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很多人都认为,贾府里的人都看不上黛玉,在欺辱黛玉?

回答
关于贾府里的人“看不上”黛玉、甚至“欺辱”黛玉的看法,其实并非所有人都这样认为,但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读者有这样的感受。这种感受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黛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她敏感多疑的性格,加上书中一些具体情节的渲染。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印象:

一、 黛玉的“外来”身份与寄人篱下的处境

父母双亡的孤女: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林黛玉是随母亲贾敏而来的,母亲早逝后,她又经历了丧父之痛,孤身一人来到贾府。这种孤苦的境遇,在封建大家族中往往意味着地位的天然下降。她不是贾府“根正苗红”的一份子,没有直接的血缘或姻亲关系来巩固她的地位。
无依无靠的寄居者: 尽管贾母是她的外祖母,对她疼爱有加,但黛玉终究是“寄居”。她没有自己的家业,没有自己的依靠。在那个讲究“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时代,一个没有强大背景、没有物质支撑的外来者,很容易被视为“外人”,其言行举止也更容易被挑剔。
经济上的不独立: 黛玉的月例银子虽然不少,但与贾府庞大的开销相比,她的“体面”更多是依靠贾府的供给。这种经济上的不独立,无形中也限制了她在府中的底气和话语权。

二、 黛玉敏感多疑的性格与言行

过度敏感,易生猜疑: 黛玉的心思极为细腻,又因身世飘零而极度缺乏安全感。这使得她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格外敏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胡思乱想,觉得自己被怠慢、被看轻了。比如宝玉稍微对别人好一点,她就会伤心落泪,甚至说出一些带刺的话。
言语尖刻,不善逢迎: 黛玉不是一个会“藏拙”的人,也极少去刻意迎合别人。她的语言锋利,常常一针见血,甚至带有些许的讥讽意味。这种性格固然体现了她的真性情和不随波逐流,但在一个注重“人情世故”的大家族里,很容易得罪人,被人贴上“小心眼”、“刻薄”的标签。
常常以泪洗面,显得“娇弱”: 黛玉的眼泪是她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她常常因为宝玉、因为自己的身世、因为别人的误解而落泪。虽然这展现了她的真情实感,但在一些人看来,可能就会觉得她“矫情”、“爱哭”,不够豁达。

三、 贾府众人的表现与黛玉的对比

亲疏有别,等级森严: 贾府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族,内部等级森严,亲疏有别。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等作为长辈,在对待自家孩子(如宝钗、迎春、探春等)和黛玉时,态度上总会有些微妙的差别。这种差别在黛玉敏感的心里会被放大。
宝钗的“德容兼备”与黛玉的“小性儿”: 薛宝钗的性格温厚,待人接物滴水不漏,深得贾府上下的喜爱。她能“随分从时”,在各种场合都能说出得体的话,做到八面玲珑。与宝钗相比,黛玉的敏感多疑、言语尖刻,自然就显得不那么“讨喜”。宝钗的“无情”有时反而显得比黛玉的“有情”更受欢迎,因为这符合大家族对女性“贤淑”、“稳重”的期待。
王夫人等人的“疏远”: 王夫人作为宝玉的母亲,对黛玉的态度相对冷淡。她更倾向于宝钗,甚至在一些场合表现出对黛玉的“排斥”。比如在宝玉挨打后,她劝宝玉“离那些不好的人远点”,暗指的就是黛玉。这种“疏远”自然会让黛玉感到不适,也让读者觉得黛玉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下人的势利眼: 贾府的丫鬟、婆子们,往往是趋炎附势的。谁得宠,他们就巴结谁;谁失势,他们就踩谁。黛玉虽然有贾母和宝玉的宠爱,但她“寄人篱下”的身份,加上她时不时的小性儿,也让一些下人觉得她好欺负,不值得“认真”对待。比如,晴雯对黛玉的态度虽然是好是坏,但也有一些丫鬟在背后议论她,甚至会故意刁难。
赵姨娘等人的恶意: 像赵姨娘这样的角色,本身就心胸狭窄,加上嫉妒心重,对黛玉的“受宠”自然心生不满。她们的言行举止,虽然未必是直接的“欺辱”,但也是一种明里暗里的排挤和不善。

四、 特定情节的渲染

书中有很多情节,被读者解读为“欺辱”:

“葬花”时的被嘲笑: 黛玉在无人知晓时,含泪埋葬落花,吟诵《葬花吟》,这本是她孤寂情感的抒发。但如果被贾府中的人知道了,比如有人偷听并加以嘲笑,那无疑是对她一种残忍的打击。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下人嘲笑她埋花,但她那种小心翼翼、怕被人知道的样子,本身就暗示了她对外界的态度警惕和不安。
宝钗劝黛玉“少吃点瓜子”: 有一次,宝钗看到黛玉在吃瓜子,就劝她“别老吃这个,对身体不好”。在宝钗看来,这或许是出于好意,是“劝诫”。但在敏感的黛玉听来,这可能被解读为“嫌弃她吃相难看”、“认为她不懂事”,从而引发她的不快。
王夫人、薛姨妈在某些事情上的明显偏袒: 比如在宝钗生日宴上,王夫人对宝钗的殷勤,与对黛玉的态度对比,就显得非常明显。这些细节都在不断强化黛玉“不受待见”的印象。
某些下人的怠慢: 比如,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不如宝钗,一些下人对待黛玉的态度,可能不如对待宝钗那样恭敬,甚至会有一些“怠慢”或者“不经意”的怠慢,这些都会累积成黛玉被“欺辱”的感受。

