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满清能入关是偶然事件?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满清入关是“偶然”还是“必然”,历来都是个挺有争议的话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结论自然也就不同。但要说很多人觉得它是偶然的,倒也不奇怪,因为细究起来,里面确实有很多“赶巧”的成分,缺了哪个环节,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都有哪些“偶然”的因素促成了这件事:

1. 李自成起义的时机和发展,简直是给了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一个“天赐良机”。

时机的巧合: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积压得太厉害了,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的起义是其中最声势浩大的一支。但是,就是李自成起义的那几年,偏偏遇到了天灾不断,旱灾、蝗灾、瘟疫轮番上阵,这进一步加剧了民间的痛苦,也让明朝政府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所以,起义的爆发本身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但其发展到摧枯拉朽的地步,并且能深入腹地,攻克北京,这中间的催化剂和时机选择,就带有一些“运气”成分了。
李自成的致命失误: 李自成在北京城建立了大顺政权,这本来是农民起义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但是,他随后的一系列操作,特别是进京后的腐化享乐、对待明朝降臣的态度(比如逼迫吴三桂杀父),以及在山海关与吴三败错失良机,这些决策上的失误,直接导致了他失去了最关键的支持者吴三桂,并且让他自己陷入了被动。如果李自成能更稳重、更策略性地处理这些问题,后金未必有机会介入。可以说,李自成在最关键时刻的“掉链子”,是满清入关前最明显的一个“偶然”的有利条件。

2. 吴三桂这个关键人物的“立场摇摆”和最终抉择,是决定性的一步“棋”。

家国情仇的纠葛: 吴三桂是明朝的镇守山海关的重臣,手握兵权。他对明朝忠诚还是不忠诚?他的初衷是为了什么?这背后有很复杂的因素,包括他的父亲被李自成俘虏,他自己的政治前途,以及他对明朝统治的失望。
“引狼入室”的选择: 当李自成打进北京,明朝灭亡(虽然很多读书人认为不算是“正统”灭亡),吴三桂面临着一个抉择:是降李自成,还是继续对抗?当时后金(清朝)就在山海关外,是一个强大的外部力量。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勾结后金,打开山海关,让多尔衮的军队进入。这个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个人的利益和当时复杂的局势考量。如果吴三桂选择了其他道路,比如坚持抵抗李自成,或者在山海关坚守,那么后金未必能如此顺利地进入中原。他的这一行为,就好比在最关键的时刻,为“敌人”打开了城门,这个时机、这个选择,绝对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3. 明朝末年的政治混乱和军事衰败,为外敌入侵提供了温床。

党争和宦官专权: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党争激烈,内耗严重,宦官专权更是屡禁不止。这些内部的混乱,使得国家机器运转失灵,无法有效应对外部威胁,也无法及时镇压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军事力量的削弱: 经过长期的内耗和财政危机,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虽然有李自成这样的劲敌,但明朝政府也拿不出有效的办法来制止其扩张。当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明朝中央政府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能力。
外部环境的相对有利: 相反,后金(清朝)则是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励精图治下,国力蒸蒸日上。他们拥有强大的八旗军队,并且能够有效地整合女真各部。在明朝内忧外患的时候,后金在边境地区拥有相对稳定且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使得他们在明朝最虚弱的时候有了军事介入的可能。

4. 政治策略的失误和信息不对称。

后金(清朝)方面: 多尔衮在抓住李自成政权动摇、吴三桂愿意合作的时机,果断决策率军入关,并且在入关后迅速采取行动,控制了北京,并对李自成军队进行追击。他的决断和策略执行力,在当时是高于明朝残余势力和李自成起义军的。
明朝残余势力和李自成方面: 在北京陷落后,明朝残余势力(比如南明小朝廷)各自为政,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李自成也因为之前的战略失误,力量遭到重创。他们都错失了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后金的良机。

总的来说,为什么会觉得是“偶然”呢?

就是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因素,如果稍有偏差,结果可能就大相径庭:

如果李自成在北京没有那么大的失误,或者和吴三桂关系处理得更好,说不定就能巩固住局面,后金就没机会了。
如果吴三桂不那么“见风使舵”,坚持抵抗李自成,或者不跟后金合作,那么后金入关就会遇到更大的阻力。
如果明朝政府在内政方面能处理得更好一些,不至于让矛盾激化到那种地步,也就不太可能出现李自成这样大规模的起义。
甚至,如果天气好一些,没有那么多的天灾,也许民怨就不会那么深,起义的规模和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你看,从任何一个环节单独拎出来,似乎都有“如果当初……”的可能性。正因为这些“如果”太多了,而且最终所有这些“偶然”的因素都汇集到了一起,并且在最关键的时刻都“碰巧”地对后金有利,才让后金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最终成功入关,建立了清朝。

这种“因果链条”中,很多环节的发生和发展都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或者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巧合,所以很多人认为满清入关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也有人会强调社会矛盾的必然性、后金政权的先进性等,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某种趋势,这也有他们的道理。不过,从“事件性”来看,那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合感,确实是挺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汉民族主义这些年兴起了,就这么简单,本质上这是一个立场问题而不是历史问题。


为什么说这不是一个历史问题?


