非常勤勉,不失气节,可算是一代明君。不过由于他一系列的军事错误导致了严重后果也是事实。

即便《明史》崇祯本纪中也可以看到,对于崇祯十年以后特别是崇祯十三年的灾荒,崇祯还是设法多次给予赈济的,光本纪所记载的这一年的救济就有:

“春闰正月乙酉,振真定饥。戊子,振京师饥民。癸卯,振山东饥。”“戊寅,以久旱求直言。三月甲申,祷雨。戊戌,振畿内饥。”“丁未,免河北三府逋赋。”“秋七月庚辰朔,畿内捕蝗。己丑,发帑振被蝗州县。”“八月甲戌,振江北饥”


图为北京景山公园内的「明思宗殉国处」碑。其侧立有「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碑文说「帝之一死,可以振一时忠义之气,更足以激励万世不死之人心。故当时上自缙绅,下逮佣保,既多慷慨赴义之徒;而至今登万岁之山,抚前朝之树者,亦未尝不感旧伤怀、欲叩九阍,而一抒其悲愤也!」朱颐钊摄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同盟会誓词

邹容《革命军》:“满洲人率八旗精锐之兵,入山海关定鼎北京之一日,此固我皇汉人种亡国之一大纪念日也!。”


清军南下,夏允彝抵抗失败。夏完淳亲眼目睹了父亲自沉殉国,也愤然起兵。征战数年后,因强弱悬殊失败就逮。在狱中,夏完淳写信与母亲诀别,说「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意思是,有朝一日中华光复,他相信自己将作为烈士被后世所永远怀念,长受祭享不绝,所以不必像一般人一样只求不做个饿死鬼就好。1647年,夏完淳在南京就义,时年16岁。

1645年,清军渡江,攻占江南。乡居进士黄淳耀(1605—1645,南直隶嘉定)被嘉定士民推为领袖,组织城守。嘉定城抵抗月余后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兵攻陷,黄淳耀在西林庵自缢殉难。其绝命书云「弘光元年七月初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皇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异日虏氛复靖,中华士庶再见天日,论其事者,当知予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为自己没能成功完成保卫家国的使命而内疚自责,说只剩下此心不昧,可以对越千秋万世。他也希望有朝一日中华光复,后代子孙读历史至此时,能明白他当年的一片苦心。


崇祯帝,自己也很勤政,非常节俭自己穿补丁衣服,舍不得吃肉,把宫内银器融了,家具都变卖筹措军饷,也祈求过官员乃至百姓捐款然而他所做的,省出来的筹措出来的钱粮,对于明末地狱模式数十年天灾而言,是那么微不足道杯水车薪。
也许他看起来好似什么都没做对过,没主见,急躁,缺乏责任感不肯背恶名,也许他能力真的不够做不到力挽狂澜,但他真的很努力了。让人既惋惜又无奈…

作为君主来说崇祯帝比谁都想赈灾可是钱又从哪儿来呀!
崇祯四年,对于陕西的灾荒叛乱,崇祯帝对陕西参政刘遇时道:
若不是灾荒连连,老百姓吃不上饭,谁又愿意造反,他们都是被饥荒逼得不得已成为流寇的,他们本是良民,也非常可怜,所以只要他们愿意和解,都要好好安抚他们。
崇祯帝,给前线剿寇的陈奇瑜的命命,对于流寇能不杀就尽量不杀,能招抚就尽量招抚,即便对力主剿杀流寇的杨嗣昌也是一再劝解,说流寇原是朝廷赤子,杀他们的官兵也是朝廷赤子,用赤子去杀赤子,乃万不得已之事。
但是叛乱者即便有心接受招抚,国家也无力安置,尤其明末那种地狱模式天灾,百姓不想被饿死,只能继续抢劫,以此恶性循环。
明朝皇帝对于流寇降叛不定三番五次反反复复,军事上再多的胜利,财政问题不解决,无论打多少次胜仗都无济于事。明末数十年地狱式天灾,沒有钱粮赈灾,越安抚反叛者越多,
而满清面对同样局面,用军事手段就能解决因为满清是采取杀光,抢光的策略,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省发生叛乱,就把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个省的人几乎杀光,物资抢光,那当然不必担心什么卷土重来的问题,更不必担心饥民农民军流寇问题。

然而明朝皇帝以及明朝政府不可.能对自己的的族人采取这样的手段解决问题。




从明代丘浚,可以出书公开讲学,向全天下宣扬
立君为民,君主违背老百姓意愿,可以代表上天理所当然推翻君主这套思想
且具有这种公开思想的人还能做到明朝宰相的位置,就很能说明问题。