总结来说,认为贾府里的人“看不上”黛玉、在“欺辱”她,并非空穴来风。 这种感觉的产生,是黛玉“外来”的身份、寄人篱下的处境、敏感多疑的性格,以及贾府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某些具体情节的共同作用。

但我们也要看到,说“欺辱”可能有些过于绝对。贾母无疑是非常疼爱黛玉的,宝玉更是对她爱得深沉,王熙凤虽然有时候会开玩笑地调侃她,但总体上也算不上“欺辱”。很多时候,黛玉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不被完全理解”、“在细微处被区别对待”的失落和委屈。她因为自身缺乏安全感,将一些本可以忽略的细节过度解读,从而放大了内心的痛苦。

这种“被欺辱”的感受,是黛玉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展现黛玉敏感、清高、孤傲以及她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艺术手法。正因为她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我们才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令人心疼的林黛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贾府的人不是欺负林黛玉,而是谁都搞,只要看你好欺负就搞你。

之所以觉得林黛玉过的惨,一个是因为她是女主,笔墨最多,读者跟她共情最多。二是因为林妹妹病弱+多愁善感。三是因为林妹妹没有父母兄弟叔侄,只有伯父和外祖母。

林黛玉是孤女,古代女人不是有钱就行。当官的随随便便能给商人扒层皮,更可况女人?李清照有钱吧,还有名,二婚照样还被老公家暴,和第一任老公收藏的古玩字画还在流亡中丢了一大半。这还是在有一群朋友帮她的情况下。

在古代,外孙女是比不过孙女的,因为是外姓。只是贾母对林黛玉格外的好,文章也写了贾母对黛玉和宝玉一样,竟胜过迎春三姐妹,这个在寻常人家是反常的事儿。

而在贾家,贾家的仆人非常不安分。老太太多疼黛玉,只有少部分能得到好处的人会认为黛玉尊贵,以后我也要对她好。很大一部分只会觉得自己干的活变多了,觉得黛玉烦人。

黛玉说过:“那些人看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风姐姐,他们尚且言三道四”。

很多人只看到林黛玉怼周瑞,却没看到林黛玉生病连燕窝都不敢要。

迎春的金凤被卖了,还被婆媳诬陷自己使了他们的钱。说邢岫烟来之后,探春用了她们三十两,先不说这些婆子一个月工资多少,就算全给探春用了,也得用个一两年才用的完三十两吧,更何况一个金凤少说两三百。更别想一些小东西平时被她们摸走了多少?

现代有几个公司敢偷领导东西?

邢岫烟软弱一点,还要花钱请这些婆子吃酒,最后自己都把冬衣给当了。而且这是给邢岫烟已经跟薛蝌定亲,贾家人都敢这么欺负他。

探春刚管家,那些婆子就故意试探她,看他好不好欺负。

贾宝玉倒是没被欺负,因为他有钱。每次出门身上东西都被小厮扒干净。只有这种冤大头主子仆人才喜欢。

我之前看过一个帖子,把贾府比做现代公司,觉得林黛玉是老板的亲戚,她事多儿,员工骂人是应该的。

但是贾府对仆人和亲戚可比现代公司对员工好多了!

贾芸找凤姐要了个种树的活,贾芸领了200两,只花了50两买树苗,就算算上人工费也不过100出头,剩下的都归自己。凤姐还说这活一般,想想贾芹能捞多少?

袭人的哥哥妈妈想赎袭人,袭人卖的的死契,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要求求贾府,贾府肯定让赎,甚至银子都不要”。袭人这种级别的丫鬟,一般都要几百两,贾府要都不要。