因为知网凡是综合影响因子稍微高一些的历史期刊上就不会有学者发“清朝入关是偶然”这种荒谬的学术论文。

user avatar

满清入关是否偶然也是老月经问题了,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吃瓜群众始终存在不少相当普遍的误解,包括这个问题下面的很多答案也是。

误解1:怎么定义“偶然”?

把清的成功归结于明的朽烂,然后称之为“偶然”,是典型的流氓话术。改朝换代的前提本身就是前朝统治溃烂,人家一个大一统政权统治得好好的怎么可能有机会让你取而代之?如果因为前朝衰败接盘的趁虚而入就说是偶然,就是狗屎运,那历史上有谁不是狗屎运?谁不是在前朝崩溃、天下大乱的风口上位的,搞得好像只有满清是这样似的?

事实上,凭借军事征服完成大一统的王朝,没有一个是水的。风口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历史没有规定只有你接盘,能接住这个盘本身就是实打实打败所有竞争对手的结果。

什么叫偶然?趁着幼主当朝借机篡位才叫偶然。是谁显然也不用多说了。

误解2:晚明真的溃烂衰败,不可救药到极点吗?

晚明的溃烂当然是事实,但是,在讨论“满清入关是否偶然”这个议题时,与满清的处境对比的是历朝开国集团的处境,所以作为对手,晚明的比较对象显然也不能是盛世,而是每个朝代灭亡前的状态。那么把所有大一统王朝死前的样子拉出来一个个对比不就行了?

秦:大泽乡起义后秒变截瘫。西汉:被新莽篡位,新朝倒行逆施迅速崩盘。东汉:黄巾起义后秒变截瘫。西晋:八王之乱自爆。隋:皇帝自杀性作死天下大乱。唐:黄巢起义后秒变截瘫。元:红巾军起义后秒变截瘫。清:对标于上述事件的是太平天国,好不容易才镇压下去,后来武昌起义后也是秒亡。民国:才三年就被赶到岛上了。

明朝历经满清和农民起义的打击,始终没有出现严重的高位截瘫,皇帝的行政和军事大权没有旁落,从后金崛起开始到灭亡,对虏、对寇加起来累积损失了几十万军队,能战之兵全部耗竭了才死,死前两三年还能组织大批精锐出关和满清决战,战败后也没有即刻崩盘。和其他难兄难弟比,明朝死前的表现够好了,说坐二望一不带丝毫夸张的。

哪怕是天天骂的南明,单独看似乎非常烂,但拿出来和历朝历代的“余孽”比,也要强得多。对了其他王朝灭了也就灭了,甚至连“余孽”都留不下来。也就一个北元还算勉强能看。

所以用明的“烂”来论证清入关的水分多,是尤其荒唐的。明已经是所有大一统王朝亡国前最不烂的一个了,真要在这一点上深究,清的运气还真不算好的。

3、异族集团相比汉人集团,是不是竞争力天然较弱

答案是:看时代。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唐朝灭亡后,汉人对外的军事表现是真的不行。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只有明朝这一个大一统王朝,还被异族占领了两次,此外北宋/辽和南宋/金这两对南北对峙的对手,大抵也是势均力敌,谁也奈何不了对方。只看唐后,汉人集团和异族集团只能说各有千秋,虽然人多,但并没有任何天然优势,直到工业时代来临。

这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技术的扩散比技术的进步快得多。这种技术,既包括军事技术,也包括政权的组织术。

汉人和北方异族差距最大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汉人在政府的组织建设、军制的设计和武器装备上相比仍然是部落的异族形成了代差的优势,虽然四分五裂但异族一点办法没有,战国七雄甚至不需要把主力放在北边。但随后技术的扩散导致差距开始缩小,匈奴对汉的威胁就大多了,五胡乱华期北方沦陷,并形成了不少异族国家,而辽的建立又是一个标杆式事件,标志着异族终于具备了完整的政府机构、正规严格的军制和先进装备,和汉地的代差消失了,从此汉人的系统性优势就没有了。