明朝中叶著名的大臣,学者和政治家、经济学家,官至户部尚书,内阁大臣,宰相级別的文官丘浚对明孝宗说臣按:天生物以养人,非专为君也。而君专其利,已违天意矣。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意惟民之从,为人上者奈何弗畏且敬哉?”(丘浚《大学街义补》卷113)
丘浚就敢对说明考宗说:做为皇帝你敢不服从民欲,那怕百姓把你换下去,也是理所应当。

明代嘉靖时期泰州学派大思想家何心隐,著书生讲学向天下人宣扬的君臣关系,君臣之间在朝堂是同事,事业关系君臣之间可以是朋友,是老师,君臣之间可以相互是对方老师与朋友
。读书人要么不出仕,出仕就必须把自己定位在君主老师位置上。

明代灶丁 (烧盐苦力)出身,成为大思想家,也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的王艮在论证君臣关系上说:
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故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

出不为帝者师,失其本矣;处不为天下万世师,遗其末矣。

也就是说大臣甚至连和皇帝平等都不是,而是高于皇帝的老师,要么不出仕,如果出仕,就必须是皇帝的老师,否则就是失其本矣。


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天地间惟理与势最算,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相夺而理则常伸干天下万世”。
意思是真理与权利都是最珍贵的,相比之下真理又是最最珍贵的,在朝廷上,与天子讲道理(真理),天子不得以权势压人。即使一时权势压住了真理,常常真理也会广为人知并流传万
世。


明中期著名官员及诗人大思想家王延相《王延相文集》载:
在王延相家乡,河南仪封,甚至不是百姓偷税逃税,而是大量耕地朝廷根本不收税。
我家乡的田地不收税的大概占了十分四五,永乐以来都有命旨,永不征收稅赋,这是先王浩荡的恩德,有意把利盆都让给百姓吗?


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的旨意,内阁首相可以驳回,即便内阁通过了皇帝的旨意,下面的给事中还可以驳回。
明代官员经常上书指责甚至痛骂皇帝,而即便因此受到惩罚,最终的社会舆论也会把骂皇帝的官员当成英雄。也就是在明代皇帝乃至政府根本无法控制舆论。相反那些迎合皇帝意愿的
人,被说成是谄谀小人,往往被丑化的体无完肤。
明朝赋税过低没有财力,导致国家机器运转不灵,终至明朝覆灭。
明末的农业税即使加上所有的杂税包括劳役人头税以及地方摊派,也只是在3%到4%之间波动即便崇祯时期也没超过6%。至干商业税压根等于没有收。
赋税水平过低直接导明朝政府没有钱赈济灾民,没有钱养兵维持秩序抵抗外患,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明朝灭亡使得明朝社会所有阶层陷入被屠戮、被掠夺的境地,豪门大家至普通老百姓也不能幸免。
宽街薄赋固然有利于民生,但是政府官僚体系的运作、军队的维持、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及灾民的赈济,都需要一定的财力。
明代低税的直接后果导致,数十年地狱式天灾无法赈济灾民与拖欠军饷,其中尤其发不出军饷拖欠军饷,直接导致,领不到军饷的士兵成为李自成与满清的兵员,这才是最致命的恶果。
《石匮书后集》李自成本就是当兵的,"崇祯二年(己已、一六二九)二月,征兵勤王;自成投为队长,兵隶参将王国麾下。
国奉调过金县,兵哗。自成缚县令索饷,并杀国,遂反”
史料其实说明,明末流寇的起源,明末流寇壮大,都和军队哗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流寇的另一个来源灾荒饥民,背后也是国家税收不足无法赈济的结果。
李自成乃至包括张献忠也压根不是什么农民起义领袖,他们一开始也都是领不到军饷哗变叛乱的明军。
明末大规模叛乱的实质不是什么农民起义,而是因为领不到军饷不断哗变的军队,再加上后期连年饥荒,国家因为稅收不足无法赈济的灾民。
而为什么明朝政府再防止军队哗变的问题上甚至不如一些经济严重残破年代割据地方的军阀?正是军阀可以任意敲骨吸髓的搜刮民间财力维持军队所需,而明政府做不到。

许多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文化愚昧落后甚至凶残的地方,恰恰是满清统治歪曲之后的结果。而并非是这些思想与文化的本来面目,不彻底批判满清统治,就无以澄清真相就不可能还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文化一个公道!