贾府买的小戏子,因国孝不让唱戏,直接放回家了,还有一群人不想走。

至于像周瑞家的这种婆子,凤姐给刘姥姥20两,刘姥姥说要给周瑞家的一些,人家根本看不上。

厨房的柳嫂子能拿厨房的东西去讨好晴雯,让晴雯跟宝玉说把自己女儿调到宝玉那里。

而宝钗家里想让厨房做点东西,都归另外拿钱,这些钱能有多少归公,能有多少让她们自己拿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贾府里的人“看不上”黛玉、甚至“欺辱”黛玉的看法,其实并非所有人都这样认为,但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读者有这样的感受。这种感受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黛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她敏感多疑的性格,加上书中一些具体情节的渲染。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一、 黛玉的“外来”身.............
  • 回答
    “法国在整个历史都很弱”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 极大的误解,并且与法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力 背道而驰。相反,法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欧洲乃至世界的 强权之一,并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误解呢?这可能源于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特定的事件被过度放.............
  • 回答
    很多人对共产主义抱有“要求人都不自私、都非常善良、都有极高的道德水平”的认知,这主要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理论核心思想的理解、对理想化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以及历史宣传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理论的理想化与目标设定共产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共.............
  • 回答
    “清朝都是好皇帝,明朝都是昏君”,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一些缺乏深入历史研究的场合,常常能听到。但如果仔细审视历史,就会发现这种一概而论的看法,既不准确,也经不起推敲。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根源和可能的原因。 清朝对汉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满族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满汉一.............
  • 回答
    “哲学枯燥”这个标签,我想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听到过,甚至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印象,而是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而且它的形成背后,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承认,哲学这东西,有时候确实有点“架子大”。你看那些哲学著作,随便拿一本出来,动辄就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一谈到科研,脑海里就自动浮现出“清贫”、“清苦”、“不食人间烟火”之类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从历史沿革到现实考量,我们一点一点来掰扯。1. 历史的烙印:从“士大夫”到“学究”首先,我们得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对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看法。古代中国社会,读书人.............
  • 回答
    关于明末小冰期导致的水太凉,进而成为满清得天下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一些历史爱好者和通俗读物中。但如果深入分析,这种解释虽然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却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将复杂历史事件简单化了。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末小冰期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并不是说冬天突然变成了北极,而是指一个相对较.............
  • 回答
    很多人认为核聚变是人类的终极能源供应,是因为它具备一系列颠覆性的优势,一旦实现可控、商业化的核聚变,将彻底改变我们获取和使用能源的方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1. 几乎取之不尽的燃料: 氘(Deuterium): 这是核聚变中最常使用的燃料之一。氘是氢的同位素,在地球上的海洋里储量极其丰富.............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许多人认为百度搜索不好用,并且希望我能用一种不那么“AI味”的方式来详细阐述。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毕竟搜索是互联网的入口,搜索体验不好,用户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在我看来,百度搜索体验不佳,或者说“不好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了一个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历史和军事的固有印象。说“古代军队肉搏能打赢现代军队的刺刀”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特定角度和简化理解的误解,它混淆了不同时代的战争形态、训练方式、武器效能以及战斗精神的解读。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以及这种看法有多大的局限性,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满清入关是“偶然”还是“必然”,历来都是个挺有争议的话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结论自然也就不同。但要说很多人觉得它是偶然的,倒也不奇怪,因为细究起来,里面确实有很多“赶巧”的成分,缺了哪个环节,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都有哪些“偶然”的因素促成了这件事:1.............
  • 回答
    关于广州是否会跌出一线城市这个话题,确实在不少人中间流传着这样的看法,而且讨论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看看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大家的判断。首先,得明白什么叫“一线城市”。这个概念不是政府 official 地册的名单,更多是大家根据经济实力、城市能级、国际影响力、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1. 生物本能与繁衍后代的社会责任: 生物学角度: 女性的身体构造天然承担着孕育和生育的生理功能。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繁衍后代是物种得以延续的根本驱动力。这种生物上的“使命感”在一定程度上会被社会放大,并转化成一种.............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军师联盟》“黑”了诸葛亮,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观众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影视改编的艺术手法以及观众情感的投射。要理解这个观点,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军师联盟》是一部以司马懿为主角的电视剧,它想要突出的是司马懿的智慧、隐忍、权谋,以及他在曹魏政权中一步步走到巅峰.............
  • 回答
    本来挺想买块 DW 的,但网上好多人都说懂表的人瞧不上 DW,甚至觉得它是“笑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之前也挺喜欢 DW 的设计,感觉挺简约大气的,而且价格也不算特别离谱,为什么会惹来这么多非议呢?说实话,刚开始接触 DW 的时候,我确实是被它的颜值吸引的。那种极简的表盘,纤细的表带,戴在手上有一.............
  • 回答
    《道德经》的解读历来是个复杂而迷人的话题,它之所以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关于“治国之学”与“养生修身”之间的张力,恰恰证明了这部古老经典的深刻与包容。首先,我们得承认,《道德经》的开篇就点出了其宏大的主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道”是什么?如果简单地理解为.............
  • 回答
    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能“操控”房价,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政府不能完全决定房价的涨跌,但它确实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房价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角色。政府如何影响房价?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政府的影响力:1. 货币政策.............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挺头疼的问题,也确实是我身边不少朋友聊到台球时会有的第一反应。他们觉得台球这玩意儿,玩着玩着,就容易“沾染”上点不好的东西。我琢磨了琢磨,这背后可能真的有这么几个原因,说出来也让大家心里明白明白:首先,它那个环境,容易让人联想到“不正经”的场所。 你想想,大多数人接触台球的场合,不是那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大陆关于“中华民国”认知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和现实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历史的叙事和教科书的影响是造成这种认知的最直接原因。在中国大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官方的历史叙事一直强调“新中国”的诞生代表着旧政权的结束。在大陆的教科书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也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和民族情感紧密相连。与其说是一种“认为”,不如说是一种期望、一种驱动力,甚至在某些群体中,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自信心或优越感。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分析: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回响:首先,中国人普遍拥有深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