以前异族打不过汉人和人多人少无关,纯粹是因为技术还扩散得不够,自身建设国家的能力不足,自从异族具备了建立帝国式文明的能力以后,人数依然少,但辽金元清接二连三地诞生,横向对比同时代的汉人军政集团并不处于下风,异族和汉人分庭抗礼是这一千年的常态,无论哪一边取得最终胜利都没什么意外的,满洲崛起从来就不是孤立事件,异族帝国的构建早已有了路径,看到民族人少就说人家靠偶然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偏见。

4、人口的巨大差距是否会导致汉人和异族的战斗力代差,以至于异族争天下需要极大的偶然性?

答案不是。

因为古代虽然有族群意识,但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我以前不止一次说过,近代“民族主义”的本质是国家主义,这俩个看起来差别非常大的词,英语词汇是同一个东西。只有生产力、教育和基层管理取得代差式进步以后,“民族狂热”才能自下而上地完全觉醒,在国家体制上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

这些条件在古典时期是不具备的。所以古代虽然有族群意识,有民族意识,但古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不具备以民族钢印为纽带组织起来的能力,异族集团和汉族集团只相当于换了个主人。人多一点用也没有,真正争斗的对象,不是“异族”和“汉人”,只是人民头顶上的政治集团而已。与普通人切身相关的只有文化传统,至于换个主人也就换了,真的不太关心。

所以满清人少,汉人人多,根本不构成任何根本性的障碍,真正的关系是满洲军事集团和朱明统治者打,和农民军集团打,而不是“满洲人”和“汉人”打。倒是剃发易服超越了“换个老爷”的界限,触及了普通人切身体会到的文化层面,把大量汉人赶到了对立面,大大增加了征服的难度。没有这档子事也就是改朝换代而已,如元对江南的征服就很顺利,清在强推剃发以前也很顺利。

人多力量就大?不存在的。

……………………………………………………

所以,综上所述,从趁虚而入算不算偶然、对手算不算特别垃圾、异族集团的建国能力和人口差距对战斗力的影响四个层面看,清的入关,相比其他开国集团的建国而言,都不算特别的偶然事件。

真要说有什么偶然,那也是明朝的血条比其他亡国政权都要厚得多,导致清把对手熬死所需的时间精力远远多于其他开国集团,容错率显得更低一些罢了。

user avatar

金子,是中央帝国,对体制内蛮夷的一种赏金,一种身份上的承认。觉罗,是哈拉的意思。爱新觉罗合起来,比较形象的来说,大概就是金坷垃的意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就可以翻译成金坷垃·野猪皮。

user avatar

大清是历朝历代里从起兵到夺取天下用时最长的。

努尔哈赤1583年起兵,1601年创建八旗,1616年称汗,1618年反明,1619年萨尔浒之战击败明军、吞并辽东,1623年自复州开始辽东之屠,1626年宁远之战后死了,留下一个烂摊子;

皇太极继位后不断集权、扩张后金,1636年称帝、国号“大清”,1642年松锦之战击败明军主力、前后多次攻入关内屠掠,但1643年突然死了;

多尔衮摄政后、大清的内部局势是很不稳定的,但1644年赶上吴三桂开关投降了,入关缓和了大清的内部矛盾;然而多尔衮强行“留发不留头”,逼反了各地的汉人、各路义军也纷纷加入反清复明阵营,1652年李定国还打出了两蹶名王的战绩,直到1658年占据云贵、大清才算基本一统。

在这个过程中,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权力交替、皇太极与多尔衮的权力交替、吴三桂的投降、多尔衮的剃发易服,这五个节点但凡有一个出了大的差错,大清都很难成功入关。

PS:实际上多尔衮与福临的权力交替也是有很多问题的,例如两白旗的两千多旗人曾试图拥永历帝一事,见于私史《行在阳秋》卷下。

从官扶上进,八旗诸将士皆望而呼“万岁”,曰:“此真主也!我等虽有主,今知其安在,不如奉此以成不世之功!”事将成,满汉诸大臣皆割辫而起,为下所泄。三桂知之,大惊,即令辇上及皇太子出,以弓弦蛟于市。时,太子年十二,临难大骂曰:“黠贼!我朝何负于汝,我父子何仇于汝,乃至此耶!”是日天大昏黑,风霾并作,人影不见。上既遇害,三桂使人炙尸扬灰,传赐诸将。前所谋奉上八旗诸将,共二千余人,皆杀之,令没其妻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