明代的一切政令,政府文件没有内阁与六科给事中同时签署不能生效。
明代国家财政收支包括各省府县收支亦是要刊登干邸报发往各处给天干评头论足。
而满清不但地方可以加税不纳入财政税收统计,酋长还可以直接加派军饷直接用干军队用度不纳入财政收统计,这与明代财政收支公开透明压根不是一回事。

在明代许多情况下甚至是读书人和老百姓盛气凌人,地方官如受气小媳妇,战战兢兢,稍不如秀才们心意,就可能被赶下台。
明末冯梦龙任福建寿宁县命期间修纂的《寿宁待志》,记载他的前任寿宁县县令周良翰在崇祯四年,仅仅因为做事较真人其理,做事呆板得罪了当地读书人,最后落得个“以儒生鼓噪解任”的下场。
从冯梦龙记述看这周良翰是一个好官,仅仅因为读书人看他不顺眼而已就发动舆论把他赶下台了。

为了加个三饷,崇祯皇帝承受了文官十多年群狼式的围攻谩骂舆论围攻。
最终还是沒顶住,错误地实行了自杀性的减税政策,让本可以支撑的局面迅速走向崩溃。
张溥、黄道周、刘宗周等人操控舆论乃至直接遥控政府人事更迭,最根本目的就是减稅,其目的实现之日也就是明朝灭亡之时。

崇祯加三响总计就收了2000万两,还被刻画城横征暴敛。
顺治荼毒南明额外加了1.5亿军费靠屠城抢劫。好像也没见几个有良知的去批判。
康熙光是搞三藩,额外都加了1.8亿军费,期间什么十年赋稅并征,卖了1/4县今倒是没人去批判。
哪怕是干常情况下的赋税,满清初期40多年算上临时摊派的。此明朝崇祯时期实际怠赋税起码都高了十倍。
如果明朝算橫征暴敛,那么满清初40年老百姓又是怎么活下去的?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描述的崇祯时期的情况:在明代后期,尽管有人提议增税收,但当时正税定额也从未完额交纳。1632年离明朝灭亡还有12年。
据340个县的上报,税收拖欠达到50%,甚至更多。这340个县占到了整个帝国财政税区的四分之一以上。
而且,其中的134个县事实上没有向明朝政府缴纳任何税收。
这种情况可以证明这样的观点:明朝税收征纳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一个明确的最高限度,一旦纳税要求明显超过了这个限度,老百姓根本不会继续缴纳赋税。

明代末,郑廉《豫变纪略》记载明代北方没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一直到崇祯初还是百姓富足安乐的太平盛世景象。
崇祯改元时(1627年),河南已经太平很长时间了。乡村田间以宁谧景象,粮食丰收,一亩收获数钟,只需输送稅银三分(3%)
当官的人崇尚廉洁,尚不知道收受贿赂,吏员还没有遇到过来村落索要饭食的。到岁末老农穿着上好的丝绸衣服,骑着母马,去参加宴饮聚会,送上一百文的钱,就俨然是上客了。

陈舜《乱离见闻录》》回忆明代时期的生活白话文版:我生干万历四十六年...当时一片升平景象,四方的百姓都很幸福一斗米不到二十文钱,一斤鱼才一二文钱,槟榔十颗两文钱,一斤肉只要六文钱,一只鸭子只要七文钱,一斗盐三文钱, 白般平易。就是穷人也能幸运的借此生活,徨役赋稅负担都很轻,一年两熟,种地的人肚皮都吃得饱饱的。
读书人好辞章,工商人士,三教九流都舒适自在,这是何等乐土。

江左樵子《樵史通俗演义》中回忆大明万历时候真是个极乐世界,万历时不要说别的好处只说材米油盐,鸡鸭鱼肉,诸般食用之类那一件不贱。
假如数口之家每日大鱼大肉,所费不过两三钱这算是极丰富了。
还有那小户人家肩挑步担的,每日赚个二三十文,也可活得一日了:到晚还要吃肉喝酒,醉醺醺说笑,唱歌听说书,冬天烘火夏天乘凉,百般玩耍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

欧阳直的《蜀警录》中说: “余蜀人,知蜀事即以蜀论。
余生干万历四十八年,童时,见里中人烟颇殷庶,风俗颇淳厚尚气节,敦信义,崇礼让,励勤苦,亲亲长长,称诗说礼,任恤睦姻,比间相助。
士大夫饰廉隅而修俭德,群弟子尽孝友而笃公忠,屏去华服珍奇,独推布帛菽粟,心无机械,目无干戈,人不知兵,家惟弦诵,陶然干和风甘雨之中,真不啻极乐世界”
欧阳直的《蜀警录》又说明崇祯时期省会成都以及四川东部(指重庆地区)普通老百姓的奢侈风气:
即如一服饰也,厌薄缟素,竞侈罗绮,僭制造奇,月异岁变。
一宴集也,淡泊是鄙,丰厚相尚,邱糟林肉,海错山珍;一居处也,华堂绣户,卷雨飞云,园榭必花木盛植,池亭必鱼乌备观;一烹宰也,只顾适口,不惜物命,削脔极殄极虐,炮炙极怪极惨”
(明末的四川还真是一片乐土啊)

无论谈迁写的《国榷》还是满清编的明史《黍离小志》记载李自成在北京明确拷打官员逼交出银子的记载也就六人。
户部尚书方岳贡交一千两,大学士丘瑜交两千两。相当干宰相的首辅魏德藻家产尽没也不过交出一万两;前首辅相当干宰相都陈演逼勒出黄金三百六十两,银子万两;太什卿孙从度受刑至死仅得银四万两;户不侍郎吳履中受刑交出三千两;崇祯岳父摊派七十万两,几万两都沒交出来,最后只得把其房子,田产全数没收,至干能折银值价多少,也没有交代。其余官员,可能拷打出来的银子太少,根本没有记载。


根据《明神宗实录》、《明熹宗实录》记录统计,明宗室念开支也就140万两多一点。
假设以总人口14万人算,人均一年才10两左右,宗室底层贫穷酸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宗禄定为永额新考》


这满清末宗室开支起码在1200万两,八旗俸祿就算末期也按雍正时期八旗最基本俸祿2300万两算。
这满清宗室+八旗开支起码也在3500万两以上如果再算上,马关辛丑供养列强的需要支付的17亿两总额的开支这可比明末养宗室年140多万两的总开支大多了。


西方传教士记载整个明代中国都象一个大城市,又像一个大花园各村各镇有其位,因为小农庄与小城市,既是如此众多,人口密集到了连农村几乎都如同城市一般,从广东到福建,福建到江浙,从江浙到北京几乎是城镇连着城镇,3英里接3英里不断因此你每走一里都会看见一 些城镇或客栈,丰足地供应各种物品,致使他们平安地在城镇生活。
参考文献曾德昭《大中国志》盖略特·伯来拉《中国报道》克鲁士《中国志》马丁·德·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利马窦书信集》《中国札记》


在明代,你对某位大臣或者士大夫,哪怕对普通读书人,说他是皇帝的奴才,他会觉得是奇耻大辱,指不定跟你拼命

在满清, 说某某大臣或者读书人,是酋长奴才或者某某主子的奴才,且得到主子认同你可以称奴,那都是祖坟冒青烟,无限耀祖,可以炫耀的事儿。

user avatar

流 量 滚 动 机

你乎吃枣药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满清入关,人口确实远不及明朝。要说他们靠“智谋骗来”天下,未免过于轻描淡写,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简化为一场骗局。事实上,满清夺取明朝江山,是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和残酷的军事行动的结果。与其说是“骗”,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历史的缝隙,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优势。一、 时代背景:明.............
  • 回答
    满清入关,推行“剃发易服”的政令,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文化冲突和政治震荡。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面对如此严苛的要求,为何没有爆发大规模的、足以撼动清朝统治的起义?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老百姓怕死”所能概括。一、初期反抗的惨烈与震慑:首先,我们不能说完全没有起义。事实上,在清军入关初期,.............
  • 回答
    惊天一跃:三十万满洲骑兵如何征服两亿人口的大明?“三百年前的旧事,今天看来仍旧令人咋舌。” 提起那段满洲铁骑席卷中原,最终建立清朝的历史,许多人心中都会涌起类似的感慨。一个人口不过数百万的塞外民族,在短短几十年间,竟能将疆域辽阔、人口两亿的大明王朝推翻,这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次惊天动地的权力转移。而关.............
  • 回答
    满清入关,对于明朝皇族而言,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战争的残酷,加上胜利者对前朝皇室的清算,使得无数明朝宗室成员,包括那些曾经锦衣玉食的王妃、郡主、公主们,一夜之间跌落尘埃,沦为俘虏,甚至成为满洲贵族的奴婢。关于具体有多少皇族女眷沦为奴隶,这并非一个能够精确到数字的问题。原因有几个方面: 战乱中的数.............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满清入关是“偶然”还是“必然”,历来都是个挺有争议的话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结论自然也就不同。但要说很多人觉得它是偶然的,倒也不奇怪,因为细究起来,里面确实有很多“赶巧”的成分,缺了哪个环节,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都有哪些“偶然”的因素促成了这件事:1.............
  • 回答
    清军入关,对于当时明朝的普通民众而言,对“满人”这个概念的认知,恐怕远不如后世史书描绘的那般清晰和统一。与其说他们知道满人总人口二十几万,不如说他们是通过一系列零散、直观的印象来理解这个来自关外的新兴力量。首先,要理解那个时代的传播方式。信息并非如今日这般爆炸式、实时化。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尤其是在远.............
  • 回答
    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当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原,建立起清王朝时,许多身处异域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并没有将这场巨变视为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普遍地、甚至强烈地认为这是一次“鞑靼人入侵中国”。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懂得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而是他们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对火器的态度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到后来逐渐变得消极,甚至可以说是抑制火器发展。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害怕汉人掌握先进火器不好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入关初期:认识到火器的威力与迫切需求满族最初.............
  • 回答
    满清入关与日本侵略,表面上都是外族对中国的武力征服,但其本质意义存在根本性的区别,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看待历史以及应对当下的一些思潮至关重要。满清入关的本质意义:满清入关,从根本上说,是一次内部王朝更迭伴随着的民族融合过程。 政治统治的延续与重塑: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南明政权的覆灭看似已成定局,但若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势力以及人物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南明并非全无一丝翻盘的机会。只不过,这些机会如同风中残烛,微弱且脆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极致配合,才能勉强燃起一点微光。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满清入关之初,其统治根基并不稳固。地理上的优势与劣势.............
  • 回答
    满族妇女在入关前,其社会地位相较于汉族传统社会是更为突出的,但这种突出并非绝对的平等,而是带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烙印。要详细了解这一点,需要从她们的生活、婚姻、财产继承、参与社会活动等多个层面来观察。一、 家庭内部的地位与权力在满族社会,家庭是基本单位,而妇女在家中的地位是比较受尊重的。这主要体现在几.............
  • 回答
    关于“满清入关200年了,依然在镇江屠城”的说法,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历史理解上的误解,需要我们结合史实来辨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镇江屠城”并非发生在满清入关200年之后,而是发生在满清入关初期,即1645年。 满清入关是在1644年,所以镇江屠城事件距离他们入关的时间是很近的。那么,镇江屠城是怎.............
  • 回答
    满清入关,其根本目的并非为了“解放广大汉民,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虽然历史的进程常常伴随着复杂的动因和意想不到的后果,但从满清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入关的主要目标是获取政权,巩固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1. 争夺天下,建立统治:满清的入关,首先是一场政治和军事上的征服。在明朝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
  • 回答
    如果满清入关时选择了一条彻底的汉化之路,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截然不同,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在分岔口选择了另一条更为宽阔的河道。这并非简单的“汉人统治”或“满人统治”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触及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政治上的融合与驯化: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如.............
  • 回答
    日军侵华和满清入关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外族统治时期,其结果却截然相反,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原因: 一、 满清入关与日军侵华:根本性质的差异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两者对中国的占领和统治目的。 满清入关:被中国接纳并最终融合的统治者。 目的:.............
  • 回答
    满清入关,对汉人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其早期在镇压反抗过程中出现的屠杀行为,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话题,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伤痕。要全面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非简单地贴标签。历史背景:兵临城下与“非我族类”首先,我们要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攻.............
  • 回答
    客观上来说,满清入关与李自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李自成对满清入关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并非是唯一或决定性的因素。要详细分析这一点,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一、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背景与直接影响: 瓦解明朝统治的根本原因: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明朝末年的腐朽统治、财政枯竭、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才是导致农民.............
  • 回答
    穿越成崇祯,唯一目标是不让满清入关,这绝对是个千斤重担,难度系数爆表。但如果真的只有这一个目标,并且能够坚定不移地去执行,成功的可能性并非为零,只是需要极高的智慧、魄力,以及一点点运气。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成功概率到底有多大,以及需要怎么操作。首先,咱们得认识到崇祯穿越前的处境有多糟。1. 内部.............
  • 回答
    崇祯皇帝若将各省督抚皆封王,此举之于阻止满清入关,实乃一场风险极高、且胜算渺茫的豪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封赏”问题,而是牵扯到明末复杂的政治格局、军事实力、社会矛盾以及最高统治者的威权。首先,我们得正视一下崇祯皇帝的处境和封王可能带来的“好处”:崇祯皇帝登基以来,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大明.............
  • 回答
    好,这问题可真够劲的,让我这把老骨头都感觉热血上涌。穿越到南明?还是个家族掌舵人?这可真是赶上了风口浪尖上的日子。满清铁骑已经踏过了山海关,中原的锦绣江山说变色就变色,这会儿的南明,说句不好听的,就像风中残烛,摇摇欲坠。作为这个家族的掌舵人,我得为几代人的生计和名声负责,不能随随便便就跟着那摇摆不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